中華文化和/或文明之四: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因為中國古代文人要經常使用毛筆、墨、宣紙、硯臺,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文房四寶”在南唐時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它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為一體的藝術品。 200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史所、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筆(毛筆)、墨、紙、硯稱作“文房四寶”。在古代中國,它們總是同文人士大夫的書齋生活相關,文人士大夫賦予它們深沉含蓄的魅力,它們也成就了文士溫文儒雅、揮灑激揚的風姿。 筆:是古代中華民族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chuàng),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xiāng)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 墨:是書寫、繪畫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賞識,全家賜國姓“李氏”。從“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的產地安徽歙縣改名徽州,“李墨”改名為“徽墨”。墨出青松煙。唐朝文嵩撰《松滋侯易元光傳》,以墨擬人。易水產名墨,故墨姓易。墨黑而有光者貴,故名元光。據《云仙雜記》載,墨有“青松子”、“松滋侯”、“龍香劑”、“黑松使者”、“龍賓”、“松煙督護”、“玄香太守”、“毫州諸郡平章事”、“九錫”等爵名。此外,墨還有“烏金”、“燕正言”、“組圭”、“體玄逸客”等稱謂。 紙:是中國的一個項偉大發(fā)明,現在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有“紙壽千年”的美譽。文嵩的《好田寺楮知白傳》是為紙作傳封爵的。楮可制紙,色白,故名楮知白;田寺和紙音近,故爵號好田寺候。蘇東坡把紙稱為“麥光”,米芾稱紙為“云肪”,漢代服虔稱紙為“方絮”。 硯:俗稱硯臺,是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古代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后還用之殉葬。文嵩《即墨侯石虛中傳》曰:“石虛中,字居默,南越人,拜即墨侯。”“石虛中”、“居默”、“即墨侯”成了硯的擬人代稱。硯還有“璧友”、“石友”、“陶泓”之稱。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通常較為常見的有: 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于臂下 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 取清雅之意。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span lang=EN-US>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驁A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他形。 墨床: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唬河糜谫A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 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zhèn)紙:又稱書鎮(zhèn),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 水注:注水于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擅、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于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臺、印色池,置放印泥。多為瓷、玉質,有圓有方,分蓋與身兩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