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主陣地,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場所,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平臺,在校本教研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好課的標準是什么?如何看課和評課?在實施新課程教育改革時期,教師面臨著如何適應新課程“三維目標”宏觀性、發(fā)展性和整體性的轉型,我們必須學會科學觀察課堂,理性分析現(xiàn)狀,對新課程課堂教學進行正確的評價。
一、課堂觀察分析的目的
執(zhí)教者在讀教材、讀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而這種預設正確與否還要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檢驗。課堂教學實踐為教師以及研究人員的觀察分析提供了最直接、直觀的感性情境。課堂觀察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根據課堂教學行為,充分利用課堂觀察分析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尋找預設與實踐的差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提升策略,促進學生主動、健康、和諧發(fā)展,促進教師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
觀察者應充分聽取執(zhí)教者課后的說課,并參與互動式的分析,與執(zhí)教者一同解決存在的問題,促進執(zhí)教者調整預設方案,進行教學重建,使參與的教師、研究人員都從中得到受益。
二、課堂觀察分析的方法
理論來自實踐,理論能使人站得高,看得遠。因此,觀察者必須依托教育理論,選擇合理的觀察標準與觀察視角。
課堂觀察方法
從師生教與學的水平角度觀察。一般把課堂教學分為三種水平:①記憶性水平。理論依據——行為主義學習心理學,教學目標——記憶和再現(xiàn)知識,師生互動形式——單向傳輸;②理解性水平。理論依據——認知主義學習心理學,教學目標——理解和應用知識,師生互動形式——雙向交流;③發(fā)展性水平。理論依據——人本主義學習心理學,教學目標——開發(fā)潛能、發(fā)展個性、實現(xiàn)價值,師生互動形式——多向交流。觀察者觀察之后首先應確定本節(jié)課屬于哪種水平,再以這種水平的教育理論分析教學現(xiàn)狀。
從課程資源利用水平角度觀察。葉瀾教授說:“在教學中,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主體,而且是教學的資源,是課堂生活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根據這個理論可以把課堂教學資源利用分為兩種水平:①預設水平。采用小步子、小問題進行預設,對教學資源、過程等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預設,有“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痕跡,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②動態(tài)水平。采用開放式教學,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資源、過程進行動態(tài)調控,收放有度,學生學得主動。觀察時要關注學生是否有主動活動的時空;資源生成是否豐富,是否有質量;教師能否敏感地捕捉有價值的新資源,回應是否及時、有針對性;生成性資源利用程度是否高,資源重組是否合理、有效;生生互動是否有必要,是否有質量,是否有深度。觀察者觀察之后可以根據這兩種水平的標準進行衡量與評價,提出期待。
從課程目標達成水平角度觀察。根據數(shù)學科特點,《數(shù)學課程標準》把三維目標分解成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tài)度等四個方面,其中數(shù)學思考與解決問題就是過程與方法的具體體現(xiàn)。觀察者必須重點觀察《數(shù)學課程目標》的達成水平,立足三個觀察視點——雙基目標、過程目標、情感目標,兩條觀察視線——學生參與狀態(tài)、教師調控策略。
課堂記錄方法
課堂觀察時不僅應認真看和聽,還應對原始數(shù)據進行記錄,為分析診斷提供有力的證據。課堂記錄一般包含教學時間、教學程序、教學形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即時點評等,尤其要詳細記錄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中的重點語句,并作出簡短的即興評點。
觀察者可以根據上課時學生的座位畫出草圖,并記錄每一個學生發(fā)言的次數(shù),通過記錄分析學生發(fā)言的分布情況,分析者可以從教師提問的針對性、學生發(fā)言的人數(shù)、發(fā)言率、發(fā)言者是否集中以及對學生發(fā)言的反饋等方面分析執(zhí)教者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及時捕捉有效資源。
觀察者在觀察基本完成時應統(tǒng)計小組合作、班級合作以及教師引導的次數(shù),結合教學實錄進行分析,哪些是有效活動,哪些是無效活動。
課堂分析方法
要講究課堂觀察分析的藝術,思路清晰,詳略得當,以理服人。表述的方式一般有三種:①“兩點”分開法(優(yōu)點和缺點分開)。優(yōu)點是揚棄分明,缺點是容易產生關注“好課”和“壞課”的負面影響;“兩點”合一法(優(yōu)點和缺點合一)。優(yōu)點是領略過程,缺點是操作有一定難度;③假設法。優(yōu)點是提出期待,讓大家看到理想中的好課,缺點是揚棄不太分明。下面以《數(shù)學課程標準》為依據,試以“兩點”合一法進行表述,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教師教育智慧.首先,要關注大多數(shù)學生是否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與數(shù)學思考方法,因為知識與技能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發(fā)展的基礎,是“課標”的基本要求,如果這個方面目標沒有落實好,就不能算成功的課。其次,要關注教師的教育智慧是否充分展現(xiàn),教師是否具備一定課堂調控的能力、捕捉動態(tài)生成資源的能力。
2.關注學生探究過程、教師有效引導.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教學方式,變教師主講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有限,因此,觀察者應關注教者是否恰當處理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哪些情況需要學生探究?一般說來,形成性知識需要學生探究,即形成數(shù)學概念、定律或公式的過程和方法,包括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規(guī)定性知識不需要學生探究,即概念的約定屬性和概念的自然屬性。如為什么10厘米是1分米?為什么綠燈表示允許通過?又如為什么青蛙有四條腿?為什么太陽從東邊升起?二是如何組織學生有效探究?應關注課堂教學中是否做到:①教師提供最佳的探究時空;②學生采用有效的探究學習方式;③教師搭好探究的“腳手架”:如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明確任務的問題式“腳手架”—— 師問、生問;引導學生探究的實踐式“腳手架”—— 操作、實驗、填表、記錄;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的參照式“腳手架”—— 教材、他人。三是怎樣引導學生有效探究?一要關注教師的引導是否適時:①妥善處理先與后的關系,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一般是教師指導在前先,學生模仿練習在后;新課程一般是學生嘗試探索在先,教師引導在后,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②妥善處理主與次的關系,體現(xiàn)數(shù)學學科特色。當學生的思路偏離數(shù)學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方法重點時,教師必須引導轉向;當學生的思路出現(xiàn)障礙時,教師必須進行排憂解難、點撥指導。③妥善處理多與優(yōu)的關系,促進學生不斷成長。當學生的思路與他人重復時,引導學生另覓新法;當學生的思路開闊、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時,引導學生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完善和優(yōu)化自己的方法。二要關注教師的引導是否適度:①以滿足學生需要為原則。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要采用個別輔導,輕聲、耐心地講解;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可以進行面向全體的“公眾引導”。對于知識、能力水平較低的“學困生”,應采用個別輔導,引導模仿學習;對于優(yōu)、中等學生,可以引導自查自糾,再做一遍、查一遍,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糾正錯誤。②以《數(shù)學課程標準》為準則。對照“課標”,不能“降標”也不能“超標”。三要關注教師的引導是否適法:①學生與文本對話??梢砸龑W生看書自學、自評。②學生與學生對話。當遇到難度一般的內容或問題時,學生有解答的欲望和能力時,要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引導學生講述,既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又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③學生與教師對話。當遇到起始的教學內容,或難度較大的內容,或規(guī)定的術語,或學生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時,教師應進行講解、分析、概括。學生遇到學習上的問題可以隨時質疑,對教師的講述可以進行評價和提出建議,體現(xiàn)對話的平等性。
3.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教師有效激勵策略。素質教育的核心心要素是“兩全”,即“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使學生的每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因此,觀察時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參與面、參與度和情感狀態(tài)。還要關注教師的情感投入狀態(tài),對學生進行評價激勵策略,對課堂氣氛的調控能力,是否達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活而有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