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 中國文化最精深的部分是思想文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群體蜂擁而起,諸子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基礎。漢代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進一步豐富了思想文化。 中國思想文化主要的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道家、法家、佛教、道教等諸多思想兼容并包,形成了精深、博大的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指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主流文化,給古人的政治觀、人生價值觀、思維方法及日常行為等各個層面,都深深打上了儒家文化烙印。 除了儒家之外的思想家有,道家,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墨家,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世稱墨子;縱橫家,是專論政治外交和交際的謀略,鬼谷子王栩著有《鬼谷子》一書,此書對朝、韓、日影響深遠。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期的雜家著作,秦相呂不韋主持編撰。包括160篇,以宣傳統(tǒng)一為指導思想,匯合和改造了先秦各派學說。 《淮南子》一書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所撰寫的雜家著作,思想大體可歸屬于道家,主張淡泊無為。 佛教源于印度,傳入中國后,經歷了試探、適應、發(fā)展、改變、滲透、融合等諸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本土宗教。中國遠古時代就有人學仙,戰(zhàn)國以后,神仙信仰更為普及。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尋求神仙與不死藥,其規(guī)模越來越大。到東漢順帝時,張陵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又將老子《道德經》奉為經書,道教正式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