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幸福也需要“學習”?! 最近做了一次“幸福課”(積極心理學)的講座后,我的一個朋友聽說了,第二天打電話給我說,“幸福是靠個人自己去感悟的,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學習的!” 尤其是講座的名稱里有“心理學”這幾個字,那更有不屑的情緒了,因為大家一聽到“心理學”(我之前也一樣)的反應就是:啊,那是教人去猜測別人的心里在想什么,科學算命,和我有嗎干系?沒什么真正實際用處的玩意兒。 你別去猜人家在想什么了,你連自己都沒整明白!你首先要搞清楚你自己,這才是當務之急呢! 的確,我之前可從來也沒有想到過,人生的幸福居然也需要主動去學習!之前若有人說,“我們要學習幸福”,我肯定會覺得此話非?;阈?、甚至還有些矯情。 最近的五年來,下定決心要弄明白到底自己的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當然,其實所謂“自己的”也就是“眾人的”),在把物質生活的底線降到了很低,在保證不餓肚子,不睡大街的基本生活條件下,把所有可能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全身心地學習、反思、實踐了大量的東西,后來逐漸整明白過來,原來,幸福也需要學習,我慨嘆吶:做一個人真不容易,什么都要學,哪有天上掉餡餅的這回事??! 在電話上和她聊完后,我馬上就想到了自己不久之前的那些幾多堅硬得像是固體的思想意識觀念,正是這些牢牢扎根在潛意識或明意識中的思想和觀念,導致了我自己的封閉,導致了自己的人生中的許多痛苦與失敗。原來以為自己還是個很開明的人,對什么觀念都能接受、什么思想都不可能束縛我,結果呢,發(fā)現原來自己也是個“老頑固”。如果以自己的情況推及他人,馬上也會明白過來,人類中真的存在著大量的“剛強不化的眾生”(原諒我這里引用了一句現成的佛家用語)。 其實,我這個朋友說的“感悟”,其本質也是學習,不過,這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就是當事情臨頭了,涉及到你自己了,和你的利益相關聯(lián)了,觸動到你的內心了,你才因此有了反應、有了想法、動了情緒、動了情感,明白了事理。這些就是所謂的“感悟”,很類似于“大富翁”那樣的游戲,生活如同甩色子,撞上買地的機會就發(fā)了,撞上倒霉蛋就背時一段,壓根兒沒有個定數。 這就是大家觀念中的所謂“感悟”的本質,即,等著生活來把我推來推去,然后才可能“感受”到生活那一雙無情、無常的手,然后才有一點可能自己“悟了”過來。 生命短暫,我們不能如此被動! 正是因為自己的過往人生太多起起伏伏,痛苦迷茫卻又不得其解,明白了實在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才奮而“揭竿而起”,最后才悟過來,原來,我需要開放頭腦,必須把大腦中的各種觀念先行放下、先擱置一邊,虛了心,先要“無我”,我需要的是學習,然后才會“有我”。 四顧一番,細細一思忖,發(fā)現這個世間中,真的好像沒有什么不需要去學習就會的。當然,除了人基本的生理功能,比如吃喝拉撒睡,這些是不需要學習的,除此,什么事情都需要后天的學習后才能做好,連直立行走這樣的看似天賜的能力,也需要在人類媽媽的幫助指導下才能開發(fā)出來,否則,我們就會變成像印度的狼孩那樣一輩子四肢爬著走了。 人生太短暫,我們真的不能等待生活在我們的腦門上拍了多次的磚頭后,才明白了要主動學習的道理,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主動的推進者”;或許,磚頭拍的次數太多了,力度太大,人們都習慣了腦震蕩了,甚至暈死過去了,醒也醒不過來,結果就成了一個“被動的犧牲者”。 孔子有一句話,現在看來是真的說到點上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論語。季氏。第十六》)” 我自己是屬于孔老夫子說的這“又其次”的第三類人,自己因為在生活中困頓不已,痛苦到了再也受不了的境況了,所以去被迫學習了,然后才看到了新生。。。。。。。 現在,我明白過來,生活中還有相當的一些人,要么,他們可能還沒有困頓到超過他們能忍受的極限,他們受到的痛苦還不夠,所以就沒有行動,就不會開始認真去學習,這就是安東尼羅賓經常說的“你知道你該改變了,你也知道你該怎樣改變,但你就是沒有變!”,為什么?因為你的痛苦還不夠,你受的苦還不夠多、不夠深;要么,他們是“困也不學”的那種“剛強不化之眾生”,看來,也只有等下次輪回投生再來學了。 和尚這么一說,我差點笑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