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批評學生,學生采取極端行為該怎么辦?(中)
批評中:注意學生過激預兆,及時調整策略,防止事態(tài)不可控制
在班主任批評學生的過程中,應控制自己的情緒,仔細觀察,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過激預兆”,要及時調整策略,避免事態(tài)向不可控制的方向發(fā)展。具體做法上,有經驗的班主任各有千秋,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其處理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下面我們來看看“老班”們的各種高招: 網開一面 主動“留白” 處理學生首先要詢問,但詢問切不可帶著情緒或帶有某種意向,把詢問演變成師生“大戰(zhàn)”。對于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即使證據(jù)確鑿,他們也多半不愿意承認,畢竟他們還有自尊。教師就留一層窗戶紙,也是給學生的“留白”,不僅顯出教師的大度,還顯示出教師對學生的愛護。切莫窮追猛打,把學生逼到墻角,無處容身。(江蘇省銅山縣鄭集實驗小學劉慧 221143) 急中生智 隨機應變 學生正在“火頭”上,情緒很不穩(wěn)定,就如同一座即將爆發(fā)的火山。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后果難以預料。此時教師不要硬碰硬,更不要火上澆油,而應該盡量減其“薪材”,斷其“火源”。比如上課時,老師正講到盡興處,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正悄悄地做其他作業(yè),老師非常生氣,走過去要收學生的作業(yè)本,學生反應敏捷,緊緊抓住自己的本子和老師撕扯了起來。老師訓斥學生,學生不服,當場與老師頂嘴,甚至還與老師動起手來。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要隨機應變。學生上課時做其他作業(yè),按常理教師可以去收他的作業(yè)本,但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緒突然很激動,我們還要執(zhí)意去收,則很可能引起劇烈沖突,此時我們可以暫時終止行動,說:“你先把作業(yè)本收起來,我們先上課,課后到辦公室談。”或者干脆用幽默的口吻說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課后分解。”在全班學生的笑聲中,劍拔弩張的局勢可以一下子緩和下來。暴躁的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也容易放松下來,危機就這樣消彌于教師的教育智慧之中。(福建南安市詩山七社中心小學陳藝明、吳巧真,江蘇省興化市唐劉學校薛茂紅 225723) 果斷行動 迅速降溫 一位班主任正在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的學生,誰知學生突然從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在自己的腿上劃了一刀,頓時鮮血直流…… 班主任雖然很吃驚,但是他迅速地穩(wěn)定住這位學生,先拿開學生手中的刀子,立即用紙巾捂住了他的傷口,說:“什么話以后再說,我們先卻醫(yī)療室去包扎!”然后他就急忙扶著學生去醫(yī)療室,待校醫(yī)緊急處理后去醫(yī)院治療,然后班主任撥通了學生家長的電話…… 當我們在批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緒有變,甚至有沖動的行為發(fā)生的前兆時要迅速采取行動中止其行為的繼續(xù)。(安徽省阜陽市第十中學賀華 236000) 放下面子 求助他人 學生不接受批評,出現(xiàn)了極端行為,這時,你無論再采取什么行為方式,可能他都無法接受,因為他已經聽不進你的話了。求助別人,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老師和學生鬧僵了,必要時麻煩一下學校領導,可以較快的化解矛盾,因為在學生眼中,學校領導既能管學生,又能管老師。在學校領導面前,學生可以和老師平等對話;也可以考慮求助于學生,每個學生都有一些要好的同學,如果老師和學生出現(xiàn)大的矛盾,請求學生評評理,有時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長、心理咨詢師、教育專家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求助的對象。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必須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放下架子,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山東省東營區(qū)第三中學石彩虹 257000) 【案例一】當頭棒喝 斷其邪念 高二學生劉某有一個“殺手锏”,每次嚴重違紀后,只要老師批評嚴厲了點,他就以自殺相威脅,老師被嚇得膽戰(zhàn)心驚,再也不敢輕易說他半個“不”字,對他的各種違紀行為,干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劉某自以為抓住了老師的軟肋,更加有恃無恐。 我接手這個班后,了解了劉某的情況。原來,劉某在讀初二時,偷拿了家里一百元錢,被父母發(fā)現(xiàn)后,狠狠教訓了一頓,劉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劉某的父母苦苦尋找了五天,終于在一個小網吧把他揪了回來。從此,父母在劉某面前小心翼翼,時刻擔心他遇到不如意又跑了。劉某經常在學校惹是生非,家長恨起來就動手打他,一打劉某就會離家出走,家長又會心急如焚地尋找,找回來的劉某就變本加厲,根本不把學校紀律放在眼里。如此惡性循環(huán),只要老師一批評劉某,他就揚言要自殺。 針對劉某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我一直在思考用怎樣的方法來有效地教育他。 一次,劉某又參與打架了。我對他進行了耐心的教育,劉某卻責怪我袒護其他同學,故意整他,并故伎重演,要用生命證明自己的無辜。我觀察到劉某的眼神里滿含憤怒和狡黠,但也透露出幾分心虛和膽怯,于是當機立斷,一把緊緊地抓住劉某的手拼命地往外拉:“你不是想自殺嗎?走,我和你一起跳樓去!”此時我們身處四樓辦公室。開始劉某還無所謂,并露出一臉的不屑,好像在向我挑釁:“看你能把我怎么樣?”快到走廊時,劉某感覺到有點不對勁了,企圖掙脫我的手,我的心里更有底了,一把死死地抱住他,就要和他一起往走廊欄桿外擠(當然我用一只手暗暗地用力攥住他,絕對保證安全),這時,劉某渾身戰(zhàn)栗,眼睛里滿是恐懼,漸漸地,他堅持不住了,眼淚流了出來,哆嗦著說:“老師,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你饒了我吧!” 我口氣強硬地說:“你還要自殺嗎?”劉某說:“不會了!” 我步步緊逼:“你還動不動就離家出走嗎?”“再也不會了!”…… 劉某的囂張氣焰被打下去后,我及時地安撫他,和他一起分析平時所犯的錯誤,指導他怎樣做人,并給他指出努力的方向。漸漸地,劉某所犯的錯誤越來越少,對老師和家長的批評也都能接受了。(安徽省安慶慧德高級中學曹新民 246500) 【案例評析】 學生在家里的掌上明珠,被家長寵著,經不起風吹雨打,不能適應學校的紀律約束,很容易就表現(xiàn)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極端”舉動?,F(xiàn)在社會上對學生權益過分強化,閉口不提孩子們必須遵守的“義務和紀律”,這給了孩子一個十分危險的“錯誤”暗示——學生有著絕對的至高無上的自由權,老師不可以對我們怎么,否則就是“違法”。 孩子不是沒有判斷,他們知道自己有的做法不妥,也知道老師或家長的教育是善意的。但他們?yōu)槭裁匆憩F(xiàn)出“極端”舉動呢?有時孩子們的想法很單純,僅僅是為了逃避某些責任而嚇唬家長和老師。 當孩子“極端”突然來臨時,既不宜當作笑柄,嬉戲待之;也不能充耳不聞,漠然置之;更不可顧慮重重,不了了之,不妨“當頭棒喝”斷其邪念于萌芽,這樣反倒不會有進一步的惡果產生。在美國的幼兒園里,老師常常用一種叫做“計時隔離”的方法來懲罰胡鬧不守規(guī)矩的孩子——老師把他送進空房子里,讓他脫離集體獨自呆上一段時間,使孩子認識到淘氣是不為大家所接受的。 “當頭棒喝”是促成孩子改正錯誤的一種外在動因,是讓他們的心理獲得一定的承受力,變得更加堅強起來的手段和措施。對明顯犯了錯誤還以“極端”相威脅的孩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當頭棒喝”可以讓學生產生對錯誤的趨避意識,進而讓他知道“極端”嚇不了老師或家長,選擇“極端”規(guī)避責任是行不通的。 批評的方式多種多樣,當然也包括了一定的有限度的“當頭棒喝”權。由于“懲罰帶來的痛苦遠大于獎勵帶來的快樂”(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伊曼語),在情急之下使用“當頭棒喝”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要謹記不能給孩子造成傷害。 “當頭棒喝”不是為了打擊只是為了喚醒,是為了讓學生明確道德標準,知道職責所在。為了使教育效果最優(yōu)化,在強力“當頭棒喝”之后,教育者要及時與 孩子溝通,令其“心悅誠服”。 (江蘇海安大公教育中心鄧文圣 2266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