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重要源頭——玉紋(三)
雷紋
雷紋的單獨紋樣為等。雷是無形的東西創(chuàng)作起來更難了、我們先人確實有辦法居然用這樣的紋樣來刻畫無形的聲音、《說文》釋雷為“綠易研動生物者也?!墩f文》又回:品像回轉之形。且“品幾積三則為眾。眾則班級則必回轉。二月陽益算發(fā)聲放以品象其回轉之形非三田也、這當然是文字創(chuàng)意的詮釋了、蕓為陽,易為陰。陰陽搏擊而生雷電,雷電轟鳴則萬物萌生,這很符合科學道理。雷聲固然沒有形體但其音響滾動回旋之態(tài)猶如在目。古人以“。這個社樣來刻畫雷聲的形態(tài),在古文字中雷寫作這就是雷紋的來歷。雷紋不但在古五器當中應用較多,而且在各種工藝創(chuàng)作當中運用也十分廣泛、除了玉器紋飾以外,還遍及服飾家具、建筑、裝幀、文玩小品等等對后代文藝創(chuàng)作及各分支文化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雷紋的生命力不僅僅在于它把無形的東西變成了有形,正重要的還在于它以極其簡練、異常優(yōu)美的線條揭示了某種大自然的規(guī)律以少得不可再少的筆畫刻畫出無窮的內容。
漩紋
激紋即漩渦效這是古代藝人根據(jù)流水漩渦創(chuàng)作的紋樣,盡管線條極其簡單但給人一種流暢旋轉的感覺。水在古人的心目中含有神的概念,創(chuàng)作水紋并不單純是為了裝飾和美觀,而經(jīng)常是帶有崇拜和神析的目的。
皿紋
皿紋起源較早,是古玉器中常用的一種紋飾,也稱“環(huán)紋”。若是以雙線勾勒的環(huán)紋也稱為“雙環(huán)紋。這是一種以古代器皿為原型的象形紋樣。
皿字
歷來只作器皿之皿,似無其他字義,在古文字中皿寫作亞’,本身即是飲食器具的形象。《說文》解釋為:‘上家其能容,中象其體,下象其底也,與三略同而少異。豆也是古代的一種感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腳盤,古文豆字寫作,古人就是根據(jù)豆一類器皿的形意,創(chuàng)出各種不同的皿紋紋樣,古人在使用這些皿紋時,常將其填充在一些古動物紋樣的身體部位,使其形象更臻完美。這種做法并不難理解,豆一類器皿在《周禮》中規(guī)定為禮神器具并有專門職官‘磕人執(zhí)掌。用這種帶有神力已意味的形象,裝飾于神怪動物的身軀,不但在道理上是講得通的在藝術上也肯定是協(xié)調的。
綯紋
綯紋即繩紋,是仿造多股繩創(chuàng)作的紋樣,在古玉器中大多裝飾子器物或圖案的邊緣其作用類似于現(xiàn)今的花邊圖案,也偶有用于動物的軀體。
弦紋
弦紋實際上也是一種圓圈,但不同于圖紋,多用于玉器外圍的立體裝飾,也偶見用于玉器的平面裝飾。
佩玩件漫談
佩玩件,是最常見的玉器品種,延續(xù)歷史很長。自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較澤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時期,至夏商周秦漢乃至唐宗元明清時期都有大量的玉佩及玩飾。考古發(fā)掘多發(fā)現(xiàn)于墓葬,位于死者的腰、腹部。該類玉器一般有鉆孔,供穿繩使用。
佩及玩飾種類較多,形狀各異有龍、鳳、鳥、魚等及刻有各種圖案紋飾飾件。周代流行一種組合玉佩,就是將各種形狀的佩飾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組合搭配在一起,佩于身上。一般組成這種組合佩的有璜、絎,沖牙、璧、蟬佩、珠等等。其中絎為古稱,形狀類似于璜而小,其上透雕各種紋飾。還會有一種佩玉??煞Q為連環(huán)佩,即用一整塊玉料套雕出以活鏈環(huán)連接的佩飾。還有一種雞心佩,仿照雞心的樣式制成的中間空心;邊緣線刻紋的佩玉。至于玉珠、玉管的使用,一般都是串成頂鏈。
子剛傳飾也很出名。得名于明代嘉禁,萬歷除間的玉玉陸子剛。子剛劉玉,非佳料不用,技藝精雕,觀對性強,每每出類技革。他習作小長牌,上刻階仙等花卉題材,剔地極淺的陰文浮圖案,并喜堿成外地;玉巧為他人所不及。
清代是玉佩件繁榮鼎盛時期,佩玩件的品種數(shù)量最多,造型既有對傳統(tǒng)風格的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紋飾繁絮,布局對稱,器形圓搓,玉質純凈;題材實意吉祥。乾隆時期的玉器。造型規(guī)整,刻畫精致拋光細膩底面十分平整,陰線刻畫細如是發(fā),琢玉工藝之精,登峰造極,令后人嘆為觀止。
鑒別古玉要看孔
有些古玉器上是有打孔的,比如玉程、玉蛙、玉紹、玉艄等。近代不少用新玉雕琢成的玉,技法不同,只能仿其形,卻全無其神饒有時分辨真假,可以看孔位。雖然不是絕對的標準,但不失為線索之一。
比如良渚文化中一些玉器,都是有孔的。那時主要使用管狀鉆技巧特征是兩面對鉆。這種技法不但可以穿孔,亦是后來透雕限空紋飾的基礎。
良渚玉的一些管珠有“對鉆孔”,用作貫穿而有象鼻狀隧孔的玉器,多數(shù)屬于縫綴件。
古玉中的所謂“象鼻穿”。是兩個孔并列,皆不打透,在下部相連,從外面看來,像兩個小孔,實際上是相通的。
若以細繩穿過,可作系佩,亦可縫在衣物上,筆者所收藏的紅山文化玉鵑,背后同樣有這種‘象鼻穿”,可見在新石器時代已沿用此技法很久。
到了商代、仍用程鉆,但多已兼用管鉆。所以那時玉器上的孔,為’馬蹄眼”,其形是外大內小,是由所用的古代工具造成。
管鉆是空心管狀的鉆,常留有螺旋效或臺階形的痕跡。程鉆是細棍狀鉆,所鉆的孔是上,大,下。較小,孔底有尖細的斜坡形。但近代用機械幫助鉆孔,皆無上述的特征,十分均勻平滑。故細看小孔便可分真?zhèn)巍?/span>
玩玉保值切忌貪念
有兩個人皆頗有余錢玩古玉但是二人的性格和出發(fā)點各異。甲乃愛研究和比較,真正好古而珍之重之、向來并不苛求。隨緣而得,志在欣賞,而不一定霸占。不過他態(tài)度認真,很有耐性,反復觀摩把玩,稍有懷疑,即忍手不買。
他的目的在乎儲樂,除非不玩,所玩者必須是真的精品,他更不貪便宜。故此一些好狡的玉商很難用心理攻勢或“掩眼法”欺騙他。任何古玉,他得著固然喜,得不到也不憂。
動的性格較為急切近利,上心成性。動輒以為古玉珍貴,價值連城。常恐別人搶先一步購去。若認為價廉者,必有利可圖而濫購。出發(fā)點不純在酷愛玉器本身,而志在一己利益,時常盤算將來能賺多少。古玉不比股票,況且世上不會有這么大只蛤璜隨街跳正如歇后語所說“光棍老教崽”——便宜莫貪。
由于他常恐走寶而落入他人手中,所以盲目搶購,不細心研究清楚。他不但得不到玩古玉的樂趣而活情養(yǎng)性反而欲念重重,煩惱不已;刻刻都想據(jù)為己有,奪人之所好。
甲的收藏少而不濫,件件皆精而屬在古。到頭來,實際的升值率甚高,但他并不會為了賺錢而賣出;故精神與實質上皆能保值。乙則不能克伐怨欲。既受人欺騙,亦常因別人不肯割愛而生怨憤,得失心重。結果所搜藏的玉器,不少是仿古新玉。甚至是雜石偽造者,以致?lián)p失慘重。乙一怒之下,把藏品盡沽出,所得的價錢十分低賤。他當初刻意求”保值’,卻因貪而變貧誠足為我們所引以為鑒。
戰(zhàn)國鈣化的玉帶鉤
戰(zhàn)國玉帶鉤罕有,不過大部分實物皆為鈣化者,很少有不鈣化或灰沁少者故引起一些肯深入研究的古玉迷之興趣,究竟原國什在呢?看來不像是巧合。其他戰(zhàn)國玉器并無這種現(xiàn)象,按道理,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葬中,才會出現(xiàn)大量經(jīng)過燒烤的鈣化玉器,乃與禮儀活動和宗教信仰有關;但也不會獨限于一種形制。武玉伐紂,商紂玉自焚時也大量燒玉;秦代阿房宮的玉也遭火焚燒,但也包括所有形制在內。玉制帶約最早乃見于戰(zhàn)國,主要是束衣用的,小帶鉤則可能卡在帶上供接物之用;但也不會單獨用在烙玉的葬禮中。
玉瑗玉鐲始于護身
考古學家和古玉專家皆努力研究玉鍋的起源。一般人只知道是佩飾,而不知道原來有護身的作用。最初(遠在新石器時代),境是套在臂上,作為對付猛獸的武器現(xiàn)今我們名之為“環(huán)狀石斧;嚴格上說,不算斧狀,不過為了增加殺傷力來對付猛獸,邊緣四周便磨得特別薄,有如石斧的鋒口。
他們日常在野外生活和打獵,難免會遇到猛獸。如果與猛獸肉搏,力氣必有所不及,而那時還沒有發(fā)明弓箭,于是先民想出其中一個對付猛獸和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辦法,就是擲出這些四周鋒利的“環(huán)狀石斧。若能嚇走猛獸,自己便能安全保住性命;若僥幸殺死野獸,更可獲得很多頓豐富的大餐。
他們?yōu)榱朔奖銛y帶,不必刻刻含在手里,便設計成中間穿洞,體能套手臂上,并且要重而有勁,更要擲得遠和易于控制,所以琢成像現(xiàn)今的鐵餅般,只是中心有同,近正中部位較厚重。
后來弓箭和長矛等代替了這種原始的護身器,但先民臂上戴慣了這些石環(huán)玉娟,于是便橋化為身體上一種裝飾。由于是侃飾,不再是護身與狩獵的武器,若四邊仍鋒利,容易傷及皮肉,那么就演變?yōu)榘鍫铙w有如“大孔璧”,亦即《爾雅》所指的‘好倍肉”,“邊”(玉身)窄孔大。
我們稱為瑗。當初有“唇瑗”(內廓凸起),后來演變?yōu)楸馔残?,再變?yōu)閳A滑如圈環(huán)的玉鐲。民間人士相信,在跌撞時,玉娟能代人受罪,使人體不受傷害。
收藏玉玦須知
我們收藏古玉,有很多不同的形制。古代環(huán)類玉器中,有所謂“玦”。塊的形狀也像環(huán);所不同的是在肉(玉體)間有一個缺口。所以《廣韻》說:“決如環(huán)而有玦”。亦是《白虎通》所指的“人環(huán)之不周也”。也代表“君子能決斷”即使眼前的事物不完整,不能連成一體,但依然決定去千故“玦”又與“決”同音。以前的將領,帶兵出戰(zhàn),皇上賜予“玦”,表示要有“決”心、“決”斷,是“決”定打勝仗之謂。
不過被皇上放逐到邊境的則很怕接到皇上所賜的決,為什么呢?原來這‘抉’亦諧音“決絕”的‘決’?!稄V韻》說得很清楚‘逐臣待命于境,賜環(huán)則還,賜玦則絕。’‘環(huán)”與“還”乃諧音?!睹缱印芬嘣f:’絕人以決,反絕以還。故古代的玉快,有符節(jié)作用,代表皇命。不過,古人亦以決作為佩飾之用?!墩f文解字》也謂“決是玉佩’。古代的男女,也有用換作為耳飾。他們并非只有女性佩耳飾,男士也同樣‘貧靚”高古的幾,多光素而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樸拙?,F(xiàn)今的近仿者可謂畫蛇添幾”,在快上漲上不同的古怪紋飾,以為增加玉的價值,殊不知卻露出馬腳,亦可說是阿茂整餅”之流了。商周時代不少環(huán)類的玉器,厚薄不勻,形制也不大規(guī)整,內外大都不夠圓。我們切勿以為后仿的技術差,我們是要看刀玉與切口當可分辨出是真舊,還是后訪,過于規(guī)整的,不一定是“古玉”呢?
神秘葬玉器
葬玉器類,專指供喪葬入殮之玉。古人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口合玉石,激化不得’。因此,古代葬玉之風比較盛行。有人認為良渚文化大墓內所用數(shù)十件玉琮、璧教尸即為平玉器類,此時還出現(xiàn)了玉含、冥目。西周始流行玉上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險葬風氣蔓延。生前所周之器不夠,就用明器充之。曾侯乙墓中一些無紋飾及做玉草率的玉器即屬此類;專門用于險葬的葬品逐漸完善綴玉衣服、塞玉、握玉相繼出現(xiàn)。兩漢時期,葬玉之風達到頂峰,出現(xiàn)了玉衣裹尸和防止人體精氣、腐液外瀉的成套九孔玉塞。玉衣即用絲線將各種形狀玉片連接起來組成的甲胄狀險獲用玉器,又稱玉匣、玉甲、鱗施。按照連結絲線質地的不同,玉衣分為金鏤玉衣、銀鏤玉衣和銅縷玉衣三種,它由頭軍、臂套、手套、上身套、腿套和腳套六個部分組成。玉片一般為長方形或方形,在某些特殊部位則使用梯形、三角形或多邊形的玉片。曹魏時,玉衣制度已絕跡。塞玉有眼塞、耳塞、鼻塞、肛墓和生殖器塞,是為九房基。其形狀多為簡單的小型圓柱體玉,也有的一端平直,一端國尖,類似子彈頭,個別的也有依照放置部位的形狀制成的,但也只是象征性的樣式。含玉的形制多樣,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蟬形一是圓柱體兩端稍圓滑。另外還可見龍形、不規(guī)則形、及未力。玉的碎玉玦等。
玉蟬型制較簡單,在一塊小玉上用簡單的幾萬琢就出雙眼、頭部和雙翅,及簡單的紋飾。蟬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來被視為純潔、清高、通天的象征含于口中則祈求死者身體不受邪魔侵擾,同時凈化身體以達于仙界。它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發(fā)現(xiàn)后來一直興盛不衰,直到南北朝時期仍有發(fā)現(xiàn)唐宋以后漸少。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玉器,有的為璜形有的則是豬形也有其他形狀。其中以玉豬或滑石豬在漢代至南北朝時較為流行它的造型,紋飾都很簡練。于死者手中握置東西,是中國傳統(tǒng)的葬俗,在現(xiàn)今的農村中仍有存在,只是近代以來改為握錢等象征財富的物件。玉枕也是玉器葬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型制一般是長方形體,中間略凹,復雜一些的則在兩端及四面裝飾浮雕、透雕或陰刻紋飾。
葬玉,作為玉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形態(tài)和風俗時尚的重要實物資料。
嘆為觀止的金縷玉衣
衣服與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從人降臨到這個世上后無論生與死在服始終伴隨著你。古代玉衣就是漢代所特有的殮服。據(jù)考證,魏文帝時期因為漢代渚陵無一不被盜掘于是就開始禁用玉衣。玉衣在當時稱玉匣”、‘玉押’,它是用玉片及金或銀或銅絲連接起來的。據(jù)資料統(tǒng)計,我國考古工作者已發(fā)現(xiàn)玉衣20余套。西漢玉衣使用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般全部用金縷玉衣。到了東漢就有金縷、銀線、銅線之分。據(jù)《后漢書》載,皇帝死后穿金縷玉衣;諸侯玉、列候、始封上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責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西漢墓出土了中山精玉劉勝及妻子的兩套金縷玉衣。玉衣工藝復雜形似人體。劉勝的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絲約1100克。劉勝妻的玉衣,共用玉2160片,金絲約700克。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子6部分組成。
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兩套玉衣。1970年,在徐州市東漢彭城玉家族墓出上了一件銀縷玉衣。玉衣為男式,全長1.70米,用玉2600片,花去銀絲約800克。玉衣為綠色,上面還有墨書編號。玉片四角都有小孔,便于銀絲穿批玉衣由頭軍、臉蓋、前胸、后背、袖簡、手套、拇指、褲簡、鞋等9個部分組成。
金縷玉衣與銀縷玉衣區(qū)別不大、只是金縷玉在所用五片形狀大,數(shù)量少而銀縷玉衣則相反,玉片形狀小,數(shù)量多,它的玉衣還多拇指這一部件玉衣的臉差最能體現(xiàn)人體的形態(tài)。銀縷玉衣的臉蓋制作生動逼真,而金縷玉衣的臉蓋似入睡狀態(tài)。古人認為,玉是山川之精英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姑氣不會外泄,尸骨不會腐爛。但這只是玉公貴族的一廂情愿,其實穿上玉衣的尸體,也照樣腐爛變質,消失殆盡,只留下金縷玉衣依然那樣完整,令人贊嘆不已。
細說古玉人形織
玉雕中的人物形象很多,各時期都有其特點。最早出現(xiàn)的商代玉人,制作簡單,常用的雙陰刻線、人物臉部眼睛為‘臣字眼,人物多用黃玉制成。清代晚期仿品較多。周代玉人弧線較多,商代玉人直線較多。周代玉人“臣”字眼角下拖一條線,與商代有所不同。春秋戰(zhàn)國時玉人特點主要在身上,而不在頭部。飛”形效是這時期的常用圖案,有雙線也有單線,有彎度大的也有變度小的。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花紋,是‘礦形線條刻得又細又淺,若隱若現(xiàn)。幾線深、粗的大多為贗品。漢代玉人新品種是舞人,它是一種佩飾,扁形很薄,眉、鼻都是陰刻細線,衣袖很長,在衣袖上常刻紋。
舞人下面有小孔可連接其他掛件。
唐代玉雕的人物形象一般都表現(xiàn)在帶飾板上,帶飾板是貴族、士大夫圍腰上的玉佛有方形、長方形、半月形等。帶飾板上的人物多席地而坐以少數(shù)民族人物為常見,這些人物一般都手持樂器,坐在地毯上,發(fā)型奇特。人物大多采用半浮雕技法,都為陰刻線。宋代帶飾板與唐時差不多,但以漢人為主,其立體形象以小孩多見。小孩的面部界形似蔥管,在鼻子兩側刻出兩道闊線,口形很小,耳朵貼在面部,眉上有兩道陰刻的“八字眉,這點是宋代小孩最明顯的特征;小孩的腳一前一后,衣服皺詔都是細小變形的陰刻線,褲子常見為方格‘米字紋手中多拿荷花。元代玉帶飾板多為長方形,人物多穿蒙古服飾窄袖,短裙,腳穿皮靴。帶飾板上普遍采用深凸透技法常見鉆鑿時留下的小點。從明代開始,玉雕人形變化較多面部刻劃簡單,一般都是蒜鼻,刀鋒很硬,筆筆見鋒。清代玉人選料嚴格,雕玉精致,打磨光滑。面部五官立體感強,眼眶上面出現(xiàn)陰刻細紋,口部用斜刀法,突出了唇皮,衣服寬大,袖長,手中一般持花草,與宋時小孩截然不同。
漢玉佩辟邪鎮(zhèn)宅
西漢的玉器形制特點可說上承戰(zhàn)國,變化不大;但到了東漢,新疆白玉源源流入中原,而且出現(xiàn)不少辟邪壓勝”的器形,有些玉佩又摹擬神秘的神話故事,更有不少如玉豬和玉坤等陪葬的明器。那時不少人相信玉可以辟邪、護身,甚至使尸身不朽。最早發(fā)現(xiàn)的漢玉當中,有一件和田玉,為羊脂白,一雙翅羽人騎奔馬、踏祥云,神態(tài)自若,幻游太空,這反映了漢代“羽化登仙”的思想。
漢代以玉制弊具之風甚感,認為可以使尸體不腐,庇佑靈魂。不過有些專為殉葬而制的明器,質地和做玉皆很馬虎,故站在現(xiàn)今的收藏角度而言,來可因為屬漢玉而過度重視。除了有歷史性外,質與玉皆應講究,始合保值之道。東漢的玉器在琢刻技術上便有很大的進展。其中一些玉佩皆甚多陰線刻,而且細微道勁,非后訪者可比。
明代高濂說:‘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礁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一交接斷續(xù),伊若游絲白描,毫無滯跡?!睗h玉頗多螭紋,如稅上榜虎、編鈕印、雙墻玉璧等。愧是漢以前代表龍的紋飾,有人相信是祖先的來源與氏族的標志之一,后人更認為它們有鎮(zhèn)宅驅邪之功。
漢代玉器除了佩飾外,還有一種剛卯,是正方形的短柱體,四面刻吉祥語,用彩線穿過中間的孔。是反覆刻劃而成,其中一些服法巧、鉤字細。那時的人認為佩在身上,可以拔除不祥?,F(xiàn)今亦有人佩來護身的。
千姿百態(tài)的玉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包括玉杯、玉盤、玉碗、玉奩、玉燈、玉煙壺、玉熏爐等,它們均具有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是玉器中重要一項。商代已出現(xiàn)該類玉器,如婦好墓出土的玉簪,周身飾三角形幾何紋、獸面紋、菱形效,造型端莊穩(wěn)重圖案精美。唐、大元、明、清代,玉器生活用品走向下層社會,數(shù)量和種類大增。玉熏爐大約出現(xiàn)在唐宋,至明清時達到頂峰,在宮廷,官員家中廣泛使用,工藝精湛,無與倫比。熏爐一般由器蓋、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身回腹、圓口、帶圈足或柱狀足,有雙耳;器益則全部鏤空,差頂一般是技狀鏤空體,或雕成動物狀。另外,也有其他形狀的如回盒狀,仙鶴狀、龜狀等。它的使用方法是爐中放置點燃或干點燃的香料,其香氣由蓋部的空處向外散發(fā)。清代玉煙嘴由嘴口和管道組成,造型有預節(jié)形、方形、圓形等。玉煙壺不僅用于貯存鼻煙,亦是玩賞和顯示身份之物。煙壺用玉。一般選用產(chǎn)自河中的子玉,子玉體積小,玉質溫潤晶瑩,凝脂光澤,非常雅致,生活用品也有大型器,如陳設于北京北海公園團城內的元代讀山大玉海,即玉缸,口徑135-182厘米,腹徑493厘米,膛深35厘米,高70厘米,可貯酒三十余石,氣魄非凡。開了古代大型玉雕的先河。
清代的玉婉造型如瓷碗,有的圈足底下有年款,用的子跟琢或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