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技巧類詩歌鑒賞試題答題方法探討(一) 教學目標 了解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掌握必要的鑒賞術語,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媒體準備 自制教學課件 設計用時 45分鐘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詩歌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古詩更是我國詩歌史上的瑰寶,所以我們要分析鑒賞它從而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yǎng)。近年來高考一直把古詩的分析鑒賞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查內容,下面我們來看一看2010年江蘇高考《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要求: 考查材料以唐宋詩詞為主,也可選擇其他時代、體裁的作品。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把握作品內容,注意傳統文化底蘊和表現方法,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領悟。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 這一節(jié)課我們來討論詩歌的表達技巧,通過討論我們希望達到下面目標 出示教學目標 了解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掌握必要的鑒賞術語 表達技巧的內容繁而雜,這節(jié)課我們用分類舉例的方法進行,我們將表達技巧分為三類:常見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 二、介紹常見的表達技巧 (一)、常見修辭手法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雙關、排比、設問、反問等 我們來看看下列詩句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1、判斷下列詩句的修辭手法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 (夸張)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杜牧《題烏江》 (反問)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疊題烏江》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對偶)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秋思》 (排比)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 (比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縣詠懷五百字》 (對比) 辨別修辭手法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借助這些修辭手法抒發(fā)什么感情,達到什么目的。下面我們來看看兩首詩,看看他們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運用這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2、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哪些詞語可看出?有什么作用? 提示:運用了擬人手法,嫌、故。使穿樹飛花的春雪具有靈性,給全詩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諧音雙關,含蓄而又成功的表達了女子希望而又疑慮、歡喜而又擔憂的微妙心理) (二)、表達方式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表達方式有哪些?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說明我們詩歌中常用不常用?不。所以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四種: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1、概述四種表達方式 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huán)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 議論,就是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抒情,就是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等主觀感情。 請同學們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表達方式 2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表達方式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王昌齡《閨怨》 (記敘)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寫)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議論)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捂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抒情)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永《雨霖鈴》 (抒情) 其中描寫有正面?zhèn)让妗屿o、虛實、細節(jié)等,我們看看這首詩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側面描寫)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動靜結合)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細節(jié)描寫) 抒情也可進行分類,可分為哪兩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能不能舉幾個例子。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間接抒情又分為哪幾類?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繪景物而抒發(fā)感情,感情寓于寫景之中。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 我們再來看看前面兩句詩,看看他們屬于哪種抒情方式?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永《雨霖鈴》 (借景抒情)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托物言志)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處處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借景抒情)作者通過描寫戀花飛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嬌鶯抒發(fā)了對大好春光的喜愛之情。 畫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托物言志) 鄭思肖是宋末詩人,有濃厚的民族意識。前兩句寫菊花遠離百花叢,獨自開放,表示自己不與元朝合作。后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jié)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 比較剛才四首詩說說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區(qū)別?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 3表達方式綜合練習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提問:這首詩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記敘、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聽到友人被貶后的憤慨和哀怨之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提問:詩歌刻畫了梅花的什么特點?用什么方法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刻畫了梅花淡雅樸素,高潔清秀的特點。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fā)了作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高潔的操守。 (三)、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象征、抑揚、照應、) 1、判斷下列詩句中的主要表現手法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用典) —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用這個典故,其實是以廉頗自比,抒發(fā)自己不得志的的憂憤。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象) 我們可以想象,在廣闊遼遠的空間,,充滿濃密深沉的煙靄,離愁就象這些煙靄一樣,可見離愁之深。 鳥鳴澗 王維 月 出 驚 山 鳥,時 鳴 春 澗 中。 (以動襯靜) —柳永《雨霖鈴》 2、其他表現手法綜合練習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設題: 開頭寫少婦“不知愁”,后面卻又說她“悔”,這是采用了___________的寫法,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先抑后揚的寫法;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大致說來,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以下幾個方面,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主要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雙關、排比、設問、反問等) *其他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象征、抑揚、照應等) 僅僅掌握表達技巧是不行的,在具體的詩歌鑒賞中,我們還必須和具體的詩歌形象、語言和詩歌內容結合起來。下面做一些綜合練習。 陶者 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提問:這首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詩歌把長年辛勞而居室簡陋的陶者與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的憤慨之情。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提問:1、水急流雖然是寫景,但與送別情景密切相關,呼應了上句中的 “ ”,也開啟了下句中的“ ”。 2、詩中兩處描寫自然景物,其表現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1、解行舟;人已遠。2、前者用“紅葉青山”反面襯托對朋友的留戀之情,后者用“滿天風雨”是寓情于景,用悲涼之景來表達作者黯然神傷的離別之情。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表達方式有:借景抒情、記敘、描寫 修辭手法有:設問、借代 表現手法:虛實、想象 【四】能力遷移題(備用題) 劍門道中遇微雨 陸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注:作者從抗金前線的南鄭調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②第三句是一個問句,第四句是如何回應的?作者是怎樣通過后兩句詩來表達感情的? (參考答案:①征塵表示作者難忘征戰(zhàn)生活;酒痕表達了作者離開前線的遺憾和無奈,只能以酒消愁。②第四句沒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問題。第四句轉而寫景,意在借景抒情。因為詩人的愿望是做一個戰(zhàn)士,到前線為國殺敵,可是愿望無法實現,只能寫詩飲酒,這兩句包含了作者的無奈和不甘心,表現了一個愛國志士壯志難酬的憂憤。)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①“齷齪” “放蕩”在詩中的含義分別是______、_____。 ②開頭兩句采用了_________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①齷齪是處境不如意和思想上拘謹局促等意思;放蕩是擺脫拘束、暢快自由的意思。②前兩句以今昔對比的寫法,直抒胸臆地表達感情,流露出考中科舉進士后的興奮和得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