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句話的全文應該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陂_講之前,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傳說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召集所有弟子,說有無上妙法要告訴他們。所有弟子于是聚集在靈鷲山,等待釋迦佛開講無上妙法。但釋迦佛卻靜坐很久都沒講話……之后,眼睛微張,突拿起一朵花,并將花輕輕地拈轉了一下;當時座下有一位迦葉尊者,望著佛陀微笑了一下。于是釋迦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咐囑摩訶迦葉’--聽說禪就這樣傳下來了。 當然,經現代佛教學者的研究,據說這則'拈花微笑’的故事,是禪宗后人的創(chuàng)作,并非史實。只是對修行者而言,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例如'孫悟空、豬八戒’的故事,歷史上是否真有這些人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內中所寓含的哲理──不管怎么說,禪就在拈花微笑之間,傳下去了。 接著我們談什么是'教外別傳’?'教’就是教理,也可以說是經典;'教外’就是教理經典之外。何謂'別傳’?別傳就是教理經典之外,另有傳承、傳授的方法,合稱為'教外別傳’。學佛不是必須謹依經教嗎?怎么會有教理經典之外的別傳呢?原來東漢末年安世高、支讖、支謙以及稍后的鳩摩羅什,他們這些大師為中國翻譯了很多很多的佛經,由于他們宏偉的貢獻,使中國大約在晉朝末年時,佛學教理便已相當盛行了,當時出現很多有真實證悟的人,并且也逐漸孕育出中國禪宗。 這里須先說明,為什么經典義學盛行以后,才有禪宗興起,并出現許多有修證的人呢?這首先表示佛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佛經傳來中國,中國人要體驗禪是很難的。佛陀滅度之后,經典等同佛的法身,具有無比的重要性。但初學者研究經典,并不容易貫通經意,須待一段時間之后,才慢慢能在浩瀚經典中體得'了義教’。 什么是了義教?經典雖有很多,但實際上表達的義理只有幾句而已。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瑯拥?,三藏經論雖然部帙繁多,但用一句話來說只是'無我智’或'無我悲’而已。不過,要確認這項精義,若沒有花費長時間的摸索、反覆思惟,是辦不到的。而倘能掌握這一大要,并以這個大要為修證的準繩,則能避免盲修瞎煉,且進入實修的階段。研習經典的重要性及意義,可說在于使我們掌握佛法大要,并根據佛法大要去修行。 佛教初期,在漢土是沒有佛法的,只有孔孟、老莊之道;直到兩晉、隋唐佛學盛行了,才有大量的中國禪師出現。達摩祖師雖是西天印度人,但慧可、神光、僧璨、道信、弘忍、六祖,均是東土中原人。當時有修證經驗的人多了,于是自然產生'教外別傳’。為什么呢?因為在這之前的修行,一定要以經典、義學為中心,假使一個人沒有浸習過《般若經》《法華經》《楞嚴經》《維摩詰經》《地藏經》《金剛三昧經》《金剛頂經》……則幾乎不可能會有開悟的一天──這情形我認為是沒錯的──但是當很多有修證的禪師出現之后,情形就不同了;除了傳統的聞般若正見、思般若正見、修般若正見、現證般若正見這一修道次第可以使人開悟之外,也有不必讀佛經不必研究義學,仍可開悟見性的方法了! 釋迦佛祖滅度后,當然要以經典佛語為中心;但試問:佛祖在世時,佛祖會不會叫你去看經書呢?──應該不會!因為只要你對佛祖有信心,佛祖直接教你就可以了,釋迦佛在世時,正是以口傳面授來教的。而后來之所以變成以經典為中心,是絕對有必要的,因為佛祖已滅度了;可是到了隋唐,中國有很多禪師出現的這時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禪師也是覺悟者──佛!禪師固然可以繼續(xù)以經典來指導學人,但并不是除此之外別無他途,禪師是有能力和住世時的佛陀一樣,根據自己的經驗教導學人明心見性的──這叫'教外別傳’,也就是經典之外另有傳授第一義的法門??上У氖牵行┭芯糠饘W的人常輕視修行者,認為既然沒有佛學素養(yǎng),那有資格談修行呢? 以前有位比丘尼,欲向六祖請教經意,六祖說'字我看不懂,你念給我聽?!俏荒釒煴阋圆惶嘈诺目谖钦f:'字既不懂,如何懂得義理呢?’六祖答道:'諸佛妙旨,非關文字?!贿^不僅是古人曾有這種誤解,即使現在臺灣都還有人存有這樣的誤解,認為修行必以研究教理哲學為基礎,否則根本不可能開悟。事實上,先研究教理哲學,繼之再來修行,當然是一條很穩(wěn)當的路,但你不可偏執(zhí)地說:'除了這條路,其余的都不可能有成?!^'教外別傳’是說種田的人、挑蔥賣菜的人、不認識字的人均可修行──這才是來自靈山的福音。如果修行一定先得研究佛學,那么對佛學沒有興趣,或者缺乏哲學細胞的人,解脫豈不是要等下輩子了!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是說超離經典之外,直接傳授的修證方法是不立文字的。為什么?什么叫不立文字?首先,'不立’的意思是指不執(zhí)著、不依賴。但有人誤解,認為禪宗是不必看書、不必讀經典的,這話有失中道。禪宗的意思,并非完全不要文字──其實語言也是文字。禪宗只是不執(zhí)著文字、不依賴文字而已。這是'不立文字’的第一個意思。 '不立文字’的第二個意思是,不必透過文字,也可以指導學人。這句話怎么說?禪宗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像喝水,冷暖自己知道,不必說明。只要禪師牽你的手,讓你拿起茶杯,喝下茶,你自己就知道了,就像'眼橫鼻豎’是多么明顯的事,何必多言。 宋朝時,日本道元禪師,來中國學禪數年,在他獲得禪門心法返回日本時,一些日本貴族及宗教師,請他說看看,到底他在中土學到什么?道元回答說:'雙手空空回來,只懂得一件事而已。’大家問:'懂得何事呢?’他說:'眼睛是橫的,鼻子是豎的。就這件事而已!’這些修行人聽罷都哈哈大笑,笑他呆, 這種人盡皆知的事,何必去學數年呢?道元禪師當時受這班人的嘲笑,正如中國老子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哈哈大笑。’又說:'不笑不足以為道。’若是如此簡單就讓凡夫俗子給聽懂的話,就不足以為大道了。古代修行人,為了解這一平凡的道理,釋迦佛祖花了六年的苦行;六祖要五祖特別的傳授;甚至也有人'三十年枉作風塵客’最后才知道:原來頭從本以來,一直在自己頭上! 其實你和我、我和佛祖、佛祖和你,在本質上是完全平等沒有絲毫差別的。只是覺醒的人自覺到自己并沒欠什么,所以安心自在、悠游任運;而迷昧的人,則庸人自擾,競走奔馳。這是一件真實的事,千萬不要以為你不是佛。空海大師說:'若有人言,我是眾生,即是謗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眾生因為沒有自覺,所以狂心不歇,枉受諸苦罷了。有一次《禪心雜志》訪問我:'什么是涅槃?能否說明?’我說:'你從進來到現在,一直沒看到嗎?’訪者問:'是否可另用言語說明?’我說:'當然可以,問題是:既然用眼睛都看不到了,用耳朵怎能聽得見呢?’ 古代有人到深山參訪禪師,向禪師請教'什么是佛法第一義諦?’禪師就問他說:'你進來時是否看到山坡?’他說:'有!山坡很陡?!?是否聽到溪聲?’'有!溪聲很大?!U師說:'那就是了!’ 又有一位香嚴禪師,他與師父溈山在一起,三年都沒有開悟,他問師父是否可以為他說破,他師父說:'我如果告訴你,你以后一定會埋怨我。你還是自己去體會吧!’因此他離開師父,到處行腳。一天,見到一個佛寺荒廢破舊不堪,他看了很不忍,就住下來加以修建整理,且一住就好幾年。有一天,當他在掃地時,無意地丟了一塊瓦片,使竹干發(fā)出聲響──竟因此而開悟。他笑道:'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且宦曧懘蚱葡銍赖姆謩e意識,讓他了解原原本本皆是佛。 有人問趙州禪師:'什么是道?’他答:'你吃飽了沒?如果吃飽就去洗碗!’道就是如此平常。 你們是否留意,廟寺屋頂脊角大都掛有風鈴,為什么廟寺屋角均懸掛風鈴呢?有一個'風鈴偈’蠻有意思,如能了解風鈴偈,大概也就了解佛法了。那首偈是說:'渾身似口掛虛空,不論東西南北風,一律為他說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叮叮咚咚’原來都是在為人們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呢!只是一般人并未了解。 使牛頓發(fā)現地心引力的那一顆蘋果,并不是專為牛頓而掉下的,但為何別人沒能發(fā)現地心引力,牛頓卻可以呢?可見這是人的問題。真如遍周法界,在在處處皆涅槃,這是多么明顯的事,何必另透過文字說明呢!這就是'不立文字’所蘊含的第二層意思。 信戒無基不可聞空 自古以來佛教所說的是'?;垭p修’,如果只重智慧不重福德,或是只重智慧不重悲愿,都不是中道的佛教。佛教在學人未修福德之前,通常并不授以明心見性之道,如果這樣,佛教就有缺點。所以諸佛菩薩都以四悉檀為眾生說法,對初入佛門者說'世間悉檀’;繼之再說'為人悉檀’'對治悉檀’;最后在觀察學人的福德因緣已具足了,才令他悟入'第一義諦悉檀’。 修行必須先修福德。什么是福德?福德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剛才所說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不可離開這些福德,如果不修福德,而偏修般若,那并不是正統的般若。'信戒無基而妄取空是邪空’,諸佛菩薩絕不會為這樣的人說空法的。雖然待會兒要為大家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理,但在此先提醒各位:除非你們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基礎,不然我今天所說的直指人心的方法,對你們不會有多大的益處,你的疑根會繼續(xù)存在的。就像一個漏底的杯子,即使將玉液瓊漿倒下去,也會很快流失──就像我為大家說的直指人心的心地法門,也會流失的。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已有基礎的人,卻可能一言之下破三關。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現在我就來說直指人心的心地法門。這法門說來其實沒有幾句話,就像喜馬拉雅山高有八千多公尺,而山頂上卻只是一點點而已,越下面地坪才越大,土堆才越多。而真正微妙的道理,反而是沒有幾句話的。 六祖說:'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能達?!终f:'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覺即是佛。’修行本來只在于覺不覺,迷不迷而已。但有人因不解經文真義,硬說解脫成佛,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行;并且認為如果真的有開悟的人,身上一定會有香味、背后一定會有圓光……由于這種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已經很深,所以有時候,左腳明明已經踏進涅槃門了,卻因想到我身上怎么沒有香味?后面怎么沒有圓圓的光?咦!不對!趕緊將腳抽回──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當面錯過!’其實,'化魚為龍不改其鱗,轉凡成圣不改其面’,修行只是消除根本煩惱,清凈三業(yè)而已呀!這些修行人真是可惜。 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捎诓涣私馇鍍舯拘模圆艜耐馇蠓?、盲修瞎煉;如果能認明每一個人原本皆有的清凈本心,則不難解脫成就菩提。也就是說,所有的佛法都是從'見道’開始的,在你尚未見道時,就好像還沒有見到牛,是無法騎牛、牧牛一樣,一定要先見牛才能騎牛、牧牛──正如修行一定要先見到清凈本心,才能保護清凈本心、堅固清凈本心。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先認明清凈本心。 直指清凈本心 在說明清凈本心之前,我先說一個故事: 六祖剛得到五祖衣缽時,很多人都要搶他的衣缽,六祖便一直跑,當時有一位名叫陳惠明的和尚,當過四品將軍,武功很好,他首先追到六祖。六祖見已被陳惠明追趕上了,就躲在草叢中,并將衣缽的信物──袈裟放在大石頭上。陳惠明追到時,看見袈裟,就朗聲道:'請您不用躲,我并不是為了搶袈裟而來,我是專程向您請教佛法的?!媛牶笾浪钦\心誠意的,于是從草叢中現身說:'你既然為法而來,那么就先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我將為你直指?!? 現在請大家也和陳惠明一樣,先屏息諸緣,靜坐片刻之后,我再繼續(xù)說。(靜坐一分鐘) 古人說:'江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何謂清凈本心呢?我先引六祖為陳惠明說的那一段話:'在你不思善、不思惡之時,心空如洗,完全無起無滅,沒有善念、沒有惡念、沒有貪念、沒有嗔念,就在這無善無惡時,當下的心,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在座如有研究佛經的人,或許會指正我說:'你說得不對!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乃是用探索、詢問的語氣。換句話說,六祖的意思應該是“哪一個是陳惠明你的本來面目呢?”──這句話,應該是不確定的問句,為什么你卻改采肯定式的語氣說“這就是清凈本心”呢?’ 我想,世上有修證、體悟的人應有很多,相信若有大修行者聽到我的演講錄音帶,一定會為我作證,我的解釋是契合祖師密意的!每個人都有清凈本心,只是凡夫會退轉,佛不會退轉。眾生就像患癲癇的病人,平時正常,但等一下忽然又發(fā)作了──生起許多顛倒想。但是阿羅漢和佛菩薩們就永遠不再起無明,他們終日吃飯沒有咬到一粒米,宴坐水月道場,廣度如幻眾生,他們就是這樣而已。如果你們宿世善根萌發(fā),對最上乘的禪宗有信心,則底下的話,將超過你長期的修行。 什么叫清凈本心?我舉示給你們看(手拿起茶杯,送到嘴邊,喝了一口茶…)你們是否看到了?──這就是清凈本心!在這中間不必增加什么,也不必減少什么。但是這工夫卻必須堅固才行。如果你能認明它,并且能在生活中綿密地長養(yǎng)它,不搖不動,不忘不失;那么最慢在七天之內,如果沒有大徹大悟的話,就算我當眾妄語了,他日倘你作鬼作神輪回于三界,盡管夜半來抓我好了?。ǔ怯谇鍍舯拘奈吹谜嬷埔姷拇_認,缺乏匯歸點、總持門,導致工夫使不上力,如此則需尋覓善知識為行者抽釘拔楔。) 佛法本無多,真正可以超生了死渡出苦海的并沒有幾句話。學問在于廣博,要學要讀的很多,但修行卻是愈少愈好。中觀般若那么多,但說起來,只是'緣起’二字而已。如果有人能深信深解緣起的精義,那么,當下便可遠離戲論了。過去有人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而飲?!黄帮嬀湍芙饪柿?,但如果站在河邊,細數流水三千而不取飲,那就只好渴死河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