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周仲英 的一、疑病多郁,二、難病多毒,三、怪病多痰,四、久病多瘀,五急為風火

 半邊鍋煮禪心 2011-03-10
一、疑病多郁
 
來源:醫(yī)源世界 作者:周仲英

摘要: 疑病多郁是指在患者所訴癥狀繁雜多端,疑似難辨之際,當著重從郁入手。郁有氣郁、血郁、痰郁、火郁、濕郁、食郁之分,但在疑難雜癥中以氣郁最為常見。因六郁以氣郁為基礎,氣血沖和,百病不生。從臨床上看,這類疾病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guān),患者往往自覺痛苦很多,癥狀繁雜多變,有多系統(tǒng)表現(xiàn),但大多查無實質(zhì)性病變,......


  疑病多郁是指在患者所訴癥狀繁雜多端,疑似難辨之際,當著重從郁入手。郁有氣郁、血郁、痰郁、火郁、濕郁、食郁之分,但在疑難雜癥中以氣郁最為常見。因“六郁”以氣郁為基礎,“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怫郁,諸病生焉”。氣無形而血有質(zhì),目前中醫(yī)界對“有形”的瘀血傾心研究者多,對“無形”的氣留心重視者少。殊不知中醫(yī)的理論核心是“氣”,中醫(yī)很重視人體的“氣機”、“氣化”功能,張景岳有“行醫(y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jù)?”之說,甚至認為:“凡有余之病,由氣之實;不足之病,因氣之虛。如風寒、積滯痰飲、瘀血之屬,氣不行則邪不除,此氣之實也;虛勞、遺漏、亡陽、失血之屬,氣不固則元不復,此氣之虛也。雖曰瀉火,實所以降氣也;雖曰補陰,實所以生氣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從臨床上看,這類疾病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guān),患者往往自覺痛苦很多,癥狀繁雜多變,有多系統(tǒng)表現(xiàn),但大多查無實質(zhì)性病變,或雖疑為實質(zhì)性病變,而又不能定性、定位,明確診斷。臨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tài)者為主,多“無形”可辨,但部分患者失治誤治、年深日久可發(fā)展為形質(zhì)性損害。病位常以肝為主,涉及心、脾。因五臟中惟肝性喜條達,不受遏郁,易動而難靜。肝病最易延及他臟,故曰:“肝為五臟之賊”。肝氣一郁,即乘脾土,腹痛腹脹,甚則作瀉;或克犯于胃,氣逆作嘔,兩脅痛脹;化火上沖于心則心煩悸動,反侮于肺則嗆咳不已,下奪于腎則耳鳴視糊。風依于木,氣郁易于化火,肝陽還易化風,為眩、為暈、為麻、為痙、為顫、為類中,皆肝風震動所致。另外,情志郁結(jié),氣滯久則絡瘀;氣不布津,還可液聚為痰。痰隨氣上下,無處不到,既可內(nèi)及臟腑,亦可外流骨節(jié)經(jīng)絡,又可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臟腑經(jīng)絡見癥,從而使疑似癥狀百出,復雜難辨。故有“諸病多自肝來”之說。以其易犯脾胃中土,剛性難馴;乘風火之威,上犯巔頂;挾風痰而流竄周身,無處不到。故疑難雜癥在疑似難辨之際,應著重從肝入手,首辨氣郁,注意其化火、生風及挾痰、挾瘀的情況,從而在疑難雜癥辨治中起到執(zhí)簡馭繁的作用,特別是對女性患者。

  對郁證的治療,當以疏肝理氣解郁為大法。選方方面,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肝郁脾虛者調(diào)以逍遙散,肝郁氣滯者選用柴胡疏肝散,六郁雜陳者施以越鞠丸、肝氣郁結(jié)者投以五磨飲子。至于氣郁化火則主以丹梔逍遙散,化風則主以羚羊鉤藤湯天麻鉤藤飲、鎮(zhèn)肝熄風湯,挾痰者主以半夏厚樸湯,挾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湯。用藥方面,柴胡、芍藥疏肝解郁,升陽斂陰,調(diào)和表里,肝郁不暢,表里不和者可用;香附、蘇梗氣血雙調(diào),理氣解郁,惡心嘔吐,脘腹脹滿者可選;白蔻砂仁辛散溫通,芳香化濁濕濁內(nèi)蘊,脾胃氣滯寒凝者可投;栝樓、枳實破氣消積,寬胸散結(jié),潤燥通便,胃脘痞滿,大便不暢者可調(diào);木香檳榔行氣止痛,消積導滯,胃腸積滯,脘腹脹痛者可解。如此等等,皆為臨床所常用。至于青皮疏肝,香附散郁,枳殼利膈,木香舒脾,厚樸散滿,沉香降逆,旋覆花下痰降氣,柴胡解郁升清,川芎、蘇葉能散邪氣從汗而解;檳榔、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而去后重萊菔子、蘇子、杏仁下氣潤燥,肺氣滯于大腸者堪投,皆可隨證靈活加減化裁。

  在應用疏肝理氣解郁之劑時,還應注意慎防傷陰。一則因本病氣郁極易化火而傷陰,二則因理氣之品多偏辛香燥熱,久用必致耗傷陰血,尤其對久病兼有陰血不足之體,更當慎重,最好選用藥性平和之花類理氣藥,如玫瑰花、綠萼梅白殘花、代代花、佛手花、厚樸花等。另外,肝體陰而用陽,有時疏肝解郁療效不好,反而要注意加用斂肝、柔肝之品,如白芍烏梅、木瓜、枸杞子等。另外,氣為血帥,血能載氣,氣血相互資生為用,亦每多影響為病。對氣機郁滯的治療,還當注意氣血互調(diào),在行氣解郁的同時,可適當參入川芎、赤芍丹參等活血之品,血行暢則氣機達,氣血調(diào)則郁滯消。

  如曾治馬某某,男,28歲。七個多月以來,整日悶悶不樂,并有恐懼感,常覺處處有陷阱于己不利,伴有胸悶、呼吸不暢,不欲言語而善太息,時有肢麻,或有肢體肌肉膶動,夜寐不實,多夢易醒,心慌不寧,舌質(zhì)偏紅,苔淡黃薄膩,脈細弦滑。證屬肝郁太過,氣郁化火,痰火擾心,心神失寧。治以柴桂龍牡湯加減,藥用醋柴胡5g,龍骨15g(先煎),牡蠣25g(先煎),桂枝5g,百合15g,知母10g,龍膽草5g,竹瀝半夏10g,炙甘草3g,合歡皮10g,丹參10g,川芎10g,加減治療月余,癥狀全部消失,康健如初。本例患者證屬氣郁化火挾痰,痰火擾心,雖無明顯挾瘀情況,但在治療中同樣加入丹參、川芎等活血藥,寓有治氣不忘調(diào)血之意,從而更有利于行血中之氣以解郁。

二、難病多毒
 
來源:醫(yī)源世界 作者:周仲英 
        摘要: 毒的含義,一是指溫熱病中的一些傳染性、致病力強的外邪。三是指疾病過程中產(chǎn)生的病理因素,如熱毒、水毒、瘀毒等。內(nèi)生之毒是在疾病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由臟腑功能失調(diào),風、火、痰、瘀等多種病理因素所釀生,常見的如風毒、熱毒、火毒、寒毒、濕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質(zhì)多端,且可交錯為患,使多個臟器發(fā)生實質(zhì)性損......

  難病多毒是指難治重癥多與毒邪有關(guān)。毒的含義,

          一是指溫熱病中的一些傳染性、致病力強的外邪;

    二是指火熱之極,所謂“火盛者必有毒”,“溫熱成毒,毒即火邪也”;

    三是指疾病過程中產(chǎn)生的病理因素,如熱毒、水毒、瘀毒等。毒是諸多病邪的進一步發(fā)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無論其性質(zhì)為何,均可概稱為“毒邪”。日本吉益東洞有“萬病一毒”說,《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有“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苛毒,弗之能害”的論述。

  毒邪既可從外感受,也可由內(nèi)而生。外感之毒多與六淫、癘氣為伍,“毒寓于邪”、“毒隨邪入”,致病具有發(fā)病急暴,來勢兇猛,傳變迅速,極易內(nèi)陷的特點,而使病情危重難治,變化多端。內(nèi)生之毒是在疾病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由臟腑功能失調(diào),風、火、痰、瘀等多種病理因素所釀生,常見的如風毒、熱毒、火毒、寒毒、濕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質(zhì)多端,且可交錯為患,使多個臟器發(fā)生實質(zhì)性損害,功能嚴重失調(diào),并成為影響疾病順逆轉(zhuǎn)歸的決定性因素。如重癥肝炎中的熱毒、晚期腎炎中的濕(濁)毒、面神經(jīng)麻痹中的風毒、惡性腫瘤中的癌毒、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中的瘀毒等。

  毒邪致病具有以下證候特點:

    ①兇:致病暴戾,病勢急劇,如“非典”、流感等。

    ②頑:病情頑固,易于反復,如難治性腎病、慢性肝炎等。

    ③難:常規(guī)辨治,難以奏效,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癌腫等。

    ④痼:病期冗長,病位深疴,如尿毒癥癲癇等。

    ⑤雜:由于毒邪每與風、火、痰、瘀等邪兼夾為患,臨床見癥多端,病情復雜難辨。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難治性疾病的治療中,尤應注意毒邪的特殊性。

  對毒邪的治療有解毒、化毒、攻毒等法,但解毒當求因。首先要區(qū)別毒邪的性質(zhì),其次要注意毒邪所在的臟腑部位及所兼挾的其它病邪。如熱毒重在清熱解毒,然熱毒在肺則選魚腥草、金蕎麥根、黃芩清肺解毒;熱毒上咽則用澤漆、蚤休一枝黃花、土牛膝利咽解毒;熱毒入胃則選石膏、蒲公英、甘中黃清胃瀉火解毒;熱毒攻心則用牛黃朱砂、黃連清心安神解毒;熱毒動肝則用羚羊角、龍膽草梔子涼肝解毒;熱毒蘊結(jié)膀胱則用黃柏苦參、金錢草清熱利濕解毒;熱毒入血則用犀角水牛角)、生地、丹皮、紫草大青葉涼血解毒。對于風毒則常用全蝎、蜈蚣、烏梢蛇、炙僵蠶搜風解毒;寒毒則用川烏、草烏附子、干姜散寒解毒;濕毒常用土茯苓、拔葜、石上柏、半邊蓮除濕解毒;痰毒常用制南星、白附子法半夏、露蜂房白毛夏枯草化痰解毒;瘀毒常用穿山甲水蛭、土鱉蟲地龍、鬼箭羽凌霄花等祛瘀解毒。

  另外,還應重視不同疾病“毒”的特異性。對麻疹天花用宣表透毒法,對晚期腎病當注意化濁泄毒,對多臟衰病人陽明氣機通降失常者當通腑下毒,對外科瘡瘍久不收口、正虛毒戀者當重用黃芪扶正托毒,癌毒常用山慈菇、炙蟾皮馬錢子、紅豆杉、白花蛇舌草等抗癌解毒。

  上世紀80年代,本人針對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衰蓄血、蓄水及易于傷陰的病理特點,提出出血熱急性腎衰“三毒”(熱毒、血毒、水毒)學說,以瀉下通瘀為治療大法,達到下熱毒、下血毒、下水毒的目的,治療野鼠型出血熱患者1127例,使病死率從當時的7.66%,降至1.11%;特別是死亡率最高的少尿期急性腎衰,病死率僅為4%,明顯優(yōu)于西醫(yī)對照組的22%。既往還曾治一經(jīng)病理活檢確診的巨骨細胞瘤女性患者,行“右小腿中段截肢”術(shù)后,又見廣泛轉(zhuǎn)移,全身關(guān)節(jié)疼痛,兩側(cè)頸部腫塊累累,大者似鴿蛋,小者如蠶豆,高熱起伏,汗出熱降,午后復起,持續(xù)2月,形瘦骨立,嚴重貧血。用清熱解毒、化痰消瘀法(鱉血柴胡、炙鱉甲秦艽、青蒿、生地、炮山甲、土茯苓、廣地龍、露蜂房、僵蠶、貓爪草、漏蘆、山慈姑等)服藥后體溫遞降至正常,3月余腫塊基本消失,隨訪迄今已10余年。


三、怪病多痰

摘要: 這也是古代醫(yī)家的一種提法,我們將其引申用于疑難病的診治,主要是因為許多疑難病的臨床癥狀怪異奇特,表現(xiàn)中醫(yī)所說的痰證(包括無形之痰),采用中醫(yī)化痰、祛痰等法治療,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饎觿t生,氣滯則盛,風鼓則涌,變怪百端,故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古代醫(yī)家所指的怪病,從今天來看大都是精神...


        這也是古代醫(yī)家的一種提法,我們將其引申用于疑難病的診治,主要是因為多疑難病的臨床癥狀怪異奇特,表現(xiàn)中醫(yī)所說的“痰”證(包括無形之痰),采用中醫(yī)化痰、祛痰等法治療,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正如《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所說:“人自初生,以至臨死,皆有痰。……而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nèi)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試罕譬之,正如云霧之在天壤,無根底,無歸宿,來去無端,聚散靡定?;饎觿t生,氣滯則盛,風鼓則涌,變怪百端,故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古代醫(yī)家所指的怪病,從今天來看大都是精神神經(jīng)、體液之類的疾病,雖與疑病多郁以精神癥狀為主有相似的地方,但從臨床表現(xiàn)上一為繁雜多變,一為怪異奇特;一者多無形可征,以功能性疾病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實質(zhì)性疾病為多。目前,從臨床上來看由痰引起的疾病遠遠超出了這一范圍,它涉及到現(xiàn)代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炎癥病變,及支氣管腺體分泌亢進;消化道過度及異常的黏液分泌,或病理性組織增生;心血管系統(tǒng)冠狀動脈循環(huán)功能不全,心肌缺血、缺氧;中樞神經(jīng)功能失常,興奮性增強或低下,以及腦缺氧,腦水腫;軀體局部慢性增殖性炎癥,或某些特殊性病理組織增生等。不論任何系統(tǒng)的任何病變,凡表現(xiàn)有“痰”的特異性證候的,俱可根據(jù)異病同治的精神從痰論治。
  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內(nèi)傷個方面,是遭受多種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但另一方面,當因痰導致某一病證之后,則痰已成為直接發(fā)病之因,每與原始病因或其它同期病理產(chǎn)物合邪而致病。故在疑難雜癥辨治中,必須分別考慮痰的先后雙重因素以為辨治章本。由于痰可隨氣上下,無處不到,既可阻于肺、蒙于心、蘊于脾、郁于肝、動于腎,亦可外流骨節(jié)經(jīng)絡,表現(xiàn)不同的臟腑經(jīng)絡見癥。從痰的性質(zhì)方面來看,還可進一步區(qū)分為風痰、寒痰、濕痰熱痰、燥痰郁痰。我們從長期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煙灰黑色。其中面色灰暗如土色,為虛寒痰,面頰色紅而有油光者為熱痰,黃滯者為濕痰,青晦者為風痰。病人肥胖頸短,形態(tài)壅腫者為痰體。表情呆滯,目睛轉(zhuǎn)動不靈者為痰阻于竅。從痰的色質(zhì)氣味來看,病程短而病情輕者,痰色清白,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黏凝結(jié),咳之難出,漸成惡味,腥臭咸苦。若痰吐地上,干后如蝸牛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華彩者均為實痰;吐出后易于化水者,屬虛寒。痰味甜者多為脾熱,味苦為膽熱,味腥臭為肺熱,味咸為腎虛。若痰結(jié)日久,攻之不易消克者,則為老痰、頑痰,常易發(fā)生怪癥,在疑難雜癥辨治中尤須注意。
  對痰的治療應首分臟腑虛實,其次應審標本緩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見痰治痰,應先治其病,病去則痰自清;若因痰而續(xù)發(fā)某些病證時,則應以治痰為先,痰去則諸證自愈。再其次,脾濕是成痰的基礎,理脾化濕為治痰要著。而且治痰還必理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自無停積成痰之患。同時治痰應兼治火,氣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氣火偏虛津凝為痰者,又當溫補。至于治痰原則必須以化痰、祛痰為大法?;的苁固禋w正化,消散于無形,或使其稀釋排出體外,其適應的范圍最廣,可用于實證病勢不甚,或臟氣不足,因虛生痰者。祛痰能蕩滌祛除內(nèi)壅的積痰,包括滌痰、豁痰、吐利等法,適用于邪實而正不虛,病勢驟急,或病延日久,頑痰、老痰膠固不去者。
  茲按臟腑經(jīng)絡病位、痰之性質(zhì),將常用的化痰、祛痰治法方藥條列如下(分別見表一、表二):


表一 辨病位論治

全屏顯示表格


病位

病機

治法

例方

代表藥

備注

痰阻于肺

肺氣郁滯
津液成痰

利肺化痰

止嗽散

杏仁、桔梗橘紅、紫菀、佛耳草

痰濁阻肺,肺氣不降,當降氣化痰,配蘇子、萊菔子、旋覆花

痰蒙心竅

痰迷心包
神機失用

開竅化痰

白金丸
導痰湯

半夏、橘紅、茯苓、無、遠志、礬郁金、菖蒲

 

痰蘊脾胃

脾虛不健
痰濁內(nèi)生

健脾化痰

六君子湯

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法半夏、陳皮

 

痰郁于肝

肝失條達
氣郁生痰

解郁化痰

四七湯

厚樸、半夏、蘇梗、茯苓、香附枳殼、旋覆花、蛤殼

氣郁化火,煉液成痰,用加減瀉白散,藥如桑皮、地骨皮、甘草、丹皮、山梔、黃芩、竹茹、橘皮、蘇子、枇杷葉

痰動于腎

陽虛水泛

溫腎助陽化痰

濟生腎氣丸

附子肉桂、補骨脂、五味子、蛤蚧、半夏、沉香

在補腎化痰的基礎上,隨其陰陽化裁

陰虛火炎

滋腎養(yǎng)陰化痰

金水六君煎

當歸、地黃知母、麥冬五味子、茯苓、半夏

痰留胸脅

飲癖

攻逐痰涎

十棗湯
控涎丹

芫花、大戟、甘遂、白芥子

 

痰濁痹阻
胸陽不振

通陽泄?jié)峄?br>

栝樓薤白半夏湯

半夏、栝樓、薤白桂枝、厚樸、枳實、菖蒲

 

痰流骨節(jié)經(jīng)絡

流痰結(jié)核
痹阻絡道

軟堅消結(jié)通絡化痰

四海舒郁丸、指迷茯苓丸、控涎丹

姜汁、竹瀝、橘絡、白芥子、旋覆花、夏枯草、貝母、南星、海藻、昆布海浮石、牡蠣

 


 表二 辨病性論治
全屏顯示表格

病性

病機

治法

例方

代表藥

備注

風痰

外風風痰在肺

疏風宣肺化痰

杏蘇散

蘇葉、防風、前胡、杏仁、桔梗

風為先導,常兼它邪,可隨其所因配伍

內(nèi)風風痰在肝

入絡

風化痰通絡

牽正散青州白丸子

白附子、南星、半夏、全蝎地龍

 

上擾

熄風化痰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半夏、天麻、白術(shù)、茯苓、蔓荊子

 

內(nèi)閉

祛風通竅化痰

牛黃丸

牛黃膽星、全蝎、白附子、僵蠶、天竺黃

風痰壅盛,一時性神機不用者,可予涌吐滌痰,方如稀涎散瓜蒂散

熱痰

痰熱在肺

清肺化痰

清金化痰湯

桑皮、黃芩、知母、貝母、竹瀝、半夏

 

痰火擾心

清心瀉火滌痰

黃連溫膽湯猴棗散、礞石滾痰丸

黃連、牛黃、天竺黃、膽星、猴棗礞石、樸硝

可合并肝經(jīng)風痰、熱痰的見證

寒痰

寒痰(飲)蘊肺

溫肺散寒化痰

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細辛、杏仁、生姜

 

肺氣虛寒氣不布津

溫肺補氣化痰

溫肺湯

人參黃芪、肉桂、鐘乳石、干姜、半夏

 

濕痰

脾濕生痰

燥濕化痰

二陳平胃湯

蒼術(shù)、厚樸、半夏、陳皮、茯苓

 

燥痰

燥熱灼津

清肺潤燥化痰

桑杏湯

桑葉、桑皮、南沙參、杏仁、大貝母、天花粉梨皮

 

陰傷肺燥虛火灼津

養(yǎng)陰潤肺化痰

沙參麥冬湯、潤肺湯

沙參百合、玉竹、生地、麥冬湯桑葉、桑皮、、川貝母

 

氣痰

參見前表“痰郁于肝”條

  臨證時應對停痰部位、痰之性質(zhì)聯(lián)系互參,結(jié)合論治,不可偏廢。根據(jù)各種痰藥性味、功用和歸經(jīng),分別選用。若痰與其它病理產(chǎn)物合邪致病,尚應同時配合相應治療。
  此外,還應重視治痰藥的炮制配伍,如以半夏為例,本為治濕痰之主藥,但可因不同的炮制而異其性:竹瀝制者化熱痰,姜汁制者化寒痰,半夏曲消食化痰,仙半夏治實痰,朱衣宋半夏、膽汁制半夏治驚痰……。在配伍方面,合芩、連治熱痰,配姜、桂治寒痰,合蒼術(shù)治濕痰,伍白附子治風痰,配麥冬治燥痰……。由于不同的炮制配伍,而起到不同的作用,使其應用范圍更為廣泛。
  與此同時,對痰的辨治還應注意與它同源的其它病理產(chǎn)物相區(qū)別。如痰、飲、水、濕,同出一源,俱為津液停積所成。分而言之,源雖同而流則異,各有不同特點。從形態(tài)及性質(zhì)看,水屬清液,飲為稀涎,濕性黏滯,痰多厚濁。從病癥言,水之為病,易泛溢體表全身而為腫脹。飲之為病多停于體內(nèi)局部,隨著病位及形癥的不同,分為四飲(其中溢飲水腫類同)。痰之為病無處不到;濕系導致發(fā)病之因,二者為病多端,涉及的病種更廣。合而言之,因四者源出一體,又每可相互轉(zhuǎn)化,故方書有“積水不散,留而為飲”,“積飲不散,亦能變痰”,“痰從陰化為飲,飲從陽化為痰”。“水泛為痰”,“痰化為水”,“痰屬濕”,“積濕生痰”等等的論述,指明了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及轉(zhuǎn)變。彼此之間雖可以互相通假治療,但四者之間又絕對不能混為一談。如早在上世紀50年代,曾收治一例急性風濕熱的的住院患者,病人心包積液,壓迫癥狀很明顯,胸部板悶,心慌、氣短、喘息不能平臥,極似胸痹,經(jīng)會診后開始一致認為系痰濁痹阻胸陽,用栝樓薤白半夏湯卻無效,后細察病人見其舌苔淡胖而不濁膩,認為病人為風濕熱痹,邪舍于心引起飲停心包,辨為水飲凌心證,改用控涎丹,經(jīng)旬心包積液消失,病情緩解而愈。由此說明,痰飲凌心與痰濁痹阻證雖類似,而病機實異,必須加以區(qū)別論治。
  最后,為了證實“怪病多痰”這一理論的實用價值,提供如下案例為據(jù)?;颊邚埬衬?,女,52歲。2000年1月17日,初診。患者從1998年11月起,咯痰色白量多,痰質(zhì)黏稠、成塊,咳吐不利,伴兩目時有昏花澀痛,口苦、口臭口干,噫氣較多,胃中嘈雜,泛吐酸水,胸悶,背寒背痛,背后有緊壓感,手心灼熱,手麻,晨起手不能握緊,足冷,大便酸臭,不成形。苔膩色黃,舌質(zhì)暗,脈沉細滑。怪病多痰,信而有征,擬從痰飲久郁化熱治療。藥用:法半夏12g,陳皮10g,炙甘草3g,茯苓10g,炒萊菔子10g,炒白芥子9g,炒蘇子10g,杏仁10g,烏梅5g,炒黃芩10g,厚樸6g,吳萸2g,煅瓦楞子15g,竹茹6g。水煎服,每日1劑。2月14日二診,藥后口中痰涎減少,咳痰較前爽利,口苦口臭等癥減輕。藥既對證,守法再進。上方去杏仁、烏梅、瓦楞子、竹茹,加炒蒼術(shù)10g,炙桂枝10g,澤漆10g,豬牙皂2.5g。2月21日三診,藥后痰涎咯吐爽利,痰量較少,不咳,手麻好轉(zhuǎn),但仍腳尖冷,大便欠實,苔膩黃質(zhì)暗,脈細滑。上方改豬牙皂為3g,加淡干姜2.5g。守法服用半月后,諸癥盡除,康復如初。
  分析患者咳痰多年,色白質(zhì)黏量多,顯系痰飲為患。痰濁阻滯,胸陽失曠,則患者證見胸悶背痛,且有緊壓之感;痰濁上犯,頭目不清,則兩目昏花,時有澀痛;痰濁內(nèi)盛,木郁土壅,肝胃不和,則證見噫氣泛酸,口苦嘈雜,便溏酸臭;濁痰內(nèi)竄,脈絡受阻,則手麻,晨起不能握固;痰飲內(nèi)聚,陽氣不展,則背寒,足冷;痰飲內(nèi)郁,日久化熱,則患者口干,手心灼熱。可見,痰飲為患,不但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而且寒熱錯雜,內(nèi)外交困,諸癥并陳。治當寒熱并用,化痰燥濕。藥用二陳、三子養(yǎng)親湯化痰降逆,行氣燥濕;加黃芩、厚樸、杏仁降氣化痰,兼清郁熱;加吳萸、瓦楞子、竹茹暖肝和胃,制酸降逆。藥后癥減,故二診去杏仁、烏梅、瓦楞子、竹茹,加蒼術(shù)則為平胃散,加桂枝則為苓桂術(shù)甘,除加強全方行氣燥濕化飲之力外,并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加澤漆、牙皂化痰蠲濁,搜風解毒,則其化痰開結(jié)之力更勝。三診續(xù)加干姜,則更助其溫化痰飲之力。由是頑痰化則三焦暢,濁飲消則氣血達,諸多病癥,不難得除。
延伸閱讀:

屬性:(三氣交蒸,暑邪無不夾濕,濕病俱以入暑門)本系勞倦氣虛之體,當此暴熱,熱從口鼻受,竟走中道。經(jīng)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蒸迫,津液日槁,陽升不寐,喘促舌干,齒前板燥,刻欲昏冒矣。甘寒生津益氣,一定之理人參白虎湯加卷心竹葉、麥門冬。煩渴耳聾,但熱無寒,漸嘔,胸腹痞脹。此暑熱由口鼻入,三焦受濁,營衛(wèi)不通,寤不成寐。日期半月,熱深入陰,防其螈發(fā)厥。桂枝白虎湯。暑風頭脹口渴,身熱嘔痰,脈弦,防瘧。香薷花粉貝母杏仁蘇梗橘紅暑風未變成瘧,欲嘔,脘痹氣喘,乃上焦受病。正氣久虛,無發(fā)散消導更通大便之理。此乃口鼻受氣,與風寒停食不相侔者。杏仁花粉黃芩蘇梗白蔻濃樸暑邪在上,清空諸竅熱瘡,咳痰氣促,肺熱急清。竹... >> 詳細


濕痰

治痰之法,不可徒去其濕,必以補氣為先,而佐以化痰之品,乃克有效,方用人參壹兩茯苓半夏神曲(各叁錢)薏仁(伍錢)陳皮甘草(各壹錢)水煎服。蓋此方之中用神曲,人多不識,謂神曲乃消食之味,絕非化痰之品,不知痰之積聚稠粘,甚不易化,惟用此神曲以發(fā)之,則積聚稠粘開矣,繼之以半夏、陳皮,可以奏功,然雖有陳半消痰,使不多用人參,則痰難消,今有人參以助氣,又有薏仁茯苓,健脾去濕,而痰焉有不消者乎。... >> 詳細


四、久病多瘀
 
來源:醫(yī)源世界 作者:周仲英

摘要: 因疑難雜癥一般病程較長,遷延不愈,往往引起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的瘀滯,也就是古代醫(yī)家據(jù)說的久病入絡。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也說:大凡經(jīng)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為氣結(jié)在經(jīng),久則血傷入絡?;蚓貌鈾C逆亂,氣有一息之不通,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滯則瘀血易生。現(xiàn)代血液流變學的研究也證實:久病患者血流變緩,新陳......


   因疑難雜癥一般病程較長,遷延不愈,往往引起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的瘀滯,也就是古代醫(yī)家據(jù)說的“久病入絡”。《素問·痹癥》曰:“病久入深,榮衛(wèi)之行澀,經(jīng)絡時疏,故不通”。《證治準繩》曾言:“人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為病之胎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也說:“大凡經(jīng)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為氣結(jié)在經(jīng),久則血傷入絡”。皆因病久氣血陰陽虧虛,無力鼓動血運,血滯于經(jīng);或久病氣機逆亂,“氣有一息之不通,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氣滯瘀血易生?,F(xiàn)代血液流變學的研究也證實:久病患者血流變緩,新陳代謝減退,血液黏度增高,血循環(huán)減慢。此皆為久病多瘀之理論依據(jù)。


  瘀血與痰濁一樣,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又是導致多種病證的病理因素,在臨床上涉及的范圍也甚為廣泛,不論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階段,凡是反映“瘀血”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癥狀,如“瘀痛”,青紫瘀斑,癥積腫塊,“瘀熱”,舌有青紫斑點,脈澀、結(jié)、沉、遲,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覺、運動異常而有瘀象者,都可按照異病同治的原則,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在疑難雜癥中,雖為同一血瘀證,由于病情有輕重緩急的不同;致病因素多端,標本邪正虛實有別;臟腑病位不一,癥狀特點各異;或為主證,或僅為兼夾證,并可因病的不同,而反應各自特殊性。為此,在應用活血祛瘀這一治療大法時,還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病情輕者,當予緩消,采用活血、消瘀、化瘀、散瘀之品;病情重者,當予急攻,采用破血,通瘀,逐(下)瘀之品,依此準則,選方用藥自可恰到好處。對因邪實而致的血瘀,當祛邪以化瘀;對正虛而致的血瘀,則應扶正以祛瘀。同時還應強調(diào)辨別臟腑病位,掌握主癥特點和病的特殊性,采取相應的各種具體祛瘀法,才能加強治療的針對性,提高對疑難雜癥治療的療效。

  古人有“見血休治血”之說,個人認為還要“見瘀休治瘀”,治瘀當求因、定位。在臨床上首先應辨瘀血的成因,分虛實論治,分別采用理氣祛瘀、補陽祛瘀、益氣祛瘀、養(yǎng)血祛瘀及滋陰祛瘀等求因祛瘀七法。而根據(jù)病變部位,按主癥特點進行論治的常用治法又有通竅祛瘀、通脈祛瘀、理肺祛瘀、消積(軟堅)祛瘀、理胃祛瘀、通腑祛瘀、利水祛瘀、通經(jīng)祛瘀、和絡祛瘀、止血祛瘀、消癰祛瘀及療傷祛瘀等定位祛瘀十二法。臨床對活血祛瘀法的應用,雖然甚為廣泛,并有一定的獨特效果,但必須注意人身之氣血宜和不宜伐,宜養(yǎng)而不宜破。一般說來,無瘀象者,均應慎用。體弱無瘀者,則尤當倍加謹慎,孕婦原則上當禁用。在用祛瘀藥時,應做到瘀去即止,不可過劑久用,以免出現(xiàn)耗氣傷血的副作用。至于對活血祛瘀藥的選擇,必須符合辨證要求,盡量注意發(fā)揮各個藥物的特長和歸經(jīng)作用。特別是蟲類祛瘀藥,為血肉有情之品,形勝于氣,走竄善行,無處不到,如水蛭、虻蟲、地鱉蟲、穿山甲蜣螂蟲等,均屬祛瘀之峻劑,性雖猛而效甚捷,必要時可權(quán)衡用之。

  個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急性外感熱病及某些內(nèi)傷雜病(尤其是疑難病證)發(fā)展的一定階段,許多患者同時兼具血熱血瘀見證,單純運用清熱涼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為探求其內(nèi)在規(guī)律,我們通過復習有關(guān)文獻,推求病理,并經(jīng)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首先明確瘀熱相搏這一臨床常見證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熱病或內(nèi)傷雜病病變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火熱毒邪或兼夾痰濕壅于血分,搏血為瘀,致血熱、血瘀兩種病理因素互為搏結(jié)、相合為患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證候類別。其病因為火熱毒邪;病位深在營血、脈絡;病理變化為瘀熱搏結(jié),臟腑受損;治療大法為涼血化瘀。臨床實踐證明,用此理論指導處方用藥,治療多種疾病中的瘀熱相搏證,如流行性出血熱、傷寒、肺結(jié)核、支氣管擴張、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重癥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癥糖尿病、過敏紫癜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臨床療效能獲顯著提高。鑒于此,幾十年來,我們在總結(jié)歷代醫(yī)家有關(guān)認識的基礎上,從理論、臨床和實驗三方面對瘀熱之中的五大常見證型——瘀熱阻竅證、瘀熱血溢證、瘀熱發(fā)黃證、瘀熱水結(jié)證和絡熱血 瘀證進行了系列研究,升華和發(fā)展了瘀熱學說,形成系統(tǒng)的瘀熱理論。

  另外,還應注意痰瘀同源、同病、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因津血同源,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脈內(nèi)者為血,布散于脈外、組織間隙之中則為津液,通過臟腑氣化作用,出入于脈管內(nèi)外,互為資生轉(zhuǎn)化。在病理狀態(tài)下,不僅可以津凝為痰,血滯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為津血不歸正化的產(chǎn)物,同源異物,故在病理狀態(tài)下,又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往往互為因果,膠結(jié)難解。既可在同一病因作用下,同時影響津血的正常輸化導致痰瘀同生。如熱邪可以煉液成痰,而血液受熱煎熬,又可結(jié)而成瘀;寒邪客于絡脈,寒凝血滯而瘀,寒邪傷陽,液聚為痰。另一方面,亦可表現(xiàn)為痰瘀互生。痰濁阻滯脈道,妨礙血液循行,則血滯成瘀。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影響津液正常輸布,或離經(jīng)之血瘀于脈外,氣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積而成痰。唐容川在《血證論》還明言:“痰亦可化為瘀”。“血積既久,變能化為痰水”,故可認為:痰阻則血難行,血凝則痰易生;痰停體內(nèi),久必化瘀,瘀血內(nèi)阻,久必生痰。在病變過程中可以互相因果為病。

  由于痰瘀的相伴為患,在具體治療時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關(guān)系,抑是痰瘀并重,確定化痰與祛瘀的主從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雖然主次有別,但痰化則氣機調(diào)暢,有利于活血;瘀祛則脈道通暢,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謂“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則當兼顧合治,分消其勢,使其不致互相狼狽為患。同時應注意不可孟浪過劑,宜“中病即止”,以免耗傷氣血陰陽,變生壞病。選藥以平穩(wěn)有效為原則,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其次,還應注意調(diào)補五臟,求因從本圖治,此即“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之理。再其次,當疏利氣機,因“氣行則痰行”、“氣行則血行”,所以治療痰瘀同病一般應配理氣藥,行滯開郁,條達氣機,以助化痰祛瘀藥發(fā)揮效應。最后,當注意求因定位,辨證分治。由于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實,亦可緣于正虛,病變涉及臟腑肢體骨節(jié)經(jīng)絡九竅。故對痰瘀的治療不僅有輕重緩峻之分,還應審證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礎上,配合相應治法。

  曾治李某,男,55歲,干部。1993年11月3日初診:眩暈50天。病前因車禍昏迷40分鐘,CT、核磁共振查見兩額顳部慢性硬膜下積液及血腫外科認為惟有手術(shù)清除,因患者畏懼而求診于中醫(yī)。頃診頭昏、頭脹、有暈感、左下肢間或發(fā)麻,舌質(zhì)紫,邊有齒印,苔淡黃薄膩,脈細。辨證:外傷腦絡,痰瘀痹阻,清陽失用。治法:通竅活血湯當歸養(yǎng)血湯出入,生黃芪30g,當歸10g,川芎10g,葛根15g,桃仁10g,紅花10g,炮山甲10g,天花粉10g,土鱉蟲10g,澤瀉10g,炙僵蠶10g,石菖蒲10g。另外,三七粉、人參粉各1.5g,麝香0.03g沖服,每日2次;蘇合香丸1粒,每日2次。

  1993年12月1日復診:服上藥1月,昨日CT復查腦部血腫明顯吸收,患者仍覺頭額昏脹發(fā)木,后腦亦有脹感,夜臥煩熱多汗,煩渴欲飲,左下肢發(fā)麻并有涼感,舌紫,苔淡黃薄膩,脈細滑。辨證為瘀熱夾痰阻竅,清陽不升,藥用熟大黃9g,炙水蛭5g,桃仁10g,炮山甲10g,白薇15g,生地15g,紅花10g,澤蘭、澤瀉各10g,懷牛膝10g,天花粉12g,生黃芪30g,天麻10g,陳膽星10g,川芎10g。

  1994年1月12日三診:服前藥月余,CT復查血腫又較前進一步吸收好轉(zhuǎn),頭昏雖能控制,但不耐用腦,用腦后頭額兩側(cè)昏脹,夜寐出汗減少。瘀熱阻竅,久郁陰傷,治守原法,伍入滋陰之品,藥用天麻10g,川芎10g,潼蒺藜、白蒺藜各10g,桑葉10g,功勞葉10g,太子參15g,天冬麥冬各10g,生地15g,制軍10g,炙水蛭5g,桃仁10g,煅龍骨20g(先煎),煅牡蠣25g(先煎),陳膽星10g,生黃芪15g。上藥續(xù)服3周,頭昏諸癥基本痊愈,再次核磁共振檢查,腦部血腫全部吸收,囑隔日服前方以資鞏固。隨訪半年,一切正常。

  外傷血瘀治用活血化瘀乃屬常法,但本例則從瘀能化為痰水,瘀郁生熱立論,用僵蠶、膽星、澤瀉、澤蘭、天花粉、白薇、制大黃、桃仁等化痰清泄瘀熱;并選祛瘀力強的蟲類攻逐搜剔之品,如水蛭、土鱉蟲、穿山甲等以增效;再加辛香走竄之石菖蒲、麝香及蘇合香丸,助諸藥通竅消瘀、上達病所;由于病久正氣多虛,故用人參、黃芪、當歸、生地益氣養(yǎng)血滋陰,使氣能運血,血能充脈,氣充血足可有利于瘀血的消散,痰水的祛除。制方攻補兼施,相輔相成,病獲告瘥。突破了非手術(shù)不可的判斷,證明化痰祛瘀法治療外傷顱腦血腫具有良好的效果。
 


延伸閱讀:
活血化瘀法則的臨床應用

【關(guān)鍵詞】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是祖國醫(yī)學根據(jù)其瘀血理論針對血瘀證的一種治療方法。活者,疏通之意,改變之謂。所謂活血化瘀,旨在疏通改變血瘀狀況,使血流在體內(nèi)暢通無阻,周流不息?!秲?nèi)經(jīng)》曰:疏其血氣,令其調(diào)達。以達陰平陽秘?;钛鲋卦陟铕觯攲倮硌懂?,而下、和、清、消則寓其中。正如《醫(yī)碥》云:蓋瘀敗之血,勢無復還于經(jīng)之理,不去則留蓄為患,故不問人之虛實強弱,必去無疑。由此可見,活血化瘀不論是含什么方法于內(nèi),都是為了除瘀血,瘀去則生新。隨著祖國醫(yī)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發(fā)展,活血化瘀法在臨床各科疾病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1祖國醫(yī)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對瘀血的認識瘀血在祖國醫(yī)學中早有記載,漢代張仲... >> 詳細


復元活血湯輔助治療早期筋膜間室綜合征

筋膜間室綜合征系肢體創(chuàng)傷后發(fā)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間隙內(nèi)的進行性病變,即由于間隙內(nèi)容物的增加,壓力增高,致間隙內(nèi)容物主要在肌肉與神經(jīng)干發(fā)生進行性缺血壞死。其主要病因[1]有肢體擠壓傷,肢體血管損傷,肢體骨折內(nèi)出血,石膏或夾板固定不當,髂腰肌出血等。其臨床表現(xiàn)以疼痛及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腫脹、壓痛及肌肉被動牽拉痛,是本病重要體征,肢體腫脹是最早的體征,在前臂、小腿等處,由于有較堅韌的筋膜包繞,腫脹不甚嚴重,但皮膚腫脹明顯,常起水泡,肌腹處明顯壓痛是筋膜間室內(nèi)肌肉缺血的重要體征。被動牽拉肌肉則出現(xiàn)被動牽拉痛,肢體遠端出現(xiàn)感覺障礙,脈搏減弱或摸不清。在臨床上非手術(shù)治療筋膜間室綜合征主要是采用制動,給... >> 詳細


五、急為風火

來源:醫(yī)源世界 作者:周仲英

摘要: 緣于風火同氣,皆為陽邪。風能化火,火能生風,風助火勢,火動生風,風火相煽,相互轉(zhuǎn)化,互為因果,從而加劇病情。如昏閉卒中、痙厥抽搐、動血出血、高熱中暑等急重危證均直接與風火病邪有關(guān)??梢婏L火是危急難癥中最為重要的病理因素,風火邪氣的特性,決定了某些疑難雜癥表現(xiàn)為急癥時病機的易變、速變、多變的特點。...


  疑難雜癥與急癥有密切的關(guān)系,某些急癥本身就是疑難雜癥,疑難病證亦可突變而為急癥。風和火是危急難癥中常見的病理表現(xiàn),雖有外因、內(nèi)因的不同,但都具有發(fā)病暴急、變化迅速,病勢猛烈的特點。緣于風火同氣,皆為陽邪。風性善行數(shù)變,“風勝則動”,故致病多快,病變部位廣泛不定,且為“外六淫”之首,每多兼夾它邪傷人;火為熱之極,故火熱為病發(fā)病亦快,變化較多,病勢較重。而外感之邪,又每致“五氣化火”。若風與火兩陽相合,則為病更烈。“風能化火,火能生風”,風助火勢,火動生風,風火相煽,相互轉(zhuǎn)化,互為因果,從而加劇病情。如昏閉卒中、痙厥抽搐、動血出血、高熱中暑等急重危證均直接與風火病邪有關(guān)。可見風火是危急難癥中最為重要的病理因素,風火邪氣的特性,決定了某些疑難雜癥表現(xiàn)為急癥時病機的易變、速變、多變的特點。風勝則見抽搐、手足蠕動、角弓反張、口眼歪斜,肢體不遂。火盛則見身熱、渴飲、面紅目赤、身發(fā)斑疹、狂躁妄動。若風火相煽則高熱、抽搐并見。

  風有內(nèi)外,火分虛實。外風一般常以肢體經(jīng)絡見癥為主,內(nèi)風多以頭目眩暈為主。對風的治療,原則上外風宜祛,內(nèi)風宜熄。但在外風引動內(nèi)風時,祛風與熄風兩法可以同時并用。臨床上常用的祛散外風藥有羌活、防風、秦艽豨薟草、白芷等;祛風止痙藥有全蝎、蜈蚣僵蠶、蟬衣等;鎮(zhèn)肝熄風藥有石決明、代赭石牡蠣、龜板(金石重墜藥和介類潛陽藥)等;涼肝熄風藥有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等;滋陰熄風藥有生地、阿膠、白芍雞子黃、鱉甲等。風雖有內(nèi)外表里之分,但彼此之間又不能絕對分開。如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歷經(jīng)了由外風到內(nèi)風的過程,但并不等于治外風藥不可用以治療內(nèi)風,臨床上治療中風有肢體經(jīng)絡見癥的,用治外風的防風、秦艽、全蝎、僵蠶、地龍等,每獲良效。又如治內(nèi)傷頭痛,常配合運用藁本、蔓荊子等治外風藥,也有很好的效果,這表明外風、內(nèi)風有時俱屬疾病的病理反應,而其病位表里主次有別。

  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對外感火熱疾病的治療,當根據(jù)衛(wèi)、氣、營、血的深淺,分別選用辛涼解表和解清熱、辛寒清氣、氣營兩清、清營涼血等法,同時還應結(jié)合其兼邪或病機特點,兼用它法,如清熱祛暑、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化濕、利濕)、清熱化痰(飲)、清熱理氣涼血散血(瘀)、清熱開竅、清熱熄風、通腑瀉熱、清暑益氣、清熱生津、清熱養(yǎng)陰、清熱潤燥等。對內(nèi)傷火熱證的治療,當根據(jù)臟腑病位,分別治以清心火、清肝火、清胃火、清脾火濕火)、清肺火;清心安神、清肺化痰(止咳)、清肝解郁、清肝熄風、清肝利膽、清胃生津、清腸化濕、清熱止血、清熱通淋、清熱止帶等等。如屬虛熱也應分辨臟腑所在給予滋陰清熱,如滋腎瀉火、甘寒清肺、養(yǎng)胃清中、滋水清肝、養(yǎng)肝清熱……。

  我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流行性出血熱、乙腦、病毒腮腺炎、腮腦、重癥感冒等病毒感染性高熱重癥的基本病理特點為氣營兩燔,并提出“到氣就可氣營兩清”,若“邪熱入里者應早予通利,以下為清”,同時按照“異病同治”的原則,以證帶病,病證結(jié)合,采用清氣泄熱、涼營解毒法,研制成清氣涼營注射液、清瘟口服液廣泛用于多種病毒感染性高熱疾病臨床的治療,明顯提高了療效。
 


延伸閱讀:
祛風法

祛風法祛除風邪的方法。用祛風藥疏散表里、經(jīng)絡、臟腑間滯留的風邪。風有外風、內(nèi)風之分,外風宜散,內(nèi)風宜熄。祛風法用于外風所致的病證??煞朱铒L除濕,疏風泄熱,祛風養(yǎng)血,搜風散寒等法。詳各條。... >> 詳細


赤脈貫布

赤脈貫布證名。系指白睛滿布赤絲血絡的證候。常見于風火眼、火疳等多種眼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中文字幕人妻av不卡| 久久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在线免费高清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色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a毛片看国产成人| 欧美午夜不卡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成人午夜| 中文字幕五月婷婷免费| 国产原创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最新字幕视频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 老司机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又色又爽又无遮挡的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91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产综合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二区 |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视频| 午夜福利黄片免费观看| 国产不卡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福利| 日韩成人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国产又猛又大又长又粗| 日韩人妻免费视频一专区| 69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91| 亚洲中文在线男人的天堂| 欧美一级内射一色桃子| 国产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最新| 麻豆果冻传媒一二三区| 91亚洲精品国产一区| 欧美一级黄片欧美精品| 黑人粗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