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民間美術(shù)

 昵稱4812461 2011-02-08

羅漢床


 

       床和榻都是歷史悠久的臥具,中國曾出土戰(zhàn)國時期(前5世紀-前3世紀)的漆木床,而供單人用的榻到漢代(前206-公元220)也已出現(xiàn)。中國人常把床榻相提并論,實際上床與榻都是臥具,形制上無本質(zhì)差別,只是榻較窄小、低矮,形制變化較多,結(jié)構(gòu)靈活,可與圍屏、案幾等組合在一起。古代有供單人獨坐的小榻,也有供雙人使用的坐榻,宋代(960-1279)以后出現(xiàn)形制較大的可倚坐的榻,明清(14世紀-19世紀)又有三面圍屏的榻。 

  圖中三面圍屏的羅漢床是用竹節(jié)均等、粗細均勻的竹子彎曲插接而成,制作細致結(jié)實,造型簡潔明快,功能多樣,可坐、可臥、可躺。因年久摩擦,光滑的表面和赭紅色的油漆更顯出溫馨、親切的感覺。

山西靈石文廟午壁


 

       在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為了保護住宅區(qū)的隱密性,都會在大門外,或大門和正房之間,立一堵裝飾性的墻,像屏風(fēng)一樣,這堵墻就被稱為“影壁”。山西晉商四合院的影壁作為建筑的一部分獨具特色,裝飾也豐富多彩,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圖為山西靈石縣靜升村文廟前的午壁,壁心為“鯉魚躍龍門”雙面鏤空石雕,高7米,寬10余米,龍門氣勢雄偉,波浪翻滾,二龍飛舞騰躍,顯首藏尾,鱗爪隱現(xiàn)于云霧之中,其中一龍張口瀉水,直沖龍門中心。有一條魚正沖向龍門,頭已成龍,尾還是魚,等待著最后躍變成龍。水中另有七尾鯉魚逐波追浪。整個畫面富有動感,氣勢張揚。靜升文廟為學(xué)堂,有許多人在此就學(xué)并步入仕途,因而此午壁非常受歡迎。

食品模具


 

       明清(14世紀-19世紀)以來,中國的傳統(tǒng)面食花樣越來越多,木刻捺印的面食花樣更是多見,最典型的當(dāng)屬中秋節(jié)的月餅?zāi)?。除中秋?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乞巧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初七)、元宵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春節(jié)、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等節(jié)日,以及婚禮、壽誕也常有捺印的面食花樣,“壽”字、“喜”字及其借代物是常見題材。 

  圖中果模即為“福”、“壽”果模。“壽”果模中間嵌“壽”字,外輪廓為壽桃形,“壽”字周圍為桃葉。“福”、“壽”果模為中國東部山東膠東地區(qū)所常見,特別在煙臺地區(qū),幾乎家家戶戶備有幾方。當(dāng)?shù)胤Q此類面食花樣為巧餑餑、巧果,尤其在七月七,以果模捺印面食花樣,在油鍋中炸熟分食,據(jù)說吃過七果能使人尤其是女孩心靈手巧。

 

墨斗
 
 

 
 
       墨斗在中國傳統(tǒng)木工行業(yè)中極為常見,主要是用來畫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y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其結(jié)構(gòu)是后部有一個手搖轉(zhuǎn)動的輪,用來纏墨線,前端有一個圓斗狀的墨倉,里邊放有棉紗或海綿,可倒入墨汁。墨線由木輪經(jīng)墨倉細孔牽出,固定于一端,像彈琴弦一樣將木線提起彈在要劃線的地方,用后轉(zhuǎn)動線輪將墨線纏回,因而古代又稱墨斗為“線墨”。 
  墨斗造型、裝飾各式各樣,墨倉有桃形、魚形、龍形等,既是自娛,也是木工手藝的炫耀。圖中的墨斗木輪外側(cè)各雕一獅形,獅子造型簡括質(zhì)樸,前肢撫銅錢一枚,一條線從兩個銅錢中穿入。整個墨斗雕刻不很細致但樸素?zé)o華,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巧妙,整體造型繁簡得當(dāng),線條曲直有節(jié)奏。

山西喬家大院局部欣賞


 

       山西省是中華古老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作為居宅文化,山西祁縣、靈石、襄汾的莊園式宅第最為有名。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中部祁縣喬家堡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后世又有增修,整體平面布局為漢字中的“雙喜”字形,堡壘式建筑。大院四周有高達10余米的全封閉水磨磚墻,內(nèi)有6幢大院19個小院300余間房屋,全院以一條平直甬道將6幢大院分割兩旁,院中有院,園內(nèi)有園,門窗、椽檐、階石、欄桿等裝飾雕刻精美。 

  圖中院門位于大院內(nèi)甬道側(cè)面,最精彩的要數(shù)裝飾在它上面的木雕、磚雕,這些木雕為透雕,題材以祥瑞寶器為主,磚雕則為浮雕。整個院門、匾額、過道、影壁所塑造的敦厚、肅穆、書香四溢的氣氛令人折服,這也正是普商所力求營造的境界。

 

瓦貓


 

       中國的房屋十分重視屋頂裝飾,漢代(前206-公元220)之后,屋脊兩端多安放鴟尾的造型。據(jù)說鴟尾即是今天所說的鯨魚,鯨魚能夠噴水,將它安放在屋頂上,寓意防火滅災(zāi),以后多是安放一條魚或者龍尾,其寓意相同。除了魚和龍,許多象征吉祥的瑞獸也漸漸被搬上了屋頂,這種雕刻、陶瓷或琉璃制品都有一定寓意,就如同設(shè)置鴟尾能壓火一樣。

    圖中的陶塑脊獸為云南瓦貓,貓的形象怪誕夸張,張著大口,兩眼突出,頭部為扁圓形,夸大與身體的比例。貓的前爪撫八掛圖,身體立起,整個造型與半圓形瓦連在一起。 

 

漁簍


 

       圖中的漁簍出自中國江南水鄉(xiāng),為竹編工藝,簍形為瓶形,圓口主體,口部有一個小環(huán),可以掛在腰間。底部有足,與地面不直接接觸以免磨損,有利于延長使用壽命。竹編的工藝程序大致可以分為三步:起首、編結(jié)和收口。在技法上相應(yīng)有起首法、編結(jié)法和收口法等三種基本方法。具體的編織技法又較為復(fù)雜,不盡一致,如米字形編、方格形編、胡椒形編、人字形編以及二條、三條、六條夾心編、蝦須絞編等,編法不同,實用及審美效果也不一致。 

王家大院局部欣賞


 

       明清時期(1368-1911),中國北部的山西省的富裕商人在家鄉(xiāng)大興土木,山西的家族大院由此興起。

  山西中部靈石縣的王家大院輝煌氣派,是明清民居建筑的典型之一。 

  王家大院占總面積1萬平方米,立于黃土高坡之上,建筑群堡墻高筑,堡門堅固,院落劃分長幼尊卑有序,內(nèi)外男女有別,布局合理又有變化。建筑上的各種裝飾都是精雕細刻,令人目不暇接。院內(nèi)套院,門內(nèi)有門,且極少雷同,院與院之間回廓甬道曲折,圓門方門相望,石階樓梯相連,或明或暗,亦虛亦實,富有情趣,既有北方的質(zhì)樸敦厚又有南方的活潑靈秀。 

  圖中為王家大院紅門堡司馬第中院望月樓及回廓、院門,小樓、屋面、墻壁錯落有致。

 

中國傳統(tǒng)家具中的柜


 

       中國傳統(tǒng)的儲存家具主要有箱、柜等,其中柜是用來盛裝衣物、服飾的,造型多是寬不及高的長方體,或內(nèi)格設(shè)抽屜,或用橫板橫隔成數(shù)層,還有的抽屜設(shè)有小機關(guān)。柜的高低和大小也有較大懸殊,低矮者可如茶幾、板凳,高大者可架箱籠直抵屋梁。從外觀上分,有立柜、圓角柜、方角柜、頂箱立柜、亮格柜等;從用途上分,有床頭柜、衣柜等;也有的借鑒了箱和櫥的形制,如矮柜、箱柜等。 

  圖中的亮格柜樣式簡練、概括,只在中間抽屜部分有草龍浮雕,而門面、柜頭、柜角則皆為素面。亮格柜在明代(1368-1644)時較為流行,諸如此類的豪華大件家具一般為豪紳富賈家庭所有,平民百姓家庭并不多見。

 

中國傳統(tǒng)家具中的臉盆架


 

       在中國木制家具有很多分類,作為支撐類的臉盆架出現(xiàn)較晚,近代的臉盆架多為三至五條腿不等,不僅可以支承臉盆,后面的兩條腿若往高處延伸可搭毛巾,放置肥皂盒,有的還鑲有鏡子,有較多的功能。 

  圖中即為臉盆架后面部分,往高處延伸的兩腿支撐頂部橫梁可掛毛巾,橫梁兩端翹起兩角,圓形部分為“麒麟送子”圖。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象征有出息、講仁德的才俊子孫,后世又衍化為可求子嗣的送子靈獸。民間稱有才俊的賢德子孫為“麒麟兒”,有“天上麒麟兒,人間狀元郎”之說。麒麟送子意在祈求早生貴子、祝頌子孫仁厚賢德。 圖中木雕裝飾部分較典型,采用透雕,對麒麟及童子的刻畫較細致,麒麟動態(tài)也較生動。

中國南部民居土樓欣賞


 

       土樓是指以土作墻的土木結(jié)構(gòu)民居,以中國南部福建西南的客家人鄉(xiāng)村最多最集中,又稱“客家土樓”。 

  傳統(tǒng)的土樓有圓、方、長方、半圓、橢圓、五角、八卦以及不規(guī)則的形等數(shù)種。圓土樓是客家為防御自衛(wèi)而修筑的一種封閉式環(huán)行聚居樓房,外墻用厚一米多的夯土筑造,一般為一環(huán),少數(shù)為兩環(huán)、三環(huán)甚至環(huán)環(huán)相套,高二層到四層不等,三層居多。樓內(nèi)設(shè)天井即圓心大天坪,其中必有水井,只有一個大門作出口。樓底層作廚房飯?zhí)?,對外不開窗,二層放置谷物、農(nóng)具等雜物,對外也鮮有開窗,三層以上為臥室。樓內(nèi)的走廊為敞廊,為大家共用。各房間門窗都朝向走廊。 

  土樓土墻的夯制技術(shù)十分講究,故而能承受巨大而沉重的樓體。土樓的設(shè)計合理巧妙,一個家族眾多人口集聚而居,不僅解決了生活上的問題,對宗族倫理觀念、血緣關(guān)系、道德觀念、人生追求等的塑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圖中圓土樓較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特征。

 

瓷器(九)


 

       夔龍紋在商代(前1600-前1046)銅器紋樣中較為常見,有時兩個夔龍紋組成一個饕餮紋(中國傳說中一種貪食的野獸,古代銅器上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有時又作為饕餮紋的附飾。在中國元、明、清(13世紀-19世紀)三代有許多類似圖中夔龍盤的龍紋盤。

  圖中的夔龍盤瓷色較白,青花的顏色較恬淡??谘叵潞偷撞坷L有雙弦紋,盤心繪有一條夔龍,盤腹內(nèi)側(cè)繪有兩條夔龍,各自盤曲飛舞,其他部位繪滿卷草紋花卉,密而不亂,虛實相映。

瓷器(八)


 

       中國歷史上許多民窯不斷影響著官窯,給官窯以新的營養(yǎng),出現(xiàn)了一些不朽的佳作。圖中的酒壺造型是很典型的“玉壺春瓶”,應(yīng)出自河北磁州窯系。這種造型始自宋元(10世紀-14世紀)時期,明清(14世紀-19世紀)以來燒制較多,歷代以來這種酒器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玉壺春瓶造型簡潔優(yōu)美,口略外張顯得舒展,細頸顯得靈巧,圓腹顯飽滿而有張力,底略小又顯穩(wěn)固,比例尺度有減一分則瘦、多一分則肥的簡練和適度美??诘脑O(shè)計便于斟酒。通體施釉,無裝飾。其造型與故宮博物院玉壺春瓶酒壺沒有什么不同,只是瓷胎、裝飾和工藝顯得粗樸無華。

 

瓷器(七)


 

       瓷器通體施釉有較大的優(yōu)點,它可以使胎面細密不透水、透氣,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面的細微裂紋更得以消除,給人以光滑滋潤感,也便于清洗。 


  圖中通體施黑釉的五斤酒瓶為盤口瓶,小盤狀的瓶口以防斟酒時酒外流,頸部有兩個小環(huán),便于拴掛。形體挺拔,修長又穩(wěn)重,給以端莊俊美之感。酒瓶胎質(zhì)為黃色,雅而不俗,瓶上兩個漢字“五斤”鐫刻勁挺有力,外柔內(nèi)剛,行筆流暢,盡顯隨意。此瓷瓶造型、釉色和題字具有質(zhì)樸、自然的美,同時又透出一股文氣。

 
 

瓷器(六)


 

       
           青花茶壺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瓷器中的一類,作者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結(jié)合西式茶具的特點,設(shè)計了青花茶壺。以青花為顏料,古代圖案畫于壺的四周,從而使青花茶壺成為收藏家們喜愛的陶瓷工藝品。

      圖中的青花茶壺?zé)o論是器型還是繪制,都有強烈的民間風(fēng)格。壺嘴則顯得俏皮有趣,頸部施有簡單的幾何紋。主體部位為常見的民間故事圖案,人物造型稚拙爛漫,無造作之嫌,沒有細膩的描畫,以大筆涂抹,自然豪放。器型的敦厚,描繪的輕松、稚趣,令人倍感親切。 

瓷器(五)


 

       中國東部山東省的陶瓷業(yè)歷史悠久,淄博地區(qū)的陶瓷業(yè)更是赫赫有名。陶瓷業(yè)在山東民間俗稱“燒窯”,民間陶器制品大都以輪制作坯,陶制器皿有缸、盆、罐、壺、飯甑子等。

      沂蒙山地區(qū)較常見的陶罐,胎體較厚,表面粗糙,腹部有凸起模印的魚,造型簡括。水罐上有提梁,蓋為倒扣的盤形。整個水罐雖燒制粗樸,但整體造型極具美感,特別是圓括的腹頗具張力。水罐價格低廉,工藝簡樸,但仍體現(xiàn)出民眾對美的追求。圖中陶罐裝飾寥寥數(shù)筆,生動抽象,散發(fā)出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

瓷器(四)


 

        青花瓷在中國元代(1206-1368)已頗為興盛,中國有很多生產(chǎn)青花瓷的官窯、民窯。 

  民窯青花瓷產(chǎn)地遍布中國各地,產(chǎn)量較官窯大,產(chǎn)品風(fēng)格多樣,粗精都有,精品為官宦富賈所用,下品則供平民百姓使用。 

  民窯青花瓷有一種活潑、質(zhì)樸的天趣,畫風(fēng)自然灑脫,豪放不羈。青花的題材很寬,反映社會生活及風(fēng)俗語的人物故事、山水小品、珍禽瑞獸、花卉果蔬、詩詞文字、吉祥符號,應(yīng)有盡有。一些傳說、小說和戲曲故事中動人的情節(jié),被民間藝人巧妙地運用到瓷器裝飾中,呈現(xiàn)新穎、獨特的面貌。 

  圖中的刀馬旦青花碗、造型簡單大方,釉色溫潤如玉,碗口有一圈外卷的器沿,器壁較厚,瓷碗內(nèi)外均施以裝飾,豐富飽滿,厚厚的器底,既防熱又放置牢穩(wěn)。腰部為刀馬人物,造型拙樸概括,不強調(diào)細節(jié),取動作神態(tài),縱筆寫形,言簡意賅。人物及裝飾紋樣豐富多樣,但繁而不亂。

瓷器(三)


 

       圖中的人物戲曲陶罐較典型地體現(xiàn)了中國中部安徽省界首陶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主題紋樣為戲曲故事情節(jié)描寫,人物一文一武,放在大面積的土紅色胎體背景上,人物形象突出。文官站在桌前,一手拈須,一手執(zhí)扇,表情溫和生動;武將背后插劍,一手捋須,一手舉頭上,一腿抬起,情緒激昂,二者皆為戲曲中人物裝束。人物有浮雕感,線條同石刻的線條有異曲同工之妙。器形的造型粗樸稚拙,直口、削肩、鼓腹,沒有官窯產(chǎn)品的煩瑣細膩,給人以樸實無華的親切感。

瓷器(二)


 

       在中國古代,陶瓷枕是常見的納涼睡眠用器,有的還作為嫁妝,也有的專門給孩子用(上面題寫“長命枕”),還有的刻寫“鎮(zhèn)宅”之類以驅(qū)邪禳災(zāi)。唐宋(7世紀—13世紀)以來陶枕的裝飾有三彩的,有紋釉的,也有陶塑掛白釉的。

      圖中的貓枕造型整體概括,裝飾輕松簡約,釉色沉著,著重刻畫貓的頭部,有趣傳神。此為中國北部河北、山東地區(qū)較典型的貓枕。 

瓷器(一)


 

        中國東部山東淄博地區(qū)是歷史上重要的瓷器產(chǎn)地,有許多制瓷民窯。 

  魚一直是裝飾的題材,漢語中,“魚”“余”諧音,在民間魚寓意富裕,還象征多子和生命的延續(xù)。青花魚盤屬民窯產(chǎn)品,造型質(zhì)樸厚重,胎體較厚,容積也較大。魚盤的圖案為手繪而成,魚的圓形適合紋樣造型,但在造型、畫工、釉色上,不同的窯、不同的民間藝人,燒制的魚盤也不盡相同。 

  早期的魚形紋樣較為細致,特別是魚鱗的網(wǎng)狀刻畫較為寫實工整,鱗為暗紅色。而后期的魚形紋樣則更為率意豪放,魚鱗也不再是網(wǎng)狀,具有極強的寫意性。 

  圖中魚的脊背一筆寫成,流暢而勁挺,魚的整體造型輕松豪放,不拘謹,體現(xiàn)了豁達爽朗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跳神
 
 

 
 
       跳神,是藏傳佛教寺院最隆重的祭典活動之一。跳神面具多為立體雕刻面具,也有少量平面的布面具。跳神面具除表現(xiàn)佛像、菩薩像、歷代高僧圣人像之外,更多的是表現(xiàn)“益西巴”和“吉德巴”兩大類邪法中的各類神仙鬼怪,這些護法神靈的職責(zé)是護衛(wèi)佛法和修行佛法之人。 
  西藏面具可以分為三大類:羌姆(跳神)面具、懸掛面具、藏戲面具。圖中“護法神”為跳神面具,屬于“益西巴”護法神之一。這類護法神較為繁多,神祗多為佛和菩薩的化身,在造型上多為身著骷髏花蔓或纏繞毒蛇,常以人頭骨、心臟、鮮血為裝飾,被稱為“本尊護法忿”。圖中護法神深藍色面相,三目圓睜,血紅的眼眶,張口、呲牙、卷舌,頭頂五骸骨冠。藏族跳神面具無論是善相還是惡相,都是宗教內(nèi)容的描述,離開寺院和宗教祭典,將無從了解它的內(nèi)涵及意義。

納財紙馬


 

       紙馬是中國民間木刻版畫,通常線刻木版印制與手繪相結(jié)合,在印制好的畫面上用紅綠兩色涂繪許多色塊,施彩時不拘泥于形象的約束,輕松、隨意,不采用大色塊涂染,色彩顯得豐富鮮艷。 

  中國東南部江浙一帶的紙馬打破了單純用木版墨印或彩印的形式,融彩繪、勾線、版印、彩印為一體,畫面的繪畫性較強烈。無論在技法還是供奉題材方面都有它的獨到之處。神祗形象刻畫細致,線條流暢。 

  在民間年畫及紙馬(民間木刻版畫)中,常有納財入庫的刻繪形式,寓意財源茂盛。

     圖中庫吏與賜福財神的形象相似,戴官帽,穿紅色官袍,五綹胡須,面部形象慈祥寬厚,左右有男女4個侍從。庫吏端坐于財庫門前,面前為納財進庫的場面:桌面上有天平,盤中有元寶,桌案下有滿滿一桶元寶。

紙扎藝術(shù)


 

       中國的紙扎藝術(shù)最初起源于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shù)。紙扎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扎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四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諸種紙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藝精湛。 

  圖中侍奉者為紙扎人物,一個是武將裝束,頂盔貫甲,長胡須,英俊威武;另一個為少年形象,紅褲長衣,脖頸上圍荷花形狀的圍嘴,上衣繪有荷葉,神氣十足,形象頗似哪吒。

山東曹縣紙扎


 

      一般的紙扎是供喪葬祭祀用的明器,從紙人紙馬、紙器紙物,直到紙扎的房子,最后焚燒 ,以示對死者的供奉。這種迷信,由來已久,但紙扎則形成了一種行業(yè)。山東曹縣紙扎,除以上 明器外,最有特色的是戲文。人物頭部用泥模印,以彩紙作為衣飾,并加以彩繪。一般是兩三 人組成一出戲,如楊家將、水滸戲等。人物有動作,人物之間有呼應(yīng),已經(jīng)與喪葬的內(nèi)容無關(guān)了。 

圖一:貴妃醉酒 圖二: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圖三:老鼠嫁女 圖四:勇猛的張飛


       圖四為《截江》中的紙扎形象,為山東曹縣喪俗紙扎造型?!督亟啡∽灾袊拇蠊诺湫≌f之一《三國演義》中《趙云截江奪阿斗,孫權(quán)遺書退老瞞》的故事。作者巧妙地運用折紙、描繪等手法,表現(xiàn)出張飛的勇猛性格。圖中張飛為花臉形象,表情怒不可遏,一手持槍,動態(tài)張揚,制作工藝復(fù)雜。 

  魯智深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性格英勇豪爽,反抗惡勢力,仗義救護林沖,后投奔梁山起義軍成為重要將領(lǐng)。

    圖二中紙扎為《水滸傳》中第九回“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之寫照。差人董超、薛霸奉高衙內(nèi)之命,在押送林沖途中,欲于野豬林殺害林沖,魯智深一路暗中保護,在緊要關(guān)頭從樹后躍出救出林沖,此圖即描繪此緊張時刻。魯智深前后弓步,飛起禪杖,將薛霸和董超打翻在地。

中國民間美術(shù)中的神祗(六)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傳入中國并漢化后成為中國民間流傳最為廣泛、得到最多人信奉的佛教與民間信仰結(jié)合的神靈。后為避諱唐朝(618-907)君主李世民“世”字而簡稱觀音菩薩。 

  佛教中認為佛、菩薩都沒有生死,也沒有固定的性別,可以根據(jù)人們不同的需要變幻化身。從中國唐代開始,觀音菩薩一般是女子相,人們認為觀音菩薩可以祈福避災(zāi),還可以送子、佑子,所以得到很多婦女的信奉。觀音菩薩其名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圖中觀音菩薩左右有四個侍從,用木版線刻印制,手繪上色,色彩輕松活潑。

 

中國民間美術(shù)中的神祗(一)


 

       古人造護城河是為了保護城里居民的安全,這當(dāng)然也得有神護佑,所以就有了“城隍神”。據(jù)史書記載,城隍神是由最初的護城溝渠“水庸”神衍化而來。史冊里最早有記載的城隍廟是公元239年中國東部修建的蕪湖城隍廟。

  明朝(1368-1644)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為城隍封爵,大力推崇信仰城隍神。城隍神為主冥的神靈,因而城隍廟中城隍爺兩旁分列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鬼卒。廟中常有一座穩(wěn)坐不動的城隍像和一尊抬著出巡的城隍像。城隍出巡在春、秋、冬各一次,場面宏大而熱烈,并伴胡其他民俗活動。

      圖中城隍神五綹長髯,線版印制,設(shè)色時以小面積色塊點染,既活潑又沉著,豐富斑斕。

 

荷包


 

       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荷包是必備的,它是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造型有圓、橢圓形、方形、長方形、桃形、如意形、石榴形、葫蘆形、花瓶形、方勝形、元寶形、雙琴形等。荷包掛在腰上或者同腰帶結(jié)合成為束腰的一部分。 

  荷包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荷包的造型和比例常作變化,裝飾性極強。荷包除了實用之外,還蘊含著深刻的情意及美好的期望。

     圖中的繡荷包素美雅致,呈寶葫蘆形,沒有過多的裝飾,正反兩面繡詩句“未出土?xí)r先有節(jié),到凌云處當(dāng)虛心”,葫蘆腰處飄著金穗,飄逸蕭灑。 

百家衣


 

       中國的兒童百家衣可謂一種典型的民俗服裝。它的來源是一種民俗講究,就是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認為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飯、穿百家衣。

  穿百家衣自然是一種象征,只需從各家取一塊布片,將布片拼合起來做成服裝也就成了百家衣。圖中兒童百家衣坎肩做工復(fù)雜,不同色彩、質(zhì)料、形狀的布片經(jīng)過精心選擇、折疊、縫合,最后做成一件五彩斑斕的衣服。整件衣服色彩鮮明,風(fēng)格質(zhì)樸,令人倍覺溫馨。

  百家衣除了坎肩還有長襖、短襖等。穿百家衣在中國北部的陜西、山西、甘肅、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十分流行,南方某些地區(qū)也有這種習(xí)俗?! ?nbsp;

 

鞋墊


 

       中國民俗中,服飾鞋帽的刺繡裝飾常常富有一定的寓意內(nèi)涵,寄托了親人美好的祝福和理想。 

  圖中鞋墊是婆婆繡給新婚兒媳的,大紅的底子透出了新婚之喜慶,也洋溢著母親的喜悅。中國有句古詩“綿綿瓜瓞”,意為瓜的枝蔓連綿不斷,瓞(小瓜)亦會隨之滋生延綿,由小漸大。“瓜瓞綿綿”象征了子孫萬代綿延不絕。“瓜瓞綿綿”圖案有的是瓜隨藤蔓枝葉連綿不斷,也有的在瓜蔓之間穿插蝴蝶,取“蝶”“瓞”諧音。圖中這雙繡花鞋墊所繡紋樣為傳統(tǒng)的瓜瓞綿綿,瓜藤連綿不斷,瓜的形頗似蝴蝶,母親的寄寓不言自明。此繡花鞋墊配色熱烈明快,對比鮮明,墨綠色與青蓮色又顯得沉著,線條舒展,紋樣繁簡得宜,生動自然又有秩序。
 

白族服飾


 

       中國西南部的云南省有20多個少數(shù)民族,各少數(shù)民族都擅長織繡工藝,他們以染、織、挑、縫、繡、繪、印等方法做出變幻萬千的美麗圖案,無論是簡單還是繁復(fù)的紋樣,都有一種粗獷、自然之美。云南織繡技藝起源較早,約有二三千年的歷史,迄今為止織繡工藝仍然盛行不衰,繡裙、繡帕,或邊緣或局部或周身滿繡都有。 

  大理白族織繡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圖中為白族姑娘平日的裝束,頭飾為白色,留有長流蘇,所飾紅頭繩表明姑娘尚在閨中。上身為右斜襟朱紫色罩衣,紐扣飾銀器,內(nèi)為淺藍色對襟衣。裙子只在腰帶上刺繡裝飾。整套服裝顯得樸素單純。

 

長命掛鎖


 

       長命掛鎖是以前漢族兒童時常佩戴的一種吉利祥瑞的頸飾,樣式多為一條銀項鏈或銀項圈下綴掛一個鎖形銀牌,種類有項圈、項鏈、肚臍鎖等。兒童滿月時,親人常送給孩子長命鎖,不論男孩女孩,長命鎖要到結(jié)婚時才能卸下來。 

  過去由于醫(yī)療水平、經(jīng)濟條件等方面的原因,許多兒童夭折,親人們便求神靈保佑孩子長命百歲,以鎖壓邪。長命鎖一般刻有“麒麟送子”、“長命百歲”等吉祥圖。 

  圖中長命鎖中間刻“玉堂富貴”四字,字體規(guī)整,裝飾性強,字下為三國時期(220-280)劉備、張飛、關(guān)羽“桃園三結(jié)義”圖,還有對弈、鹿鶴長壽、福壽雙全等吉祥紋樣,工藝細致。此鎖形銀牌為長命鎖項圈下的掛飾,造型圓潤厚重,紋樣裝飾豐富,疏密繁簡得宜,人物形象生動,劉關(guān)張皆為戲曲舞臺形象。

肚兜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nèi)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shè)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余”等吉祥圖案。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兇、吉祥幸福的主題。 

      圖中的繡花肚兜以紅綠色調(diào)為主,兜面繡有人物故事畫,人物造型天真爛漫、稚拙單純,花卉圖案簡練、樸實。 

 

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曾經(jīng)是中國江南一帶很流行的傳統(tǒng)布料,它是以農(nóng)村自家紡棉手織的棉布為面料印制而成。傳統(tǒng)的藍靛染料是用藍靛草浸泡腐爛后打出的固體藍色沉淀物,可染出玉白色和不同層次的藍色,染色色彩透明清亮,不傷身體,不易褪色。藍印花布在以前用途較廣,可做被褥面、服裝、蚊賬、包袱、門簾等。 

 
  如今,藍印花布也被很多年輕人和外國朋友喜愛,以藍印花布縫制時尚衣飾或者布置家居。

 

苗族刺繡


 

       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居住著大量的苗族同胞,他們創(chuàng)造了不同樣式、風(fēng)格的服飾。他們的服飾有便裝與盛裝之分,平日著便裝,節(jié)目或姑娘出嫁時著盛裝,無論服裝還是頭飾,工藝復(fù)雜,做工精細。苗族刺繡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

   圖中的苗族刺繡圍腰,以白色為底色,上面滿繡有蝴蝶、蜈蚣龍,造型飛舞張揚。繡品以蜈蚣龍為主紋樣,下面三層另有蝴蝶、小蜈蚣龍等,為苗族繡品的傳統(tǒng)典型紋樣。 

  苗族刺繡有一種極常見的人騎龍或騎水牯紋樣,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間藝術(shù)中的騎龍、馴龍、雙龍的各種圖案,再現(xiàn)了人們對龍敬而不畏的心理。   

 

盤瑤盛裝


 

       瑤族生活在中國南部,瑤族服飾種類多達六七十種,地域差別較明顯。廣西民族自治區(qū)田林的盤瑤婦女的衣服不像其他少數(shù)民族,不分長幼皆一種形制。 

  圖中盤瑤婦女盛裝為典型的形制及裝飾,服裝的對襟、圍腰、褲腿部位的裝飾及圖案較集中、細密,盤瑤衣襟圖案由三種構(gòu)成,一是“人公仔”,即人形紋樣作直線排成一串;二是“十四節(jié)”,即以14針繡一小圖形;三是“排到哭”,其意形容此類圖案的難度,需要精湛的技藝和耐心挑出復(fù)雜的方形、菱形、條狀等圖案。由此可見盤瑤婦女靈巧的雙手和愛美的心靈。

山西臨汾刺繡


 

       在中國北部山西臨汾一帶的農(nóng)村,人們的服飾鞋帽以刺繡來裝飾較為普遍,如在領(lǐng)口、袖口、裙邊、飄帶、披肩、童帽、鞋墊、腰帶、背心上繡花,生活用品如床單、帳沿、門簾、被面、枕頭、錢袋、桌圍、椅搭等,也常裝飾有刺繡圖案。刺繡圖案大多是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題材,鳳凰牡丹、五福捧壽、連生貴子、松鶴延年、喜鵲登梅等極為常見,還有戲曲故事及傳說故事。

       圖中的雙龍戲珠,色彩熱烈活躍,用色對比強烈,兩條金龍飛騰蜿蜒,張牙舞爪,強勁有力。采用對稱式松圖,裝飾有云紋、水紋、蝙蝠、暗八仙等,飾滿而有秩序。

香荷包


 

       香荷包是中國民間工藝品之一,用來裝小物品,也可作裝飾之用,不僅樣式多樣,而且有著豐富的民俗內(nèi)涵。端午節(jié)(中國農(nóng)歷五月初五)佩戴香荷包有辟邪免災(zāi)之說,香荷包內(nèi)填充有艾葉等中草藥香料,可以驅(qū)蚊殺菌,有益健康。香荷包的款式有如意、元寶、彩絲纏粽、壽桃、蝙蝠、虎食五毒、柑橘等,這些形象都具有吉利祥瑞的意義。

       圖中的香荷包形為蟾蜍,四周綴以十二生肖,蟾蜍與嫦娥、月宮的神話有關(guān),又與劉海戲金蟾的傳說有關(guān),而十二生肖是中國生辰信仰的形象,皆為吉祥獸禽。這個香荷包大小組合適當(dāng),刺繡精致,色彩火紅吉利,形象生動有趣。 

彝族繡花鞋


 

       在中國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彝族服飾,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而且還表現(xiàn)了彝族人的等級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彝族人傳統(tǒng)的觀念、審美特點和民族習(xí)俗。彝族服裝工藝有刺繡、挑花、盤子花、貼花、補花、鑲嵌、滾邊等多種手法。

   圖中這一鉤尖繡花鞋為云南省彝族婦女繡鞋,頗似兩條小船,造型優(yōu)美,白色地上繡紅、黃、藍色花卉及其他符號,色彩清晰明了,熱烈響亮,可以想像彝族姑娘腳踩鉤尖繡花鞋時的婀娜多姿。傳說中鉤尖繡花鞋曾搭救過新娘,所以彝族姑娘出嫁時便穿一雙鉤尖繡花鞋,以求路上平安,一生美好。 

 

云肩


 

       云肩是從隋朝(581-618)以后發(fā)展而成的一種衣飾,它圍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到清代(1644-1911)時,云肩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特別是婚嫁時成為青年婦女不可或缺的衣飾。發(fā)展到后來,云肩多在歲時節(jié)令或婚嫁時佩戴。云肩的形式多為“四合如意”形,也有條帶狀。云肩的制作一般做成兩層八片垂云,每片云子上或刺繡花鳥草蟲,或刺繡戲文故事。一件精美的云肩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繡成,其工藝之精巧,令人贊嘆。云肩的繡制有各種各樣的針法,如挽針、接針、滾針、松針、釘線、打子、圈金、搶針、齊針,樣式也較為繁多。圖中的云肩出自中國中部的河南省,所繡為如意云紋形,圖案有人物、花鳥、橋梁等,針法細密,色彩豐富而典雅,曲線流暢婉轉(zhuǎn),不失為民藝精品。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玩具。在中國人心里,老虎是驅(qū)邪避災(zāi)、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還能保護財富。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枕頭虎、套虎等。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藝也各不相同,較常見的是把棉布、絲綢縫制成形,內(nèi)部裝填鋸末或谷糠,表面用彩繪、刺繡、剪貼、挖補等手法描繪出虎的五官和花紋。布老虎以頭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來突出勇猛的神態(tài),虎頭及五官顯示出天真和稚氣,透露出兒童一樣可愛的憨態(tài)。 

  除了端午節(jié),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其他節(jié)令,以及新生嬰兒“洗三”(嬰兒落生三天時)、百日、周歲生日、兩歲生日,人們也常常做各種形式的布老虎,同樣具有驅(qū)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

 

泥掛虎


 

       中國西北部陜西省鳳翔市的泥掛虎是一種極具民俗特色的裝飾品。其形制從6厘米到100余厘米不等,是用泥土在紙漿模中翻制而成,胎體很薄,色彩鮮艷。 

  彩色掛虎的制作是在白色粉底上勾勒墨線紋飾,涂染各種色彩,最后上一層清油。其造型為一個正面的虎頭,環(huán)眼,大耳,大嘴,凸眉,寬額,額上繪上牡丹花(也有繪“王”字的)。虎頭的兩耳及面額上有用彈簧相連的小鳥、花草及人物,可以晃動。兩頰上的彩繪圖案有石榴、佛手、桃花、特丹等吉祥紋樣,也有卷草紋、艾草紋等。石榴意為多子;佛手諧音“福”,意為祈福;桃木、桃花,意為驅(qū)邪禳災(zāi);牡丹,意為富貴;艾草,意為祛毒辟邪等。這些紋飾的布局細密嚴謹,疏密得當(dāng),在構(gòu)圖對稱的前提下求得局部均衡。

     圖中掛虎著色濃艷鮮亮,充滿喜慶與祥瑞,充分體現(xiàn)了祈求福壽平安、吉祥如的美好愿望。

 

山西年畫


 

       山西年畫分南北兩大支系。晉北年畫以大同、應(yīng)縣為中心,以窗畫為代表,窗畫以戲曲故事為主,兼有祥禽瑞獸、花卉果蔬。晉北年畫既有版印墨線與手繪結(jié)合,也有套色彩印。晉南年畫除了常見的門神、紙馬、貢箋、條屏、中堂等形式,佛塵紙與燈畫產(chǎn)量也較大,且最具藝術(shù)特色。晉南年畫有半印半繪,也有完全套色的大紅、桃紅、黃、綠、黑五色,對比強烈,繪制風(fēng)格粗獷豪放。 

  年畫,早在東漢、六朝時就已存在了。宋代時,年畫已很興盛。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年畫的作坊日益發(fā)展。當(dāng)代的年畫,也是在沿襲歷代傳統(tǒng)年畫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如今,版畫也加入了年畫的行列中。

       年畫的內(nèi)容,一般都是健康、吉祥、歌頌升平的。像“鯉魚跳龍門”、“年年有余(魚)”、“招財進寶”、“喜得貴子”、“歲寒三友”等等。總起來講,年畫取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而且色彩鮮明,創(chuàng)作手法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民間浪漫色彩。

 
 
 
 

中國的民間剪紙


 

       春節(jié)期間,在中國廣大的地區(qū)都有貼剪紙的傳統(tǒng)。各色各樣的圖案或貼在窗玻璃上,或貼在門楣上,或貼在寫字臺前,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喜慶的色彩。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至于剪紙起源于何時,已經(jīng)很難考證。有一種說法說,剪紙源于古代的宗教和祭祀儀式。古人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動物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禮上燃燒,希望這些剪紙代表的東西可以陪伴死者。不過,在一千年前,剪紙已經(jīng)更多地被用于裝飾和造型藝術(shù)等方面。據(jù)史書記載,唐代婦女就曾將剪紙作為頭飾,還有剪紙為春蝶以迎春的風(fēng)俗。到了十二世紀的宋代,有人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人將剪紙貼在門窗上,或用來點綴墻壁、鏡子和燈籠等,并出現(xiàn)了以此為職業(yè)的藝人。 

  剪紙是純手工做成的。對非專業(yè)人士來說,只需一把剪刀一張紙,所以入門很容易。對專業(yè)人士來說,則需要各種型號的剪刀和刻刀,用于制作復(fù)雜的圖案。剪紙可以是單張紙,也可以一次作出許多張。簡單的圖案可以直接剪出,復(fù)雜的圖案則通常先把設(shè)計好的圖樣印在紙上,然后從幾十把大大小小的刻刀中先出合適的刀子將圖案刻下,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否則就全部作廢了。 

  剪紙的題材很豐富,可以是自己喜愛的花鳥蟲魚、小動物、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的形象、京劇臉譜等等,幾乎是無所不包。中國各地百姓的生活習(xí)慣和審美情趣不同,各地的剪紙也有自己的特色,北方的剪紙較粗獷有力,大型題材比較多,南方的剪紙則顯得細致清秀,有水鄉(xiāng)特色。但不論什么題材的剪紙都講究逼真和傳神。 

  在過去的中國農(nóng)村,每到秋收后的農(nóng)閑時間,婦女們常常聚在一起剪紙,這是每個女孩必備的手工藝術(shù),并且還被人們作為評價新娘手巧的一個標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人不再學(xué)習(xí)剪紙,但也有人把剪紙作為專門的職業(yè)。目前,中國仍有剪紙工藝工廠,有全國性的剪紙藝術(shù)協(xié)會,定期舉辦展覽和交流技術(shù),組織出版作品集等。現(xiàn)在剪紙已從裝飾點綴的實用范圍,發(fā)展成了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門類,剪紙作品的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擴大。同時,其它藝術(shù)門類也吸收剪紙藝術(shù)的獨特表現(xiàn)方法,在連環(huán)畫、舞臺美術(shù)、報刊的刊頭、書籍的裝幀和影視創(chuàng)作等領(lǐng)域都能見到剪紙藝術(shù)的影子。

中國的木版年畫


 

       民間年畫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用于避邪的“桃符”之類的門畫。 

  到宋朝(960-1279),木版印刷術(shù)開始用于年畫制作。因為雕版印刷,年畫能大量生產(chǎn),并可以拿到集市上去賣,由此,木版年畫在宋代開始形成并得蓬勃發(fā)展。 

  從宋開始,木版年畫在內(nèi)容上,由自然崇拜、神靈崇拜擴展為納富迎祥、歡樂喜慶,進而涉及戲曲故事、民俗風(fēng)情等,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的情感和理想。這些年畫除了形象的意義外,一般都需要用語言的方式去解讀,這就是漢語特有的諧音現(xiàn)象。比如說畫蝙蝠,諧音指福,畫喜鵲,指代喜慶之意。在表現(xiàn)形式上,年畫取民間繪畫手法,或結(jié)合傳統(tǒng)圖案,或吸收文人畫甚至西文繪畫之長,利用木版印刷技術(shù),創(chuàng)立了特定的樣式和體裁。 

  年畫到了明朝(1368-1644)末年至清代(1368-1911),達到興盛,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這些年畫色彩鮮明,喜慶熱鬧,題材多樣,比較多的像《春牛圖》、《年年有魚》、《五谷豐登》等。這就是在這時,中國出現(xiàn)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幾個木版年畫的制作中心,中國三大民間木版年畫就是代表,它們是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到了晚清,由于西方石印的傳入,各地年畫逐漸衰落下來。

地戲


 

       地戲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許多地區(qū)廣為流傳,較為集中在安順一帶。每逢新春之后、元宵節(jié)前,安順農(nóng)村隨處可見自編自演、世代相傳的地戲表演。人們跳地戲主要是為了驅(qū)邪禳災(zāi),也是為了娛樂。地戲的劇目只有武戲,如《三國》、《隋唐演義》、《封神榜》、《楊家將》之類。在飾演中又加進了許多青面獠雅的人物,以加強驅(qū)邪逐崇的氣氛。人們看戲時也是在欣賞地戲臉子(即地戲面具)。圖中的地戲臉子武將,連頭盔一起雕刻,再配上可以活動的耳翅,構(gòu)成一個整體。表現(xiàn)手法上夸張突出,刻工精細,特別在眉毛、眼睛、嘴的刻畫上表現(xiàn)出獨到的性格特征。 

       民間藝人將地戲臉子概括為文將、武將、少將、老將、女將五種臉譜,稱為“五色相”。頭盔和耳翅的裝飾是安順地戲臉子的突出特征。男將頭盔上多以對稱龍紋裝飾,根據(jù)身份地位的不同,有的四五對,有的多達九對。女將的頭盔多用“鳳盔”,紋飾有“雙鳳朝陽”、“鳳穿牡丹”等,有些還裝飾有各種各樣的花紋,如蜜蜂、蝴蝶等。


     圖中的黑臉武將額頭飽滿,眉弓突出,雙眼飽實,鼻翼擴張。強調(diào)眼球的大、圓、鼓,顯得兇悍逼人。粗獷、驃悍、威嚴、剛直是表現(xiàn)武將的準則。

 

儺戲


 

       中國的儺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qū)鬼逐疫的祭祀儀式,這就是儺舞。儺舞的發(fā)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響。

  儺戲是在儺舞的基礎(chǔ)之上發(fā)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儺戲表演的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現(xiàn)神的身世事跡. 

  中國西南部貴州省東北部地區(qū)至今還有大量儺文化遺存,許多地方有儺戲演出。德江縣至今還有六十幾壇儺壇,演員上百人,德江儺戲古樸、粗放、保存著儺戲文化較多的原始形態(tài),法事內(nèi)容十分繁多。 

  貴州儺戲面具一般用柳木、白楊木制作,在面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依此可將儺面具分為幾大類:正神、兇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頭馬面。正神都是正直善良、圖中開山面具威武、兇悍、怪異,而容黝黑發(fā)亮,眼球突出,呲牙咧嘴,眉毛上揚。雕刻粗放概括,奇特驃悍的面目,使人感到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粗獷的美。

棒棒人
 
 

 
 
       位于中國東部的山東省郯城縣樊埝村以制作旋木玩具聞名,木玩具一般為楊木或梧桐木,品種也較多,如“龍刀”、“花槍”、“燕車”、“和尚打鼓”、“虎頭棒槌”等。
      圖中棒棒人為較典型的旋木玩具,形象為圓柱體身軀,沒有四肢,頭部可以旋轉(zhuǎn),內(nèi)部中空,并裝有粗砂粒,搖動時嘩嘩作響。棒棒人高低胖瘦懸殊,富有詼諧之情趣;設(shè)色以鮮艷明快見長,軀體表面施以彩繪,以花卉和圓點相間,頭部的墨線勾勒將人物最傳神、最富表現(xiàn)力的特征突顯出來。造型簡練概括,整體感。

玩具“打谷人”


 

       在中國民間,人們巧妙地利用磨擦、撞擊、旋轉(zhuǎn)、牽引、氣動、鼓風(fēng)等方式,制成各種能活動又能發(fā)聲的玩具,如“嘩啦棒槌”、“仙人打鼓”、“空竹”、“皮老虎”、“泥叫叫”等。

      圖中兩個頭載葦笠、忙于收獲的打谷木人就是此類玩具。木人由三部分構(gòu)成,葦笠、頭部與軀干為一個整體,在旋刻上整體一致,四肢與軀體用鐵絲連結(jié),腰部裝有一個軸,有一根細線連接到軀干處,并延伸到底部的竹管,一手握竹管,一手牽動細線,木人就不停地伏仰敲擊,動態(tài)活潑有趣。人物造型舍形取意,以描繪來界定形體及五官的形象,沒有具體的裝飾紋樣,依靠木技的本色與品色來表現(xiàn)對象,用色鮮艷單純,風(fēng)格質(zhì)樸豪放。

蟈蟈葫蘆


 

       蟈蟈葫蘆一般為扁圓形。葫蘆成熟后摘取晾干,依據(jù)葫蘆的造型,采用不同的技法在表面鐫刻。鐫刻方法有兩種,一是細葫蘆,二是花葫蘆。細葫蘆鐫刻是選用造型及質(zhì)地較好的葫蘆,以細線條為主,精工細刻,題材有戲曲故事、神話傳說、祥禽瑞獸以及花卉蟲魚等。鐫刻用刀細密,線條纖細流暢,刻完后常用墨色或鍋底灰涂抹一遍,趁墨色未干,用抹布迅速擦掉,墨色滲入線條,其余部分為葫蘆原色?;êJ鐫刻是將葫蘆遍體著染紅色后用刀平刻,刀法干凈利索,一揮而就,露出白色的豆腐塊或花卉圖案,風(fēng)格灑脫,葫蘆表面刻完后在上部正中斜刀開梅花蓋,天冷時即可將蟈蟈放入其中細細喂養(yǎng),偶爾懷揣的葫蘆里傳出蟈蟈的鳴叫,令人開懷。

      圖中蟈蟈葫蘆既有細葫蘆也有花葫蘆,細葫蘆戲曲人物線條細密,形態(tài)生動,花葫蘆菊花造型則帥氣瀟灑。

 

玩具“猴王與八戒”


 

       在中國民間美術(shù)中,以孫悟空與豬八戒為題材的作品生動豐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游記》中舞動金箍棒的孫悟空和扛著一把大鐵耙的豬八戒。民間制作的猴玩具一般不追求逼真地表現(xiàn)其動物特性,而是抓住猴子像人的特點,注重對猴子活潑滑稽性格的塑造。豬八戒多是拙樸憨厚的形象。

     圖中的猴王與八戒的塑造便是如此。猴王無論從形體姿態(tài)看,還是從神氣秉性看,都具有生動活潑的風(fēng)格;八戒一副憨相,憨中有智、丑中有美。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猴王與八戒一動一靜、一靈一憨的性格特征。在用色上沒有具象的紋樣圖案,采用大面積色塊或色條作裝飾,施以紅、綠兩色,單純而又豐富。牽動底部竹管里細線,人物的四肢還會擺動,使形象栩栩如生又具滑稽性。

陜西刺繡玩具


 

       中國西北部陜西省民間刺繡玩具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和悠久的傳統(tǒng),在題材內(nèi)容的選擇上豐富多彩,其中胖娃娃、飛鳥、游魚、青蛙、豬頭、昆蟲、花果、雄獅、猛虎以及十二生肖等都是吊簾掛片、香包、布制玩具的基本題材,寄托了農(nóng)家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刺繡玩具的表現(xiàn)方法多種多樣,施針用線不拘一格,或精細工整,或自由粗獷,不少傳統(tǒng)繡品以豐富的想像、充實飽滿的造型、鮮艷濃烈的色彩、飛揚流動的氣勢表現(xiàn)出民眾的理想、愿望。

       圖中的鳥形掛件風(fēng)格粗獷,表面采用刺繡及剪貼結(jié)合,針法大膽,造型概括簡約;色彩鮮艷單純,對比強烈,在大紅與藍色的對比中,間以玫瑰、淡黃、淡綠、既調(diào)節(jié)了色彩的對比又使其更加豐富。 

 

杖頭木偶


 

       仗頭木偶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完成,它內(nèi)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勁部下面接一節(jié)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就杖頭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種,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圖中這一杖頭木偶頭為木質(zhì)雕刻而成,表面施彩,眼睛能動,造型與戲曲中的人物形象相近,為一丑頭形象。兩眼夸張突出為兩個大圓球,白多黑少,鼻平而闊,兩眉倒豎,八字胡須,嘴角下拉,整個面部短而渾圓。設(shè)色較為單純,以白色為底,以黑色畫胡髭、眼珠、眉毛等,只有嘴刻上除了眼球、鼻梁較費工時,其余部分則十分簡括。這一生動傳神的木偶頭令人聯(lián)想到演出時的活潑場面。 

  杖頭木偶在中國許多地區(qū)都有流傳,各有不同的風(fēng)格特征,稱謂也有所不同,在中國西北部的“耍桿子”、西南部四川的“木腦殼戲”、南部廣東的“托戲”都屬杖頭木偶。各地木偶頭的造型、臉譜、裝飾和雕刻工藝及演出風(fēng)格也結(jié)合了地方戲曲劇種以及唱腔,各有特色。

泥塑玩具(六)


 

       中國北部的河北省新城縣白溝鎮(zhèn)在歷史上就是著名的民間玩具之鄉(xiāng),泥人玩具題材廣泛,除了較為典型的泥娃娃,還有戲曲人物。戲曲人物多出自河北地方戲曲河北梆子曲目,無論是二人或三人的都用一個模子做成,形成連體式,人物與人物之間不留空隙,這既便于翻模也增加了泥人的強度。 

  刀馬人屬于戲曲人物的一種,是專供室內(nèi)陳設(shè)的大型泥人,高約60厘米,造型簡潔而概括,跨著駿馬,手持寶刀,英俊威武,陳設(shè)在堂屋迎門條案上中堂字畫的兩側(cè)。除作裝飾點綴外,傳說刀馬人還能驅(qū)邪避災(zāi),保家鎮(zhèn)宅。 

  圖中的刀馬人造型簡潔,色彩鮮艷明快,樸素大方,沒有細膩的描畫,言簡意賅,在白底上施以紅、黃、黑三色,以紅黃色調(diào)為主。形象質(zhì)樸,天真可愛而富有情趣。

 

泥塑玩具(五)


 

       中國北部河北省新城縣白溝鎮(zhèn)以轆轤把村的泥公雞最為有名,造型飽滿有力,質(zhì)樸簡潔,成為中國華北地區(qū)泥玩具的典型之一。 

  泥公雞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高約25厘米,小的約6厘米。大公雞與大泥人的制作工藝要求都比較高。 

  圖中泥公雞造型簡約,色彩鮮艷醒目,用紅、黃作大面積的描繪,并適當(dāng)保留空白,再施以黑色,并借用了民間剪紙的手法。火紅的雞冠,油黑的脖子,翹起的尾巴,表現(xiàn)了大公雞驕傲的神情。最后表面罩一層清漆,光潔明亮,色彩更加滋潤,具有吉慶祥和的神韻。

泥塑玩具(四)


 

       ??h的泥玩具大都是聲響玩具,以珍禽瑞獸、人物的造型為主。最多的是動物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駿馬,有大紅馬、大黑馬、雙頭馬、小馬等,造型夸張,威武神氣。而人物制作相比之下規(guī)模較小,品種主要以戲文故事、神話傳說人物為主。 

  這一組八仙人物彩色泥塑是較常見的表現(xiàn)題材,人物造型各具特色:人物或坐或立、或靜或動,神色表情生動自如,氣氛融洽。整體組合錯落有致、動靜相宜,絕無呆板之感,人物塑造趨于寫實傳真,實屬人物彩塑中較為傳神之作。彩繪泥塑五彩斑斕、鮮艷奪目,依據(jù)人物身份的不同,衣服、裝飾及道具各不相同,整體色彩感覺與當(dāng)?shù)氐膭游锬嗨茱L(fēng)格迥異。制作工藝較為工整細密,雖然整體風(fēng)格上缺乏粗放、率真、浪漫、夸張的鄉(xiāng)土風(fēng)味,但仍不失為一組優(yōu)秀的彩塑作品。

 

泥塑玩具(三)


 

       中國中部河南省??h泥塑的發(fā)展和流傳與當(dāng)?shù)?a class=UBBWordLink target=_blank>民俗有關(guān),泥玩具在當(dāng)?shù)赝ǚQ“泥咕咕”、“唧唧咕咕”、“咕咕雞兒”。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七月十五鬼節(jié),浚縣廟會上有大量的泥哨、咕咕雞兒出售,多為婚后無子或祈求多子多孫的農(nóng)村婦女購買。 

  浚縣泥玩主要以捏塑為主,用筷子刻劃,晾干后施彩。一般以煙鍋黑、深棕色或大紅做底色,再以玫瑰紅、中黃、粉綠、白色等描繪紋飾,色彩古樸,造型古奧,題材多樣。 

  圖中為民間傳說中八仙之韓湘子、張果老、漢鐘離人,人物形象天真、稚拙,富有童趣,特別是張果老倒騎驢的造型,其色彩古樸又對比鮮明。八仙在民間有許多不同材質(zhì)、不同風(fēng)格、不同藝術(shù)手法的形象塑造,表現(xiàn)了民間藝人在氣質(zhì)、秉性、愛好、審美理想等方面的不同。此八仙人物無神仙肅穆之態(tài),頗似農(nóng)夫村民。

泥塑玩具(二)


 

       中國中部河南淮陽地區(qū)較多雙頭形象的禽獸類泥玩具,它的成型方法以手捏為主,全部工藝過程分為“打泥”、“搓坯”、“成形”、“染色”、“畫花”五個步驟。涂染底色的方法不是逐個完成,而是成批的“浸染”。泥胎晾干后“畫花”,畫花時不用毛筆,而是用一根削尖的高粱秸蘸上顏色勾畫,線條挺括飽滿,沒有毛筆涂染的大面積的色塊。在烏黑的底色上,用大紅、綠、白、中黃彩繪,色彩鮮艷飽和而又沉著。 

  圖中的泥豬造型較為奇特,一頭豬在另一頭豬的頭上,兩頭豬的形象為連體,想像夸張,多以短直線和點繪畫,以白顏色為主,兩眼呈圓環(huán)形狀,鼻子長短大小不一,耳朵大小方向也不想同,變化中富有情趣。粗獷幽默之中,刻畫細致又不拘謹,施色不多,但色彩感覺又豐富突出。

泥塑玩具(一)


 

       中國中部河南省有一種被稱為“泥泥狗”的泥玩具,烏黑底色,能作哨子吹。泥泥狗有許多品種,其中泥猴最多,有“人祖猴”、“人面猴”、“抱膝猴”、“抱桃猴”、“搬腳猴”、“貓拉猴”、“扛鋤猴”、“打火猴”、“兜肚猴”、“猴抱猴”等。 

  在悠久的地方歷史文化背景下,各種泥泥狗玩具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而不僅僅是一種泥玩具。 

  圖中泥猴以單片泥模印制正面,后背用手捏成平面,后尾部捏出尾巴支撐,可以直立。背面頭部和尾部有孔,可以吹哨。泥猴的裝飾描繪集中在面部和腹部,面部只簡單描繪五官,即像人又像猴。腹部裝飾則與生殖有關(guān),以點、線為主要組織形式,圖案規(guī)矩。泥猴尖嘴長須,圓眼紅臉,上身夸張,下肢縮簡,似人似猿,簡單洗練的造型,頗具傳統(tǒng)的神秘意味和深刻內(nèi)涵。

 

皮影(三)


 

       在中國北部山西省的皮影嚴謹規(guī)范,藝術(shù)風(fēng)格及工藝手段與陜西皮影相似。繪線以墨線代刀,在難以雕鏤的微小裝飾物上描繪,細致精彩。使用的顏料大多是藝人們自制的大紅、大綠、杏黃等,色彩鮮艷明快、清雅大方,耐蝕而且長久不變形。

  山西南部的皮影戲里,各種傳統(tǒng)吉祥的圖案,如福祿壽、五子奪魁、魁星點斗、八仙慶壽、麒麟送子、連生貴子常常出現(xiàn)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飾上也常見各類建筑、器具上的傳統(tǒng)紋樣,如卍字不斷頭、富貴連年、如意長壽等。 

  圖中《含嫣梳妝》表現(xiàn)了少女端坐于鏡前調(diào)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藝人巧妙地表現(xiàn)了少女梳妝時,鏡中人與鏡外人的照應(yīng),在上演時,二者動作的一致更顯出藝人的匠心獨運。富有普南風(fēng)格的皮影雕刻玲瓏,彩繪精致的桌、椅、箱、柜及古樸的器皿等也疏密有致,既豐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裝、桌、凳圖案刻鏤的精美細致令人由衷贊嘆。

皮影(二)


 

       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皮影保留著民間說書的種種痕跡,它是近代陜西多種地方戲曲的前身。 

  陜西皮影造形質(zhì)樸單純,富于裝飾性,同時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藝術(shù)特色。陜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yōu)美生動有力度,在輪廓內(nèi)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dāng)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個部位,常常飾有不同的圖案花紋,整體效果繁麗而不拖沓,簡練而不空洞。每一個形象不僅局部耐看,而且整體配合既充實又生動,構(gòu)成完美的藝術(shù)整體。 

(圖:出行(驢皮·鐫刻)陜西省)

  圖中的出行圖,主體人物(左一)突出,無論在色彩上還是造型上都較之儀仗人物醒目,線條的細密繁復(fù)、疏密層次以及工藝的細致都可見一斑。

皮影(一)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shù)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于平?jīng)?、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陜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jīng)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 

  隴東皮影制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zhì)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制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后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diào)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后“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guān)鍵也是最難的一關(guān)。出水后再晾干,裝訂組合即可上臺表演。 

(圖: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鐫刻·牛皮),甘肅省隴東)

  圖中兩件作品左為玉皇大帝、右為太上老君的皮影頭茬,鏤刻繁復(fù)精細,靈活傳神,著色以紅、黃、黑、綠為主,隨著紋樣的交錯而顯得格外豐富。玉皇大帝為陽刻,平長細眼、小嘴巴、直鼻梁,顯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為陰刻,圓眼睛、疙瘩鼻、額頭突出,冠飾大幅度后移,顯得精干有神采。 

  皮影戲注重的還是表演效果,因為影戲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動,再加上高亢、抑揚的唱腔,使得它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間鄉(xiāng)土氣息。 

(圖:羅通掃北(牛皮·鐫刻),甘肅省隴東)

  隴東皮影戲劇目繁多,圖中羅通掃北為隋唐演義故事,人物、道具鐫刻細致工巧,想來表演時的動作、情節(jié)定引人入勝。圖案的裝飾效果;著色對比強烈,活潑明快;影人肢體部分之間的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靈活,充分體現(xiàn)了粗中有細、豪放有致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黄片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九九九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18一区二区三区| 微拍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国产91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 懂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毛片| 欧美精品久久男人的天堂| 好骚国产99在线中文|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能在线看的视频你懂的| 久久久精品日韩欧美丰满|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黄片三级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特级黄片免费在线观看 | 好吊日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播放91| 内射精子视频欧美一区二区| 内射精子视频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加勒比 | 国产在线成人免费高清观看av| 欧美成人欧美一级乱黄| 激情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大屁股喷水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黄色一级视频| 人人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麻豆tv传媒在线观看| 亚洲人妻av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偷| 女人精品内射国产99|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四区|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熟妇人| 欧美小黄片在线一级观看|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