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手巧的藝人發(fā)明了不同的榫卯結構,用于家具結構的不同部位,綜合地解決了紅木家具的框架結構的美觀性和牢固性。由于這些榫卯結構設計得非??茖W,每一個榫頭和卵眼都有明確的固定鎖緊功能,能在整體裝配時發(fā)揮作用,只要做工非常準確精細,榫卯之間是滑配合,略施一些魚鰾,家具就非常結實牢固,而且在家具的外表上根本看不見木材的橫斷面,只有憑借木材紋理的通斷不同,方可看到榫卯之間的接縫。這些工藝精巧的榫卯結構,構成了明式家具的工藝特色。
據(jù)統(tǒng)計,明式紅木家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龍風榫、楔釘榫、插肩榫、圍欄榫、套榫、掛榫、半榫與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準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制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制作案類家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制作案類家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于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家具中還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粽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于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于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家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種木料來制成榫頭,然后將榫頭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圈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臺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后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棱臺形長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后脫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家具都要用楔釘榫。
格肩:傳統(tǒng)家具橫豎材料相交,將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應的半面皮子同樣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稱“格肩”。
托角榫: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牙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托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指單一的構造形式。
長短榫:一般腿部與面子的邊抹接合時,腿料出榫做成一長一短互相垂直的兩個榫頭,分別與邊抹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邊抹接合用格角榫,抹頭兩邊從打榫眼腿料出榫與大邊出榫相碰,故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條與腿足結合有幾種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制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掛榫:掛榫屬楔形榫的一種,榫頭一邊成斜面,眼口鑿成同形,但再需放長一倍鑿直眼,榫頭入直眼后拍進原榫眼,上提或掛拉都不能脫出,若拆裝時可重新將榫頭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扎榫做法。因榫頭實為裝入的楔子,故又名“掛楔”。北方匠師叫“走馬銷”。
勾掛榫:榫眼做成直角梯臺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臺形,但榫頭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與斜面接合,產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曰“勾掛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