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墨 法
用墨技巧的最高表現(xiàn).是呈現(xiàn)在書法及國畫作品中的墨的味趣及微妙奇幻的色彩變化。近代畫壇上,黃賓虹是精于墨法的大師,其點畫渾厚華滋,韻味獨佳.黃賓虹說;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畫譚)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稱,實有至理.《書筏》也說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黃賓虹是善用渴筆的圣手,渴筆關健在于渴而能潤,把渴與潤這一對矛盾統(tǒng)一于筆下,才能產(chǎn)生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藝術效果.李可染先生說:筆內(nèi)含水分不要太多,這樣運筆則蒼;行筆澀重有力,就能把水分擠出來,這樣運筆則潤.一語遭破了渴而能潤的奧秘,這恰是古人惜墨如金之說.古人云:筆墨之道,有筆則有墨,無筆則無墨.筆者認為,五筆則無墨是對的,但有筆卻不一定有墨,有墨一道,別有學問.作品中墨的效果與筆法的提按輕重緩急以及紙質(zhì)的軟硬粗細是密切相關的.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用新墨、清水,則有明凈清新之趣,用宿墨、渾水,則多沉郁蒼渾之氣.古人對墨性更多要求,清張庚《浦山論畫》《論墨》一則指出:墨不論濃淡干濕,要不帶半點煙火食氣,斯為極致.王麓臺說:董思翁之筆,猶人所能,其用墨之鮮彩,一片清光.自然動人,仙矣.然人知董思翁用墨之妙,可知思翁墨色之清逸精妙.全賴其紙.宣無是紙.必無是墨也.思翁之作墨色多呈清淡,實則用的是濃墨,其故在紙.黃山谷《李白憶舊游詩卷》亦如此.書法創(chuàng)作,紙的擇用也是學問.紙不發(fā)于墨,神氣不能萌發(fā).楊鈞《草堂之靈說玉》云;須知古玉可玩,專以色奇.色之能奇,又在多浸。質(zhì)愈朽,浸愈多,愈見斑駁。今人多以玉質(zhì)佳者為上品,此不通之論。是知,其紙質(zhì)地堅實細膩者固佳,易得清勁之筆。而孰不知質(zhì)地松朽者尤佳,其理通于玉矣。質(zhì)愈朽,浸愈多,愈見斑駁,其跡愈見墨妙、色奇。 第一節(jié)、濃墨 古人作書多用濃墨,墨濃如漆,寫在白紙上黑白分明,極其醒目。字跡清晰秀麗,神采外耀。濃墨易見其厚重、凝練、神韻尤佳,但非功力至深者不能達此妙用。清代劉墉有濃墨宰相之美譽,他博通經(jīng)史,擅長丹青,墨跡臨帖功力極深,他正是在豐腴、厚重的方面見其真力禰漫。 第二節(jié)、淡墨 淡墨介于黑與白之間的一種間色,呈灰色調(diào),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淡墨與用水的技巧密切相關。近代有不少書家喜用淡墨,用得好自然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清代王文治善用淡墨以表現(xiàn)蕭疏秀逸之神韻,有淡墨探花之美譽。 第三節(jié)、漲墨 漲墨指的是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xiàn)象。然而漲墨之妙,在于保持線條基本形態(tài)的同時又有朦朧的墨趣,使線面交融。若以宿墨書寫,水分從點畫中分離,滲化出來,筆畫清晰,有骨有肉,則另有一番情趣,明未清初神筆王鐸在漲墨的運用上別有滋味。 第四節(jié)、干筆(渴筆和枯筆) 渴筆指筆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枯筆則指筆中濃墨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后在紙上行筆的效果。前者由于水的作用蒼中見潤澤,后者由于濃墨的作用蒼中見老辣。二者皆易出現(xiàn)飛白效果。古人的飛白書是漢靈帝時書家蔡邕見一工匠以帚蘸堊(白色石灰漿)在墻上平刷時所形成的筆觸而有啟悟,遂創(chuàng)飛白書,此書現(xiàn)已失傳。后人很自然地將這種筆法運用到行草書中,虛處見實,痛快酣暢,蒼勁古雅,樸拙老辣之威,這種筆法是筆毫平鋪或翻絞于紙上,運用筆力和速度所產(chǎn)生的一種自然效果。 第五節(jié)、濕墨 濕墨是指筆中含水多,書寫出的點畫的豐腴。倘筆力不足,運用濕墨會出現(xiàn)見墨不見筆,成為有肉無骨的墨豬。墨法技巧頗多,笪重光說磨墨越熱,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涤袨橐部偨Y(jié)道:干研墨則濕點筆,濕研墨則干點筆。除了水墨變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數(shù)及蘸一次墨寫的字數(shù)的多寡所形成的由濃到枯的節(jié)奏變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如果副作品之中同時出現(xiàn)枯濕濃重的變化,可增強作品的韻律美。如《祭侄文稿》,這是技法純熟,功力深厚的表現(xiàn)。不能為變化,更不能硬性追求某種墨色效果,否則反而會顯得做作俗氣。 第三章 楷 書 第一節(jié)、楷書的名稱沿革 楷書這個名稱,歷史上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具有法度,可作為楷式、模范的書法.清代劉熙載《藝概》中說;楷無正名,不獨正書當之.漢北海敬王睦善史書,世以為楷,是大篆可謂楷也.衛(wèi)恒《書勢》云:王次仲始作楷法,是八分為楷也;又云伯英下筆必為楷,則是草為楷也.另一個意思則是指正楷宇.因為有這兩個不同的含義,故古往今來,在楷書的界定、起譚和外延等問題上爭議很多.當然,本書是在后一個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 楷書歷史上又稱為真書、正書。所謂真書,意思是不惜助于頓外裝飾的書體.唐代張懷瓘說:字皆真正,曰真書。(《書斷》)楷書以前的書體都要借助一些外在的裝飾手段,如篆書的剪刀、垂露,隸書的蠶頭、波揲等等。而楷書則刪除這些外在的裝飾,使筆畫呈其本來面目,故古人稱之為真正的書體。所謂正書,則是從文字學的角度而言,是說楷書是一種規(guī)范的寫法.從上述名稱可以看出,楷書是一種規(guī)范的、端正的、成熟的書體??瑫烤故钦l創(chuàng)造的? 這是在書法史上聚訟紛紜的問題.傳統(tǒng)的說法總喜歡把發(fā)明各種字體的功績歸于某人的名下,如所謂史精作大篆、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王次仲作楷書等等,其實這種認識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種書體的出現(xiàn),最初總是起于民間,而且要經(jīng)過許多代人的努力,不可能是哪一個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楷書當然也是一樣.至于王次仲創(chuàng)造楷書的說法更屬誤解.這種說法最初源于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其中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的話.然而衛(wèi)恒的意思是說王次仲創(chuàng)造了規(guī)范化的隸書,與楷書井無關系. 楷書起源于漢末,由八分書省改字形、改進筆畫演變而成.所以歷史上又把楷書稱為“今隸”.根據(jù)目前的資料,相傳為鐘繇所書的《宣示表》等小真書以及吳鳳凰二年(公元272年)的《九真太守谷朗碑》就是最早的楷書了.從漢末三國起,經(jīng)過三百多年的時間,到隋朝統(tǒng)一中國,楷書才基本定型.其間在分裂和戰(zhàn)亂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楷書經(jīng)歷了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不少書家為楷書的發(fā)展定型做出了貢獻,如南方的王羲之、王獻之、王僧虞、釋智永、貝義淵,北方的鄭道昭,王子椿,索靖、崔悅,盧湛、姚元標、趙文深以及許許多多未留下姓名的民間書家。 楷書經(jīng)歷了長時期的歷史演變,它的形體骨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今天所說的楷書,不但包括鼎盛時期成熱形態(tài)的楷書,當然也包括草創(chuàng)時期幼稚形態(tài)的楷書,如被稱為“魏碑”的北朝隸楷. 中國文字書法史上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這就是:在楷書出現(xiàn)以前,書體始終處在變化不定的狀態(tài)。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算起直到漢末,大概不過千年,在文字上則經(jīng)過了大篆、小篆、隸書、分書等幾個階段,平均每種字體流行不過數(shù)百年,最短的如小篆只流行了幾十年時間。而自從公元三世紀楷書出現(xiàn)以來,書體便基本定型,至今1600余年沿用不衰。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它充分說明楷書作為一種實用的交流工具和書法藝術的基礎書體,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和書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成功地實現(xiàn)丁書法藝術形式和內(nèi)容、實用性和藝術性較為理想的統(tǒng)一。宋代蘇軾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論書》)楷書是書法藝術的基礎,一般說來,它是學習其它書體的必由之路。所以有志學書的人,應當下功夫把楷書學好。 第二節(jié)、楷書的類型 一般說來,楷書的基本要求,可以這樣概括:既形體端正基本一致,排列較為整齊。 所謂形體端正,是指這種書體在造型特點上以正為美,不尚欹側(cè)傾倒。古人比喻楷為“自立”、“端坐”、“莊衍”(正正規(guī)規(guī)地說話),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整齊的、莊重的、平實的莢。所謂點畫規(guī)范,是指它具備所有現(xiàn)代意義亡的點畫,如點、橫、豎、撇、撩、勾、挑、折,并且有各自的書寫規(guī)范。過去用“永字八法”來代表楷書的八種基本筆畫,雖略有出入,但大體是吻合的。以往以隸書的出現(xiàn)劃分“今文字”和“古文字”,然而隸書和后來出現(xiàn)的八分都沒有完全達到點畫規(guī)范的要求。只有到了楷書,上述八種基本點畫才最后固定下來,井達到了規(guī)范化。如前所述,楷書在一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從形體到風格都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大的變化。大體有這樣四種類型:古樸型、法度型、意態(tài)型、圓熟型。 古樸型。指剛剛從八分隸脫胎而來,收斂波碟,整飭字形,形同古隸的那種楷書。嚴格地說這種楷書應該稱為“隸楷”,也就是后人稱為“今隸”的那種。古樸型楷書主要感行于魏晉南北朝,包括鐘繇、王羲之的小真書、南朝隸楷以及被稱為“北碑”或“魏碑”的北方隸楷。古樸型楷書雖然是草創(chuàng)階段的產(chǎn)物,但在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技法和風格的發(fā)展變化也達到了相當?shù)乃?。尤其它的古樸稚拙的意態(tài)情趣,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甚至是后世成熟的楷書也很難企及的。 法度型??瑫l(fā)展到唐代,漸趨形體完備、法度森嚴、點畫形態(tài)豐富、結(jié)體形式多樣。書法界對于楷書點畫和形體的研究也逐漸達到技術細節(jié)化的水平。唐代人的楷書多可為后人的楷模,故稱為法度型。 意態(tài)型。宋代開始大量出現(xiàn),以蘇軾、黃庭堅的楷書為代表。其特點是;講究風神意態(tài)和整體效果,不計較一點一畫的得失。在規(guī)矩法度中求變化,追求清新自然的意趣和個人情感的抒發(fā)。 圓熟型。以元代趙孟頫為代表,把楷書的法度、意態(tài)揉合在一起,又直接繼承了王羲之書法瀟灑秀逸的精神,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更加圓活流便的圓熟型楷書。這種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它吸取了前幾種楷書的優(yōu)點,把楷書的藝術性和實用性更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之更加適合中國士大夫文人的口味。 上述四種類型的楷書,各有所長。學術界曾經(jīng)各執(zhí)一端,爭論不已。甚至有人不承認意志型楷書和圓熟型楷書的地位,認為楷書只有魏楷、唐楷兩大系統(tǒng).這種認識顯然是片面的.我們不但應當承認意態(tài)型和圓熟型楷書的存在,而且公正地說,這四種類型在藝術上互有優(yōu)劣,很難分出高下. 當然,對于初學者來說,顯然從法度型楷書人手比較合適.因為古樸型楷書雖質(zhì)樸自然,但規(guī)矩法度不夠完備.初學者不容易得其門徑,意態(tài)性楷書格調(diào)高雅,但初學者可能暫時理解不了.弄得不好容易誤人歧途;圓熟塑雖然技巧純熱,然初學者如果一味追求,容易流入俗媚.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先學基本規(guī)矩,在此基礎上,再去追求風神童態(tài)、自然之趣.一般主張“書法盛唐”,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節(jié) 《顏勤禮碑》臨習舉要 《顏勤禮碑》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刻.現(xiàn)存匹安碑林,由顏真卿撰文井書.碑身四面刻字,尚存兩面及一側(cè),正面十九行,背面二十行,每行各三十八字,側(cè)五行,每行三十七宇,左側(cè)銘文在北宋時磨去。碑文是記述他的檸祖父顏勤禮生平事跡。為顏真卿六十歲時所書。其書法藝術已進入完全成熟時期,通篇點畫豐偉道勁,剛健雄渾;氣勢磅礴,莊嚴英挺;體態(tài)變古創(chuàng)新,風貌獨特,為千古不朽之杰作而炫耀后世,是楷學的最佳范本。 一、用筆特點: 《勤禮碑》的筆畫,以圓筆為主,兼用方筆,在起、收、折處幾乎全用絞鋒扭轉(zhuǎn)法(其有篆書筆意),無明顯筆觸和棱角,具有骨肉豐滿,渾厚雄強、筋力老健,氣象外拓、粗細變化多姿、主次對比強烈的特點。因此,有贊譽顏書“顏筋”之說。下面將碑帖中的主要筆畫特點予以分述:橫畫起、收筆多藏鋒內(nèi)涵,有時可見蠶頭形,頓卷有力,和穆深秀,力避鋒芒外露、笨重肥厚。碑帖中的點畫,以圓渾豐厚為特點.因而圓筆俱多,臨寫時應藏鋒、襄鋒人筆,中鋒力行,收筆也須將筆鋒送人畫內(nèi),應重頓回鋒,含蓄凝重. 碑帖中“書”字有二十二個,其它相同的字也較多。但每一個相同的宇,甚至每字中相同的筆畫均既有規(guī)律法度,又能極盡變化,可見書者別具匠心.臨習時,亦須潛心研究、字字認真,筆筆力到。 碑帖中點畫過渡自然,幾乎沒有驟起驟落的寫法.特別是“折”法,創(chuàng)造了“暗過”筆法,得其方中圓渾,筆力韌健的力培. 臨寫此碑帖的點畫,哪怕是字中輕細的次筆,皆要筆筆留得住,穩(wěn)中見力,切忌用筆單薄輕浮.平常要有目的地多練輕細筆畫和回鋒收筆,即使“擻”、“撩”,“提’等出鋒筆畫,只要不呼應下筆,力求做到空中回收,便可以避免隨意輕飄、尖瘦無力的毛病. 顏字點畫、主筆大多雄強粗壯,次筆挺健瘦勁.如果臨寫時次筆輕細無力,而主筆過份加重求粗,或一味強調(diào)雄強粗壯一面,這就會對比失調(diào),肥大臃腫,無法失度而有損顫宇的風格特點,這是每個學頗書者必須認清和把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顏字結(jié)構(gòu)、章法特點也獨具一格,中密外疏,重心平穩(wěn),寬大撐格.字、行間距縮小,顯示出端莊豐滿神態(tài).這在臨習時都應努力追求達到的要求. 第四節(jié)、 學楷之路 楷書究竟應當怎樣學? 歷來眾說紛紜,論者各執(zhí)一詞,有的主張“書法盛唐”,有的主張直接從魏晉人手,有的主張先寫大字,有的主張先寫小字.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認為不可拘泥偏執(zhí),每個人情況不同,學習的方法步驟也可能會有差別,一種方法再好,也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人.所以對于問題的意見,無論持論者說得多么玄奧,也都只能看作參考.基于上述原因,我們也只能就此問題為讀者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學習的步驟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得知,楷書有四種類型,其中法度型楷書由于點畫完備、規(guī)矩森嚴,而比較適于初學.學習者可于歐、顏、褚、柳等諸家中選其一家,臨習半年到一年時間.選帖則以法度森嚴者為上,如歐陽詢《九成官醴泉銘》、《化度寺碑》,褚遂良《倪寬贊》、《大字陰符經(jīng)》,顏真卿《多寶塔碑》、《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徐浩《不空和尚碑》等,都是較好的范本.每臨一帖,如能達到熟練背臨的程度,便可再換一家,如此臨習二、三家,便可以說對于楷書的法度有了大體的了解和基本的掌握. 有了法度型楷書的基礎,再上溯魏晉,臨習北碑.北碑種類繁多,可找一些有代表性的,藝術上較有特色的碑帖,如“龍門四品”、《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元懷墓志》、《嵩高靈廟碑》、,《爨寶子碑》等等.在掌握了古樸型楷書的基本精神之后,涉獵一些古樸型向法度型轉(zhuǎn)變時期的楷書,也是非常必要的,如隋《龍藏寺碑》,從而尋繹唐楷發(fā)履的脈胳,并對唐楷的弊病有所認識,從而有意識地避免它. 寫楷書不入法度規(guī)矩不行,但如果鉆進去出不來,總被規(guī)矩所束縛,也就成了書奴,永遠設有前途.所以,經(jīng)過以上兩個階段的學習,便可進入臨習意態(tài)型或圓熟型楷書的階段,目的即是從楷書的法度中脫出來,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這個階段可資臨習的范本有李邕《麓山寺碑》、蘇軾《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赤壁賦》、趙盂頫《妙嚴寺記》等等,都是很好的碑帖. 有志寫小楷者,應在中楷、大楷的基礎上,先臨習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鐘繇《宣示表》,《賀捷表》、《還示帖》,以及王羲之《黃庭經(jīng)》.鐘王小楷的真?zhèn)螁栴},歷來有爭論,但就帖面論,上列數(shù)種藝術價值很高,不失為初學者較好的范本.在此基礎上,再寫趙盂頫《汲黯傳》、文征明《離騷》、王寵小楷以及鐘紹京《靈飛經(jīng)》等. 二、學習的方法 先寫大字還是先寫小字? 我們認為,對于初學者來說,寫過大的字較難掌握,而太小的字點畫又不要寫得恰到好處,故以中楷為宜.中楷大體一寸見方,故又稱寸楷.中楷寫熟了再寫大楷.最后寫小楷.小楷因為點畫細小,且書寫速度較快,故寫時多憑感覺,所以沒有較扎實的點畫功底是寫不成楷的.先寫中楷還有一個理由.初學者一般難于馬上做到懸腕,而寫中楷則可以不必懸腕.經(jīng)過一段時間,能比較熟練地掌握點畫時,再練大楷,同時練習懸腕、懸肘,就比較容易了. 寫大楷不一定能找到相應的大楷字帖,因為現(xiàn)在出版的楷書字帖多為中楷.但這沒有關系。可以結(jié)合練習“放臨”,即把中楷字帖的字放成大字.同樣,也可以練習“縮臨”,即把中楷字縮成小字. 楷書雖以楷式為主要特點,但它絕不僅僅是規(guī)矩的載體.毫無疑問,楷書也是富有情感、富有個性的一種書法藝術形式.學習楷書和學習其它書體一樣,一方面靠練習,一方面靠悟.孔于云:“學面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書法,不僅僅是學習筆墨技巧,更是與前輩書家的情感交流.每個人的氣質(zhì),稟賦,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對各家各帖的感受程度各不一樣.如有人可能對顏體比較偏愛,有人也許接受歐體特別快,或者有人對魏碑的理解比較深等等,在臨習各家范本的時候都會表現(xiàn)出來.而我們應當注意并及時抓住這一信息.從而決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在臨帖過程中逐漸深入自己的理解.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缺乏悟性的人,畢終生的精力,充其量也只能學得法度精熟而已,談不上個性和創(chuàng)造.只有勤于實踐并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真正把楷書學好. 第四章 行 書 概 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