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這是2007年(抑或2006年)寫的一篇文章,貼出來,自己看看。 我在我讀,我讀我在。唯有讀書,才能體味到自己的思想尚在流動,知道自己還活著,于是,我便不由自主地讀書,讀書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lǐng)自己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無限廣闊的海洋。書包含著整個生活,讀書就是生活,是生活的一種更高形式。 讀書便要買書,我主動買書的歷史要上溯到1981年。那時我正讀小學(xué)五年級,父親在外工作,弟妹尚小,我便幫著母親勞作,閑時與母親挑著麥稈到五六里外的收購站去賣,這時,母親往往要獎勵自己一點零錢,我便把它存起來,存到一定程度,便到十二里路之外的縣城去買書。平時早晚看牛時順便挖些樹兜,劈成條狀曬干,周日時擔到縣城老街叫賣,賣得的錢我總要預(yù)支一小部分買些書。那時買得最多的是一種叫做《散文》的雜志,這可能是我最早的藏書了。工作后,這些舊書都堆在老家,幾年前我回家時,尚能看到當初這種雜志,現(xiàn)在也許化成灰了吧。工作后,買書成為我最大的開銷,以至多次遭到妻子的詰責(zé)。最多的一次是98年,我在《內(nèi)蒙古文學(xué)》發(fā)表一個兩萬字的中篇,得了一千六余元稿費,我一次性從出版社購買了八百余元的圖書,不過,這些圖書買回來之后,除了翻過《太平御攬》之外,大多束之樓角,至今尚未開封。買得最多的書是《紅樓夢》,前前后后總共有十余種之多。最貴的一套書是《漢語大字典》,三大本六百元。最重的一本書是89版的《辭?!?,足足有四公斤,以至當年我四歲的女兒羅一從桌上搬動這本書時,被書壓倒在地不能動彈。最厚的一套書是《二十五史》,十七本,小六號字,排起來有一米多長。 我讀書很雜,經(jīng)史子集、詩詞散文、戲文笑話、科譜小說、字典詞典等等,無不涉獵。我最愛讀的書是《紅樓夢》,每年必讀。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宇宙天體》,看完后,竟突然有一種出道的感覺:天地之大,人何渺小,曾不若滄海一粟!讓我最入迷的書是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那種令人蕩氣回腸的人間正義讓人痛快淋漓,恨不得即時學(xué)會超強武功,斬盡人間不平。讓我流淚的書很多,記憶深刻的是大二時流著淚讀路遙《和平的世界》和《人生》,李存葆的《高山上的花環(huán)》是讀一次流一次淚。艾青在《我愛這土地》里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想,讀書時我的眼里為何時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人間純樸善良和正義愛得深沉。讀得最慢的書是許慎的《說文解字》,區(qū)區(qū)十六萬字,從大學(xué)讀到現(xiàn)在尚未通讀完。古者著于竹帛謂之書,現(xiàn)在早已有了電子圖書,于是,電子閱讀成了我現(xiàn)在讀書的主要方式。 讀書須有追求。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這話是有道理的。嘗百書之食,沐讀書之浴,品讀書之味,承讀書之益,其旨在于心靈之播種與收獲。紅袖添香夜讀書,這是怎樣一種令人浮想聯(lián)翩的優(yōu)美的意境!漫卷詩書喜欲狂,又是怎樣一種心花怒放的愉悅心情!讀書不僅是感官的快感,精神的雅趣,更是一種心智的感悟,靈魂的飛升。讀書使內(nèi)心趨于寧靜與淡泊,使生命超然于物外。人生苦短,日月如梭,捧一美書,驀然回首,將生命暫時掛于中天之月,駐足欣賞生命原本的美麗。“讀書切戒在慌忙,涵養(yǎng)工夫興味長。未曉不曉先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讀書也是在讀友。與屈子抒寫命運的悲憤,與賈誼賦唱人生的無奈,與李白揮灑生命的狂放,與陸游吟詠世道的蒼桑。書是歷史的紐帶,上下五千年,縱橫八千里,書讓我們超越歷史的天空,看春秋狼煙峰起,聞三國鐵馬長鳴,思秦皇泰山勒石之偉范,念昭君邊塞遠行之凄慘。合上書本,回味書中內(nèi)容,似從沙場鏖戰(zhàn)而歸——痛快淋漓;似從太空遨游而回——余興未了;似與古今圣賢切磋而返——茅塞頓開。 讀書有如吃飯,吃飯長身體,讀書長精神。讀古今經(jīng)典,如飲老酒,細斟慢酌,甘甜醇美;讀詩詞散文,如品香茗,絲絲縷縷,沁人心脾;讀軼聞趣事,如貪風(fēng)味,或麻或辣,余味無窮;讀報刊雜志,如扒快餐,風(fēng)卷殘云,雁過留聲。閱讀的過程,就是陶冶的過程。因為世俗的誘惑,我們難免心躁氣浮,這時,我們就要讀書,唯有書才能洗滌心靈,讓心靈重歸安寧。培根說:“歷史使人聰慧;詩歌能使人靈秀;數(shù)學(xué)能使人精細;自然哲學(xué)能使人深沉;倫理學(xué)能使人莊重;邏輯和修辭學(xué)能使人善辯。”閱讀先哲巨著,心靈與先哲相通,洗去世俗的繁華與喧鬧,讓心靈重沐智慧與嫻靜。李白的雄邁、杜甫的沉郁、蘇軾的豪放、曹操的豁達、冰心的細膩、魯迅的正直、朱自清的優(yōu)美,無不讓我們的心靈沉浸其間,經(jīng)年累月,我們的勢利、冷漠、浮躁、貪婪、淺薄、庸俗將慢慢退去,而在荒蕪的心靈上播下獨立的種子,開出公正的花朵,結(jié)出智慧的果實。笛卡兒曾經(jīng)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在談話。”真是一語中的! 讀書須有心境。古人講究沐浴而讀,可見讀書之莊嚴與神圣。讀書之最佳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次之為心如止水,次之為心平氣和。大喜不讀,讀之則喜,大悲不讀,讀之則悲。當心定氣靜,捧一冊書,或倚竹門,或傍樟樹,或行林中,或蹲溪邊,或歪椅上,或蜷床頭,或手捧熱茗,伏案于臺燈,或憑窗擺幾,沐浴柔風(fēng)中,或置一椅于庭中,任溫和撩人之陽光籠罩身心,或鋪一冊于草坪上花木間,聞花香鳥鳴,展目開卷,物我兩忘,任心飛翔,或柔風(fēng)低掠,或拍岸沖天,或一飛千里,或徘徊不前。在晨曦初露的早晨,在清風(fēng)拂面的午后,在落日余輝的黃昏,甚至在燈火如豆的深夜,案頭一杯清茶,手中一冊書卷,品茶、品書、品人生,人生之美,更復(fù)何求? 讀書有三種境界。其最低者乃是與書共命運。作者喜而讀者喜,讀者把自己的情感置于作者虛幻的情節(jié)中,與作品同呼吸共命運,有時喜極而泣,有時不苦而泣,有時拍案怒起,有時百感交融。此為書陶冶讀者的境界,其思想被作者攫取,失去自己的觀點,好書則洗滌心靈,壞書則引入歧途。第二種境界是讀者對書加以辨識,將薄書讀厚,厚書讀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并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判斷辯證能力。這種人能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探源事物的本質(zhì),并分析其前因后果,這種人不會為書所左右,他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此為讀者吸收書的境界,披沙揀金,萃精取華。讀書的最高境界是超脫于書之外,入于書而出于書。這種人完全外化于書之外,他在各種書籍中穿梭如飛,看潮漲潮落而心不驚,聞高山流水而心不喜。此為讀者棄書的境界,所謂天下在我,自由在我。 人生苦短,百年幾何?縱然百年,又待如何?君不見,茫?;囊?,葬多少英雄豪杰,埋多少俊男美女!逝者如斯,唯有書與思想長存。一冊書,一杯茶,一案一椅,氣定神閑,悠然而讀,該是一種多么詩意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