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jīng).道原經(jīng)
道的別稱:大道、上道、迵、大迵、一、易、無、無名; 《道原經(jīng)》原文(后為筆者的詮釋): 恒先之初:在宇宙的最初期; 迵同太虛:道與虛空在一起;(迵,念dong東,即陰陽合一,故迵即道也) 虛同為一,恒一而止:道和虛空同為一體,到道為止,再沒有比道更大的了;(后面的“一”為“道”) 濕濕夢夢,未有明晦:混混沌沌,既無光明也無黑暗 (中國古典哲學認為陰和陽永恒存在于宇宙中,這同圣經(jīng)中的“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的觀點是不同的) 神微周盈,精靜必熙:既小到無內(nèi)(神微),又充盈至大到無外(周盈);既靜至極至(精靜),又運行不已(熙:熙熙攘攘,運動之意); 古未有已,萬物莫以:道既然已經(jīng)是在最初(“恒先之初”),就不會有比道更古的東西了,萬物中誰也不能掌控道; 古(無)有(形),大迵無名:故道沒有形狀,大道是沒法命名的;(“大迵”即為“道”) 天弗能復,地弗能載:天不能覆蓋它,地也不能承載它;(道生天地,自然天地不能包含“道”,理應如此)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道既可小到無內(nèi)(點),又可大到無外; 盈四海之內(nèi),又包其外:道不僅充盈在四海之內(nèi),還充盈到包含了四海之外的空間; 在陰不腐,在陽不焦:道存在于陰之極時,不會腐爛;道存在于于陽之極,不會燒焦;道生陰,陽,自然道不會反過來受陰和陽的影響; 一度不變,能適規(guī)僥:道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道既能適應宇宙間有規(guī)律的運動,也能適應無規(guī)律的運動;(規(guī):有規(guī)律的運動,僥:僥幸,偶發(fā)的,無規(guī)律的運動) 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鳥得道而能飛,魚得道而能游,獸得道而能走; 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萬物得道而能生,百事得道而能成;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人皆仰仗道才活在世上,卻沒有人知道道的名字;人皆用道,卻沒有人看到道的形狀; 一者其號也:一是道的名號; 虛其舍也:道寓于虛空; 無為其素也:無為是道的本質,即道是順其自然的; 和其用也:“和”是道起的作用的方式;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形:所以上道既高到不可覺察,又深到不可測,雖然明顯,但卻無法為之命名,它雖廣大無邊,卻沒形態(tài); 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它獨立而唯一,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和它相伴,萬物中沒有誰能夠指揮它; 天地陰陽,四時日月:天地陰陽,春夏秋冬; 星辰云氣,規(guī)行僥(動):星球日月,無論是有規(guī)律的運動還是無規(guī)律的運動; 載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為益少。皆返焉,道弗為益多:道并不因為給予萬物(載根之徒)生命而自身有所減少。即使萬物皆回歸于道,道也不會增多; 堅強而不潰,柔弱而不可化:道既堅強而不會潰散,又柔弱而不可化解; 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它的極細微之處,誰也達不到,想稽察它的最遠的邊界,誰也過不去; 故唯圣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所以唯有圣人能察覺到無形之象,能聽到無聲(天籟無聲); 知虛之實,后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知道“形而上”的實際存在,最后方能達到“道”的虛空,就能通曉道的內(nèi)涵; 迵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謂能精:其小無內(nèi),其大無外。達到此道的人,是謂精明的人; 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謂察稽知極:高明之士能察覺到“道”,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信服一般人所不能得到的,這就是所謂稽查“道”,并知道“道”; 圣王至此,天下服。無好無惡:圣王者修煉到此層次,天下的人都會服從他,他本人無偏好與偏愛或偏惡,對大家一視同仁; 上用此道,而民不(迷)惑:君王用此道治國,百姓自然不會迷惑。 上虛下靜,而道得其正:君王虛而無我,百姓清靜,就是正道; 信能無欲,可為民命:誠信就能無私欲,就可以為民之司命。 上信無事,則萬物周遍:君王誠信無為,則可無所不為,做盡天下事; 分之以其分,而萬民不爭:公正地分配每個老百姓應得一份,則所有百姓都不會爭執(zhí)。 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正名,建立制度,則萬物各得其名分,一切井然有序; 不為治勸,不為亂解:不為法治去勸說,也不為亂世去辯解; 廣大弗務,及也;深微弗索,得也:其大無外之事,不必刻意追求,即可自然而至;其小而無內(nèi)之事,不必刻意去探索,即可自然而得; 道為一而不化:道是一,絕不會分化; 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悟道之根本,在于可以悟少以知多。 得事之要,操正以政奇:得到國事之要點,用道來糾正錯誤的東西; 前知大古(遠古),后知精明:前溯知道遠古宇宙的源頭,就可以清晰地知道以后宇宙的運行。 抱道執(zhí)度,天下可一(統(tǒng)一)也:胸懷大道而執(zhí)法,天下就可以統(tǒng)一了; 觀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無,得之所以:觀察最古之源,可以知道始末之由來,求索未來沒發(fā)生之事,憑借知太古便可以知未來; 黃帝四經(jīng)(經(jīng)法、十大經(jīng)、稱經(jīng)、道原經(jīng)) 黃帝四經(jīng)》 《經(jīng)法》:道法.國次.君正.六分.四度.論.亡論.論約.名理. 《十大經(jīng)》:立命.觀.五正.果童.正亂.姓爭.雌雄節(jié).兵容. 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舜道.名刑. 《稱》 《道原》:經(jīng)法. 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zhí)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虛無形,其寂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以不足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無執(zhí)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形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圣。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謂失道。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貴賤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nóng)、女工。貴之恒位,賢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變恒過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形弗去。凡事無小大,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形已定,物自為正。 故唯執(zhí)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密察于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形,然后可以為天下正。 國次: 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奪而無予,國不遂亡。不盡天極,衰者復昌。誅禁不當,反受其殃。禁伐當罪當亡,必虛其國,兼之而勿擅,是謂天功。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載。過極失當,天將降殃。人強勝天,慎避勿當。天反勝人,因與俱行。先屈后伸,必盡天極,而毋擅天功。 兼人之國,修其國郭,處其廊廟,聽其鐘鼓,利其資財,妻其子女,是謂重逆以荒,國危破亡。 故唯圣人能盡天極,能用天當。天地之道,不過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國,墮其城郭,焚其鐘鼓,布其資財,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賢者。是謂天功。功成不廢,后不逢殃。 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故執(zhí),毋黨別。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zhí)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nèi)相攻。陽竊者疾,陰竊者饑;土敝者亡地,人執(zhí)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謂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經(jīng),逆地之綱,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謂過極失當。 君正: 一年從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發(fā)號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從其俗,則知民則。二年用其德,則民力。三年無賦斂,則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則知刑罰。七年而可以正,則勝強敵。 俗者,順民心也。德者,愛勉之也。有得者,發(fā)禁弛關市之正也。號令者,連為什伍,選練賢不肖有別也。以刑正者,罪殺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罰也??梢哉?,民死節(jié)也。 若號令發(fā),必廄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民無它志,然后可以守戰(zhàn)矣。號令發(fā)必行,俗也。男女勸勉,愛也。動之靜之,民無不聽,時也。受賞無德,受罪無怨,當也。貴賤有別,賢不肖衰也。衣備不相逾,貴賤等也。國無盜賊,詐偽不生,民無邪心,衣食足而刑罰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養(yǎng)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并行,則天下從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jié)。知地宜,須時而樹,節(jié)民力以使,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則有佴,有佴則號令成俗而刑伐不犯,號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則守固戰(zhàn)勝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亂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 省苛事,節(jié)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無父之行,不得子之用;無母之德,不能盡民之力。父母之行備,則天地之德也。三者備,則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驃雄,則守御之備具矣。審于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合于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 六分: 觀國者觀主,觀家者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其謀臣在外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悟,則社稷殘。其主失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位則國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謂頹國。主暴則生殺不當,臣亂則賢不肖并立,此謂危國。主兩則失其明,男女爭威,國有亂兵,此謂亡國。 嫡子父,命曰上怫,群臣離志;大臣主,命曰雍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主失位,臣不失處,命曰外根,將與禍鄰:在強國憂,在中國危,在小國削;主失位,臣失處,命曰無本,上下無根,國將大損:在強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主暴臣亂,命曰大荒,外戎內(nèi)戎,天將降殃:國無大小,有者滅亡。主兩,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國中有師: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 凡觀國,有六順:主不失其位則國有本,臣失其處則下無根,國憂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者,其國強。主執(zhí)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位臣輻屬者王。 六順六逆乃存亡興壞之分也。主上執(zhí)六分以生殺,以賞罰,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于天地,而兼覆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參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順,不敢蔽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 文德究于輕細,武刃于當罪,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驅騁馳獵而不禽荒,飲食喜樂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少而有功,戰(zhàn)勝而令行。故福生于內(nèi),則國富而民昌。圣人其留,天下其與。不知王術者,驅騁馳獵則禽荒,飲食喜樂而湎康,玩好嬛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多而無功,戰(zhàn)勝而令不行。故福失于內(nèi),財去而倉廩空虛,與天相逆,則國貧而民荒。至圣之人弗留,天下弗與。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則國人之國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獨知王術,故而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縣國而重士,故國重而身安;賤財而貴有知,故功德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故身貴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則之。霸王積甲士而征不備,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天下而莫敢不聽。自此以下,兵戰(zhàn)力爭,危亡無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夫言霸王,其無私也,唯王者能兼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四度: 君臣易位謂之逆,賢不肖并立謂之亂,動靜不時謂之逆,生殺不當謂之暴。逆則失本,亂則失職,逆則失天,暴則失人。失本則損,失職則侵,失天則饑,失人則疾。周遷動作,天為之稽。天道不遠,入與處,出與反。 君臣當位謂之靜,賢不肖當位謂之正,動靜參于天地謂之文,誅禁時當謂之武。靜則安,正則治,文則明,武則強。安則得本,治則得人,明則得天,強則威行。參于天地,合于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審知四度,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國。順治其內(nèi),逆用于外,功成而傷。逆治其內(nèi),順用于外,功成而亡。內(nèi)外皆逆,是謂重殃,身危為戮,國危破亡。內(nèi)外皆順,功成而不廢,后不逢殃。 聲華實寡者,庸也。順者,動也。正者,事之根也。執(zhí)道循理,必從本始,順為經(jīng)紀。禁伐當罪,必中天理。背約則窘,達刑則傷。背逆合當,為若有事,雖無成功,亦無天殃。 毋止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為虛聲。聲溢于實,是謂滅名。極陽以殺,極陰以生,是謂逆陰陽之命。極陽殺于外,極陰生于內(nèi)。已逆陰陽,又逆其位,大則國亡,小則身受其殃。故因陽伐死,因陰建生。當者有數(shù),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順同道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治。 規(guī)之內(nèi)曰圓,矩之內(nèi)曰方,懸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尺寸之度曰大小短長,權衡之稱曰輕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少多有數(shù),繩墨之立曰曲直有度。八度者,用之稽也。日月星辰之期,四時之度,動靜之立,外內(nèi)之處,天之稽也。高下不蔽其形,美惡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處,任能毋過其所長,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美惡有名,逆順有形,情偽有實,王公執(zhí)之以為天下正。 因天時,伐天悔,謂之武。武刃而以文隨其后,則有成功矣,用二文一武者王。其主道,離人理,處狂惑之位處而不悟,身必有戮。柔弱者無罪而幾,不及而趯,是謂柔弱。剛正而強者臨罪而不究。名功相抱,是故長久。名功不相抱,名進實退,是謂失道,其卒必有身咎。黃金珠玉藏積,怨之本也。女樂玩好燔材,亂之基也。守怨之本,養(yǎng)亂之基,雖有圣人,不能為謀。 論: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號令之所出也,司民之命也。不天天則失其神,不重地則失其根,不順四時之度而民疾。不處外內(nèi)之位,不應動靜之化,則事窘于內(nèi)而舉窘于外。八正皆失,與天地離。天天則得其神,重地則得其根。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處外內(nèi)之位,應動靜之化,則事得于內(nèi)而舉得于外。八正不失,則與天地總矣。 天執(zhí)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極,而四極之中無不聽命矣。蚑行喙息,扇飛蠕動,無不寧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天執(zhí)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長,數(shù)之稽也。列星有數(shù),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則壹晦壹明,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動靜有立,而外內(nèi)有處。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適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極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順正者,天之稽也;有常者,天之所以為物命也:此之謂七法。七法各當其名,謂之物。物個合于道者,謂之理。理之所在,謂之順。物有不合于道者,謂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謂之逆。逆順各有命也,則存亡興壞可知也。 瓊森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至神之極,見知不惑。帝王者,執(zhí)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極,與天俱見,盡施于四極之中,執(zhí)六柄以令天下,審三名以為萬事稽,察逆順以觀于霸王危亡之理,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于名實相應,盡知情偽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 六柄:一曰觀,二曰論,三曰動,四曰專,五曰變,六曰化。觀則知死生之國,論則知存亡興壞之所在,動則能破強興弱,專則不失是非之分,變則伐死養(yǎng)生,化則能明德除害。六柄備則王矣。三名:一曰正名立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亂,三曰無名而強主滅:三名察則事有應矣。 動靜不時,種樹失地之宜,則天地之道逆矣。臣不親其主,下不親其上,百族不親其事,則內(nèi)理逆矣。逆之所在,謂之死國,死國伐之。反此之謂順,順之所在,謂之生國,生國養(yǎng)之。逆順有理,則情偽密矣。實者示人虛,不足者示人有余。以其有事,起之則天下聽;以其無事,安之則天下靜。名實相應則定,名實不相應則爭。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之定也。三名察則盡知情偽而不惑矣。有國將昌,當罪先亡。 亡論: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六危者,滅;一國而服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而服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之君而服三兇者,禍反自及也。上溢者死,下溢者刑。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抹利,襦傳,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殃。逆節(jié)不成,是謂得天;逆節(jié)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謂后命。大殺服民,戮降人,刑無罪,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福五之;所伐不當,其禍十之。 國受兵而不知固守,下邪恒以地界為私者保。救人而弗能存,反為禍門,是謂危根。聲華實寡,危國亡土。夏起大土功,命曰絕理。犯禁絕理,天誅必至。六危:一曰嫡子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謀臣外其志,四曰聽諸侯之廢置,五曰左右比周以壅塞,六曰父兄黨以拂。六危不勝,禍及于身。三不辜:一曰妄殺賢,二曰殺服民,三曰刑無罪:此三不辜。 三壅:內(nèi)位勝謂之塞,外位勝謂之拂;外內(nèi)皆勝則君孤直。以此有國,守不固,戰(zhàn)不克。此謂一壅。從中令外謂之惑,從外令中謂之賊。外內(nèi)遂爭,則危都國:此謂二壅。一人擅主,命曰蔽光。從中外周,此謂重壅。外內(nèi)為一,國乃更。此謂三壅。三兇:一曰好兇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縱心欲:此謂三兇。 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昧一國之利者,受一國之禍。約而背之,謂之襦傳。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刑。上殺父兄,下走子弟,謂之亂首。外約不信,謂之怨媒。有國將亡,當罪復昌。 論約: 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四時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辰有數(shù),天地之紀也。三時成功,一時刑殺,天地之道也;四時而定,不爽不忒,常有法式,天地之理也;一立一廢,一生一殺,四時代正,終而復始,人事之理也。 逆順是守,功溢于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無名;功合于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順則生,理則成,逆則死,失則無名。背天之道,國乃無主。無主之國,逆順相攻。伐本隳功,亂生國亡。為若得天、亡地、更君;不循天常,不節(jié)民力,周遷而無功。養(yǎng)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節(jié)始生,慎毋戡正,彼且自抵其刑。 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審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順有位,死生有分,存亡興壞有處,然后參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是故萬舉不失理,論天下無遺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謂有道。 名理: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處于度之內(nèi)而見于度之外者也。處于度之內(nèi)者,不言而信;見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處于度之內(nèi)者,靜而不可移也;見于度之外者,動而不可化也。靜而不移,動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見知之稽也。 有物始生,建于地而溢于天,莫見其形,大盈終天地之間而莫知其名。莫能見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禍及其身。養(yǎng)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離其親,伐其與而敗其根。后必亂而卒于無名。 如燔如倅,事之反也;如遙如驕,生之反也。凡物群財,超長非恒者,其死必應之。三者皆動于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禍必反自及也。以剛為柔者活,以柔為剛者伐。重柔者吉,重剛者滅。諾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諾不信,則知大惑矣。已諾必信,則處于度之內(nèi)也。 天下有事,必審其名。名理者,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為福,非必為災。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審察名理終始,是謂究理。唯公無私,見知不惑,乃知奮起。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見正道循理,能與曲直,能與終始。故能循名究理。形名出聲,聲實調和。禍災廢立,如影之隨形,如響之隨聲,如衡之不藏重與輕。故唯執(zhí)道者能虛靜公正,乃見正道,乃得名理之誠。 亂積于內(nèi)而稱失于外者伐,亡形成于內(nèi)而舉失于外者滅,逆則上溢而不知止者亡。國舉襲虛,其事若不成,是謂得天;其若果成,身必無名。重逆以荒,守道是行,國危有殃。兩逆相攻,交相為殃,國皆危亡。 十大經(jīng) 立命 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后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德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數(shù)日、歷月、計歲,以當日月之行。吾允地廣裕,類天大明。 吾畏天、愛地、親民,立無命,執(zhí)虛信。吾愛民而民不亡,吾愛地而地不荒,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茍能親親而興賢,吾不遺亦至矣。 觀: 黃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流四國,以觀無恒,善之法則,力黑視象,見黑則黑,見白則白。地之所德則善,天之所刑則惡。人視則鏡:人靜則靜,人作則作。力黑已布制建極,而正之。力黑曰:天地已成而民生,逆順無紀,德虐之刑,靜作之時,先后之名,以為天下正。因而勒之,為之若何? 黃帝曰:群群□□,窈窈冥冥,為一囷。無晦無明,未有陰陽。陰陽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為兩,分為陰陽,離為四時,剛柔相成,萬物乃生,德虐之行,因以為常。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道,是為牝牡。牝牡相求,會剛與柔。柔剛相成,牝牡若形。下會于地,上會于天。得天之微,若時者時而恒者恒,地因而養(yǎng)之;恃地氣之發(fā)也,乃夢者夢而茲者茲,天因而成之。弗因則不成,弗養(yǎng)則不生。夫民之生也,規(guī)規(guī)生食與繼。不會不繼,無與守地;不食不人,無與守天。 是故贏陰布德,重陽長,晝氣開民功者,所以食之也;宿陽修刑,童陰長,夜氣閉地繩者,所以繼之也。不靡不黑,而正之以刑與德。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先得后刑以養(yǎng)生。姓生已定,而敵者生爭,不諶不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而盈屈無匡。 夫是故使民毋人執(zhí),舉事毋陽察,力地無陰敝。陰敝者土荒,陽察者奪光,人執(zhí)者摐兵。是故為人主者,時適三樂,毋亂民功,毋逆天時。然則五谷溜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天因而成之。夫并時以養(yǎng)民功,先德后刑,順于天。其時贏而事屈,陰節(jié)復次,地尤復收。正名修刑,蟄蟲不出,雪霜復清,孟谷乃蕭,此災乃生,如此者舉事將不成。其時屈而事贏,陽節(jié)復次,地尤不收。正名施刑,蟄蟲發(fā)聲,草苴復榮,已陽而又陽,重時而無光,如此者舉事將不行。 天道已既,地物乃備。散流鄉(xiāng)成,圣人之事。圣人不巧,時反是守。優(yōu)未愛民,與天同道。圣人正以待之,靜以須人。不達天刑,不襦不傳。當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五正: 黃帝問閹冉曰:吾欲布施五正,焉止焉始?對曰: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外內(nèi)交接,乃正于事之所成。黃帝曰:吾既正既靜,吾國家愈不定。若何?對曰:后中實而外正,何患不定?左執(zhí)規(guī),右執(zhí)矩,何患天下?男女畢迵,何患于國?五正既布,以司五明。左右執(zhí)規(guī),以待逆兵。 黃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對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淵,以求內(nèi)刑。內(nèi)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黃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對曰:道同者,其事同;道異者,其事異。今天下大爭,時至矣,后能慎勿爭乎?黃帝曰:勿爭若何?對曰:怒者血氣也,爭者脂膚也。怒若不發(fā),浸廩是為癰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爭矣。黃帝于是辭其國大夫,上于博望之山,談臥三年以自求也。戰(zhàn)哉,閹冉乃上起黃帝曰:可矣。夫作爭者兇,不爭者亦無成功。何不可矣? 黃帝于是出其鏘鉞,奮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帝箸之盟,盟曰:反義逆時,其刑視蚩尤。反義背宗,其法死亡以窮。 果童: 黃帝問四輔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為之若何?果童對曰:不險則不可平,不諶則不可正。觀天于上,視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合此干常,是晦有明,有陰有陽。夫地有山有澤,有黑有白,有美有惡。地俗德以靜,而天正名以作。靜作相養(yǎng),德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則成。陰陽備物,化變乃生。 有任一則重,任百而輕。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黃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誰適由始?對曰:險若得平,諶若得正,貴賤必諶,貧富有等。前世法之,后世既隕,由果童始。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負缾而巒,營行乞食,周流四國,以示貧賤之極。 正亂: 力黑問于太山之稽曰:蚩尤 驕溢陰謀,陰謀高陽,為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夫天行正信,日月不處。啟然不怠,以臨天下。民生有極,以欲涅洫即失。豐而為殺,加而為既,予之為害,致而為費,緩而為哀。憂桐而君之,收而為之咎;累而高之,踣而弗救也。將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 力黑曰:戰(zhàn)數(shù)盈六十而高陽未夫。涅溢早服,名曰天佑。天佑而弗戒,天地一也。為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言佑,交為之備。吾將因其事,盈其寺,拊其力,而投之殆。子勿言也。上人正一,下人靜之;正以待天,靜以須人。天地立名,萬勿自生,以隨天刑。天刑不僨,逆順有類。勿驚勿戒,其逆事乃始。吾將遂是其逆而戮其身,更置六直而合以信。事成勿發(fā),胥備自生。我將觀其往事之卒而朵焉,待其來事之遂而私焉。壹朵壹禾,此天地之奇也。以其民作而自戲也,吾或使之自靡也。 戰(zhàn)盈哉,太山之稽曰:可矣。于是出其鏘鉞,奮其戎兵。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皮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其發(fā)而建之天,名約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zhí)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若醢,使天下 之。 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亂吾民,毋絕吾道。乏禁,留醢,亂民,絕道,反義逆時,非而行之,過極失當,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興兵,視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俞,愨為地楹。帝曰:謹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姓爭: 高陽問力黑曰: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覆傾。吾甚患之,為之若何?力黑對曰:勿憂勿患,天制固然。天地已定,蚑蟯畢爭。作爭者兇,不爭亦毋以成功。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天地已成,黔首乃生。勝生已定,敵者生爭,不諶不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望失其當,環(huán)視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yǎng),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 明明至微,時反以為幾。天道環(huán)周,于人反為之客。爭作得時,天地與之。爭不衰,時靜不靜,國家不定??勺鞑蛔?,天稽環(huán)周,人反為之客。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 夫天地之道,寒涅燥濕,不能并立。剛柔陰陽,固不兩行。兩相養(yǎng),時相成。居則有法,動作循名,其事若易成。若夫人事則無常,過極失當,變故易常;德則無有,措刑不當。居則無法,動作爽名,是以戮受其刑。 雌雄節(jié): 皇后歷吉兇之常,以辨雌雄之節(jié),乃分禍福之向。憲傲驕倨,是謂雄節(jié);委燮恭儉,是謂雌節(jié)。夫雄節(jié)者,盈之徒也。雌節(jié)者,兼之徒也。夫雄節(jié)以得,乃不為福;雌節(jié)以亡,必將有賞。夫雄節(jié)而數(shù)得,是謂積殃;兇憂重至,幾于死亡。雌節(jié)而數(shù)亡,是謂積德,慎戒毋法,大祿將極。 凡彼禍難也,先者恒兇,后者恒吉。先而不兇者,恒備雌節(jié)存也。后而不吉者,是恒備雄節(jié)存也。先亦不兇,后亦不兇,是恒備雌節(jié)存也。先亦吉,后亦不吉,是恒備雄節(jié)存也。 凡人好用雄節(jié),是謂妨生。大人則毀,小人則亡。以守不寧,以作事不成。以求不得,以戰(zhàn)不克。厥身不壽,子孫不殖。是謂兇節(jié),是謂散德。凡人好用雌節(jié),是謂承祿。富者則昌,貧者則谷。以守則寧,以作事則成。以求則得,以戰(zhàn)則克。厥身則壽,子孫則殖。是謂吉節(jié),是謂□德。故德積者昌,殃積者亡。觀其所積,乃知禍福之向。 兵容: 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措;不法人,兵不可成。參于天地,稽之圣人。人自生之,天地刑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時為之庸,因時秉宜,兵必有成功。圣人不達刑,不襦傳。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天固有奪有予,有祥福至者也而弗受,反隨以殃。三遂絕從,兵無成功。三遂絕從,兵有成功者,不饗其功,環(huán)受其殃。國家有幸,當者受殃;國家無幸,有延其命。茀茀陽陽,因民之力,逆天之極,又重有功,其國家以危,社稷以匡,事無成功,慶且不饗其功。此天之道也。 成法: 黃帝問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民將生,年辯用知,不可法組,吾恐或用之以亂天下。請問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吾聞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復一,民無亂紀。 黃地曰:請問天下猷有一虖?力黑曰:然。昔者皇天使馮下道一言而止。五帝用之,以朳天地,以揆四海,以壞下民,以正一世之士。夫是故讒民皆退,賢人咸起,五邪乃逃,年辯乃止,循名復一,民無亂紀。 黃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長乎?力黑曰:一者,道其本也,胡為而無長?凡有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何以知一之至,遠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騶化,少以知多。夫達望四海,困極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萬言有總。萬物之多,皆閱一空。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罷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抱凡守一,與天地同極,乃可以知天地之禍福。 三禁: 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失令者,君禁之。三者既修,國家?guī)滓印5刂?,不墮高,不增下;毋服川,毋逆土;毋逆土功,毋壅民明?/font> 進不氐,立不讓,徑遂凌節(jié),是謂大兇。人道剛柔,剛不足以,柔不足恃。剛強而虎質者丘,康沉而流湎者亡;憲古章物不實者死,專利及削浴以大居者虛。 天道壽壽,播于下土,施于九州島。是故王公慎令,民知所由。天有恒日,民自則之。爽則損命,環(huán)自服之。天之道也。 本伐: 諸庫藏兵之國,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為利者,有為義者,有行忿者。所謂為利者,見生民有饑,國家不暇,上下不當,舉兵而裁之,唯無大利,亦無大害焉。 所謂為義者,伐亂禁暴,起賢廢不肖,所謂義也。義者,眾之所死也。是故以國攻天下,萬乘之主兼希不自此始,鮮能終之;非心之恒也,窮而反矣。 所謂行忿者,心雖忿,不能徒怒,怒必有為也。成功而無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 道之行也,由不得已。由不得已,則無窮。故丐者,摭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前道: 圣人舉事也,合于天地,順于民,祥于鬼神,使民同利,萬夫賴之,所謂義也。身載于前,主上用之,長利國家社稷,世利萬夫百姓。天下名軒執(zhí)國士于是虛。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國者,國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從道,知以辯之,強以行之,責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時。王公若知之,國家之幸也。 國大人眾,強國也。若身載于后,主上不用之,則利國家社稷、萬夫百姓。王公而不知之,乃國家之不幸也。故王者不以幸治國,治國固有前道:上知天時,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陰陽,名正者治,名奇者亂。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國家。小夫得之以成,國家得之以寧。小國得之以守其野,大國得之以并兼天下。 道有原而無端,用者實,弗用者空。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軍其軍強,以居國其國昌。古之賢者,道是之行。 行守: 天有恒干,地有恒常,與民共事,與神同光。驕洫好爭,陰謀不祥,刑于雄節(jié),危于死亡。奪之而無予,其國乃不遂亡。近則將之,遠則行之。逆節(jié)萌生,其誰肯當之。天惡高,地惡廣,人惡苛。高而不已,天將闕上;廣而不已,地將絕之;苛而不已,人將殺之。 有人將來,唯目瞻之。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枲,得而勿以。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華也,氣者心之浮也。有一言,無一行,謂之誣。故言寺首,行志卒。直木伐,直人殺。無形無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順道: 黃帝問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不辨陰陽,不數(shù)日月,不志四時,而天開以時,地成以財。其為之若何?力黑曰: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靜,柔節(jié)先定。委燮恭儉,卑約主柔,常后而不先。體正信以仁,慈惠以愛人,端正勇,弗敢以先人。 中情不流,執(zhí)一毋求。刑于女節(jié),所生乃柔。故安靜正德,好德不爭。立于不敢,行于不能。戰(zhàn)示不敢,明示不能。守弱節(jié)而堅之,胥雄節(jié)之窮而因之。若此者其民勞不僈,饑不怠,死不怨。 不曠其眾,不為兵邾,不為亂首,不為怨媒,不陰謀,不擅斷疑,不謀削人之野,不謀劫人之宇。慎案其眾,以隨天地之從。不擅作事,以待逆節(jié)所窮。 見地奪力,天逆其時,因而飾之,事環(huán)克之。若此者,戰(zhàn)勝不報,取地不反,戰(zhàn)勝于外,福生于內(nèi),用力甚少,名聲章名,順之至也。 名形: 欲知得失情,必審名察形。形恒自定,是我愈靜;事恒自施,是我無為。靜翳不動,來自至,去自往。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能自擇而尊理乎?葆也,屯也,其如莫存。萬物群至,我無不能應。我不藏故,不挾陳。向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摎,我有所周。 稱: 道無始而有應。其未來也,無之;其已來,如之。有物將來,其形先之。建以其形,名以其名。其言謂何?環(huán)□傷威,弛欲傷法,無隨傷道。數(shù)舉三者,有身弗能保,何國能守? 奇從奇,正從正。奇與正,恒不同廷。凡變之道,非益而損,非進而退:首變者兇。有儀而儀則不過,恃表而望則不惑,案法而治則不亂。圣人不為始,不專己;不豫謀,不棄時;不為得,不辭福。因天之則。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翟其上者危。心之所欲則志歸之,志之所欲則力歸之。故巢居者察風,穴處者知雨;憂存故也。憂之則□,安之則久;弗能令者弗能有。 帝者臣,名臣,其實師也;王者臣,名臣,其實友也;霸者臣,名臣也,實賓也;危者臣,名臣也,其實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實虜也。自光者人絕之,驕溢人者其生危、其死辱翳。居不犯兇,困不擇時。不受祿者,天子弗臣也;祿泊者,弗與犯難。故以人之自為,不以人之為我也。不仕于盛盈之國,不嫁子于盛盈之家,不友驕倨慢易之人。 圣人不執(zhí)偃兵,不執(zhí)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麋論天地之紀,廣乎獨見,卓乎獨知, 乎獨 , 乎獨在。天子地方千里,諸侯百里,所以朕合之也。故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正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妾疑焉:疑則相傷,雜則相方。 時若可行,亟應勿言;時若未可,涂其門,毋見其端。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當,立為圣王;取予不當,流之死亡。天有環(huán)刑,反受其殃。世恒不可擇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禍。有國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國將亡,天下弗能存也。時極未至,而隱于德;既得其極,遠其德,淺致以力;既成其功,環(huán)復其從,人莫能殆。諸侯不報仇,不修恥,唯義所在。 隱忌妒妹賊妾,如此者,下其等而遠其身;不下其等不遠其身,禍乃將起。內(nèi)事不和,不得言外;細事不察,不得言大。利不兼,賞不倍;戴角者無上齒。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實谷不華,至言不飾,至樂不笑。華之屬,必有實,實中必有核,核中必有意。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誥誥作事,毋從我終始。雷以為車,隆隆以為馬。行而行,處而處。因地以為資,因民以為師;弗因無神也。 宮室過度,上帝所惡;為者弗居,唯居必路。減衣衿,薄棺槨,禁也。疾役可發(fā)澤,禁也。草叢可淺林,禁也。聚宮室墮高增下,禁也;大水至而可也。毋先天成,毋非時而榮則不果。日為明,月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失天極,究數(shù)而止。強則令,弱則聽,敵者循繩而爭。行憎而索愛,父弗得子;行侮而索敬,君弗得臣。有宗將興,如伐于川;有宗將壞,如伐于山。貞良而亡,先人余殃;商闕而栝,先人之連。埤而正者增,高而倚者崩。 山有木,其實屯屯?;⒗菫槊涂蓳M,昆弟相居,不能相順。同則不肯,離則不能,傷國之神。神胡不來,胡不來相教順弟兄茲;昆弟之親,尚可易哉。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無窮,死;寡不避眾,死。毋藉賊兵,毋裹盜糧。藉賊兵,裹盜糧;短者長,弱者強;贏縮變化,后將反施。弗同而同,舉而為同;弗異而異,舉而為異;弗為而自成,因而建事。 陽親而陰惡,謂外其膚而內(nèi)其 。不有內(nèi)亂,必有外客。膚既為膚, 既為??;內(nèi)亂不至,外客乃卻。得焉者不受其賜,亡焉者不怨大。夫天有明而不憂民之晦也,百姓辟其戶牖而各取昭焉;天無事焉。地有財而不憂民之貧也,百姓斬木刈薪而各取富焉;地亦無事焉。諸侯有亂,正亂者失其理,亂國反行焉;其時未能也,至其子孫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生人有居,死人有墓。令不得與死者從事?;蠖鴺O反,失道不遠。臣有兩位者,其國必危;國若不危,君臾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家若不亂,親臾存也。失親必危,失親不亂,子故佐也。不用輔佐之助,不聽圣慧之慮,而恃其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御,是謂身??;身薄則殆,以守不固,以戰(zhàn)不克。兩虎相爭,駑犬制其余。 善為國者,太上無刑,其次正法,其下斗果訟果,太上不斗不訟不果。夫太上爭于化,其次爭于明,其下救患禍。寒時而獨暑,暑時而獨寒,其生危,以其逆也。敬勝怠,敢勝疑。亡國之禍 不信其是而信其可也,不可矣;而不信其非而不信其可也,可矣。故觀治以知亂,觀前以知反。故圣人觀今之曲直,審其名,以稱斷之。積者積而居,胥時而用。觀主樹以知與治,合積化以知時;以明奇正貴賤存亡。 凡論必以陰陽大義。天陽地陰,春陽秋陰,夏陽冬陰,晝陽夜陰。大國陽小國陰,重國陽輕國陰。有事陽而無事陰,伸者陽而屈者陰。主陽臣陰,上陽下陰,男陽女陰,父陽子陰,兄陽弟陰,長陽少陰,貴陽賤陰,達陽窮陰。娶婦生子婦,有喪陰。制人者陽,制于人者陰??完栔魅岁帯熽栆坳?。言陽默陰。予陽受陰。諸陽者法天,天貴正;過正曰詭,極則常際乃反。諸陰者法地,地德安徐正靜,柔節(jié)先定,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雌之節(jié)也。 道原: 恒無之初,迵同大虛。虛同為一,恒一而止。濕濕夢夢,未有明悔。神微周盈,精靜不熙。故未有以,萬物莫以。故無有形,大迵無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nèi),又包其外。在陰腐,在陽不焦。一度不變,能適蚑蟯。鳥得而飛,魚得而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一者,其號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云氣,蚑行蟯動,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為益少;皆反焉,道弗為益。堅強而不撌,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 故唯圣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知虛之實,后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謂能精。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謂察稽知極。圣王用此,天下服。 無好無惡,上用而民不迷惑。上虛下靜而道得其正。信能無欲,可為民命;信無事,則萬物周遍:分之以其分,而萬民不爭;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不為治勸,不為亂解。廣大,弗務及也;深微,弗索得也。夫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前知太古,后精明。抱道執(zhí)度,天下可一也。觀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無,得之所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