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的一個本土宗教。它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以“道”為核心的獨特的思想體系,并對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道士推崇“道”,把《道德經(jīng)》奉為經(jīng)典。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實踐著“道”,其中最有特色的就包括它的飲食文化。道教提倡素食和少食。 和佛教一樣,道教也提倡素食。在道教的齋戒日,“要食粗食和蔬食。”其實,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便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大國。其一是素食對養(yǎng)生有很大的好處??茖W證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自律神經(jīng)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營養(yǎng),還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而食肉者血管壁膽固醇多,易患高血壓和心臟病。其二,這是符合道教的“飲食自然”的原則。道家非常提倡在大自然中尋求天然、綠色的養(yǎng)生資源。道教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生態(tài)平衡。事實上,在道家看來,只有在保持良好生態(tài)狀況下的大自然環(huán)境中,才有著可供人類維系自身生命健康的豐富的 “綠色”食物資源。所以,道教的素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不殺生”,而是而是指不毀壞正在生長著的生命事物。如《淮南子·主術(shù)》說: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孕育不得殺,卵不得探,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當然,道士們也有禁忌的食物。道教五戒和十善里有這樣一段話“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嗜酒…七念放生養(yǎng)物、種諸果林;八念道邊舍井種樹立橋。”道士們不吃蔥蒜香菜,不飲酒,不吃還沒成熟的動物。據(jù)聞,歷史上張?zhí)鞄熓兰疫€有“四不吃”的規(guī)矩。既不吃牛羊、烏魚、鴻雁和狗肉。究其原因據(jù)說是:(1)牛。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勞了,不能吃。(2)烏龜。人們常說:“烏龜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世家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一到產(chǎn)卵期,兩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譏,也不能讓娘餓死,其精神可貴可嘉,吃不得。(3)鴻雁。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4)狗。古往今來,人們常說:“自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 除了素食,道教還提倡少食。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少勝于多,這是道教對飲食的量的基本規(guī)定。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提到:食欲少而數(shù),不須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饑,饑中飽。多食酒肉,名曰“癡脂”,優(yōu)狂無恒。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勝于食生,食少勝于食多。”同素食一樣,少食對人體健康也大有裨益。多食,不但影響健康,影響體形,而且還影響精神和情緒。人體攝入過量食物后,會大大增加消化、轉(zhuǎn)化等功能的負荷,使腸胃、心肺、肝膽都得不到休息,影響了壽命。另外在腸胃中存在大量的渣滓、病菌,如得不到排除,人體就會生病。這里就要提到“辟谷”了。辟谷又稱又稱“斷谷”、“絕谷”、“休糧”,是道教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在辟谷的那段時間里,道士們“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但是不食五谷,不代表不吃食物。辟谷時,仍食藥物,并兼做導引等功夫。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認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人體有“三尸”(亦稱“三彭”、“三蟲”),靠五谷而生,危害人體。通過辟谷,使胃腸滯留的有毒物質(zhì)排盡,能重新調(diào)整機體的生理內(nèi)環(huán)境,提高人體承受生理負擔的能力,使各種心身疾病得到改善。那么辟谷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呢?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里提到: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而實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其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道家權(quán)宜,非永絕粒食之謂也。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wù),戒乃節(jié)身之稱。有饑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diào)中也。”就是說要“節(jié)量飲食”, 即要求人們根據(jù)自身生命活動的能量需求狀況,合理攝取外部能量,不多不少,保持平衡的狀態(tài)。 除了素食和少食,在飲食方式上,道教也有很多的獨特的方面。道教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吃齋、誦經(jīng)和靜坐時,他人不得打擾,作為道士也不得應(yīng)聲而起。道士在吃飯時,與世俗吃飯有很大區(qū)別。一位去樓觀臺道觀的記者對道士的飲食起居有如下記敘:“膳以前要化食念咒,先念供養(yǎng)咒,繼念結(jié)齋咒,典灶向灶神化紙、上香,并象征性供飯,逢戊日除外。齋堂有行堂者二人,各持其桶,專供菜飯。如需要菜飯多少,均以執(zhí)筷劃圈為令,甚忌言語。吃完后不想再添了便筷子平放,還想添飯就把筷子豎起來,并用手指在筷子上比劃高低,以示添飯之多少。用齋畢,各自擦凈桌面,洗碗放入碗柜。朝上拱禮而退。”道教對進餐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規(guī)距。道士們卯時進早餐,午時進午餐,酉時進晚餐,每餐半小時,四季不變。因為道家認為,這幾個時辰,正是陰陽交媾之時,此時辰進餐有利于養(yǎng)生保健。 由上可看出,道教的飲食中涵蓋了很多的養(yǎng)生文化。可以說,道士的生活和養(yǎng)生是息息相關(guān),不可分割的。道家追求“自然”,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希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黃帝陰符經(jīng)》認為,天地、人類、萬物是一個生態(tài)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只有人類用智慧和慈愛之心善待萬物,天地、人類、萬物的相互利用才能處于協(xié)調(diào)和平衡狀態(tài),各自也才能獲得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而中醫(yī)養(yǎng)生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也提倡把人與自然看做一個整體。所以四季,寒熱不同氣候時的飲食起居也不一樣。道家還講求“清靜無為”,即要保持心靈的寧靜。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jīng)》所說的“少私寡欲”。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wù)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這和道家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