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杜曉紅 李強:對《周易》與太極拳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探討

 周春太 2010-11-24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一般認為,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從此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一般認為,太極拳是以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及道教內(nèi)丹的易學思想為哲學基礎,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式長拳綜合而成。太極拳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民間武術的本質(zhì)在于,它以極其豐富的哲理性來指導人體生命之科學鍛煉[1],以哲學為創(chuàng)拳的理論基礎和行拳的根本?!吨芤住愤@部“最正確、最有體系、洵吾炎胄裔所堪自詡之寶典”[2],在中國文化史上長期以來一直被崇奉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從《周易》來追根溯源,探討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有助于人們從根本上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認識太極拳基本理論及其文化內(nèi)涵,從而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太極拳基本理論,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太極拳運動,并為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作出貢獻。

  1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宇宙觀與太極拳

  1.1 太極生兩儀的宇宙生成論與太極拳

  《易傳.系辭上》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相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運用哲學語言來分析,“易有太極”中的“易”指《周易》,此處指《周易》的宇宙論。關于“太極”,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釋曰:“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漢書.律歷志》述漢末大學者劉歆之說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太極中央元氣”??梢姡詽h代以來,“太極”即被普遍認為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演化之初天地陰陽“淳和未分”的 “元氣”。“是生兩儀”是指由作為宇宙本原的太極分化出陰陽二氣?!兑讉鳎缔o上》說“法象莫大乎天地”,認為“天地”是陰陽首要而最大的象征。“兩儀生四象”是指由宇宙演化最初的陰陽二氣經(jīng)過矛盾運動進一步生成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四種物質(zhì)。“四相生八卦”是指由“四象”進而演化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卦所象征的八大類型的宇宙萬物。“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即可釋為:宇宙萬物處于生生不息的永恒運動過程中,用八卦相重而成的六十四卦可以判定天下萬物是出于良好還是不良的運行狀態(tài)和趨勢;而我們?nèi)祟惣纯沙浞职l(fā)揮“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的卓越主體性,以宇宙萬物盡量避免不良的運行狀態(tài)和趨勢,而逐漸向“太和”的理想狀態(tài)運行發(fā)展,從而更有利于我們?nèi)祟惖纳媾c進步[3]??梢?,太極是《周易》最高哲學范疇,從宇宙生成論來講,太極是宇宙萬物演化最初的天地陰陽“混而為一”的“元氣”,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始基,是宇宙萬物得以生產(chǎn)的原始物質(zhì)。

  北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說明由于“氣”本身的運動而產(chǎn)生萬物。太極拳雖以“太極”一詞命名,但其作為一種完整的文化形態(tài)存在的時間則是在明末清初之時。《太極拳斂神聚氣論》中云:“氣聚神凝,然后于動靜之中導太極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力,一身中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氣作為太極拳的原力和本根,被公認為是太極拳的生命和精華之所在,在太極拳修煉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4]。追溯太極拳形成的過程,導引術、氣功方法的引入為太極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而導引術、氣功的發(fā)明卻遠遠早于太極拳,氣功與太極宇宙論中關于“氣”的認識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在太極宇宙觀的整體思維方法指導下,從對地球萬物宏觀中認識到的自然界萬物是處在一種無思無為“靜”的狀態(tài)之中,對萬物“靜”的內(nèi)涵的相同而把握了人體生命的宏觀和人體生命的核心——氣和血,并由此古人發(fā)明了導引術(即氣功)[5]。

  可見,導引術(即氣功)的發(fā)明是以太極生兩儀的宇宙生成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而后導引術(氣功)理論又被引用到太極拳中,并成為太極拳功法的重要理論基礎。由此,可以說太極生兩儀的宇宙生成論間接的為太極拳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而太極拳以“太極”二字命名也因此顯得極其自然而且順理成章。

  1.2 “物物有—太極”的宇宙本體論對太極拳的影響

  北宋大哲學家程頤對《易傳.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一句作了本體論闡釋,他在《易序》中說“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絪緼交感,變化不窮。”他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存在、發(fā)展均需以太極為最高依據(jù),只有由太極生成的陰陽兩儀交感親和,才會使得天地萬物變化日新、繁榮昌盛。南宋哲學大師朱熹提出更為完善的本體論太極觀,其中著名的核心命題是:“太極只是一個極好致善的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6]太極作為宇宙本原是一種超言絕象、無聲無息的存在,它的存在、功用只有通過陰陽的矛盾運動才能得以顯示、澄明。《易傳.系辭上》就此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本體論命題:“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由此可見,《周易》的宇宙本體論與其宇宙生成論密切相關,也是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為核心命題,以“太極”為最高范疇,為“淳和未分之氣”和“形而上之道”,為宇宙萬物賴以存在、發(fā)展的最高物質(zhì)根據(jù)和內(nèi)在終極原因,以“兩儀”即“一陰一陽”、“乾元”“坤元”的對立統(tǒng)一為“太極”的具體內(nèi)容。[7]

  清代太極宗師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中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陳鑫在《太極拳論》中“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經(jīng)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循環(huán)自然通。”太極拳功法理論認為,天地是一大太極,人身是一小太極,因此人立身中正平和、渾然為一太極,只要稍微一動就可分出陰陽、產(chǎn)生虛實。因此,人體運動應宛如太極動態(tài),陰消陽長,自身守恒。太極拳的運動特征如引進落空、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等都是從“虛實合一”的“太極”中演化而來,這就是前人所說的“人身一小太極 ”以及“萬法歸一”的綜合體現(xiàn)和實際運用。

  由此可見,“太極”也是太極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太極理論為太極拳提供了直接指導,“物物有一太極”的宇宙觀為太極拳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提供了直接的本體論哲學基礎。

2 太極拳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思維

  那么,太極又是如何生出陰陽兩儀的呢?《周易》揭示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內(nèi)在動力乃是陰陽兩種相互對恃勢力的相互作用?!兑讉鳎缔o》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其中的“剛柔”、“天地”、“男女”均指陰陽?!吨芤住犯敿毜卣撌隽岁庩柕拿苓\動,認為陰陽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它們是同時發(fā)揮作用的,即《易傳.系辭下》所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正是他們的相互作用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此即《易傳.系辭上》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是說“又陰又陽”,即有陰就有陽,有陽就有陰,陰可變?yōu)殛?,陽可變?yōu)殛?,這就是宇宙萬物之大“道”。這是將對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轉(zhuǎn)化看作事物的自然本性及變化規(guī)律。“一陰一陽”的辯證思維是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是在“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和“唯變所適”(《易傳.系辭下》)的變易思維基礎上構成的。[8]

  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描述事物變化的原理,被極其廣泛地運用于太極拳理論中,對太極拳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太極拳是以“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變化為基礎的,其關鍵在于它集合了陰陽、動靜、開合等矛盾變化,并由此引申出動靜、攻防、剛柔、虛實、開合、進退、屈伸等對立統(tǒng)一的獨特形式。武禹襄在論述“動與靜”時說:“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而它們的關系則是“視動猶靜,視靜猶動 ”,“靜而始動,動而至靜,動靜相因,連而不斷”,“神形互依,意氣相聚”。以“柔勝剛、弱勝強”、“善利萬物而不爭”的退守策略求“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無敵境界,是太極拳在技擊方面的基本指導原則?!度?jīng)》中說:“一處有一處之虛實,處處總帶一虛實。”太極拳動靜瞬息之間,無不有虛實,以舉足為虛,落足為實,向左則左實,向右則右實,前進則后虛,后退則前虛,形成虛虛實實,一處自有一處虛實。不僅自己練習時如此,在技擊方面也是如此,彼虛則我實,彼實則我虛,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太極拳經(jīng)典著作中,均把虛歸為陰,實歸為陽。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陰陽無定位,太極拳之陰陽也同樣。”可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思維被廣泛地運用在太極拳理論與實踐中,指導了太極拳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深入,為太極拳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構建方式。

  3 “天人合一”思想在太極拳中的體現(xiàn)

  《周易》認為天與人是一個友好相處、交泰和諧的有機整體。整部《周易》都貫穿著這樣的思想:“天地交,萬物通也”(《易傳.泰》)。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宋人張載,但天人合一的思想應該說是源于《周易》。根據(jù)孔子《易傳》的解釋,八卦的性質(zhì)、八封的構成和六十四卦的排列結構都體現(xiàn)著天地人三者的緊密聯(lián)系,人與天地宇宙有著深刻的統(tǒng)一性,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宇宙整體。進而形成天有怎樣的規(guī)律,人也有怎樣的規(guī)律。人的規(guī)律可在天的規(guī)律中找到根據(jù),天的規(guī)律則必然在人的規(guī)律中得到反映。

  “天人合一”的內(nèi)涵在整體觀上有兩大主要理論支柱,即“天人一氣”和“天人一理”?!吨芤住氛J為,世界統(tǒng)一于“氣”,“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自然界包括人的機體演化,最終都是由氣的變化決定的。按照氣理的基本法則,氣充滿生機活力,能夠變化升降,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基本動因。氣又是“其細無內(nèi),其大無外”,有穿透萬物,連通四極的本領,其內(nèi)外之間進行著不斷的升降運動,從而構成人與周圍環(huán)境有機的氣化聯(lián)系。這種氣一元論思想既是導引術(氣功)遵循的法則,也是構成易學與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觀的紐帶和思想基礎。二是天人一理?!吨芤住氛J為,天與人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同為一體。之所以如此,最根本原因在于天與人共同遵守著同一規(guī)律,即陰陽學說。故《系辭傳》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謂三才之道,就是指《周易》六爻卦畫分別代表天地人,且天地人三才各占一陰一陽之位,從而表示三者皆以陰陽為其道。因此,所謂天人一理,就是天地人共有同一個陰陽五行之理,從而為天與人能夠合一的整體觀奠定了又一理論基礎。

  太極拳是人體的運動,只有恪守自然法則,順應自然變化,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老子認為“道生萬物”,要達到萬物合一的境界必須有 “致虛極,守靜篤”的功夫,只有致虛、守靜方能“氣聚”、“神凝”,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虛靜”為個體凝神專一提供了心理基礎,也為太極拳內(nèi)氣修煉與自然外氣的“合一”提供了條件。太極拳的種種外在形態(tài)及功能、神韻、絕技等,無一不是“氣”的演化與體現(xiàn)。太極拳將這樣一種虛靜理念注入身體動作之中,練拳前首先要入靜,做到心靜體松,“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陳鑫《太極拳論》),使人的身心處于寧靜、極松脫的狀態(tài),由虛靜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從而進入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一種自由的境界。此外,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太極拳理論還引申出“形神合一”、“內(nèi)外兼修”、“意氣合一”等概念?!秲?nèi)業(yè)》云:“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太極拳所要求的“舌頂顎”、“氣實腹”、“神內(nèi)斂”等,正好是“心全于中”的具體化;“圓襠松胯提肛”、“含胸拔背沉肩”、“外示安逸”等,恰是“形全于外”的表現(xiàn)。古典太極拳譜指出:“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順隧,乃能便利從心”(武禹襄《打手要言》),這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nèi)動引導外動,進而做到“內(nèi)外相隨”,“內(nèi)外合一”的和諧境界。總之,“ 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運動變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律,為太極拳所借鑒和模仿;該思想被廣泛運用于太極拳的理論與實踐,為太極拳思維方式提供了范型。

  4 太極拳中蘊含“仁義誠敬、剛柔并濟”的道德標準

  《易傳.說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傳》中“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是《周易》道德至上思想的點睛之筆,意思是說,精研宇宙萬物之理以達到神妙的境界,是為了經(jīng)世致用、服務人民;而人類利用自然以供自己享用從而使身體安泰舒適,乃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其道德水平?!吨芤住氛J為,人應效法大自然動靜有時、剛柔并濟的運行規(guī)律,一方面要有陽剛之氣,要剛健有為,拼搏進??;另一方面也要有陰柔之德,在必要時采取柔順恬靜、寬厚忍讓的行為方式。概言之,《周易》的倫理道德思想可謂“仁義誠敬,剛柔并濟 ”,仁義為綱,誠敬為本,剛柔并濟,忠貞謹慎。[10]

  “剛健中正”是《周易》最推崇的最絕好美德,是仁義之德的重要內(nèi)容,是其他美德的大根大本,它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剛健中正”可使我們光明正大,氣宇軒昂,襟懷磊落,雄健豪放。中國傳統(tǒng)武術歷來重視武德培養(yǎng),“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武德強調(diào)習武者應熱愛祖國,尊師重道,尊重對手,恪守信義,行俠仗義,見義勇為。在太極拳動作規(guī)范方面“虛領頂勁、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氣沉丹田”的要求,“立身需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的技擊思想,都要求太極修習者注重感悟太極心態(tài),忌輕浮,重一個“穩(wěn)”字,立場要堅定,言行要穩(wěn)重;忌歪邪,要行正道,挺直脊梁,剛正不阿。北宋周敦頤在《通書.圣第四章》說:“誠無為,幾善惡”。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天地之大,一誠所為。”陳鑫的《太極拳論》中說:“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yǎng)其誠以至動靜咸宜,變化不測”。太極拳動作要求在松靜自然中完成,以“自得”的精神去練習,最終可以達到一種真誠的、理想的虛靜境界,求得人本身、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吨芤住氛J為,柔順寬厚與剛健中正是兩種相反相成的行為方式與道德品質(zhì)。柔順寬厚更多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方式,它需要隨時應變,因時制宜,而不可頑固不化,執(zhí)著到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外柔內(nèi)剛”、“剛柔并濟”、“外圓內(nèi)方”、“綿里藏針”。這些特點在太極拳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技擊方面的明顯特征是以柔克剛、順勢制人、借力打人、后發(fā)制人。楊澄甫說太極拳“柔中寓剛,綿里藏針”、“如棉裹鐵”;太極拳功法理論亦有“極柔軟而后極堅剛”、“四兩撥千斤”說法。可見,太極拳將身與心結合,以人的思想、心理狀態(tài)為修煉的基礎,既蘊含著生命原理,又涉及人的道德精神。因此長期進行太極拳修煉,可以培養(yǎng)人剛健中正,柔順寬厚,忠貞誠信,恭敬合禮,謙虛忍讓的高尚道德和仁愛的思想。

5 太極拳中蘊含“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哲學

  《易傳.系辭》曰:“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兩句在《易傳》中乃是用來描述和頌揚宇宙萬物富有日新、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過程和根本性質(zhì)的?!兑讉鳎螅吩唬?#82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傳》認為,人應當效法大自然勁動不息的剛健性格,在這有限的一生中應該剛健有為,積極進取,以自己堅持不懈的執(zhí)著追求賦予這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意義,從而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境界。

  《易傳.象.坤》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載萬物而成其廣,海納百川而成其大。人也應該效法大地、海洋的這種雍容大度,虛懷若谷,無所不容,會通萬物。

  太極拳運動演繹了宇宙的大化流行和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蘊含了一種自然生命精神,習練者在修煉過程中“漸悟人生真諦”。太極拳在外形上要求平和自然,舒展大方,連綿不斷,如行云流水,勁斷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此外,太極拳中有句諺語“太極十年不出門”,練習太極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十年如一日地修煉;不僅練拳而且悟道,沒有如此執(zhí)著追求之精神很難真正領悟到太極拳的真諦。具有柔順圓活、綿緩斯文運動風格的太極拳,使練習者不斷領悟到執(zhí)著到底、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學。

  太極化生萬物,包容萬物,“厚德載物”。萬物雖因陰陽特性不同而有異,但也因同為陰陽二氣衍生成而相通。在廣泛的包容之中,異中有同,同中有異,萬物間有著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基礎。太極拳譜說:“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如太極推手講究“舍己從人,隨屈就伸”、“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太極拳突出的特點“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根本”,以虛無為本而包羅萬象。學習太極拳,主張由自然入手而知虛實;把握陰陽和諧變化而明勁法;求虛靜而懂神明,最后達到一個無形無跡、出神入化,“一旦無障礙,豁然無太空”(《太極拳全書》)的最高境界。通過太極拳這樣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和學習方法,運用身體動作感悟大自然“厚德載物”的優(yōu)秀品格,使練習者不斷領悟?qū)捄癜?、謙恭禮讓的做人的道理。

  6 結語

  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以追溯到“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周易》為太極拳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基礎。太極生兩儀的宇宙生成論指導人們認識了氣的存在,并發(fā)明了導引術(氣功),為氣在太極拳中的認識與運用,以及太極拳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從“物物有一太極”的宇宙本體論引申出太極拳“人身是一小太極”的理論,成為太極拳本體論的哲學基礎。“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思維被廣泛地運用于太極拳的理論與實踐中,為太極拳提供了構建方式。“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運動變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律,為太極拳所借鑒和模仿,為太極拳思維方式提供了范型。此外,太極拳還蘊涵著《周易》“仁義誠敬、剛柔并濟”的道德標準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哲學。

太極拳拳學思想的理論淵源與基本意蘊

論文作者 楊祥全/張巖
論文關鍵詞 太極拳/《黃庭經(jīng)》/太極/基本意蘊

  太極拳“是古人效法宇宙生成及宇宙演化規(guī)律而創(chuàng)編的一個武術拳種”①,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因較多地吸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富有中國特色。從楊祿禪在陳家溝學藝以來,太極拳逐漸地走出封閉的傳承范圍而走向世界,成為目前較受歡迎的鍛煉項目,對于其拳學思想的研究和把握自然也成為人們的期待和學者的責任。

  “中國之拳術,雖流派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1];“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于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 ”[1]。這個“哲理”是什么?太極拳是在什么情況下、主要受到了什么理論的影響而形成的?這些是我們研究太極拳拳學思想不能回避,也是本文試圖解決的問題。

  一、太極拳產(chǎn)生的啟示

 ?。ㄒ唬┨珮O拳的創(chuàng)編

  關于太極拳的起源問題,目前尚有爭論,但一般認為它發(fā)源于河南溫縣陳家溝②。陳家溝原名常陽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與山西省相鄰。明洪武五年(1372),山西澤州(今晉城)郡東土河村的陳卜率領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移懷慶府(今沁陽)溫縣城北,以人名立村名——陳卜莊。越兩年,因陳卜莊地勢低洼而改遷常陽村,后來由于陳氏人丁興旺,加之村中有溝,常陽村遂逐漸易名為陳家溝[2]。

  陳家以耕讀傳家,閑暇修習家傳武術,這種風氣代代相傳,明末陳王庭(廷)(1600—1680)“拳術已著名”,加之他“于拳術更加研究,又多有心得 ”,遂使其拳術“成為獨特之密”[3]。陳王庭(廷)文武兼修,是一位“文事武備,皆卓越于世”的人物。他積極入世,崇禎年間曾任縣鄉(xiāng)兵守備,還曾保鏢于山東、河南一帶??上У氖牵魍龆迮d,他報國無門而不得不隱居鄉(xiāng)里。這種無奈的心情可從下面他的《長短句》中體會到:

  嘆當年,披堅執(zhí)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yè)業(yè),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于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態(tài)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4]

  如此看來,太極拳當與道教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有關,另外考慮到太極拳創(chuàng)編附會張三豐并奉其為祖師,可以清楚地看出太極拳拳學思想與道家、道教有一定的承繼關系。二)《黃庭》遺風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身處朝代變換的明遺民陳王庭(廷)隱居鄉(xiāng)村,道家思想給他以心靈的安慰,而其中與他相伴的《黃庭經(jīng)》給他“創(chuàng)拳”以啟發(fā)。

  早期道教與古代宗教、民間巫術、戰(zhàn)國至秦漢的神話傳說和方士方術、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儒學和陰陽五行思想、古代醫(yī)學和體育衛(wèi)生知識等有關,其主要源頭與古代荊楚文化、燕齊文化等有關,是漢代社會的產(chǎn)物,與漢代有神論的泛濫,統(tǒng)治階級對神仙方術的特殊關心,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儒學不能維持正常社會秩序,許多儒生轉(zhuǎn)求新的精神支柱,以及佛教傳入的刺激作用等相關[5]。生長在中國本土的道教,約與佛教同時活躍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但道教的命運不濟,錯過了大發(fā)展的機會,讓佛教占先了一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兩千年來,一直沒有能超過佛教”[5]。盡管如此,因為道家的自然主義(具有“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由個性的張揚”、“對個體感性生命的珍重”等自然主義哲學的三大要義[6])和樂生哲學(具有的強烈生命意識,以“延年益壽、羽化登仙” 為自己的基本宗旨[7],以“性命雙修”為自己的煉養(yǎng)原則)“教會中國人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給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增加了另一面 ”[6],因此道家和道教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以至于魯迅發(fā)出了“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感嘆。

  “學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融醫(yī)學與丹道為一體的道教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是一部幾乎可與《周易參同契》比肩的重要經(jīng)書”[8],它包括《太上黃庭外景經(jīng)》和《上清黃庭內(nèi)景經(jīng)》③,為七言韻文,是上清經(jīng)④ 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書。

  從思想淵源上來看,《黃庭經(jīng)》是“萬古丹經(jīng)王”《周易參同契》的進一步發(fā)展?!吨芤讌⑼酢窡挼さ幕驹瓌t——法天則地、三道由一(周易原理、黃老之學、爐火之法同源)——在魏晉煉丹詩代表作《黃庭經(jīng)》中得到貫徹和發(fā)揮[8],《黃庭經(jīng)》具有易學意蘊是顯而易見的。其精義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黃庭經(jīng)》的長生久視之道,注重五臟六腑,固精煉氣;二是闡述黃庭三宮及三丹田與養(yǎng)生的密切關系;三是存思黃庭,煉養(yǎng)丹田,還以積精累氣為宗旨,持行不怠為要訣[9]。

  《外景》稱戰(zhàn)國“老君”作,《內(nèi)景》稱玉晨(宸)君(上清派尊奉之神⑤)作,但實際上兩經(jīng)孰先孰后及產(chǎn)生時間歷來存在爭議。歐陽修、周必大等認為《外景》在先,《內(nèi)景》為《外景》之推演;王明及一些清代學者則認為《內(nèi)景》在先,《外景》為《內(nèi)景》之引申,是《內(nèi)景》的刪繁就簡,內(nèi)外乃先后之稱,非指身中內(nèi)外。楊福程對文獻和兩經(jīng)本身進行考證后認為,《外景》產(chǎn)生于東漢中期或晚期,其“所言身神與《太平經(jīng)》相似,或略為多出”,“在修煉方法上……亦未超出《太平經(jīng)》之范圍”,由此他推斷《外景》約與《太平經(jīng)》同時或稍后產(chǎn)生,作者已不可考,為早期的道教作品;《內(nèi)景》產(chǎn)生于西晉太康九年(288),作者為魏華存,為道教上清派的作品?!锻饩啊繁久饵S庭經(jīng)》,因后來有了《內(nèi)景》,故被稱為《外景》,由于兩經(jīng)所指稱的作者不同,所以又有“太上”、“上清” 等不同的冠詞[10]。如此看來,太極拳還與《太平經(jīng)》、魏華存、道教上清派有關。

  《太平經(jīng)》或稱《太平清領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道教經(jīng)典,該書產(chǎn)生于朝政腐敗、外戚干政、民變四起的東漢后期,“書中處處替統(tǒng)治者著想,堅決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因此它應屬于早期上層道教的著作”[5]。該書雖是“安王之大術”,但畢竟不是官方正統(tǒng)神學,加之對現(xiàn)實多有指責,所以當時執(zhí)政者對其采取了審慎的態(tài)度。魏晉以后,該書逐漸受到重視。明代白云霽《道藏目錄詳注》謂該書“皆以修身養(yǎng)性,保精愛神,內(nèi)則治身長生,外則治國太平,消災治疾,無不驗之者 ”。實際上“后來的道教正是沿著內(nèi)以煉養(yǎng)長生、外以治國安民的路線發(fā)展下去的。加以書中有很多可以同時為符派和丹鼎派道教所吸收的內(nèi)容,《太平經(jīng)》確實起到了道教理論的肇始者的作用”[5]。

  魏華存,道教上清派的開派祖師,任城(今山東曲阜)人,晉司徒魏舒之女,太保掾劉幼彥之妻,自幼好道,愛慕神仙。其著作《內(nèi)景經(jīng)》是上清派的基本經(jīng)典,后世內(nèi)丹家多視該書為內(nèi)丹要籍?!秲?nèi)景經(jīng)》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把靜功理論和中醫(yī)理論緊密地交融在一起[11]。該書以中醫(yī)學說為理論基礎,闡述了人體各臟腑的生理功能,認為人體百脈關竅都有主神,需要用存思的方法來達到“神不外馳”的目的。

  二、太極拳之名的由來與太極意蘊

  (一)太極拳之名的由來與各家的闡發(fā)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12] 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太極拳之名首見于王宗岳《太極拳論》。該書是武式太極拳創(chuàng)編人武禹襄于咸豐二年(1852)到他哥哥武澄清任所河南舞陽縣時在鹽店得到的。

  王宗岳《太極拳論》首段即以“太極”立論,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13] 孫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孫祿堂認為太極拳的“一理”就是“太極拳術起點腹內(nèi)中和之氣,太極是也”,“二氣”就是“身體一動一靜之式,兩儀是也”[14]。在《太極拳釋名》中,王宗岳又說:“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拳與太極、無極、陰陽、五行、八卦、氣等中國古典哲學概念有關,而其中的貫穿者是“太極”。這一點,可以從太極拳命名的另一說法得到印證。這一說法與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楊祿禪有關。楊祿禪三進陳家溝學拳十八年,回到永年教拳,因拳勢綿緩,而被稱為“綿拳”,未以“太極”命名。后來,楊祿禪去北京教拳,其高超的技藝讓光緒帝的老師、大學士翁同龢折服,他對王公大臣說:“楊進退神速,虛莫測,身如猿猱,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并題寫了“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的聯(lián)句,自此,太極拳之名得以大定和流傳,楊祿禪因此而號為“太極楊”[15]。

  太極拳以太極命名后,后代學者多有闡發(fā)。

  陳鑫認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4]。他認為,太極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也”,是因為“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極陰陽之氣(言氣而理在其中)醞釀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氣在其中),三教歸一亦此理,即宇宙(太極是體,陰陽是體中之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之萬事萬物又何莫非此理。況拳之一藝,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4] 孫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孫祿堂在解釋“太極拳之所以名也”時將“太極”與“氣”連在一起,認為“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 ”,“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14]。沈壽認為:“古人主張‘取象于天’,以及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幫助認識事物。所以用‘太極’作為拳路名稱,既是‘取象于天’,也包含著把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具體應用于拳術領域。”[16] 在此基礎上,溫力進一步認為“效天法地’是太極拳以太極命名的根本原因”,“效天法地是中國古人處理許多問題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太極是原始混沌之氣,是萬物的本原……以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氣的‘太極’來命名一種拳術,深有此拳至高至大、包羅萬象之意,亦可見始用此名者的良苦用心”[17]。

古玩家 發(fā)表于:10-05-28 11:15 [只看該作者]
5
(二)“太極”意韻

  “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4]。由于被奉為“哲拳”的太極拳明確地以“太極”立論,是太極文化在人體上的演繹,那么,梳理“太極”意蘊對太極拳拳學思想研究就具有基礎性、根基性的作用。

  “太極”與“道”、“理”、“陰陽”、“五行”、“八卦”、“氣”等相連,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占據(jù)極為重要的位置。太極文化亦即《周易》文化,呂紹綱認為“太極是《周易》哲學的最高范疇”[18],張岱年認為“‘太極’是儒家哲學中表示最高實在的范疇”[19],楊成寅則認為“應當把‘太極’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精華部分的元范疇”[20] 來看待。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1],太極在《系辭》中是筮法的一個范疇,指大衍之數(shù)或奇偶未分的狀態(tài),也就是蓍草混而未分的狀態(tài),以其為六十四卦的最初根源[22]。與《周易》中太極是“筮法的一個范疇”不同,《莊子.大宗師》中的“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中的“太極”指的是空間的最高極限。

  “《易傳》的本根論之基本觀念是太極與陰陽;先有陰陽的觀念,因以二本為不足,于是創(chuàng)立太極觀念以統(tǒng)陰陽”[23]。需要注意的是,從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角度看,先有陰陽后有太極,也許是這方面的原因,也許是其他的原因,“《易.系辭傳》關于太極未多說,關于陰陽,則所講較多”[23]。呂紹綱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太極即是乾坤未分時的混沌狀態(tài),《易》本身不曾給它畫出一個符號,后世有人用一個圓圈代表它,固然未為不可,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太極這一范疇在《易》中只有理論意義,它沒有進入六十四卦的范圍,當然不會有代表它的符號”[18]。

  “至漢代,易學家則明確以太極為世界的本源,漢以后的哲學家多受其影響”,在對太極的解釋上則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漢唐易學家所主張的“太極為混沌未分的元氣說”,一種是魏晉以王弼為代表的“太極為‘無’說”,一種是以宋代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太極為宇宙的根本原理——理或道說”。以太極為氣發(fā)展為氣本論,以太極為理,發(fā)展為理本論,“氣本論與理本論的對立統(tǒng)一是宋以后哲學發(fā)展的基本線索之一”[22]。

  對于“易有太極”四句,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漢儒認為是講天地萬物演化的過程”[24],晉韓康伯用“有生于無”來解釋,他認為“夫有必始于無,故太極生兩儀也”[25]。但南北朝時,出現(xiàn)了“《易》曰太極,是有無”[26] 的疑問,表明此時有人認為太極是有,而有人認為是無。唐朝孔穎達認為:“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是太初,太一也。老子道生一即此太極也?;煸确旨从刑斓?,故曰太極生兩儀,即老子之一生二也。”[27] 這里,孔穎達認為太極就是元氣,道在太極之先。

  宋代,是“太極”觀念大發(fā)展的年代。漢儒以為太極是指“氣”而言,這種觀點得到后來張載、王廷相的承認,但朱熹及其弟子卻認為太極是指理而言。朱熹進一步認為“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28]。周敦頤更是作《太極圖說》,對太極理論進行了闡釋,他認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名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哲學史上還出現(xiàn)了兩個與太極觀念類似的概念,即“太一”和“玄”。“太一”出現(xiàn)在周、秦,《呂氏春秋.大樂》中說:“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萬物所出,造(本)于太一,化于陰陽。”[29] 這一說法與《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十分相像。揚雄作《太玄》以擬《易》,建立“玄”的觀念,以擬《易》之太極,實際上在揚雄那里,玄即是太極之別名,亦是道之別名[23]。

  三、“拳與道合”觀念的提出

  “道”是中國哲學所獨有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義是路,引申為人或物所必須遵循的軌道[24]?!对娊?jīng)》中以“道”喻理(“道”開始與本義分離),《尚書》中“道”滲入好惡、正直、法則、理義等含義,《左傳》、《國語》中社會規(guī)律、人倫法則、自然規(guī)律逐漸向“道”融合(至此,可以說“道”向哲學范疇的升華和提升已經(jīng)完成),老子在此基礎上把“道”由一個哲學范疇明確地上升和抽象為一個統(tǒng)攝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或本體概念后,“道”逐漸地由原來人行之道這樣一個具體對象的名稱上升和抽象為一個哲學范疇[30]。

  在哲學的語境中,關于老子之“道”的確切含義,學界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歷史上,有以韓非、王充等為代表的唯物派和以莊子、何晏、王弼為代表的唯心派之爭。20世紀50年代末,圍繞老子之道亦有以范文瀾、楊興順為代表的唯物派和以呂振羽、楊榮國為代表的唯心派之爭,任繼愈則經(jīng)歷了先唯物后唯心的轉(zhuǎn)變。孫熙國認為圍繞老子之“道”的爭論問題出在“道”本體所具有的物質(zhì)與精神兩重屬性的互滲、互融上,為此他認為老子之“道”“一方面是天地宇宙的主宰和根據(jù),另一方面,‘道’又是天地宇宙的本原和始基,因此,老子的‘道’,既有本體論的意義,又有生成論的意義,是本體之道與本原之道的統(tǒng)一;既是天地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和原理,也是人生所追求的極致境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30]。

  “道”與“太極”有一定的關聯(lián)。《莊子.大宗師》認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在這里,道家明確地提出了道在“太極之先”的觀點,當然這是道家“企圖用‘道’來壓倒儒家的‘太極’。這是儒道兩家競勝的表現(xiàn)”[24]。后來,邵雍繼續(xù)闡發(fā)了太極與道之間的關系,他在“太極是宇宙的本根”、“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的認識基礎上提出了“道為太極”、太極就是道的觀點,在這里太極與道已經(jīng)合二為一了[23]。

  以“太極”立論的太極拳邏輯上具有向作為“統(tǒng)攝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或本體概念”——“道”靠攏的傾向。“拳與道合”是孫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孫祿堂提出的一個拳學主張,他認為“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fā),懸于太虛之內(nèi);其道已發(fā),流行于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nèi)勁”[14]。通過太極拳內(nèi)勁的修習,可以使“道”彰顯,并最終達到“與天地并立,與太虛同體”的“拳與道合”境界。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太極拳與《黃庭經(jīng)》、《易經(jīng)》兩書有關,與道家、道教、儒家有直接的承繼關系??紤]到太極拳的武術本質(zhì),它當與作為“做事之智慧”的兵家還有直接的關聯(lián)。另外考慮到中國文化的“互滲”、“三教合一”現(xiàn)象,可以認為太極拳的理論淵源是整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它是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

  注釋:
  ①參見楊玉冰博士論文《太極拳本體論》(贈送本)第67頁;此處的太極拳是指陳、楊、武、吳、孫、和、李等式傳統(tǒng)太極拳,不包括后來的新編太極拳。
 ?、谔珮O拳自萌生而完善,絕非一人一代之功。
 ?、圻€包括《黃庭中景經(jīng)》,但此書晚出,為后人所著,故一般提《黃庭經(jīng)》時不包括該書。
 ?、堋渡锨宕蠖凑娼?jīng)三十九章》(簡稱《大洞真經(jīng)》,是古上清經(jīng)中最重要的經(jīng)典,據(jù)說該經(jīng)隱含天上上清境內(nèi)三十九位帝皇道君的名諱和符咒,修道者只要誦經(jīng)思神,佩符念咒,上皇真氣就會從泥丸進入,從而達到與神合一、性命長存的目的。
 ?、萆锨迮勺鹪继摶侍熳稹⑻嫌癯看蟮谰?、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總真道君、小有清虛道君為“上清經(jīng)圣師七傳真系之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麻豆91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91亚洲人人在字幕国产|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一区久久精品| 丰满人妻一二三区av| 99一级特黄色性生活片| 91在线播放在线播放观看|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 美女激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的黄色录像在线| 好吊日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免费一级黄色录像| 又色又爽又黄的三级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视频午夜色| 伊人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日本熟妇五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女同在线一区二区| 99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色播| 女同伦理国产精品久久久|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日本少妇aa特黄大片| 日本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观看激情小视频| 一区二区免费视频中文乱码国产| 精品久久少妇激情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一级黄片欧美精品| 美国黑人一级黄色大片| 自拍偷拍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黄片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日本一本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办公室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看片| 久久99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第一页| 视频一区日韩经典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网红精品演绎| 欧美熟妇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