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PK大臣:死諫大臣吳可讀與清流黨的瓦解 ■張永久 【載于本刊紅版2010年第十期】 如果細心探究梳理,聲勢煊赫的清流黨后來頃刻間崩潰,還應該和一個人有關。此人名叫吳可讀(1812-1879),字柳堂,甘肅皋蘭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會試中考取進士,抽簽分發(fā)到刑部,當了一名主事。 咸豐中葉,吳可讀已升到刑部員外郎。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由刑部郎中補授河南道御史,他發(fā)誓要做一名耿耿言官,但緊接著的一場參劾案,幾乎使他性命不保。被吳可讀參劾的是個滿洲武將,名叫成祿,原隸屬勝保部下,勝保被誅,成祿改派新疆,官居烏魯木齊提督。此人誣良為逆,虐殺無辜,居然還虛報戰(zhàn)功,說打了一場大勝仗。掌管西征大任的陜甘總督左宗棠上奏嚴劾,陜甘一帶是吳可讀的家鄉(xiāng),他接到同鄉(xiāng)字字血淚的來信控訴,悲憤莫名,向朝廷奏劾成祿的罪名,認為“有可斬者十,不可斬者五”。 于是朝廷下令,將成祿“革職拿問”。先議處的是斬立決,但宮中有人替他說話,所以改判為斬監(jiān)候,成祿由此保住了腦袋。 吳可讀得知此事,怒不可遏,再向朝廷奏上一疏:“請誅已革提督成祿。”開篇即精辟異常:“自來戡定禍亂者,未有無誅而能有濟者也。是故青麟誅而后湖北之軍威振,勝保誅而后陜西之回務平,何桂清誅而后金陵之賊氛息,前事不遠,此即明效大驗也。”在這份奏折中,他還列舉了宋代名臣張詠彈劾丁謂一案的例子,稱愿效仿張詠,奏請皇上先斬成祿之頭,懸于城樓,以謝甘肅百姓,再斬可讀之頭,懸于成祿之門,以謝成祿。 有人勸他:奏折中的措詞是否需要修改一下?吳可讀的犟脾氣犯了,大聲爭辯道:“不改,一個字也不改!”奏折送進宮中,同治皇帝初解文字,上朝理政見到這種頂撞詞句,不由得勃然大怒,將奏折往案上一扔,憤恨地說:“吳可讀掉什么書袋,還拿宋代名臣自比,分明是欺負朕,這人不是要死嗎?朕成全他就是了。”同治皇帝這年18歲,正值少年意氣風發(fā)的年齡,不管大臣如何苦勸,都堅持非要吳可讀的腦袋不可。 圣意已定,交發(fā)軍機處議處,也只是例行公事罷了。結果出來了,吳可讀獲罪,竟與成祿定罪為同一天。不過,慈禧太后及時發(fā)了句話:“不要定他的死罪,殺言官是亡國之象。”吳可讀這才沒有丟腦袋。他所受的處分為“降三級調用”,一時無官可補,應左宗棠之聘請,回到家鄉(xiāng)甘肅主持蘭山書院。 蘭山書院設立在蘭州南府街,明朝時曾是肅王的園林紅花園,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為省立蘭山書院。到了晚上,靜寂中透出幾分肅殺之氣。一燈如豆,更顯冷清孤寂,去意徘徊的吳可讀面對窗外星斗,提筆寫了一封遺書:“我家譜自前明始遷祖以來,三百載椒房之親,二百年耕讀之家,十八代忠厚之澤,七十歲清白之身。我少好游蕩,作狎邪游,然從無疑我大節(jié)之有虧者……”悲憤之情躍然紙上。 遺書寫好了,只等一個機會,讓這一死成為千古絕唱。 光緒元年(1875年)元月,同治皇帝駕崩,朝廷大赦天下,吳可讀也被起復再用,授官為吏部稽勛司主事。 同治皇帝死時無后,慈禧太后立醇親王之子載湉繼位,以繼續(xù)保持垂簾聽政的格局。朝中大臣反應強烈,認為慈禧不為穆宗立嗣,終歸是朝廷的一個隱患,深以為憂。吳可讀的犟勁兒此時又上來了,他擬了一道奏折,直率地表達了這一意思。奏折擬好后,拿給知己好友去看,對方皺起眉頭勸阻他說:“立言貴乎有用,如今穆宗剛逝,新君繼位,眼下情形紛亂,流言甚多,還是先看看再奏吧。”吳可讀想了一想,自己才脫離罪臣身份,上這樣的奏折只怕真是不妥。 穆宗大葬之期,吳可讀主動請纓,愿意作為“隨扈行禮官員”,前往陵園所在的薊州。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差使,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注意。有人甚至猜測,吳可讀主動請纓是為了撈幾個車馬費。到了薊州,吳可讀住在三義廟內,原來預備自縊而死,但三義廟破敗簡陋,梁木已朽,恐怕承受不了他的體重,于是改為服毒自盡。 吳可讀死諫,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在吳可讀留下的密折中,他指出兩宮太后為咸豐帝立子而沒有為同治帝立嗣,是一誤再誤。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密折隱含有不滿兩宮太后破壞清朝祖制的意味,此處兩宮太后實指慈禧,能大膽站出來指責慈禧的,恐怕也只有吳可讀一人。朝野上下議論紛紛,說什么的都有。鐵腕女人慈禧,在清朝祖制和群臣眾議面前也感到了壓力與心虛。 在如何處理這一事件上,慈禧沒有簡單壓制,而是發(fā)下一道懿旨,指出吳可讀的密折并無新意,其中的那些話,她以前在懿旨中都已經說過了,吳只是老調重彈。慈禧下令命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大學士等人討論吳可讀的密折,意欲借眾人之口為自己辯護。果然,諸位王公大臣很配合,禮親王世鐸奏,吳可讀的奏折純屬妄議,不必理會;大學士徐桐、翁同龢、潘祖蔭奏,吳可讀的死諫是在破壞祖宗家法。 看過這些奏折,慈禧臉上露出一絲微笑。不過她還要看看,那些向來以敢于直言著稱的清流黨,對吳可讀的死諫是什么意見。其實,清流黨彈劾朝中大臣,在節(jié)骨眼上,也還得看慈禧的臉色行事。以前慈禧提倡疏通言路,清流黨的筆便橫沖直撞,萬里馳騁;這會兒慈禧有收斂的意思,清流黨就得俯首帖耳,小心從事了。張之洞、黃體芳、張佩綸、寶廷等湊在一起討論,向來精于官宦之道的張之洞先開了口:“我看太后將吳可讀密折發(fā)下來討論的目的,是要發(fā)動王公大臣為她解圍,同時也正好檢驗每個人的態(tài)度。”黃體芳點頭應道:“香濤說得正是。因此咱們這個奏折更要仔細斟酌,只能分憂,不可添亂。”過了幾天,清流黨眾人都紛紛上了折子,內容均是為慈禧解圍。 吳可讀死諫事件發(fā)生后,李鴻章曾專門給朝廷上了“吳可讀建專祠片”。對此,精通權謀的慈禧順應群臣呼聲,向世人展示了她的“大度”,發(fā)了一道懿旨:吳可讀以死建言,孤忠可憫,破例給以五品官例議恤的禮遇。至于為吳可讀“建專祠”奏片,慈禧不說同意,也不說不同意。后來薊州士民自發(fā)募捐,出資出力為吳可讀建專祠,慈禧太后心領神會,準如所請,也算是安撫了一下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