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通論 [郭錫良主編 第四章 古漢語詞類活用
第四章 古漢語詞類活用 一、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系。可用作使動用法的詞類有動詞、形容詞、名詞。
(一)動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發(fā)出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皆可用作使動。
A、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跟賓語,古漢語中有賓語的不及物動詞多用作使動。例:
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史記·晉世家》)
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
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B、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zhì),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說苑·君道》)
動詞使動用法,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論》)
(二)形容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例: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州》)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傳》)
茍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其達士,則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礪之于義。(《國語·越語》)
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能勝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形容詞使動用法,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
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下》)
(三)名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成為或者擁有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齊威王欲將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史記·魯世家》)
吾見申叔,所謂生死而肉白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韓非子·難一》)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二、意動用法
表示“以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主要是人們主觀上的某種想法與事實不需要完全一樣??捎米饕鈩佑梅ǖ脑~類有形容詞和名詞。
(一)形容詞意動用法
表示“認為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只是人主觀上的認識,實際情況并不一定如此。意動用法也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系。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zhàn)國策·齊策》)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
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漢書·趙充國傳》)
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
(二)名詞意動用法
表示“把賓語看成、當作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們的主觀想法,事實不一定如此。名詞的意動用法含有“對賓語做出某種處置”的意義,所以有的語法書也稱之為“處動用法”。例:
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戰(zhàn)國策·齊策》)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宣公二年》)
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傳·僖公八年》)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三、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指除了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外的其它用法,用作動詞以后可以帶賓語,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傳·成公二年》)
范增數(shù)目項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一母見信饑,飯信。(《史記·淮陰后列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四、名詞作狀語
普通名詞出現(xiàn)在狀語的位置上,根據(jù)所表示的意義可分為四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例: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
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國語·越語》)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戰(zhàn)國策秦策》)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漢書·高帝紀》)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韓非子·五蠧》)
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戰(zhàn)國策·秦策》)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吾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
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例: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彼秦者,棄禮儀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戰(zhàn)國策·趙策》)
東向坐,西向對,師事之。(《史記·淮陰后列傳》)
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
4、表示比喻。例:
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齡《狼》)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有狼當?shù)?,人立而啼。(馬中錫《中山狼傳》)
子產(chǎn)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以外,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還有形容詞用作名詞、數(shù)詞用作動詞等用法本節(jié)不予介紹,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歸納。
五、名詞、形容詞活用的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非并列結構,又非偏正結構,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
A、形成動賓結構,前一個名詞活用。例:
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蠧》)
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晉軍函陵,秦軍泛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B、形成主謂結構,后一個名詞活用。例:
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史記·留侯世家》)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例: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妾請母子俱遷江南,無為秦所魚肉也。(《史記·張儀列傳》)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
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戰(zhàn)國策·秦策》)
形容詞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動用法。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例: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記·甘茂列傳》)
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厭其源,塞其瀆,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莊子·盜跖》)
4、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江水又東,徑巫峽。(《水經(jīng)注·巫山巫峽》)
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史記·滑稽列傳》)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活用為動詞。例:
于是為郭隗筑宮而師之。(《戰(zhàn)國策·燕策》)
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記·淮陰侯列傳》)
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戰(zhàn)國策·齊策》)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史記·管晏列傳》)
6、名詞后面有介詞結構作補語,該名詞活用為動詞。例:
晉師軍于盧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呂氏春秋·上農(nóng)》)
請句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欲士。(《國語·越語》)
7、名詞用“而”連接,活用為動詞。例:
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荀子·天論》)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
8、形容詞和名詞連接,并不修飾名詞,則該形容詞多活用為動詞。例: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zhàn)而老秦師。(《資治通鑒·肥水之戰(zhàn)》)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9、如果形容詞和名詞之間有表示領屬的定語,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君子正其衣冠。(《論語·堯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10、如果同一個名詞連續(xù)使用,則其中一個活用為動詞。例:
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如果兩個名詞之間有表示領屬的定語,則前者活用為動詞。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
使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