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有近300年的歷史。讀與之有關的史籍(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唐紀》等),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從唐高祖李淵開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發(fā)生了四次宮廷政變,而這四次政變卻都牽涉到當時的皇宮城墻的北面正門——玄武門。
第一次政變發(fā)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間皇位繼承權之爭的總爆發(fā)。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同為高祖原配竇皇后所生,李建成為長子,李世民次子,李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先參與策劃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討平群雄的戰(zhàn)爭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為李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tǒng)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冊立李建成為皇太子。而由于李世民能征善戰(zhàn),智勇兼?zhèn)?,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并兼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置官屬。李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在府中開置文學館,招攬四方文學之士,禮遇甚厚,這些人都成了李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李世民南征北討,逐漸在府中網羅了不少勇將猛士。擁有了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李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李建成。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確保未來皇位的繼承,就聯(lián)合因同樣有政治野心而對李世民不滿的齊王李元吉,采取曲意聯(lián)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李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并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甚至發(fā)展到在李世民飲酒時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李建成、李元吉和后官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李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李世民產生了猜疑,局勢對李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屬憂懼萬分,遂發(fā)動政變。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了準備入朝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聲稱“太子和齊王作亂,舉兵誅之”,并派親信“宿衛(wèi)”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實。三天后,高祖立李世民為皇太子,詔令軍國庶事一切委太子處決。八月,唐高祖?zhèn)魑挥谔永钍烂瘢苑Q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這就是史稱的“玄武門之變”。
第一次玄武門之變,表面上看是四個參與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齊王,但實際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個,那就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儲君之爭。
第二次政變發(fā)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時武則天稱帝已經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對她的“武周革命”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社稷的官員,在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的率領下趁機起事。張、崔與左羽林衛(wèi)將軍敬暉等帶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領玄武門,并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后一同闖入皇宮,直至武則天所寢的迎仙宮,斬殺了武則天寵任的麟臺監(jiān)張易之、春官侍郎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中宗李顯復位后昏弱無能,而皇后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韋后因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很不喜歡他。而武三思也很忌恨他,并縱容其子駙馬左衛(wèi)將軍武崇訓和子婦安樂公主時常陵侮太子,甚至呼太子為奴。崇訓還教公主去對中宗請求廢黜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太子終于忍無可忍,于景龍元年七月聯(lián)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假稱奉詔,率左羽林和千騎兵三百余人沖入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邸,殺了武三思和武崇訓,隨即又發(fā)兵包圍了皇宮,索要韋后和安樂公主。韋后聞變,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調兵鎮(zhèn)壓。太子率軍攻到玄武門前,中宗對軍士宣告太子謀反,于是軍士倒戈,反殺了對方大量士兵,太子的黨羽立時潰散,政變一下子土崩瓦解了。太子逃到終南山,最后被追獲殺害。
第四次則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變。其年六月,韋后和安樂公主等密謀毒死了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后想效仿武則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門安插韋氏子弟,廣聚黨眾,準備廢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對,故欲尋機殺之。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聯(lián)合太平公主等先發(fā)制人,沖入羽林衛(wèi)軍,殺了韋后派來統(tǒng)領衛(wèi)軍的韋璿、韋播,占領了玄武門,隨之縱兵闖入皇宮,斬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軍政大權,后來威懾少帝重茂讓位,相王登基,是為睿宗。
這四次政變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各次政變成敗的關鍵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門。在政變中,凡控制玄武門的一方即屬勝利者,凡沒能控制玄武門的一方最后都失敗了。可見玄武門在唐代前期這四次政變中起到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