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也是古典詩詞傳統(tǒng)書畫中常見的名花。有道是“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江湖夜雨寫此文時,是陽歷12月時,院子中兩盆金黃的菊花仍舊綻開,然而,寒風中默默相對,總有一種凄涼憔悴的滋味。 秋天,是讓人感傷的季節(jié),李商隱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秋天,在四季中,就如同是一天中的黃昏時節(jié)。萬木凋零,黃葉紛飛,寒氣砭骨,秋蟲哀鳴――這就是讓人心生悲涼的寒秋。 然而,就在這樣的時候,菊花卻迎著寒霜盛開一地金黃,怎不叫人又喜又憐? 菊花盛開的時節(jié)正是晚秋,菊花的氣質(zhì),幽獨中透著傷感、清奇中掩著冷艷。元稹《菊花》一詩道: 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江湖夜雨小時候讀此詩時,覺得元稹這句“此花開盡更無花”有些夸張,當時覺得,菊花開過后,不是還有梅花在冬天怒放嗎?元稹怎么把梅花給忘了呢?現(xiàn)在才明白,原來自然條件下,梅花在北方是不會于冬月里開的(華北一般要二月份,且很難成活野生梅),只有江南四川等地才會有冬梅。對于北方人來說,賞過金黃的菊花后,確實就將面臨一個漫長而寥落的冬季。所以蘇軾也說:“便有佳名配黃菊,應(yīng)緣霜后苦無花”。 寧可抱香枝頭老――菊花的節(jié)操
愛國詩人陸游有《晚菊》一詩:“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黃。菊花如志士,這時有余香……”。其夫人唐婉也寫過“身寄東籬心傲霜,不與群紫競春芳。 粉蝶輕薄休沾蕊,一枕黃花夜夜香”(唉,一對志同道合的夫妻卻生生被拆散……嘆一聲)。 眾所周知,秋菊耐霜,而且在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卻獨自緊抱枝頭,并不四散落地,所以有不少的詩人贊譽菊花的氣節(jié):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jié)猶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這是宋代才女朱淑真所寫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詠菊詩。“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這兩句,應(yīng)該是脫胎于唐吳履壘《菊花》詩中的“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但是朱淑真才力卻高出一籌,她將“抱枝”改為“抱香”,并用菊花的“抱枝而老”,來比喻堅貞的節(jié)操,因此更有詩意,也更有深意。 宋末隱士鄭思肖,于宋亡之后,隱居吳下,自稱三外野人。坐時必南面而向,以示思念南宋之心。他終身不娶,浪游無定跡,以自己無力恢復(fù)大宋為恥,所以他死前囑咐朋友為他寫一牌位:R20;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 他的文稿因涉及反抗蒙元的思想,當時無人敢傳閱。于是,他用鐵函封存好,沉入?yún)侵谐刑焖碌囊豢诰小V钡矫鞒绲潟r方才為人發(fā)現(xiàn)。文稿就有“萬木搖落百草死,正色與秋爭光明”、“背時獨立抱寂寞,心香貞烈透寥廓”等詠菊詩,鄭思肖還有一首《畫菊》詩: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抱香枝頭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詩的后兩句,應(yīng)該說是借用了朱淑真的詩句,但是絕非簡單的搬用,朱淑真是“枝頭老”(女人都怕老),鄭思肖卻改成“枝頭死”,更加悲愴慷慨,而“不隨黃葉舞秋風”,用了“黃葉”、“舞”等字樣,凄婉中有靈動的感覺,確是才女的筆觸,但鄭思肖的“何曾吹落北風中”,用北風比喻占了漢家江山的蒙古人,十分貼切深刻,“何曾吹落”四字,也讀來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 菊花的節(jié)操,也不僅僅是中土漢人們稱贊,遼國丞相李儼曾作《黃菊賦》獻于遼帝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也題詩稱贊菊花: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余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附帶說一下,菊花因品種的不同,也并非全是抱香枝頭,有些菊花也會落滿一地金黃。因為這件事,相傳蘇軾和王安石還鬧過一段“公案”: 相傳有一天,蘇軾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沒有在家。蘇軾閑坐無聊,見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詠菊詩,剛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K東坡看了,大為不然,菊花傲霜――“隨你老來焦干枯爛,并不落瓣”,安能像春花一樣灑落滿地?于是他便提筆續(xù)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后,看了這兩句詩,決定用事實說話,教訓一下蘇東坡,于是把他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過重陽節(jié)時,連日大風,只見菊花紛紛落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xù)詩的事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恍然悔悟到原來是自己少見多怪。 這段故事出于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三卷,戲說的成份居多,但菊花因品種的不同,有的落瓣有的不落瓣卻是事實。李清照的“滿地黃花堆積”,想來也是落瓣的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的隱者形象 前面提過,宋代周敦頤曾稱菊花為“花之隱逸者”,確實,菊花的形象大多時候都像是一位獨守田園、超脫塵世的隱者。林黛玉“魁奪菊花詩”中的最醒目的句子就是:“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早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但菊花得以成為隱士形象代表的最大功臣,當屬陶淵明。所以李清照在詠白菊的《多麗》一詞中說:“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林黛玉菊花詩也說:“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在陶隱士以前,其實菊花早已是不少知名人物筆下的“??汀?,如漢武帝劉徹在《秋山辭》中就贊過:“蘭有馨兮菊有芳”,魏文帝曹丕也在《與鐘繇九日送菊書》中夸過菊花“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鐘會《菊花賦》中同樣贊道“何秋菊之奇兮,獨華茂乎凝霜”。 然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帝王將相們的這些文字卻頂不上陶淵明那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楊萬里有詩云:“菊生不是遇淵明,自是淵明遇菊生。歲晚霜寒心獨苦,淵明元是菊花精”。 所以陶淵明不但當上了菊花花神,而且有時候菊花甚至成為陶淵明的代名詞?!段酀‰s佩》中說,明代陸平泉見同僚謁見嚴世藩時爭先恐后,競往前趨,丑態(tài)百出。正好嚴宅地上放了許多盆菊花,于是陸平泉便借機諷刺道:“諸公且從容,莫擠壞淵明也。”一時間,那些投機小人,個個面紅耳赤。 可見,“菊”和“隱”自陶淵明之后就不離不棄地連在一起,成為不慕榮華,修身高潔的象征。不知有多少人用“菊隱”一詞做自己的別號或者書齋名,唐寅還寫過《菊隱記》這樣的文章。 人比黃花瘦――菊花殘,滿地傷 黃宗羲有詩“莫恨西風余凜冽,黃花偏耐苦中看”。菊花,在很多時候充滿哀傷的色彩--“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淌……”周杰倫的歌詞雖然算不上是古典詩詞,但其意境還是源自于古詩詞中的。 很多詩人都替菊花惋惜,盛開在霜冷風寒的時節(jié),得不到春日的陽光,蜂蝶的青睞,不少才子都將之看作是自身的寫照,晚唐時郁郁不得志的美男子李山甫,就寫道: 菊 籬下霜前偶得存,忍教遲晚避蘭蓀。也銷造化無多力,未受陽和一點恩。 栽處不容依玉砌,要時還許上金尊。陶潛歿后誰知己,露滴幽叢見淚痕。 “未受陽和一點恩”――是說菊花沒有得到一點春光的照顧,而“栽處不容依玉砌”等句,更寫出了菊花不像牡丹等富貴花那樣得寵,陶淵明一去,乏有知己,只好獨自孤苦垂淚。 在本來就嬌弱的才女筆下,菊花更是一付凄婉欲絕的模樣: 李清照有這樣一首詞: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人比黃花瘦”,娉婷孤單的才女瘦如菊花,而菊花亦是如此的落寞凄涼。講到這里,不禁又想起另一位才女董小宛。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曾說他和董小宛都愛菊成癡,從白天看到晚上,小宛點了燈燭,照菊花影于墻上――“參橫妙麗”,如一幅天然圖畫。小宛置身菊花間,人和花的影子都印在墻上,小宛回過頭來對冒辟疆說:“菊之意態(tài)盡矣,其如人瘦何?”這一幕,就此深印在冒辟疆心中。菊花可以重開,小宛卻香魂已散,生死永隔。 清代的苦命才女賀雙卿,所嫁的老公蠢如馬牛,是個粗莽村漢,經(jīng)常打罵她,還有個惡婆婆百般折磨她,她只要一看書寫字,就罵她“不務(wù)正業(yè)”,偷懶不干活,可憐她“錦思花情,敢被爨煙熏盡!”二十三歲就終于郁郁而死。她一生酷愛菊花,曾寫過這樣一首詞:
二郎神·菊花
絲絲脆柳,裊破淡煙依舊。向落日秋山影里,還喜花枝未瘦??嘤曛仃柊み^了,虧耐到小春時候。知今夜,蘸微霜,蝶去自垂首。 生受,新寒侵骨,病來還又。可是我雙卿薄幸,撇你黃昏后。月冷闌干人不寐,鎮(zhèn)幾夜,未松金扣。枉辜卻開向貧家,愁處欲洗無酒。
李清照尚可以“東籬把酒黃昏后”,可憐的雙卿連借酒澆愁的資格也沒有,她家里那樣窮,根本沒有錢買酒,她的惡婆婆蠢老公也根本不會允許她喝酒?!吧?,新寒侵骨,病來還又”,說的是風刀霜劍中的菊,更像是苦命的雙卿。 雙卿還有一首寫菊的詩,讀來更是讓人凄楚,不覺為之垂淚:
冷廚煙濕障低房,爨盡梧桐謝鳳凰。野菜自挑寒里洗,菊花雖艷奈何霜!
“菊花雖艷奈何霜”正是古往今來千千萬萬苦命女子的寫照。 金庸先生的小說《連城訣》中,有個女子叫凌霜華,酷愛菊花,但是他父親是個心腸狠毒的歹人,竟利用她與大俠丁典的愛情來誘捕丁典,用劇毒將丁典毒倒囚禁,借以逼問大寶藏的下落。凌霜華為了保住丁典性命,發(fā)誓永不與他相見,后來更自毀容貌以明志。但即使如此,凌退思也不肯放過她,凌霜華最后活活被自己的親生父親悶死在棺材里,臨死前她在棺蓋上用指甲刻下:“丁郎,丁郎,來生來世,再為夫妻”。 凌霜華和丁典的苦戀,有人稱為“菊花之戀”,讀來凄愴無限。
滿城盡帶黃金甲――菊花的沖天殺氣
才女的筆下,菊花是那樣的委屈,春風不來,蜂蝶難至,只有一天風霜,凄涼無限。但在一些蓋世梟雄的筆下,卻是豪氣凌人,大有拍案而起,向司花東君討個說法的勁頭。 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沖天大將軍”黃巢的那兩首菊花詩: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一首詩相傳是黃巢少年時所作,詩中就充滿了桀驁不馴的氣息,憑什么菊花就不能享受大好春光呢?我就要做“青帝”,把顛倒的命運再顛倒過來!桃花享受的待遇,我們菊花也嘗嘗。很有“地主小姐的牙床上,勞動人民也可以上去滾一滾”的意思^_^。
第二首據(jù)說是黃巢落第后所寫,心中的怨氣就更重了,“我花開后百花殺”,韻腳著一“殺”字,古詩詞中相當罕見?!皼_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雖然含蓄,但不難從中讀出類似“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的戾氣。然而,黃巢并非胡吹大氣,公元880年,他果真帶了身披黃金甲的幾十萬大軍攻陷了長安,用血與火為此詩做了最富有震撼力的注腳。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有一首《菊花》詩:“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要與東風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重八哥這首詩其實基本上是抄襲黃大王的,不過兩人對于“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的欣賞品味是相通的,朱元璋這首詩雖不如黃巢詩含蓄,但菊花的“戰(zhàn)斗精神”在此詩中更加鋒芒畢露。 有網(wǎng)友評說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鋪陳的菊花與濺血的尸體深度挖掘著菊暗藏的肅殺、陰謀與冷血意味。菊花果有此意味嗎?我覺得即便有,也是從黃、朱兩位那里沾到血腥味的。
附帶說一下,唐太宗有一首《賦得殘菊》詩,是這樣寫的: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還持今歲色,復(fù)結(jié)后年芳。
詩中對殘菊雖有惋惜之情,但還是洋溢著樂觀向上,充滿希望的氣息??床灰婞S巢、朱元璋兩人詩中的那種戾氣,此詩就詩論詩,不見得多出眾,但其中的氣韻卻是恢恢然,廣廣然的大唐正音。
黃花白發(fā)相牽挽――留住最后的美好
菊花是秋天的最后一抹亮色,正如欲墜的夕陽,將盡的人生。對于樂觀的人們來說,雖然留不住,但及時行樂,把握住現(xiàn)在,也算是不枉此生了。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重陽之時,賞菊飲酒的習慣。前面說過,袁宏道曾說“酒賞”是賞花時低俗的行為,但我覺得也要辯證分析,像賞牡丹、賞菊花,沒有酒還是有些美中不足的。 明代丹青妙手陳憲章曾有詩:“有錢不買重陽醉,籬下黃花也笑人”,宋代劉克莊詞中也說過:“若對黃花辜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是啊,面對秋日里的菊花,常會莫名間有無盡愁思涌上心頭,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賞菊不可無酒。 李清照有詞: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yīng)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正是道出了賞菊時這種百味雜陳的心情。 相傳最早飲菊花酒,是為了“袚除不祥”。所謂菊花酒是用菊花莖葉花摻雜了黍米釀就,漢代時就已流行。陶淵明好菊好酒,曾有詩說:“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后人學陶淵明的太多了,而且學他拋去功名富貴要難得多,學喝酒賞菊花相對容易的多。故而飲酒賞菊,遂成傳統(tǒng)。只可惜像杜甫之類的詩人實在太窮,酒錢都掏不出來,其《復(fù)愁十二首》中有一詩說:“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 當然,陶淵明當年也曾喝不起酒,《續(xù)晉陽秋》說,有一年重陽時,陶淵明對著滿院菊花,卻無酒可飲。正在此時,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而來,陶淵明大喜酣醉。所以嘛,這學陶淵明,最好是賒酒來喝,或者向別人要酒來才風雅。比如晚唐詩人皮日休就于菊開之日,給朋友崔諫議寄去一詩,討些酒來:
軍事院霜菊盛開,因書一絕寄上諫議
金華千點曉霜凝,獨對壺觴又不能。已過重陽三十日,至今猶自待王弘。
皮日休也不見得就真沒錢沽酒,只不過這樣做更顯風雅而已。 后來,因重陽正是蟹肥之時,所以飲酒、賞菊、食蟹就成為重陽節(jié)的必備節(jié)目了?!都t樓夢》中結(jié)社詠菊花詩時也是薛寶釵和她哥哥薛蟠要了“幾簍極肥極大的螃蟹來,再往鋪子里取上幾壇好酒來”……《紅樓夢》中飲酒賞菊的場景,其實正是明清時文人們的生活中的剪影,就連菊花詩的題目也和前人雷同,比如明陳憲章就有《對菊》詩云:“因花催酒酒催詩,詩酒平生兩不虧。若到秋無詩與酒,菊花元是不曾知”。
酒酣耳熱之余,無論男女,人們都喜歡將菊花簪于頭上,唐《輦下歲時記》說:“九日宮廷間爭插菊花,民俗尤甚?!倍拍痢毒湃正R山登高》有詩道: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說得真是太好了,“人生不如意事常七八”,面對盛開的金色菊花,盡興一醉,方不辜負這濃洌的秋色。 黃庭堅有《鷓鴣天》詞,寫得非常之精彩:
黃菊枝頭破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前橫邃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扇盡情歡。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旁人冷眼看!
好一個“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旁人冷眼看”!詩人的顛狂之態(tài),菊花的孤傲之氣,呼之欲出! 當然,菊花也有一些負面的“形象”,菊花因為遍地生長,所以似乎也帶著“土里土氣”的意象。諸如《秋菊打官司》的電影中,“秋菊”這樣的名字,似乎成了村姑的代表。 然而,這一切都不會影響人們對菊花的喜歡,讓我們用孟浩然那句著名的詩作結(jié):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