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漫步 2009-11-03 06:04:26 閱讀59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劍的結構-----古時人們把劍身的結構分為“兩脊”、“三鋒”、“四刃”,“兩脊”是指劍身兩面上突起的“脊梁”。而“三鋒”是指劍身前端三寸左右的刃部。以右手虎口握劍為參考,順著虎口出去到劍尖的三寸左右的刃為“上三鋒”,利刃朝上,另一側為“下三鋒”,利刃朝下。而我們通常說的撩劍,用的是“下三鋒”。而“四刃”是指劍身上下兩刃加上劍尖的上下兩刃。其實中國劍術中的劍法,就是如何使用“兩脊”、“三鋒”和“四刃”的方法! “撩劍”則是用“下三鋒”攻擊對手! “撩劍”是中國武術中基本劍法之一。在長拳類劍術和太極劍中風格各異。由于后者與練太極拳一樣,要求全身放松,劍法的力度不能過于明顯。但要穩(wěn)穩(wěn)地隱藏其中,即暗藏“殺機”。 “撩劍”的基本含義是立劍走貼身的大圓揮臂由后向前上方或由前方向后上方撩出,力達劍刃前部“下三鋒”攻擊對手。 “撩劍”動作的種類:(前四種解釋參考武冬教授編的“太極劍教學與訓練英漢雙語教程”) 1. 前撩----持中陽劍(虎口向下,手心向右,下刃向上,成翻手反立劍),用劍下刃前端由下向前上,使下垂的劍用力向上掀起揮臂攻擊成為前撩。 2. 后撩----劍沿身右側經(jīng)下向后撩出,反腕掌心向后上方,為后撩劍。 3. 正撩----前臂外旋用小指(反向虎口)一側的劍刃前端,運臂將劍鋒在身后,由上向下做弧形反撩用反立劍在身后,再由右下向上撩為正撩。 4. 反撩----小臂外旋掌心向內(nèi),劍身貼近身體左側,劍鋒自上至下作弧形反腕,用反立劍在身前,由左下向上撩為反撩。通常稱由右而上為正撩,由左而上為反撩。 5. 挽撩----即“撩腕花”,以腕部為中心在自己的左右側劃立園,向正前方撩擊,如游明生先生編的“武當松溪小花劍”中第七動“野馬分鬃”,這是在快速行進中的撩擊,要體現(xiàn)劍身合一,像螺旋樣的前進!我在自己學習和教學中體會到,如身體保持平穩(wěn)向前,身體沒有先向右繼而朝左微微傾斜地配合撩擊,則缺少身法的配合。此外,還需注意撩劍時腳的后撩動作。不能是一般的跑步!游先生在書中和蝶中均未提及。他僅強調(diào)左右挽花要連貫圓活,縱跳要遠,提膝要高。 6. 行撩----即行步撩劍。如李德印教授編的“武當太極劍”中的第29動“行步撩劍”。無論做右撩劍還是繼而左撩劍首先必須貼身劃立圓,步子要走在“S"形。李教授在書中強調(diào)“行步要平穩(wěn)”。我在練習中的體會是撩劍雖是揮臂由后下方向前上方利用劍的“下三鋒”襲擊對方。但如缺乏腰部的力量,則身法略顯不足。我認為在行步中練功者的頭部高度盡管腳走'S”,但頭頂并非保持水平,而是持劍揮臂撩立圓的最低點時,整個身體應下沉,當撩到正前方時,應以腰帶臂,再以臂帶劍撩擊對方。這樣動作既有起伏又符合技擊的原理。我曾練過一些長拳類的劍術,包括初級劍,乙組劍,甲組劍,六段劍等。我的體會凡撩劍均要用腰部的擰轉而非單純的揮臂!我見過許多練劍的朋友似乎沒注意到這點。不過以上是自己的粗淺體會。如有不妥請朋友們指正! (各位朋友:我把“挽撩”和“行撩”劃到撩劍的范疇,把劍的”三鋒“分成“上三鋒”和下三鋒“。似乎以前沒有人這么提過,不知妥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