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愛生活,愛拉芳]讓我們了解一下民族服飾吧 V [70P]

 游來游去的冷水魚 2010-07-21

  在邊遠山區(qū),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lǐng),繡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于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并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jié)日穿繡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huán)、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shù)地區(qū)是短及腰的,少數(shù)地區(qū)上衣長及膝。

  

  壯族婦女發(fā)式

  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jié)髻,把長發(fā)翻過頭頂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fā),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fā)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fā)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fā)。天峨一帶的女子留長發(fā)而不打辮,已婚者結(jié)髻,梳順后由左向右繞,扎頭巾;少女梳一條長辮加劉海;少婦梳雙辮;中老年結(jié)髻,垂于腦后。廣東連山一帶的發(fā)型宛若一條盤曲的蟠龍,貫以大簪,用青色綢布包纏。

  【錫伯族服飾】坎肩加長袍,錫伯族女人的優(yōu)雅

  

  錫伯族在新疆大部分分布在伊犁地區(qū)和烏魯木齊等地。錫伯族的服飾與新疆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有明顯不同。追溯到清代,男子的服飾錫基本與滿族相同,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區(qū)的差異以及民族間的相互影響而有所變化和差異。

  錫伯人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錫伯族男子服裝喜用青、灰、蘭、棕等顏色,服飾與滿族旗裝樣式基本相同。為便于騎馬、勞動與操作,身穿左右開襟的長袍和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扎腰帶,腰帶上經(jīng)常掛上煙袋荷包,腳穿布靴,夏天頭戴笠帽,冬天戴氈帽或禮帽。

  婦女穿戴要講究些,大襟長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愛套穿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長褲扎黑色腿帶,腳穿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cè)腰部的衣兜口內(nèi),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媳婦的服飾與姑娘無大差別但比姑娘穿著要鮮艷。少女與未婚姑娘,梳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發(fā)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已婚婦女梳的是“盤龍髻”,額前有“劉?!?,腦后有“燕尾”,頭頂上烏發(fā)蓬起,盤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將辮梳成雙辮或兩“抓髻”,合起成為一個大“疙瘩髻”。頭發(fā)抹頭油,沒有頭油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

  

  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qū)蠖躺?。長袍的式樣是大襟右衽,左右兩邊開衩,喜歡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

  

  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在領(lǐng)、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還喜歡穿紅、綠、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擺處多褶的連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禮服飾特別講究,面料質(zhì)地優(yōu)良、色澤鮮艷,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額箍、簪子、鬢釵、絹花等首飾。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則喜歡戴各色頭巾,老年婦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頭巾包頭,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繡花鞋。刺繡是錫伯族婦女必備的技能,擅長將花鳥魚蟲等圖案繡在服飾及生活用品上。

  

  除了平時的服飾外,錫伯族薩滿教中的薩滿還有自己特制的服裝;頭戴六股鋼盔,胸掛護心銅鏡,腰圍飄帶繡裙。薩滿穿上這種服飾跳起薩滿舞,模仿各種動物的形態(tài)和追逐、打斗、撕殺的動作,既反映了原始氏族時代的精神和狩獵、游牧的生活氣息,又反映了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點。

  【蘇州傳統(tǒng)服飾】草包作冬衣:上當棉襖,下當褲

  如今,服飾已經(jīng)成為體現(xiàn)審美情趣、個人喜好和個性特征的物質(zhì)文化現(xiàn)象。蘇州滄浪區(qū)傳統(tǒng)服飾已經(jīng)漸漸推出歷史舞臺,但是其體現(xiàn)出的悠久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風(fēng)尚依舊被蘇州滄浪區(qū)人深深懷念。

  草編衣著

  

  蘇州是重要的水稻生產(chǎn)區(qū),稻草也曾是制作服裝的材料,直到50~60年代,滄浪區(qū)內(nèi),還能見到使用稻草制作衣、鞋的情況。

  草鞋一般以韌性較大的糯稻草編織。草鞋在勞動時穿著可以防滑,如無意中踩上蛇蟲,也不易引起蛇蟲反應(yīng)而被噬咬。專供冬天穿著的“蘆花鞋”,以糯稻草編結(jié)的草繩為經(jīng),繩上摻以雞毛、蘆花、舊布條等保暖材料編織而成,穿著起來十分暖和。有的還在底下釘上木板,或在木板下再釘上木齒,雨雪天可防濕防滑不沾泥。葑門草鞋灣,就因住戶大多從事草鞋編織而得名,他們編制的草鞋,懸掛在門口出售,鄉(xiāng)間制草鞋的也來這里兜售,逐漸形成較集中的草鞋市場。50年代末,此間仍有人以此為業(yè),60年代塑料鞋興起后,草鞋才漸趨消失。

  草帽用麥草編成(也有稻、麥混編的),是過去遮雨、防曬的常用物品。

  蓑衣是一種用稻草編織的衣服(后來也有用燈草皮或棕毛編織的),雨天穿著,它前至胸部,后至腳彎,有披肩、短袖(下口不合),便于手臂的活動。

  貧窮人家還常用草包作冬衣:將草包一頭破個洞,一頭拆開,往頭上一套,另用一只草包兩頭拆開,往下身一套;上當棉襖,下當褲,腰上用草繩一扎,就可以過冬了。

  長裝、短打  

  清末至民國期間,服式有長、短之分?!伴L”,就是長衫,一般為讀書人、商賈等非體力勞動者穿著;婦女以穿旗袍為多。體力勞動者為便于勞作,穿短打:上短衫,下褲、裙。短衫或為對襟或為大襟。對襟多為男穿。這種對襟短衫,衣身為平面型結(jié)構(gòu),正領(lǐng),兩襟相對,橫釘一字扣,5—7顆。顏色以黑、灰為主。大襟多為女穿,斜襟至腋下,領(lǐng)下一橫形布扣,肩部大襟上一直形布扣,腋下三只橫形布扣。未婚女子以艷色為多,婚后則改月白、淺蘭、藍色等素雅色彩,老年婦女以蘭、灰為穩(wěn)重。中式的褲子,腰圍特別大,要折疊以后才束褲帶;不論蘭褲、黑褲,都有五寸左右寬的褲腰。

  這種大腰褲褲襠寬大,便于起蹲等動作。用于勞作時穿的裙子,俗稱為“作裙”。下擺大,穿在身上行動方便;腰帶一束,將上衣收緊,冬天可起御寒保溫作用;夏天在作裙內(nèi)穿條短褲,既雅觀大方,又輕便風(fēng)涼。作裙不但婦女穿著,過去男子也常穿用。

  絲織、刺繡

  

  絲織品是滄浪地區(qū)傳統(tǒng)服飾的一大特點。蘇州盛產(chǎn)絲綢,被世人譽為“絲綢之鄉(xiāng)”,絲綢制衣的歷史十分悠久。

  絲綢衣衫,滑爽舒適,繡上花紋圖案,更是鮮艷美麗。當年吳王宮廷設(shè)“織里”,為專門織造絲綢的場所。今司前街口的“吉利橋”,原名 “織里橋”,橋名便出于此。相傳當年吳王曾以錦為帆,乘風(fēng)游春;隋朝時,隋煬帝南游,“彩錦作帆,連檣十里”,用的都是吳地織的錦。“錦帆路”的地名至今猶存。明清之時,絲織機房集中在帶城橋下塘與原嚴衙前(今十梓街東段)及市橋頭一帶、出現(xiàn)了“萬戶機聲傳小巷”,“晴翻千尺浪,風(fēng)送萬機聲”,“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shù)千人”的景象。蘇州成了絲綢交易的重要商埠。滄浪區(qū)內(nèi)植園、養(yǎng)蠶里、蠶桑地、梅家里等處都曾是植桑養(yǎng)蠶的地方。近代工業(yè)產(chǎn)生后,絲廠、染絲廠等絲織工廠也最早出現(xiàn)在滄浪區(qū)。

  喜好在衣服上加刺繡點綴,是蘇州地區(qū)服飾的又一特點。

  早在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漢·劉向《說苑》)。秦漢以后,“妻妾衣服,悉皆錦繡”,成為風(fēng)尚。宋代,皇家專在蘇州設(shè)立“繡局”,征收繡品。從明清而民國,刺繡已成蘇州姑娘的“必修課”,幾乎出現(xiàn)“家家有繡棚,戶戶有繡娘”的景象。蘇州人在托媒擇偶時,都要看對方姑娘的繡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聰明靈巧。姑娘閨中繡品,如荷包、香囊、扇袋、鏡帙、眼鏡套,乃至裙袍、披肩、襯衣、鞋帽等,也成了陪嫁中不可少的物品。這些繡品常以花鳥山水為題材,往往還具有吉祥的寓意。

  【維吾爾族服飾】西域特色:女喜艷麗,男愛奔放

  

  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yōu)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堪,其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xiàn)了一個地區(qū)、一個文化的歷史沉淀。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范式,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xí)俗。

  維吾爾女裝

  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艷的絲綢或毛料裁制裙裝,常見的有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質(zhì)料,內(nèi)穿淡色對裙。更偏愛本民族獨創(chuàng)的“艾得來絲綢”縫制連衣裙。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jié),從街市、鄉(xiāng)村、山野,隨處都可見到身穿不同花色、紋樣的艾得來絲綢縫制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云飄飛,色澤明麗,濃郁華麗,透出創(chuàng)造者內(nèi)含靈性的天賦。維吾爾人譽稱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褲褲角肥大,褲長及裸骨。

  

  

  維吾爾族婦女衣服式樣很多,主要有長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襯衣、長褲、裙子等。過去維吾爾族婦女普遍都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和褲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寬大,長及腿肚子。維吾爾族婦女除用各種花色的布料作連衣裙外,最喜歡用艾德來斯綢,這是一種專門用來做衣裙的綢子,富有獨特的民族風(fēng)格。

  維吾爾族婦女多在連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長褲,褲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綢縫制,講究的用單色布料做褲料,然后在褲角繡上一些花。婦女的長外衣主要有合領(lǐng)、直領(lǐng)兩種,年青婦女喜歡穿紅、綠、紫等鮮艷的顏色,老年婦女喜歡穿黑、藍、墨綠等團花、散花綢緞或布料,衣服上綴有銅、銀、金質(zhì)圓球形、圓片形、橄欖形扣袢,講究的在衣領(lǐng)、袖口等處繡花。女式短外衣有對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開右衽短上衣三種。

  維吾爾男裝

  維吾爾族的服裝一般都比較寬松。男裝比較簡單,主要有亞克太克(長外衣)、托尼(長袍)、排西麥特(短襖)、尼 木恰(上衣)、庫依乃克(襯衣)、腰巾等。維吾爾族將外衣統(tǒng)稱為裕袢。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藍、灰、白、黑等各種本色團花綢緞料等制作。

  維吾爾族男子的襯衣多不開胸,長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襯衣多綴花邊。宗教職業(yè)者多用長的白布纏頭,維吾爾語稱為“賽蘭”,外衣外邊不系腰帶,多穿長袍,與一般人有明顯的區(qū)別?!?/font>

  袷袢是現(xiàn)代的維吾爾族民族式男裝,是以“袷袢”式服飾為主要款式。與古代形式雖然相似,但現(xiàn)代的民族服飾講究面料的質(zhì)地,式樣寬松合體,典雅大方。式樣多以長外衣過膝,對襟、長袖過手指、無領(lǐng)、無鈕扣,一攏腰巾束系既緊身連體,又舒暢保暖?! ?/font>

  青年男裝顯得朝氣勃勃,復(fù)季為白色布面料縫制成合領(lǐng)式衣,其領(lǐng)口、前胸、袖口皆續(xù)飾花邊,腰部束續(xù)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葉克臺克”,此衣裝不僅淡雅、涼爽,穿著也極便利,再配上青色長褲,著皮靴,全身穿著融匯成濃郁的民族服飾特色,更顯青春活力與健美。

  【高山族服飾】多樣化的色彩,明麗華美的風(fēng)格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高山族具有自己的服飾特色。

  高山族的男女服飾是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飾是貝珠衣,又稱貝衣。這種以服飾是用貝殼雕琢或用小圓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繩穿起來,按橫排列縫在衣服上,一件衣服大約需要五六萬顆貝珠。貝衣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筐織貝”。這一也算是高山族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貢獻吧!

  

  高山族男子的服飾,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婦女喜歡以花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為冠可以說是一個特點。有些男子還要佩戴朵環(huán)、頭飾、腳飾和手鐲,顯得絢麗多彩。高山族婦女服飾基本上是開襟式的,使人產(chǎn)生活潑、自由、嫵媚的感受。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頂上有圓形的圖案,這是雅美人圖騰的標志。

  臺灣高山族九個族群的傳統(tǒng)服飾各有特色。如排灣男人喜歡穿帶有刺繡的衣服,用動物的羽毛做裝飾物,女子盛裝有花頭巾、刺繡長衣、長袍;阿美人有刺繡圍裙,男人有挑繡長袍、紅羽毛織披肩;布農(nóng)男人以皮衣為主,女子有纏頭巾、短上衣、腰裙;卑南人以男子成年和女子結(jié)婚時的服裝最為華麗漂亮。

  魯凱人的傳統(tǒng)服飾色彩鮮艷,手工精巧,是臺灣高山族服飾中的佼佼者。在節(jié)慶的時候,魯凱男人們戴上漂亮的帽章、佩上華麗的上衣,格外精神,女人們穿上掛滿珠子的禮袍或裙子,非常漂亮。瞧,這位魯凱姑娘從上到下披披掛掛,再加上一頂厚重的帽子,全身重量馬上就多了二、三十斤,真是美女難為啊。

  泰雅人的服裝可分為便裝和盛裝。平時勞動穿便裝,十分簡單,婦女的服裝大都是無領(lǐng)無袖無扣的筒衣。節(jié)慶時穿盛裝,還要加上許多的裝飾品,有趣的是,泰雅男子的飾物比女子還要多。人數(shù)較少的賽夏人的服飾也很有特色,最吸引人的一種叫“背響”的飾物?!氨稠憽币卜Q“臀飾”,只在舉行祭奠或舞蹈中使用,形狀大小好像背心,上窄下寬,彩繡著各種花紋,下面綴著流蘇和許多小銅鈴,穿戴時背在背上,跳舞時響成一片,煞是好聽。

  服飾是文化的象征,是民族審美特征的外話,高山族的服飾有著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fēng)格。

  【服飾顏色禁忌】古代服裝著色有禁忌,黃色在唐代始被皇帝專用

  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受這種等級制度“禮”的影響,古代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物質(zhì)和精神的外化是“禮”的重要內(nèi)容,為鞏固自身地位,統(tǒng)治階級把服飾的裝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敝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

  

  服裝就如同一種符號,古代社會中服裝有嚴格的區(qū)分,不同的服飾代表著一個人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這就是“禮”的表現(xiàn)?!抖Y記》中對衣著等級作為了明文規(guī)定:“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薄吨芏Y》中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贝呵飸?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對服裝的“禮”性功能亦有精辟見解。如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這種觀點的提出是其與其封建等級制度的捍衛(wèi)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

  

  這種“禮”的功能還表現(xiàn)在服裝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因為朱是正色,紫是間色,他要人為地給正色和間色定各位,別尊卑,以鞏固等級制度,歷史上“白衣”、“苞頭”、“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nèi),某種顏色附麗于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過對服飾顏色的相關(guān)規(guī)定

  例如:《中國歷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nóng)人為青“。唐以官服色視階官之品。”“舉子麻之通刺,稱鄉(xiāng)貢。”唐貞觀四年和上元元年曾兩次下詔頒布服飾顏色和佩帶的規(guī)定。

  

  唐代皇帝穿黃袍及衫。唐以前黃色上下通用,并沒有什么特別尊貴的意義。唐高祖以赤黃袍巾帶為常服之后,有人提出赤黃色近似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征。因此從唐朝開始,赤黃色(赫黃)為帝王所專用,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并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這種規(guī)定一直延續(xù)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數(shù)區(qū)分官位以外,對于黃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jīng)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

  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每當看到峨冠博帶,長襟寬袖的古人,都仿佛感覺到了那遠古的風(fēng)悠悠地飄來。

  【明清補服】文武官員的官服:補服圖案代表官位的差異

  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后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我們稱其為“補子”。明、清凡裝飾有“補子”的官服,稱為補服,也稱為“補褂”。前后各綴有一塊補子,形式比袍短又類似褂,但是比褂還要長,其袖端平,對襟,所以又名“外褂”、“外套”,在清代官服中是穿用場合最多,時間最長的一種,而表示官階差異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文官繡有文禽、武將繡有猛獸紋飾的“補子”。

  補子的起源:

  相傳補子起源于武則天時代(武則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則天上朝時賜給官員們繡了花的官袍。因為十分好看,又是御賜之物,所以其他官員紛紛效仿。補子就從這里而來。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蒙元時代。內(nèi)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fā)現(xiàn)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xiàn),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并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

  

  清前三品文官補服圖案

  明代和清代“補子”的差別,除了部分動物不同外,就是明代的“補子”前后都一樣,而清代的“補”前面的部分是將其圖案分成兩半。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于明代。據(jù)《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guī)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lǐng)大袍,胸前、背后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fēng)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斗牛和飛魚兩種。

  

  

  清前三品武官補服圖案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本文來自通吃島股票論壇),其制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制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各品級略有區(qū)別,通常是:一品鶴,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而武官還是用單獸,通常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xiàn)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后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后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于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于解系紐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通常穿著于慶典朝會上。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女補的尺寸比男補要小。凡武職官員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家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閑雅為美,不必尚武。

  【基諾族服飾】日月花飾為美,“彩虹衣”為祥

  

  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Z族男子穿寬褲和無領(lǐng)對襟白外衣。女子上著繡有各色圖案的白色背心,外罩無領(lǐng)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身背大麻布袋?;Z族崇拜太陽,日月花飾就是基諾族人民審美心理的歷史積淀,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基諾族人數(shù)雖少,但在服飾上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民族。在一般民族的服飾中,往往女子服飾比男子服飾豐富,但基諾族卻恰恰相反。

  基諾族男子穿寬褲,無領(lǐng)對襟白色外衣。女子挽發(fā)高髻,頭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圖案,外著無領(lǐng)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Z族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紋土布,富有民族特色。女子的上衣稱為“彩虹衣”,是一件漂亮別致,鑲繡著各色條紋的對襟小褂,至今民間仍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彩虹衣”的傳說:很久以前,一位祖先老奶奶所天上的彩虹披到一位飽受磨難的姑娘身上,使她變得如仙女一樣美麗,過著吉祥幸福的生活,從此,基諾人就把彩虹作為本民族特有的裝飾。

  基諾族的頭飾獨具特色,女子頭戴尖頂式披肩帽,用自織的白色厚麻布制成,上面飾有條狀花紋。有的帽子下擺很長,繡有彩色的挑花幾何圖案,下沿用珠子、絨線和羽毛做流蘇。未婚少女將帽子服貼的戴在頭上,已婚婦女則在頭上架起一個竹篾編的架子,使帽子高高隆起。男子頭帕上最好的裝飾品是用紅豆組成花紋的飾物,下面墜有白木蟲的翅膀,這是姑娘給小伙子的定情信物,白木蟲的翅膀堅硬光亮永不褪色,象征著堅貞不渝的愛情?;Z族的服飾具有古樸素雅的風(fēng)格。

  

  

  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lǐng)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用長布包頭,戴刻著花紋的竹木或銀制的耳環(huán)。婦女穿圓領(lǐng)無扣短上衣,鑲七色紋飾,內(nèi)襯緊身衣或戴菱形刺繡胸兜。下著前面開合式的短裙,裹綁腿,頭戴披風(fēng)形的尖頂帽?;Z族的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其間點綴黑紅色條??棽技夹g(shù)原始簡易,織出來的布不潤滑、無光澤,但卻結(jié)實耐用,深受基諾族的喜愛

  男穿鑲邊無領(lǐng)對襟白色麻布衣。無紐扣,前襟和胸部綴飾紅、藍色花條。衣背綴以18厘米見方黑布作底。上繡孔明?。ㄔ铝粱ǎ﹫A形圖案。下穿白、藍色褲,褲長齊膝。

  女穿無領(lǐng)對襟短上衣,黑布鑲紅邊,并綴花邊、彩布,背部繡有太陽花圖案。胸前系三角形花布胸擋,穿紅布鑲邊的黑色前開合短裙。系綁腿,戴白厚麻布翅尖帽(有的帶有色彩條紋)。少女帽角下垂至肩,已婚婦女則卷起一角。

  【羌族服飾】麻布長衫形似旗袍,男女皆喜纏頭帕

  

  羌族的服飾較為樸素而華麗,男人喜著青色或白色頭帕,穿自制的麻布長衫,外套一件無袖子的羊皮褂子,這種褂子可用來防寒、擋雨、墊坐。腳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繡有云彩圖案及波紋,鞋尖微翹 ,還穿皮鞋、布鞋腳上裹牛、羊毛制的氈子綁腿,綁腿有保溫和護腿的作用,年輕女子還在綁腿上纏紅腳帶子,男女皆束腰帶。羌族婦女亦喜纏青色或白色的頭帕,青年婦女常包繡有各色圖案的頭帕或用瓦狀的青布疊頂在頭上,用兩根發(fā)辮盤繞作鬢;一般冬季包四方頭巾,上繡各色圖案,春秋季包繡花頭帕,穿有花邊的衣衫,衣領(lǐng)及袖口上鑲排梅花形銀飾,腰系繡花頭帕,系有花邊的繡花飄帶;喜戴銀牌、領(lǐng)花、耳環(huán)、圈子和和戒指等飾物,富有人家還在戒指上鑲嵌瑪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帶橢圓形的“色吳”,上用銀絲編織的珊瑚珠,用來祈求佑福增壽。

  原料

  羌族紡織自古就有,以麻和棉為原料,用牙齒撕麻和右手拉伸纖維相配合,左手啟動紡錘紡線織布。羌族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穿自家編織的麻布或棉布長衫。

  顏色

  羌族尚白,以白為吉,以白為善。在他們的多神崇拜中,尤以崇拜白石和羊為甚。服飾上,無論頭帕、羊皮坎肩、麻布長衫,還是腰帶、綁腿,都喜用白色。即使采用挑繡工藝,也大都是在藍布上挑白花,或在白布上挑藍花、紅花,總是以白為主色。

  樣式

  羌族的傳統(tǒng)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羊皮坎肩兩面穿用,睛天毛朝內(nèi),雨天毛向外,防寒遮雨。

  刺繡

  羌族婦女擅長挑花刺繡。明清時期,羌族的刺繡就已頗負盛名,后來挑花亦逐漸普遍。她們挑繡時不打樣、不劃線,僅用五色絲線或棉線,憑著嫻熟的技巧,就能信手在頭帕、枕帕、衣襟、腰帶、鞋襪等衣物上挑繡出絢麗多彩、疏密有致、形態(tài)自如的各種圖圈紋、三角紋、云紋、波紋和花鳥、魚蟲、走獸等花紋圖案,以寄寓吉祥如意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圖案看去疏密有致,形態(tài)自如,其針法精致細密。傳統(tǒng)的羌族刺繡品多用綿線在粗布上繡成,黑底白紋,對比鮮明。今則以絲線或海馬線繡于各色布上?;蚓晷忝鼷悾虼肢E豪放。

  羌族刺繡從針法上區(qū)分,共有七種,即:扎花、挑花、勾花、別花、提花、納花、拼花。

  刺繡一般裝飾于頭帕、圍腰、飄帶、肚兜、衣領(lǐng)、衣角、襟邊、鞋面襪底等。

  較為典型的圖案有“蛾蛾戲花”、“魚水和諧”、“團花似錦”、“云云花”等。這種內(nèi)容豐富、色彩艷麗、工藝精致的挑繡技藝,不僅顯示出了羌族婦女的聰明才智,而且在我國工藝美術(shù)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羌族的服飾發(fā)展

  羌人古代服飾資料甚略。大致說來,多以皮裘、毛麻織品為衣。

  羌族古代服飾中以“披氈”最具特色。氈的制作工藝遠比紡織毛布簡單,其產(chǎn)生應(yīng)該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文獻記載,兩漢時甘青羌人“女披大華氈以為盛飾”(《后漢書?西羌傳?集解》引郭義恭《廣志》)。而與之相同時期的“滇族”等羌支民族的貴族男子也多披氈??梢?,“披氈”原為羌族最古老的服飾之一。唐宋時期,羌族披氈已較普遍,《新唐書·黨項傳》稱:“男女衣裘褐,被氈?!边@一服飾傳統(tǒng),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近代羌族服飾基本上承襲了袍服之制,服飾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織品為主。道光《茂州志》載:“其服飾,男氈帽,女編發(fā),以布纏頭,冬夏皆衣毪?!鼻甲謇p頭之俗在乾隆年間《職貢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羌族男子已改為纏頭了。纏頭,即以布帕纏繞頭頂,婦女纏頭本為羌族古俗,但男子纏頭顯系四川漢區(qū)影響。

  

  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羌族服飾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更趨豐富。羌族男子服飾較為統(tǒng)一,多著長衫、袍、長褲,纏頭帕或戴皮裘帽。服飾品有頭帕、氈帽、皮裘帽,毛、麻、棉布衫、袍,長褲,無袖羊皮褂、毪褂子,單、夾坎肩、麻、毛織腰帶、綁腿、繡花腰帶,布鞋,麻草鞋,皮“裹肚”,繡花“裹肚”,吊刀,火鐮等。松潘、黑水一帶的羌族男子多蓄發(fā),梳成辮,繞髻于腦后。

  現(xiàn)在的羌族,男女皆穿自織的白色麻布長衫,形似旗袍。男則長過膝蓋,女則襲腳背。婦女衣服繡有鮮艷的花邊,領(lǐng)上鑲有一排梅花圖案銀飾。男女都在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稱“皮褂褂”,晴天毛向內(nèi),雨天毛向外以防雨。還有一種背心是羊毛氈子做的,較前者略長。男女頭部皆纏青色和白鬼的頭帕。女的或頭頂瓦狀的青布一疊,然后以兩根發(fā)辮纏繞其上作髻。男子也有梳辮包帕子的。松潘、黑水一帶的男子蓄發(fā),纏以絲絨編成辮子繞成發(fā)髻于腦后。男女皆束腰帶,打綁腿,綁腿用羊毛織成,目的是御寒。男子足著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行路時多赤足。婦女著尖鉤鞋,鞋面素凈或銹花。男子亦有穿尖鉤鞋的。

  和其他民族的情況一樣。能佩戴上述飾物的多為貴族或經(jīng)濟富裕者。貧苦勞動人民處于無衣可著的狀態(tài),談不上有什么飾物。

  在靠實近漢區(qū)和城鎮(zhèn)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漢族服飾影響,多著漢裝,節(jié)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飾。

  【滿族服飾】清代多穿旗袍:四季皆宜,男女皆可穿

  舊時滿族男子留發(fā)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穿木制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zhì)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滿族婦女的發(fā)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fā)在腦后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fā)梳成辮子并挽成單發(fā)髻,結(jié)婚后的發(fā)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fā)型把頭發(fā)從頭頂分梳為前后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后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后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tài),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lǐng)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huán)、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zhì)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制作精美。入關(guān)以后,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

  滿族的服飾種類有: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fēng)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jié),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布缡桥说耐馓滓隆L籽澥菬o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shù)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cè)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jù)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服飾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藍紫色為主,紅、粉、淡黃、黑等色也是其服飾的常用色。白色在滿族服飾中是一個重要的顏色,因為,滿族傳統(tǒng)上有尚白的習(xí)俗,以白色為潔、為貴,白色象征著吉祥如意,所以,在滿族服飾中常在紅色、藍色等其他顏色的旗袍上鑲白色的花邊。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袍。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袍為圓領(lǐng)、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護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lǐng)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于袍外。民國年間,女式旗袍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袍,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滿族聚居區(qū)才逐漸廢棄,而女式旗袍不但滿族婦女至今喜愛,而且其他民族婦女也多穿著。

  馬蹄袖是清代滿族男女旗袍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后改布質(zhì)),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yōu)點是征戰(zhàn)、打獵時射箭方便,御寒保護手背。清中期以后,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zhuǎn)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卷起,在辦公事、喜慶節(jié)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后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扣系于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民國年間,逐漸不用。

  烏拉是滿族傳統(tǒng)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后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并用一細皮帶聯(lián)結(jié)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于烏拉質(zhì)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軍事征戰(zhàn)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畬族服飾】自創(chuàng)服飾圖案,別出心裁的藝術(shù)品

  

  客家人的服飾,與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服飾差別甚大,卻與畬族服飾類似,顯然是在長期與畬族人民交往中,受到畬族的影響,吸收了畬族服飾文化的有益養(yǎng)分所致。

  歷史文獻對于畬族人民的描寫,與描寫其它蠻撩一樣,都說他們“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藍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

  

  閩東北畬族婦女發(fā)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畬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發(fā)式畬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于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fā)式稱為“鳳頭髻”。流行于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qū)域的發(fā)式稱為“鳳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發(fā)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畬村婦女發(fā)式也不同于當?shù)貪h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畬族婦女發(fā)式為“龍船髻”。閩北畬族婦女以百根銀簪并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畬族婦女發(fā)飾稱為“笄”。

  

  畬族服飾圖案的創(chuàng)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制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shè)計和制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jié)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shù)特色。服飾圖案的內(nèi)容和風(fēng)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里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樸素的藝術(shù)情感,使她們手中繪制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從內(nèi)容上看,畬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農(nóng)舍車馬以及傳統(tǒng)的幾何形圖案——如萬字、云頭、云勾、浮龍紋、葉紋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文字的形體有原始的,也有楷書,常用一些舊的吉祥語,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財進寶”等。再如象征農(nóng)田的方格圖案、象征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圖案,都作為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來。

  從用色上看,婦女們在創(chuàng)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畬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diào),顯得凝重深沉、莊嚴樸實。在以黑、藍為主調(diào)的基礎(chǔ)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平添幾分情趣。畬族婦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節(jié)很寬的藍、紅、白、綠、黑布圈或彩緞鑲接而成,有的彩袖顏色卻以紅、黃、綠、藍、紫為主??傊?,是以彩虹的色彩模式設(shè)計的。這其中又包含著一定的象征意義,如藍代表天空,綠代表草地,紅代表太陽等。畬族彩虹式花襟五彩繽紛、色調(diào)和諧、美觀大方,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她們非常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采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于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tǒng)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這種設(shè)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艷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于整個色調(diào)之中,而不至游離于畫面之外。

  畬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nèi)涵,它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

  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平凡的勞動婦女不僅使用木制織機,織成粗質(zhì)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人類的藝術(shù)寶庫增添了無數(shù)精美的藝術(shù)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傣族服飾】樸實大方衣對襟,身佩飾物有用心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市。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xiàn)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傣族男子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lǐng)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xiàn)了有領(lǐng)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手腕上有一只閃閃發(fā)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xí)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符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服飾

  傣族女子的服飾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傣族婦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藍色或緋紅色緊身內(nèi)衣,外面套以大襟或?qū)蟮膱A領(lǐng)窄袖短衫。這種短衫獨具特色,袖管又細又長,緊貼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細又短,腰背處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擺較寬而大。下身穿顏色艷麗的筒裙,長及腳面。過去,筒裙上有花條數(shù)道,花條的多少,表明所屬階層,規(guī)定極其嚴格,任何人不能違反。在這一地區(qū),婦女有穿鞋的習(xí)慣,常見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們一般都將長發(fā)盤結(jié)于頭頂,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還戴上一塊花頭巾,形象婀娜多姿,優(yōu)美動人。

  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fā)辮盤于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jié)婚后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qū)傣族婦女的發(fā)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fā)束于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fā),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姑娘們常在頭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鮮艷的包頭巾。有時采上幾朵鮮花戴在頭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手腕上有一只閃閃發(fā)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傣族婦女的服飾還有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們的腰際都系一根精致的銀腰帶,據(jù)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伙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

 【“三星堆”人服飾】三千年前“三星堆”人穿衣文化

  古蜀探秘

  傳說在大約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古人開始裁衣蔽體。最初的衣服是一些獸皮和植物纖維制成的,后來才有了絲綢布匹。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茹毛飲血的時代已經(jīng)留在了歷史深處。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詩經(jīng)·淇奧》中已經(jīng)有了“有匪君子,充耳秀瑩,會弁(bian)如星”的詩句,意思是有個君子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耳垂。這個時候,上至天子后妃、公卿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有了固定的衣冠服飾,古人的穿著大抵已經(jīng)很得體了。

  三星堆人也不例外。1986年,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人像、石像身上,發(fā)現(xiàn)了款式多樣的服飾。3000年前的三星堆人正是穿著這些炫目而美麗的服飾,生活在成都平原上。這些衣飾可能出自三星堆裁縫之手,他們?yōu)槿嵌迅鱾€階層都設(shè)計出了合身的衣服,精巧的設(shè)計讓后人艷羨不已。三星堆人的衣服多是“左衽”的,我們知道,中原地區(qū)的古人穿的衣服多是開口朝右的,古蜀人的“左衽”是一種怎樣的服飾?

  

  神秘王服:一件還是三件?

  1986年,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在二號祭祀坑出土。他可能是三星堆古國的蜀王,擔任著整個王國軍政、祭祀、祈禱的神圣職責,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既然是地位崇高的蜀王,穿的衣服自然也非同凡響。

  大立人出土?xí)r穿著一件華麗高貴的長衣,考古學(xué)上稱之為王服。前裾過膝,后裾呈燕尾形,很像今天西方人穿的燕尾服;王服上還繡著飛翔的鳳鳥和陰森的獸面紋,似乎是為了刻意營造出一種神秘氣氛。

  西漢時的蜀人揚雄說,古蜀人的衣服很奇怪,是“左衽”,青銅大立人的服飾即是左衽,證明揚雄所言非虛。服飾史上,“衽”指的就是衣襟,左衽也就是說開口是朝左的。其實古代西南地區(qū)的民族,普遍有領(lǐng)口開口朝左的習(xí)慣。中原地區(qū)的古人服飾,幾乎都是開口朝右的,這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漢族的服飾,陜西秦始皇兵馬俑的服飾就是統(tǒng)一右衽的。

  從正面上看,青銅立人穿著一件“燕尾服”。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從側(cè)面看上去,他竟然層層疊疊穿了三層衣服:最外面是華麗的外衣,中間的衣服反而是最長的,最里面的內(nèi)衣是最短的,燕尾形其實是中衣的下擺,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像燕尾服一樣拖在最外面。

  

  這樣奇怪的搭配在中國服飾史上是一個特例,一般我們熟悉的服飾都是外長內(nèi)短的,緣何三星堆人的服飾恰恰相反,是外短內(nèi)長的?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看來,這是一種奇怪的搭配。有人說這套王服是蜀王祭祀祖先、神靈時穿的古老法服,想要引起的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3000年前,古蜀王可能正是穿著這件雍容華貴的王服,頻頻出現(xiàn)在古蜀國的重要場合。

  王服用料非常考究,可能由絲綢織成。早在商周時期,成都平原上的古蜀人便已經(jīng)開始制造絲綢,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穿上絲綢的人群。然而,我們今天已經(jīng)難以完整地看到遠古時期的紡織品了,它們不易保存,極容易朽爛。

  大立人頭上,還戴著一頂王冠,與他身上華麗的衣服相互映襯。中國最早的帽子與冠,傳說是西漢末年,王莽因頭禿無發(fā)才開始使用的,班固在《漢書》中頗有些許調(diào)侃的味道。其實,早在距西漢1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帽子與冠已經(jīng)戴在了古人頭上。帽子是普通人戴的,冠則屬于有地位的階層。中原地區(qū)的冠,有嚴格定制,諸如雞冠、鹖(he)冠等等。三星堆除了大立人的王冠,還出土了戴象冠、蛇冠、龍冠人像。由此看來,古蜀人對冠的態(tài)度,比中原各國,要開放和自由得多。

  青銅大立人頭上的王冠被稱為“花狀高冠”,遠遠望去,如同一朵盛開的鮮花一般。冠中部雕刻著一輪散發(fā)著光熱的太陽,照射著旁邊無數(shù)仿佛在天空中飛翔的翅膀。這頂神秘的帽子和尊貴的王服,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日常服飾:偏愛雞心領(lǐng)

  在中原地區(qū),衣服作為禮節(jié)的一部分受到古人的重視。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不得造次,衣冠不整被古人認為是大過失。齊景公縱酒,醉而解衣冠,晏子就批評他失禮?!蹲髠鳌芬舱f,“良夫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釋劍而食,太子使人數(shù)以三罪殺之”。可見衣冠之重要。跟中原地區(qū)一樣,三星堆人也有一套自己的服飾體系。

  正如其身份一樣,青銅大立人華麗的外衣也是惟一的,除了他再沒有人穿如此華麗的衣服。不過,古蜀王也只是在一些重要場合才穿這件華麗的外衣,平時,他也穿三星堆古國一些常見的服飾,例如中衣與小衣。

  東漢人劉熙愛在其作《釋名》中探尋事物的本源,對于中衣,劉熙是這樣解釋的,“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是襯在外衣與內(nèi)衣之間的衣服。三星堆人中衣領(lǐng)口一般很大,正面和背面都是雞心領(lǐng)的,與現(xiàn)在女性 愛穿的露背裝有點相似,后面拖著長長的燕尾。

  

  這種衣服大抵并不是三星堆人的專利,商周時期的古人中流行一種叫蟬衣的禮服,《漢書》記載的蟬衣用的裁剪方式是“交替這么翦一下,翦下一塊正幅的布,讓一頭狹窄地跟燕子尾巴一樣,在兩邊垂下來”,按照這個裁剪方法,得到的正是宛如三星堆人中衣的蟬衣。

  一般的三星堆貴族愛穿一種對襟衣,這在三星堆出土的雕像身上屢有發(fā)現(xiàn)。直到今天,對襟衣仍然在苗族、白族、回族、黎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流行,跟一般左衽或右衽的衣服不同,對襟衣就是從中間對稱剖開的,由于簡潔方便深受古人的喜愛。三星堆人的對襟衣無領(lǐng)無扣,兩襟在胸前交叉形成“V”,看起來也是一個雞心型,千年前的古蜀人似乎對“V”字型的領(lǐng)口有著特殊的厚愛。古蜀人在穿對襟衣的時候還喜歡系上腰帶,這樣更方便穿著。

  王服、中衣、對襟衣大抵還是三星堆貴族的服飾,一般三星堆人還是無福消受。中下層的三星堆人穿的衣服很雜,可能是因為地位太低,沒有錢縫制的緣故。

  三星堆出土的一件青銅跪立人身上,穿著一件右衽的短上衣,素面朝天,上面沒有任何紋飾。更有趣的是他下身穿的褲頭,這是當時流行的犢鼻褲,然而,跟一般的犢鼻褲不同,他的犢鼻褲顯得特別短,“僅能兜襠遮羞”。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傳》中的記載,犢鼻褲是仆役做粗活時的衣著。讓我們不解的是,他穿著“僅能遮羞”的褲頭又怎么做粗活呢

  這樣的三星堆人大抵還是有一點點錢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很多雕像都只穿了一件下裳,甚至連女性也是如此,上身袒 胸露 乳。這些人為何沒有衣服蔽體?我們通常說的衣裳,衣就是上衣,裳指下衣,也叫下裳。這些不穿上衣的三星堆人的下裳一般比較肥大,像裙子一樣,下部較寬呈喇叭形,跟現(xiàn)在的喇叭褲有點相像。

  鎧甲:戎馬一生的武士

  不同的階層穿不同款式、質(zhì)地的衣服,這是3000年前三星堆王國內(nèi)部森嚴等級制度的縮影。然而,三星堆古國另一些人頗值得我們尋秘。他們穿著厚厚的鎧甲,是三星堆王國的守護者和疆域的開拓者,戎馬一生。

  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了兩尊威風(fēng)颯颯的小立人像。他們穿戴著堅固的甲衣,也就是盔甲。上身是胸甲,雕刻著猙獰的獸面花紋;下身用銅片和獸皮連綴而成,料想這樣的甲衣在戰(zhàn)爭中應(yīng)該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實用性。

  小立人頭戴頭盔,這是一種用皮革、青銅制成的頭飾,打仗作戰(zhàn)時起保護頭部的作用。頭盔在遠古稱為胄,漢代也稱為兜鍪(mou),以后才叫盔。另外,一些青銅人頭像頭上也戴著頭盔,他們的頭盔兩側(cè)上翹,仿佛獸角一般,后面有一道凹痕,仿佛是插羽毛之用,《三國演義》中很多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便戴著這種帶角的頭盔。

  威武的甲衣,堅固的頭盔無疑是三星堆人在戰(zhàn)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小立人可能是當時普通的士兵,青銅人頭像刻畫的可能是一位古蜀王國部落首領(lǐng)的形象,或許他們都在一場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中犧牲,三星堆人把他們鑄成雕像,供奉在宗廟中,永遠接受著后人的祭拜與追憶。

  三星堆女性穿什么

  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觀點,美麗的彩裝似乎是女性的專利,男性的衣服一般都是單調(diào)而固定的。然而,讓人不解的是,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三星堆人的服飾,外衣、中衣、對襟衣、甲胄等等似乎都是男性的專利,女性的彩裝并沒有在考古發(fā)掘中露面,目前知道的一件青銅頂尊女人還赤裸著上身。千年之前的古蜀女人到底穿著怎樣的服飾呢?

  迄今為止,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一部分是一些青銅雕像,這些雕像塑造的大多是陽剛的男性形象,他們是顯赫一時的蜀王、巫師或者部落首領(lǐng)。這給了我們一個提示:3000年前的三星堆王國似乎是一個男性的國度,跟中原人一樣,也許他們認為,女性是不能參加神圣的祭祀的,自然也沒有權(quán)力被塑造在雕像中。

  三星堆女性給后人留下的,是她們的手藝。三星堆出土的很多服飾與帽式,比如青銅大立人的王服、中衣、“拿破侖”帽都有刺繡的痕跡,這些應(yīng)該是三星堆女性的手筆。

  1986年,三星堆遺址出土了一件神秘的青銅器。這件青銅器塑造的是一對纖細的腿,沒有上身,穿著一條緊貼身體的短裙,跟現(xiàn)代人的超短裙很相似。它似乎塑造的是一雙女人極細的腿,或許,三星堆的女性就是這樣裝扮的。然而,它又長著一雙鳥腳,三星堆的女性當然不會長著一雙鳥腳,那么,這個穿著性感的超短裙的細腿鳥腳像,到底是人還是神?

  【盤扣】興起于“結(jié)”,民族風(fēng)韻濃縮其中

  

  在形形色色的傳統(tǒng)旗袍中,衣襟上的盤扣常常起到畫龍點晴般的傳神作用,民族風(fēng)韻濃縮其中。所謂盤扣,是由手工將長長的硬條回旋盤繞成各種造型的鈕扣。

  說起“盤扣”的歷史并不長,它是從古老的“結(jié)”發(fā)展起來的。我國早期的服裝,要使衣服合體保暖而不散落,便要借助于帶子、繩子,而使用時,就要系扣、打結(jié)?!敖Y(jié)”的式樣很豐富,有起功能作用的束衣之“結(jié)”,也有起美化作用的裝飾之“結(jié)”。同時,“繩結(jié)”在人民心目中也代表著各種美好吉祥的意義。隨著清初的服裝以袍、褂、衫、褲為主,改寬衣大袖為窄袖筒身,衣襟以紐扣系之,代替了明朝漢族慣用的綢帶,這時,中式盤花扣也隨著服裝的發(fā)展而興起。

  

  如今,盤扣不僅作為紐扣使用,還可獨立觀賞,是一種新穎的工藝美術(shù)作品。其制作工藝包括了盤、包、縫、編等多種手法,在樣式設(shè)計、顏色搭配等方面也極為講究,充分表現(xiàn)出設(shè)計者高超的技巧和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

  盤扣的花樣主要分直角扣、花扣和琵琶扣三大類。無論哪一種盤扣,都要先做成硬條,然后再盤制而成。

  近幾年,盤扣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服飾手段又風(fēng)靡一時。長袖盤扣、短袖盤扣、對襟盤扣、斜襟盤扣……就連后開衩的直筒連衣裙也綴上了幾顆盤扣,恰似一只只欲飛未飛的“蜻蜓”。

  立領(lǐng)配盤扣,氤氳著含蓄和典雅;低領(lǐng)配盤扣、洋溢著浪漫和嬌俏;短坎長裙中間密密地綴一排平行盤扣,于端麗之中見美感;斜襟短衫綴上幾對似花非花的纏絲盤扣,于古雅之中見清純……

  【俄羅斯族服飾】頭飾風(fēng)俗獨特:婚前婚后界限森嚴

  

  中國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及烏魯木齊等地。

  俄羅斯族男子的傳統(tǒng)服飾是穿分衩長袍、長褲,或穿白色繡花襯衫和燈籠褲,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皮帽。居住在城里的俄羅斯族男子內(nèi)穿套頭式白襯衫,衣領(lǐng)、袖口、胸前衽邊均飾花邊;外著西裝或制服;戴鴨舌帽、氈禮帽,冬戴皮帽。

  

  俄羅斯族婦女興穿裙,裙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連衣裙,一種是有荷葉邊寬背帶的背帶裙。穿時常將背帶裙套在連衣裙外。青年女子裙長至膝部,中老年婦女則喜穿長及腳面的深色無領(lǐng)的連衣裙。青年女裝喜用顏色淺淡的花布制做,領(lǐng)邊、袖口、裙擺等處,均飾有鏤空花邊。過去,也有上穿無領(lǐng)繡花襯衫,下著自織的白布大長裙,上面繡著色彩艷麗的方格形或長條形圖案花紋,腰系一條花布帶。婦女秋冬季節(jié)戴呢帽或皮帽,呢帽上多插羽毛作為裝飾,夏天則戴花頭巾。

  俄羅斯族婦女的頭飾有獨特的風(fēng)俗,而且頗為講究,婚前婚后界限森嚴:姑娘梳辮子時,要同時把彩色發(fā)帶和小玻璃球編在辮子里,辮子長長地下垂,頭發(fā)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婦女的獨辮被兩條辮子取代,盤于頭頂,再用頭巾或帽子罩上。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的頭飾有嚴格的區(qū)別。少女梳一條長長的辮子,并在辮子里編上色彩鮮艷的發(fā)帶和小玻璃球,頭發(fā)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婦女則先將頭發(fā)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再用頭巾或帽子把辮子裹在里面,頭發(fā)不能外露,尤其是在長輩面前更要注意,否則就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

  

  在民族服裝中,俄羅斯族女子的裝飾品主要有披肩和腰帶。披肩有兩種樣式:三角形和正方形,上面印著鮮艷的大花圖案。除披在肩頭外,俄羅斯女子還常把披肩包在頭上,作為頭巾使用。俄羅斯人認為腰帶不僅能保暖,還能保佑平安,因為腰帶象征太陽光的圓環(huán)狀。在民間,未來媳婦送給公婆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腰帶,所以俄羅斯女子從少女時代便學(xué)習(xí)刺繡和縫制腰帶。

  俄羅斯族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艷,寬大,這和俄羅斯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有關(guān),也體現(xiàn)了俄羅斯族人豪邁的性格。

  【毛南族服飾】喜帶花竹帽:新娘少頂花竹帽,伴娘也覺丑三分

  毛南族的服飾,據(jù)性別、年齡、季節(jié)用途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形成了各種類型和樣式。

  

  女裝,最大的特點是鑲有三道黑色花邊的左開襟上衣和褲子。衣服大多數(shù)是青色成藍色的布料,配上銀飾和頂卡花,個個婀娜多姿。姑娘們還系上一小塊長方形的圍腰,上邊繡著美麗的花紋圖案。

  毛南族婦女愛穿繡鞋,有“雙橋”、“貓鼻”、“云頭”等三種形式:“雙橋”鞋用紅、綠兩種顏色,在鞋面上鑲成兩條花邊,象兩座石拱橋橫跨河面,也象一對彩虹吸水,因而得名?!柏埍恰毙梦迳◣?,在鞋面上構(gòu)成勾頭的鞋面繡有云藕圖案,文靜大方。這些精致的繡花鞋,通常放在箱子里保存,赴喜宴和走親時才拿出來穿。平時在家穿黑色布鞋。毛南人走遠路、趕圩多數(shù)穿草鞋。草鞋有用竹殼、竹棉和禾米草編織而成。

  

  毛南族的銀器飾物給婦女增添了光彩。除了銀手鐲外,還有耳環(huán)、銀項圈、銀麒麟、銀環(huán)、銀簪、“五子登科”、帽飾、銀顫花、銀釵、銀梳等。青年婦女戴上耳環(huán),表示已出嫁或訂婚了,小孩戴銀鎖驅(qū)邪禳災(zāi)。

  毛南族女子出嫁后包青頭帕,露出頭頂。外出走親訪友,喜戴花竹帽?;ㄖ衩迸c一般的斗笠不同,是一種當?shù)禺a(chǎn)的黃金竹和黑亮的墨竹薄片精工編制而成的,稱為“頂卡花”,或“頂蓋花”,意為“帽底編花”。

  

  “毛南地區(qū)三件寶”之一的花竹帽對于出嫁的毛南族姑娘意義重大,當?shù)亓鱾鞯?,《叮囑歌》:“哪個姑娘耍出嫁,買花竹帽晟要緊。被帳鞋盆放其次.先看竹帽新不新,新娘少頂花竹帽,伴娘也覺丑三分。滿身綾羅缺這個,莫想跨進婆家門?!庇米鼍幹浦衩钡捏毴绨l(fā)絲,表層用720片分蔑,里層用360片分篾,編成擾如錦緞似的多層繁花的竹帽,工藝價值很高,成為毛南族青年男女之間的珍貴禮物。

  男裝稱為五扣衣,也同女裝一樣開右襟,但不鑲花邊。它的特點是有五顆晶亮的銅扣,所以毛南語稱“骨娥妮”,意即五顆扣的衣服。領(lǐng)扣一顆,右襟三顆,和領(lǐng)扣垂直相對,安在肚臍位置,下面開襟。衣服口袋和女裝一樣。縫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裝時頭纏黑頭巾,長約八尺。從左至右有規(guī)律地纏在頭上,頭巾一端有布須,露出頭頂,走起路來,布須抖動,它象小羊角,故稱羊角巾,毛南話叫“掛爪”。盛裝時腰纏八尺長的黑色腰帶。腰帶的兩頭用紅、綠、黃、藍、白絨線鑲成鋸齒形的布須。纏腰進兩頭有顏色的布須外露,下面穿寬筒褲子,腳穿白底黑面的布鞋。顯得英俊,虎虎生氣。

  男女衣服顏色喜歡藍青定自染的青色和藍色,很少穿黃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縫制,忌穿白色衣服串門。服孝男女穿白衣,要進別家時,要把白衣、白巾脫于門外才能進屋,否則主家認為兆頭不好。

  【塔吉克族服飾】有人的地方就有紅色,紅白相間象征純潔與忠誠

  有人的地方就有紅色 

  塔吉克族婦女無論老少,一年四季頭上都戴一頂“庫勒塔”帽。這種帽子是圓形硬殼,頂部和帽沿四周都繡有精美的圖案,戴在高鼻梁、大眼睛的塔吉克族姑娘頭上,猶如頂著一個花籃。有的還在帽子上蒙一塊長長的紅色、粉紅色或是黃色頭巾,走起路來隨風(fēng)飄動,別致而又迷人。

  

  庫勒塔帽幾乎成了塔吉克族婦女的標志,在我國56個少數(shù)民族中,獨樹一幟。

  到了冬季,她們還在圓帽沿里襯些棉花或是駝絨,再增加后圍保護脖子不受凍,這種叫“謝依達依”的冬帽仍然是花團錦簇,后圍和帽沿的四周,都布滿了花卉和圖案。

  塔吉克族帽子的花紋圖案千變?nèi)f化,幾乎沒有哪兩頂帽子的圖案是雷同的。在黑色的絨布上,繡紅、黃、綠和藍色的花紋圖案,顏色十分艷麗。

  

  在塔什庫爾干縣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紅色,有紅色的地方就有塔吉克族婦女。

  塔吉克族婦女喜歡穿連衣裙,年輕人則都穿紅色的連衣裙。有的是純紅色,有的紅布上印小白花,有的在裙擺上也繡有花,雖然裙子質(zhì)地和花紋略有不同,但遠看仍是一片耀眼的紅色。

  紅色被認為是青春的象征,充滿了活力,身材修長的塔吉克族姑娘穿上紅色的連衣裙,更加顯示出蓬勃朝氣和曲線美。

  在紅色的連衣裙上還套有黑色坎肩或是外衣,講究在衣領(lǐng)、胸前、袖口等處繡花。塔吉克族婦女不僅重視胸前、領(lǐng)口、袖口的裝飾,還愛在身后的長辮子上綴串珠、銀元扣、寶石等,光彩奪目。

  紅白相間:純潔與忠誠

  塔吉克族婦女的服飾有已婚和未婚之區(qū)別。已婚婦女外出時常系三角形繡花腰帶,老年婦女則留一條辮子,中年婦女留鬢發(fā),未婚姑娘不留鬢發(fā),辮子上常以小銅鏈或銀鏈連結(jié)在一起。

  

  

  無論是小姑娘或已婚的婦女,都講究佩戴首飾。塔吉克族女性的首飾碩大,有的老年婦女在胸前佩戴“阿勒喀”圓形大銀飾,直徑約有十幾厘米,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塔吉克族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新郎和新娘的裝束了。新娘除了戴庫勒塔帽外,還要在帽子前綴一排叫做“斯力斯拉”的銀色小鏈子。

  兩耳墜著長長的耳環(huán),頸部戴幾排碩大項鏈,把脖子圍得緊緊的。辮子上飾流蘇或白扣、銀元,手上還要戴手鐲、戒指。

  除此以外,新娘頭上還要蒙一條長長的紅色或黃色頭巾,外穿紅色長大衣,還要系上紅白相間的手帕。

  婚后,這種新娘的裝束至少要保持一個月,所以在大街上看到穿這種新娘服飾的年輕婦女,都還在蜜月中哩!

  新郎的帽子上要纏紅白相間的布。紅色表示熱烈,白色表示純潔,紅白相間,表示新人對愛情的純潔和忠誠。新郎外穿繡花長袷袢,內(nèi)穿繡花襯衣,腰間系繡花腰巾,腳登紫紅色的“喬魯克”靴,兩手的無名指戴上戒指,并要系上紅白相間的手帕。

  新郎和新娘這種大氣、富貴的裝束,被塔吉克人稱為“國王”和“王后”,受到人們的尊敬和青睞,同時也表達了新郎、新娘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對愛情的決心。

  男人的“吐瑪克”

  

  在提孜那甫鄉(xiāng)二村幾乎是清一色的塔吉克族居民,男人頭上都有一頂“吐瑪克”。吐瑪克是塔吉克族男人的一個重要標志,連男孩子也戴吐瑪克。

  “吐瑪克”據(jù)說是“皇冠”的意思,人人戴帽是對先人的尊敬和紀念,所以延續(xù)下來成為人們的一種習(xí)俗。

  吐瑪克的里子是用黑羔皮做的,皮帽的頂部和四周是用絨布,帽頂上用紅線繡有一圈一圈的花紋,做工十分考究。

  皮帽的里面是黑羔皮,十分保暖,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皮帽在選用綢料顏色和花紋方面有所不同。小孩的皮帽用白色綢子作面,里面仍然是羔皮。無論哪種皮帽,帽沿都可以放下來,天冷時,帽沿可護住脖子。

  男人除了講究戴吐瑪克外,還講究穿“袷袢”,即一種無領(lǐng)、無口袋、無扣的長大衣。在恰袢的領(lǐng)口邊、袖口、背后都繡有花卉和圖案。恰袢的腰間還要系一塊三角形的腰巾,腰巾上也繡有花紋和圖案。腳上還穿上一雙紫紅色的喬魯克靴,看起來很英武。

  【拉祜族服飾】以黑色為主,喜佩銀器

  拉祜族喜歡黑色,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彩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拉祜族男女過去均喜歡剃光頭,但未婚女子不剃,婚后婦女要在頭頂留一綹頭發(fā),曰:”魂毛”,以示男女之別?,F(xiàn)在多數(shù)青年女子已蓄發(fā)梳辮,偏遠山區(qū)的拉祜族婦女仍保留剃發(fā)的習(xí)俗。他們認為剃光頭衛(wèi)生、舒適,又是婦女美的標志。

  拉祜族的服飾美觀、寬松、大方,極富民族特色。拉祜族男人多數(shù)穿黑色或藍色無領(lǐng)對襟短衣,青年人還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年紀大一些的男人,都穿無領(lǐng)開襟短衫,老幼都穿褲管很大的斜拼襠長褲。成年男子往往還要配戴一個煙盒和煙鍋,身掛一把長刀。頭戴帽子,也有全包頭者。帽子是用六至八片正三角的藍黑布拼制成的,下邊鑲一條較寬的藍布做邊,頂端綴有一撮約十五公分長的各種顏色的線穗垂下。現(xiàn)在,有不少人戴便帽。

  

  拉祜族婦女的服飾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黑色或藍色右斜襟長袍,高領(lǐng),衩開得很高,衣領(lǐng)邊、袖口、胸襟、褲管邊均用白、黃、藍、綠、紅等色布條或絲線鑲成拉祜族人民喜愛的各種圖案,且嵌有銀泡。有的下穿統(tǒng)裙,有的下穿黑色長褲。另一種是開襟很大,幾乎像對襟,衣邊綴有花布條紋,無領(lǐng),小袖口,衣長只齊腰節(jié)骨的短衫。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露在統(tǒng)裙上面。穿著這兩種服飾的婦女,都頭包四公尺長的黑色包頭,在包頭兩端綴以線穗,有的則是包大毛巾。穿長褲的婦女,冬季多數(shù)小腿都套腿套,小腿套兩端都用色線繡上花紋。頭纏藍色或黑色布包頭,有時,姑娘們包頭上加一塊折疊的白底印花毛巾。年輕女子還飾佩耳環(huán)、手鐲等。

  

  但是在節(jié)日里,婦女都穿花邊衣服,頭裹黑色包頭或大毛巾,男子戴帽或裹黑色包頭。男女均喜戴銀質(zhì)項圈、耳環(huán)、手鐲,婦女胸前還多佩掛大銀牌。

  節(jié)日或盛裝時,男女均喜長方形的背袋。背袋系自織的青布或紅白彩線編織而成,袋上飾有貝殼和彩色絨球。男女青年戀愛時除贈送繡荷包、腰帶外,背袋也是定情物。

  【怒族服飾】服飾色彩“畫龍點睛”,彩色珠鏈串出來的美麗腰飾

  

  阿龍和若柔支系的女裝均有腰飾。其中,若柔支系因長期和白族共處雜居,故服飾基本上和蘭坪白族相同。阿龍支系則由于受藏文化影響較深,其女性服飾和藏族女裝有部分相似之處。阿龍婦女一般內(nèi)穿長及小腿的淺色上衣,外著長及臀部的深色領(lǐng)褂,腰系幾乎拖地的豎條彩花圍腰,而寬約3寸的腰帶則為彩色橫條花紋,在整個服飾濃淡深淺的色彩對比中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胸飾一般采用彩色串珠項鏈,頭飾則為紅白相間的纓穗。

  【傈僳族服飾】宛若畫中——傈僳族女人的衣裙最美

  

  傈僳族男子服裝多為上穿貼身對襟花麻布或黑布、藍布縫制的長袖圓領(lǐng)短衫,外穿麻布或棉布長衫,長衫上一般織著黑白相間的橫紋,白色紋比較寬,黑紋細如線,衣袖上鑲有黑邊,長衫垂過雙膝,開大襟,沒有扣子,穿上后,在腰間系一根線織布帶。有的人還在帶子上綴一些裝飾物。下身穿麻布或布縫制的寬大褲子。頭上以青色、黑色或紅色布作包頭。一些富有的人或長者,會在左耳戴一串珊瑚或瑪瑙耳墜,以示尊貴。成年男子普遍喜歡腰左佩長劍短刀或砍刀,腰右掛箭包,箭包多以熊皮、猴皮制成,也有的直接以竹筒為箭筒。故有“傈僳漢子彎弓不離身,刀不離腰”之說。過去由于生活貧困,傈僳族男子大多赤足,現(xiàn)在膠鞋已很常見,皮鞋、運動鞋、旅游鞋也為年輕人所喜愛。

  

  傈僳族婦女的服飾非常美觀,按照各地所穿著的服飾顏色的差異,又分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種,聚居在云南怒江州一帶的白、黑傈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長裙。已婚者耳戴大銅環(huán)或銀飾,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珠料為飾。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絨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海貝或銀飾,并在海貝上刻有簡單的橫豎紋或鉆以小圓孔,傈僳語稱這種胸餓叫做“拉白里底”。瀘水縣一帶的黑傈僳婦女則不穿長裙,上衣右衽,腰間系一小圍裙,長褲,青布包頭,耳戴小珊瑚一類的飾品。永勝、德宏一帶的花傈僳服飾更為鮮艷美觀,婦女均喜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繡許多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附大銅環(huán)或銀環(huán),裙長及地。行走時搖景物曳擺動,顯得婀娜多姿,優(yōu)美迷人。

  

  “檳榔江的流水最清,傈僳族女人的衣裙最美”。每當逢年過節(jié),婚嫁喜事之時,那些傈僳姑娘穿著鮮艷奪目的花衣裙走來走去,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當她們趕著牲畜上山的放牧,那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翠綠的山野牛羊跑,加上傈僳姑娘五彩繽紛的花衣裙的點綴,會給人一種如詩如畫,如癡如醉的感覺。

  【達斡爾族服飾】毛皮制品,實用與美麗的完美結(jié)合

  

  達斡爾族男裝早先多穿皮衣,冬季穿絨毛厚的狍皮袍叫“德力”,下擺前后開衩,又輕又暖,便于騎馬。春秋季節(jié)穿毛短毛稀的狍皮衣“哈日米”,皮板厚實,擋風(fēng)耐磨。夏天穿光板皮衣。寒冷時下身穿帶毛皮褲,天暖時穿光板皮褲或穿單布褲套上皮套腿。久居海拉爾地區(qū)的達斡爾人則多穿羊皮衣服。隨著棉布和質(zhì)地良好的衣料傳入和增多,皮衣已不多見。

  帽子:過去冬季普遍戴狍頭皮帽子,用狍頭皮毛朝外作帽盔,獸耳向上挺立,嵌入兩只眼睛,用狐貍、猞貍皮做帽耳,防寒耐用。獵人戴此帽可起偽裝作用,便于接近野獸。溫暖季節(jié)多數(shù)人愿戴氈子禮帽?,F(xiàn)在都戴市場上出售的帽子。

  靴子:傳統(tǒng)靴子有三種:“奇卡米”,用狍腿皮拼縫靴面,用鹿脖子皮做靴底,里邊穿狍皮襪子,墊烏拉草,輕暖柔軟,最適涉雪,獵人愿穿這種靴子;“斡洛奇”,布腰布底或是皮底,是春夏秋穿用的便靴;“得熱特莫勒”,布腰皮底有長綁帶,里邊穿氈襪墊烏拉草,系扎綁帶不進雪,輕暖,適合冬季勞動時穿。還有皮底、犴腿皮拼縫的靴子。

  

  手套:冬季戴,只有一個大拇指的長腰皮“手悶子”,用細皮條扎胳臂上,手腕處有一道開 口,必要時能從開口處伸出手。冬季勞動時戴長毛皮套袖,可防止凍手,勞動操作也很方便。

  腰帶:過去達斡爾族男子都喜歡扎腰帶,而且要佩掛煙具和火鐮。近些年已很少見。

  女裝:達斡爾族婦女多數(shù)穿布料衣服,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穿棉、夾、單布料衣褲。青年婦女愿穿淺藍色,中年人愿穿藍色。每個婦女在結(jié)婚時都要做幾件面料較好比較華麗的服裝,外面罩艷色大絨長坎肩,穿繡花鞋,戴頭飾、耳環(huán)、手鐲、戒指等裝飾品。衣襟上佩帶繡花荷包和手絹,為老人或客人敬煙時用。老年婦女愿穿深素色服裝,外面罩黑色大絨短坎肩,穿黑色布鞋,頭戴黑大絨頭匝,中間嵌有色玉寶石。中、老年婦女勞動時多用白毛巾包裹頭發(fā)。

  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達斡爾族的服裝除一些老年人穿長衣外,多數(shù)人普遍都穿當今流行時裝,民族服裝只是在節(jié)慶時用。

  【獨龍族服飾】野生植物織出來的條紋美麗

  

  獨龍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河谷地帶,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峽谷和維西縣。有關(guān)獨龍族的史料中文獻記載較少。元代史籍中稱為“撬”,清代以后稱為“俅人”,他稱“俅帕”、“洛”、“曲洛”等。獨龍族沒有文字,常用刻木記事方法進行通信聯(lián)絡(luò)。建國以前以刀耕火種農(nóng)業(yè)和狩獵為生產(chǎn)形態(tài),尚處在原始的父系家族公社解體階段。建國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愿意定名獨龍族。

  

  紡織技術(shù)傳入獨龍江的時間較晚,之前,獨龍人常以獸皮御寒樹葉遮羞。紡織技術(shù)傳入獨龍江后,紡織便成了獨龍族婦女的主要勞作形式,她們常以麻皮、水麻皮、火草等野生植物為原料捻線織布,用野生植物為染料染線織出圖案花紋,當?shù)胤Q獨龍?zhí)骸*汖執(zhí)喊滋鞛橐峦砩袭敱?,穿著樣式分場合而定,勞動、?jié)日、喜慶、生活著裝的樣式各有不同,習(xí)慣穿法是,將獨龍?zhí)簭淖蠹缫赶滦崩列厍?,于右肩上方打結(jié),袒露左肩右臂。獨龍族婦女的裝飾,頭部戴耳環(huán)(獨龍語“鳴爾鍥”)一般用藤篾或銀制作,頸部佩戴珠子(獨龍語“額咯”)數(shù)串,色彩各異按個人喜好配戴,女子腰間系數(shù)十道染色的細藤圈作裝飾,男子服飾較簡樸,皆披毯為衣。男女皆裹綁腿,防止蟲蚊叮咬和挎一個用藤篾精制的小篾籃(獨龍語“達戈”)盛物。男子喜挎弩箭、腰刀,顯得粗獷強悍。

  建國后,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傳入,獨龍族的服飾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獨龍?zhí)旱闹谱饕延梢吧参锢w維改變?yōu)槊蘧€和開司米毛線紡織,現(xiàn)在的獨龍?zhí)荷势G麗,美觀結(jié)實,紡織工藝精湛,充分體現(xiàn)了獨龍族人民的審美觀念和獨特的服飾文化內(nèi)涵。

  走近原生態(tài)的回族服飾

  很少有人注意到,回族服飾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宋人的筆記中,就有回族男子頭纏“戴斯他爾”(纏頭)、戴白帽的習(xí)俗。上千年過去了,回族的服飾經(jīng)過許多變化,但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還是被保留了下來,而且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吳忠市文化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工作辦公室的郭建申,20年來無數(shù)次深入回民聚居的農(nóng)村,了解他們的服飾特色和民俗風(fēng)情。他向記者介紹了原生態(tài)回族服飾的特色。

  頭飾

  

  在回族服飾中,保留至今、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頭飾了。

  男子主要是戴平頂?shù)陌撞贾谱鞯膱A頂無檐白帽或黑帽(也有不同教派的回族男子戴六棱帽,顏色有黑、白、藍色)。耳套、纏頭(禮拜用的戴斯他爾)。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制做,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有的白帽上印有精美的幾何圖形和阿拉伯文字,表示修養(yǎng)和受到尊敬。

  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即戴斯他爾(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戴斯他爾禮拜。戴斯他爾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發(fā)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里面,這樣不利于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纏完后壓至后腦勺纏巾層里。過去回民頭纏戴斯他爾的較多,現(xiàn)在多數(shù)頭戴白帽,只有清真寺里經(jīng)常上寺禮拜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纏頭。

  舊時,回族男子愛戴一種風(fēng)翎帽。這是一種從頭頂至耳朵上面開叉,三片扇形的圓頂帽子。從耳朵上、后腦上部開叉的三片布面,左右兩側(cè)的布面垂到下顎,腦后的布面則拖到脖根至肩頭,左右兩片搭裹住兩側(cè)臉龐。有的內(nèi)裝棉花,有的縫制毛皮,冬天保暖,夏天扇風(fēng),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但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這種帽子在生活中已經(jīng)見不到了。

  回族女子有戴蓋頭的習(xí)俗,除此之外,還戴立邦小口白帽、圓頂撮口白帽、頭巾、抓縞子(如今已不多見)。

  蓋頭:旨在蓋住頭發(fā)、耳朵、脖頸。從《古蘭經(jīng)》上的規(guī)定“令她們把頭巾垂在衣領(lǐng)上”而來,意思是把頭發(fā)、耳朵、脖子等都遮蓋起來,集中精力禮拜,眼不觀邪,耳不聽邪,口不說邪。現(xiàn)在已發(fā)展成為一些回族地區(qū)婦女的普遍服飾。

  蓋頭一般有3種:年輕女子愛戴綠色蓋頭,清新秀麗;有些女子結(jié)婚后戴黑色蓋頭,顯得清雅莊重,但有些女子到了老年仍然戴著黑色蓋頭,這表示即使她失去了丈夫,但對丈夫的感情很深,不愿考慮再嫁,周圍的人一看她蓋頭的顏色,就知道她的心意;老年人多戴白色蓋頭,顯得清凈潔白。

  過去,一些年輕女子多戴圓頂撮口白帽(其實這是回族女子真正戴的帽子形狀,現(xiàn)在已不多見),有的旁繡花朵,顯得靈巧素雅,俊俏秀美。同時,老年婦女冬天多戴黑、褐色頭巾,夏天搭白紗巾;中年婦女冬天戴紅、綠、藍色頭巾,夏天戴輕薄紅綠紗巾。

  服飾

  

  回族男子喜歡穿白襯衫、白布大襠寬松褲、長袍、袍子(準白)、馬甲(坎肩),顏色多為白色、毛藍、黑色。

  準白:阿拉伯語音譯,即“袍子”、“長大衣”。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有單、夾、棉、皮4種。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孛窀鶕?jù)不同的季節(jié),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既可當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刈迥凶拥目布?,裝飾工藝比較簡單,在襟邊、袋口處用針扎出明線,使衣服各邊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裝造型的線條美,同時,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顯得雅致。皮坎肩選料頗講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縫成后輕、柔、平、展。

  回族女子的傳統(tǒng)衣服樣式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對襟衣服,但裝飾內(nèi)容卻比較豐富。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繡花,色彩鮮艷、形象逼真。大襟衣服是在右邊扣扣子,紐扣是自己用布料制作的,因此做起來比較費工時?;刈迮酉矚g在鞋頭上繡花。襪子主要講究通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繡花,襪底多制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繡花的。

  回族女子還喜歡穿上腰大襠棉褲、單褲、裹腿、繡花鞋。結(jié)婚時的婚嫁服有喜衣、踹(音同)蛋鞋。而冬季,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二毛裹皮衣褲、抄袖,納底千層鞋、虎抱頭鞋、氈窩窩、老灘羊皮襖、皮坎肩等。回族女子的衣服顏色多數(shù)素雅、潔凈,老年人多穿著黑、藍、灰等;年輕人喜歡穿鮮亮的,如綠、藍、紅等。

  傳承

  

  在吳忠市上橋鄉(xiāng)瓜兒村,記者見到了出生于1912年的回族老人哈秀英,她是當?shù)赜忻拿耖g裁縫?;刈迦舜┑睦鲜揭路?,沒有她不會做的。她從7歲開始跟隨母親哈楊氏學(xué)做針線活,解放初期被編入合作社縫紉組做衣服,改革開放后在家里為回族群眾做衣服,至今已經(jīng)有80多年的歷史了。由于手藝好,四鄰八鄉(xiāng)的回族群眾都來找她做衣服。

  哈秀英老人說,平日里做得多的都是大襟衣服、大襠褲,由于是純手工縫制,大襟衣服、開襟衣服一般一天只能做一件。大襠褲一般一天能做兩條。除了衣服,老人還能做回族女子的蓋頭、鞋,還會在鞋頭上繡花。

  四五年前,做了一輩子的針線活的哈秀英老人的眼睛徹底看不清了,不能做針線活了。她把手藝傳給了女兒馬介蘭。馬介蘭對做衣服也很有興趣,她說:她們最拿手的是做老式回族服裝,新式的一般不做。

  馬介蘭介紹:就像唐裝等民族服裝又流行起來一樣,最近這一二年,回族傳統(tǒng)服飾又流行起來,經(jīng)常有人找上門來要求做個布扣對襟衣服,中年人來做一件大袍、老年人做大襟衣服等。如今,馬介蘭干這個裁縫活也已經(jīng)是四五十年光景了,眼睛花得已經(jīng)看不清針腳,無法繼續(xù)做衣服了,她又將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兒媳。

  在瓦梁溝村,記者還見到了靠自己摸索學(xué)會了刺繡的李兆元老人。李兆元今年65歲,年輕時因為愛好,自己學(xué)習(xí)畫圖樣,竟然練出了栩栩如生的刺繡手藝。自己家的枕套、孩子穿的圍兜、衣服,都有他的刺繡作品。甚至朋友結(jié)婚時,都能得到他刺繡的龍鳳呈祥的枕套作為賀禮。在東塔鄉(xiāng)穆民新村村民楊海學(xué)家里,就保留著一對40年前結(jié)婚時李兆元送的枕套,這么多年他們一直沒舍得用過。

  在吳忠市,還有馬占華、馬秀英等15位會刺繡、裁剪、制作回族服飾的手藝人。除了這些已經(jīng)受到保護的民間藝人之外,在吳忠市還有一家以制作回族服飾為主的民營企業(yè),生產(chǎn)回族人民的生活服裝的同時,也擔負著傳承回族服飾文化的重任。

  【新疆鞋靴】古代先民的鞋靴:形制新穎獨特

  鞋子是人類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稱為“足衣”。鞋子對推動人類服飾的改革、發(fā)展,曾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注重于實用,同時有著裝飾審美功能。

  新疆原始居民穿靴早于穿鞋。靴子是一種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長筒鞋,多為皮革制成。羅布泊地區(qū)鐵板河古墓出土的“樓蘭美女”所穿的生獸皮靴,是我國時代最早的一雙皮靴,已距今3800余年。皮靴尖部開口,靴面、靴幫、靴底分件縫制,并且把摩擦原理用于靴底當中,是我國鞋靴史中的珍貴資料。小河墓地出土的一具女尸所穿的一雙短腰皮靴,保存得十分完整,距今也已3800年左右。靴高19厘米,底長27厘米,用牛皮制成,由靴底、靴面前部、靴后三塊皮子縫制。棕色毛繩穿過靴口兩個側(cè)孔,將靴腰束緊。這雙皮靴十分重視裝飾性,靴面正中涂有一道紅線條,中央皮上穿5股紅毛線,其中3股捆扎羽毛,可謂美妙絕倫。

  

  到了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先民的縫靴技術(shù)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人們開始用熟皮制靴,制靴工藝已程序化。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一只3000年前的皮靴就具有這一特征。這雙保存較好的皮靴,幫、底用牛皮,靴統(tǒng)用羊皮縫制,靴底用三層牛皮,結(jié)實耐磨。

  

  考古工作者在鄯善縣蘇貝希古墓發(fā)現(xiàn)的長筒靴子十分奇特,用獸皮縫制,毛朝外,靴筒口超過膝蓋,皮靴內(nèi)套質(zhì)地柔軟的毛布褲子,褲口系有毛線編織的帶子(褲子與中原古代居民穿著的脛衣相似),使褲子與皮靴連為一體,這種奇特的靴子應(yīng)是根據(jù)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和氣候條件設(shè)計縫制的,在寒冷的天氣外出時,起到御寒的作用。特別是初春時節(jié)冰雪溶化,人們淌水過河時穿著這種長筒皮靴十分實用;也有可能是在狩獵時,為了保護腿部免遭野獸咬傷而設(shè)計的。

  趙武靈王在引進胡服的同時也引進了靴子。為了作戰(zhàn)的需要,他們用騎兵戰(zhàn)術(shù)代替戰(zhàn)車。與鞋履相比,靴子更適合于騎乘?!夺屆分性唬骸肮庞行亩鵁o靴,靴字不見于經(jīng),至趙武靈王始服?!薄吨腥A古今注》曰:“靴者蓋西胡服也,昔趙武靈王好胡服,常服之,其制短革軪黃皮?!笨梢姰敃r的靴子為短腰靴,后改成長腰靴。穿用靴的制度到唐代才有變遷?!囤脞艔目?著靴》條曰:“朝會著靴,蓋起于唐中葉以后。”這時的靴子,根據(jù)尚書令馬周的建議,被改為短統(tǒng),用于百官常服,有時還兼用于朝服,連朝見天子也不例外。

  漢代西域鞋靴制作工藝比前代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有氈鞋、氈靴、皮鞋和皮靴,還有史籍中記載的“織成履”。1980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樓蘭孤臺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一只革靴,形制為半腰形,內(nèi)襯毛氈,用麻線縫制,整體上看皮靴十分牢固,也比較規(guī)整,皮質(zhì)精良,從中看出隨著漢代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當時西域皮革的鞣制技術(shù)和制靴工藝有了較大的提高。

  

  關(guān)于皮鞋,漢文史料記載頗多。皮鞋也稱“鞮”,未經(jīng)鞣制生革制成的皮鞋叫“草鞮”,用熟皮鞣制的鞋履叫“韋鞮”。洛浦縣山普拉漢墓出土的皮鞋多是用鞣制較好的熟皮縫制,這里出土的一雙兒童皮鞋,除鞋底已失以外,其它部分保存得十分完好,皮面氈里,腰高8厘米,底長17.5厘米,用熟皮和動物的筋做線縫制,形狀十分規(guī)整。

  

  精絕國人穿著的鞋履重視裝飾效果。1995年尼雅1號墓地3號墓出土的一雙紅地暈間緙花靴的樣式十分獨特。此靴長29厘米,高16.5厘米,形制為短腰,整個靴子用皮、毛褐、絹、氈等多種材料縫制,特別是靴面中央在白地上織有并蒂花卉圖案,起到了錦上添花的裝飾效果。靴子構(gòu)思巧妙,形制新穎獨特,是新疆古代鞋靴中的又一精品。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這是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的詩句。絲履為古代男女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鞋子。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東晉時期的一雙織成履,就反映了當時較高的制鞋工藝水平。墓中同時出土升平11年(公元367年)和升平14年(公元370年)的文書,可知它是東晉時期的遺物。履長22.5厘米,寬8厘米。履底、幫、里是用麻繩編織的。鞋面由褐、紅、白、黑、藍、黃、金黃、綠等八種顏色的絲線織成各種花紋和云紋。幫面上還有“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長”十個隸書漢字。這雙織成履流露出中原鞋履的風(fēng)范,履底、履里、幫面編制的都非常精致,是中國古代鞋履中的瑰寶。

  南北朝時期的靴子實物見于尉犁營盤古墓之中,營盤出土的一雙彩繪刺繡靴子,靴底為皮革,靴面是麻布質(zhì)地,靴內(nèi)襯柔軟的毛織物,使整個靴子顯得比較厚實,靴面、靴筒繡有紅、青、黑、藍等色彩的云朵紋樣,像這樣具有強烈裝飾風(fēng)格的靴子,在我國唐代以前,實不多見。

  從考古發(fā)現(xiàn)資料來看,唐代西域女子的鞋履可分為高頭和平頭兩種形制。高頭履又稱翹頭履,阿斯塔那230號墓出土的屏風(fēng)畫《仕女圖》中的女子,所穿的鞋子就是翹頭履,鞋頭上翹,并飾有花紋。這雙云頭錦鞋的鞋面、鞋頭、襯里都采用了高級面料,特別是襯里用藍、綠、緋紅、絳、蛋青、白、黃七色織成彩條花鳥流云等紋飾的經(jīng)錦,其中藍、絳、緋紅、蛋青四色彩條暈間。這是目前唐代彩條中顯花的最華貴的暈間彩錦品種。鞋面是華麗的變體寶相花紋,鞋頭用一種由大紅、粉紅、白、墨綠、蔥綠、黃、寶藍、墨紫八色絲線織成的斜紋錦,圖案為紅地五彩花,以大小花朵組成團花中心,繞以珍禽異獸,卷云行霞,間以瑞草散花,外側(cè)又雜置折枝花和山石遠樹。鞋頭呈高聳的云頭狀。這雙云頭錦鞋充分顯示了唐代中期織錦、配色、顯花三者結(jié)合的顯花藝術(shù)水平,是唐代衣物中極為罕見的精品之一。

  唐代西域女子穿著的平頭鞋有麻、蒲、皮等多種質(zhì)地。用麻線編制的鞋子稱作麻鞋,又稱線鞋,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雙麻鞋,用粗麻繩編織成厚底,由細麻繩編織鞋面。鞋面結(jié)構(gòu)疏朗,中間編織成鏤空狀,與現(xiàn)代的涼鞋相似。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的《圍棋仕女圖》中的幾位侍女也穿了這種麻鞋,說明麻鞋是唐代西域居民普遍穿著的鞋子。麻鞋并不是西域的傳統(tǒng)鞋履,應(yīng)是從內(nèi)陸輸入的。但內(nèi)陸的線鞋,不同于《圍棋仕女圖》中地位低下的侍女所穿的麻鞋,而是京城里貴族婦女時尚的奢侈品。穿麻鞋的形象在唐代繪畫作品中有諸多反映,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的宮女們,全都穿著麻鞋。此外陜西長安唐韋泂墓出土的石刻以及西安唐代李爽墓出土的壁畫上都有穿麻鞋的形象。

  阿斯塔那唐墓中還發(fā)現(xiàn)了蒲草編織的蒲鞋,這種鞋子也是由中原傳入的,多為百姓暑天所穿。五代畫家顧閎中所繪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也可以看到當時蒲鞋的具體形象。

  皮鞋與麻鞋、蒲鞋相比,十分耐穿,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8雙皮鞋,鞋底用粗麻線編織,鞋面用皮革,鞋內(nèi)襯氈,用麻線縫綴,顯得結(jié)實耐用,應(yīng)是當?shù)毓そ乘啤?

  唐代西域靴子實物十分少見,多見于絹畫、石窟壁畫和草原石人,如現(xiàn)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土于吐魯番古墓的《樹下人物圖》中的女主人,穿的就是一雙黑皮靴。西域女子舞蹈時也穿皮靴。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唐代婦女也有穿靴子的習(xí)俗,特別為宮廷舞女所青睞,將這種靴子叫“蠻靴”。如舒元輿的《贈李翱》中云:“湘江舞罷忽成悲,便脫蠻靴出降帷。”穿靴子的婦女形象,在唐人的繪畫中也有反映,和這種靴子配套,身上都著胡服。

  唐代西域男子的靴子,比較常見的是長腰靴,靴的質(zhì)地以皮革為主。如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的木雕胡人俑、戴幞頭泥塑胡人俑、打馬球俑以及《侍馬圖》中的牧馬人都穿著長腰靴。天王踏鬼俑中的武士所穿的高筒靴子,靴筒上端兩側(cè)有扣眼,系帶從扣眼穿出,再束在腰帶上。1973年阿斯塔那193號墓還出土了一雙紙靴,它是隨葬的冥衣,通高9厘米,長筒,靴尖到腳背間用麻線縫連,腳踝處用織物扎束固定,并有裝飾作用。

  

  靴子是高昌回鶻男子的主要鞋履,穿長袍時,褲子塞入靴內(nèi)。有的靴筒上端兩側(cè)有扣眼,系帶從扣眼穿出,再束在腰帶上,將靴統(tǒng)吊起。高昌回鶻女子除了穿皮靴之外,還穿一種厚底、鞋尖上翹的花鞋,這種鞋子具有中原文化的特點,曾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反映了漢人穿著習(xí)俗對高昌回鶻人的影響。高昌人還發(fā)明了“套靴”,就是靴外又套一雙皮質(zhì)的鞋子,這種被現(xiàn)在維吾爾人稱之為“喀拉西”的靴子,至今仍在南疆地區(qū)廣為使用。

  【云南服飾】云南十八怪,四季同穿戴

  對于第一次到昆明的人來說,這個城市首先給他們的奇異感覺之一,恐怕就是大街上的各式穿著了。在一天當中,有人穿輕薄的襯衫短裙,有人穿毛衣和風(fēng)衣,甚至還有人穿著棉衣或棉背心,五花八門,寒暑涼熱,讓你分不清春夏秋冬。

  

  難怪人說:“云南十八怪,四季同穿戴”。 細究起來,“四季同穿戴”起碼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在一天之內(nèi),人們可能同時分別穿著四季的衣服,即“一天穿四季”;二是在一年當中,幾乎可以穿著同樣的衣服度過四季,即“穿戴無四季”;要么四季同在,要么四季不分的兩個極端,成為云南不少地區(qū)的穿戴特征,而這種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云南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所決定的。 地處云貴高原的云南,其氣候特征是“河谷盛夏山區(qū)春,高原艷秋雪山冬?!钡嵛鞅钡拿防镅┥竭€是白雪皚皚的時候,滇南的河口則早已是春行夏令了。復(fù)雜多樣性是云南氣候的一大特點,也是云南人在服裝上“一天穿四季”的根本原因。從全省范圍來看(本文來自通吃島股票論壇),一天當中,云南各地的服裝呈春夏秋冬四季形態(tài)。

  

  服裝既有實用功能,也有審美功能。從實用的意義說,服裝是氣候的晴雨表,有什么樣的氣候,就有什么樣的服裝。從大范圍來看,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也可分為熱帶的、溫帶型和寒帶型三種類型。

  

  南部和西南部的西雙版納和德宏是傣族聚居的地區(qū),他們的服裝屬于熱帶型的。這一類型的服裝窄小緊身,面料輕薄透氣,色彩淡雅明快,特別是傣族婦女的服裝,被有的學(xué)者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裝,上穿緊身小背心,外套緊身短上衣,圓領(lǐng)窄袖,下穿長統(tǒng)裙,腰間束銀腰帶,女性豐滿的胸部、纖細的腰部和圓潤的臂部在婀娜的步態(tài)中顯露無遺,裙子長及腳背,裹緊身體,裙子下擺隨行走節(jié)奏前后扇動,卻也“腳下生風(fēng)”,頗為涼快,非常適合當?shù)匮谉岬臍夂?。類似服裝的還有拉祜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基諾族等民族也穿筒裙,比傣族筒裙還要短,多數(shù)僅過膝。但面料較厚,色彩也比傣族服裝濃烈一些。

  

  往北往東走就進入了溫帶氣候帶,服裝也呈現(xiàn)出溫帶的樣式來,如白族的服裝就是典型代表。白族聚居的大理有四季如春的美名,白族婦女的服裝別具一格,上穿白上衣,紅坎肩,坎肩又叫領(lǐng)褂,結(jié)紐處以銀飾裝點,腰間系繡花飄帶或黑色繡花短圍腰,下著蘭色寬褲,腳穿繡花“白節(jié)鞋”,色彩明快,白紅黑搭配非常協(xié)調(diào),在蒼山雪頂和洱海碧波的映襯下顯得素雅美麗。而背心的穿著就頗具溫帶特點,既可抵擋早晚的涼意,又風(fēng)涼利索,適合溫帶的氣候特點。 麗江的納西族婦女上著厚背心,下穿厚褶裙,內(nèi)穿長褲,系圍腰,頭戴藍帽子,背后“披星戴月”羊皮披肩,這種穿著非常實用,勞動起來很方便。而且把民族精神也穿在了身上,它象征著民族的勤勞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

  進入麗江中甸一帶,就是滇西北地區(qū)了,這里海拔高,氣候較冷,因而民族服裝也就具有了寒帶特征。藏族、傈僳族、彝族、納西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的服裝寬大、厚實、凝重,便于勞動,又具備御寒的功能。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服裝接近藏族,小伙子頭戴氈帽,足蹬長靴,腰系彩帶,加上他們個子高,模樣英俊,渾身上下透著一股英武的帥氣。婦女的服裝則是上身寬大右襟衣,下著長褶裙,腰系彩色腰帶,由于衣服寬大,里面可以穿較多衣服,足以抵擋寒冷的氣候。 “山腰百花山頂雪,河谷炎熱穿單衣”的景象是云南許多地方的真實寫照。從山腳到山頭,春夏秋冬全有。由海拔變化而造成的垂直氣候特征又是云南氣候的另一特點。正所謂“一山有了四季,十里不同天”,使得不少云南人一天之內(nèi)便穿完了外省人一年的衣服,不得不“一天穿四季”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 在线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在线| 国产又粗又爽又猛又黄的| 麻豆视传媒短视频在线看| 蜜桃av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热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久久乱码一区二区| 大伊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熟妇喷浆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大屁股喷水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激情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观看| 九九九热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野外 |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两区| 成人综合网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 深夜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亚洲第一区欧美日韩在线|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四区| 色婷婷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开心久久综合激情五月天|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午夜精品在线观看视频午夜| 97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人人| 夜色福利久久精品福利| 又大又紧又硬又湿又爽又猛| 黄色美女日本的美女日人| 国产精品自拍杆香蕉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野外| 日韩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老熟妇乱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久久99九九|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