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元子步天歌》中的天文學思想略析
道教素有“夜觀星象”的傳統。據《樓觀本起傳》記載,“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①。道教宮廟稱“觀”而不稱“寺”或者“廟”,與道教夜觀天象的傳統或許有最為直接的關聯。道教為什么重視天文學,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遺風之影響,對天體極為崇拜與敬畏;同時,道教從“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fā),認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證道,得道成仙。道教神學理論體系建構,道教各種內外丹養(yǎng)生修仙方術的發(fā)展和完善,需要道門中人掌握一定的天文學知識。道教神仙譜系的建立是以天體宇宙的模型為基本構架的,而道教天層結構模型的建構離不開天文學知識,道教神學信仰和思想需要通過一定的科儀形式來表達。道教科儀儀式的實施,特別是醮壇的設計、步罡踏斗之類的科儀程式的編排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天文宇宙知識。早期天師道教區(qū)組織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設置,即運用了二十四節(jié)氣和二十八宿等天文知識,形成了一個有嚴密組織的教區(qū)系統??傊?道門出于星占的宗教政治訴求和延年益壽需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從而形成了夜觀星象的傳統。
漢代以降,隨著天文星象觀測的深入,人們認識的星數和星官(星座)數劇增,需要有一種能夠幫助辨認和記憶全天星官的工具,因此出現了許多星圖。三國時代,吳國太史令陳卓把石氏、甘氏、巫咸三派星占家所占的星官,加以綜合,求同存異,編成一個具有283官1464個恒星的星表,并繪制了星圖。星圖的優(yōu)點是形象,使人容易辨認星官。但是星圖復雜,難于記憶。于是人們便開始借用帶有韻律的詩文、歌訣來描述全天星宿。在這方面,道教天文學家做出了突出貢獻。 隋代道號為黃冠子的道士李播②就曾作《天文大象賦》,采用歌賦形式對星空作了文學描述。李播的這一嘗試有助于人們認識星空,可惜流傳不廣。 及至隋唐,出現了一部署名為《丹元子步天歌》的天文著作,圓滿地完成了這一工作。關于《丹元子步天歌》的年代、作者,目前尚存爭議③,主要有隋代丹元子和唐代開元王希明(自號丹元子)作兩種說法。但就丹元子這一稱號來分析,此乃典型道門道號;且《新唐書•藝文志》三“五行類”錄有“王希明《太乙金鏡式經》十卷,開元中詔撰”④,王希明所撰的《太乙金鏡式經》當為道書無疑。因此,筆者以為,不管《丹元子步天歌》的作者是否真為王希明,我們都可以判定,《丹元子步天歌》肯定出自隋唐道徒之手,是道教天文學的珍貴文獻?,F存《步天歌》的版本很多,文辭有異。今人潘鼐取《四部備要》本《通志•天文略》,《十通》本《文獻通考》,清康熙校元至元刻本補刻本《玉?!?文津閣本《四庫全書》、《靈臺秘苑》,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乾象圖》,浙江圖書館特藏彭氏知圣道齋抄本《天文鬼料竅》,上海自然博物館藏明刊本《步天歌》(明代李之藻藏本),《叢書集成》本梅文鼎《中西經星同異考》,坊刻本《萬法歸宗》及家藏明永樂寫本《天文秘旨備考》內《步天歌》,“厘定正訛,考核異同,甄以星象,加以???#8221;,校訂出一個比較完善的《步天歌》本子⑤。本書即以此版本來探討《步天歌》的道教天文學新思想。 丹元子按陳卓所定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編成一篇七言長歌,名之為《步天歌》。其獨特的天文學思想主要有以下二點: 一、“步天識星”的天文學思想 《步天歌》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以文辭淺近、帶有韻律的歌訣來介紹陳卓所總結的283官和1464星。例如: 東方(七宿之一) 角宿 南北兩星正真懸,中有平道上天田,總是黑星兩相連,別有一烏名進賢。平道右畔獨淵然,最上三星周鼎形,角下天門左平星,雙雙橫于庫樓上。庫樓十星屈曲明,樓中五柱十五星,三二相著如鼎形。其中四星別名衡,南門樓外兩星橫。(文中加點的即為星名,下同) 北方(七宿之一) 壁宿 兩星下頭是霹靂,霹靂五星橫著行,云雨次之曰四方。壁上天廄十圓黃,鐵五星羽林旁,土公兩黑壁下藏。 北極紫微宮 一本作紫微垣(三垣之一) 中元北極紫微宮,北極五星在其中,大帝之坐第二珠,第三之星庶子居,第一號曰為太子,四為后宮五天樞。左右四星是四輔,天乙太乙當門路。左樞右樞夾南門,兩面營衛(wèi)一十五。東藩左樞連上宰(一作上宰少尉兩相對),少宰上輔次少輔,上衛(wèi)少衛(wèi)次上丞,后門東邊大贊府。西藩右樞次少尉,上輔少輔四相視,上衛(wèi)少衛(wèi)七少丞(一作門東喚作一少丞),以次卻向前門數。陰德門里兩黃聚,尚書以次其位五。女史柱史各一戶,御女四星五天柱。大理兩星陰德邊,勾陳尾指北極顛。六甲六星勾陳前,天皇獨在勾陳里。五帝內座后門間,華蓋并杠十六星,杠作柄象華蓋形,蓋上連連九個星。名曰傅含如連丁。垣外左右各六珠,右是內階左天廚。階前八星名八谷,廚下五個天宿。天床六星左樞右,內廚兩星右樞對。文昌斗上半月形,稀疏分明六個星。文星之下曰三師,太尊只向三公明。天牢六星太尊邊,太陽之守四勢前。一個宰相太陽側,更有三公相西偏,即是玄戈一星圓。天理四星斗里暗,輔星近著開陽淡。北斗之宿七星明,第一主帝名樞精,第二第三璇璣星,第四名權第五衡,開陽搖光六七名。搖光左三天槍明。 現存《步天歌》中每句還配有星圖,今略。從以上摘錄的《步天歌》內容來看,《步天歌》采用朗朗上口的歌訣形式,形象而生動地記載了星官的名稱、星數和位置。其優(yōu)點在于,人們讀著步天歌,如同沿著天上的星官,漫步在天空繁星之間一樣。全歌條理分明,易于記憶。譬如,我們只要先認識一顆甲星,然后由甲星向東走去,便到乙星,或向南走去,便到了丙星。這樣,念著有韻味的歌訣,按著方向,一顆一顆地走過去,就可以辨認全天星座。這一步天識星的思想十分先進和便捷,所以《丹元子步天歌》一經問世便廣為流行,成為初習天文學的必讀著作。宋代史學家鄭樵就曾借助步天歌觀測星斗,自云:“一日得步天歌而誦之。時素秋無月,清天如水;長誦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數夜,一天星斗,盡在胸中矣!”⑥清代著名天算家梅文鼎也曾高度贊揚《步天歌》,云:“句中有圖,言下見象,或半或約,無余無失”⑦。宋代以降,《步天歌》受到高度重視,被視為描述星象的最權威記錄,元初修《宋史•天文志》時,就采用《步天歌》和《景祐乾象新書》作為??睒藴饰墨I。而且由于《步天歌》在傳習天文知識中的巨大作用,以至從宋鄭樵《通志•天文略》起,往往將其視為秘術,限定只能在靈臺傳誦,嚴禁傳入民間。
二、“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劃分新思想 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丹元子步天歌》首創(chuàng)了采用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劃分法,即把北極附近的星象分為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垣,其余分屬于二十八宿,將全天的星空分為三十一大區(qū)。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的起源很早,《周禮》中已有“二十有八星之位”⑧、“二十有八星之號”⑨的記載。1978年在湖北隨縣發(fā)掘的戰(zhàn)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內有一個書寫中國二十八宿的漆蓋箱。但早期二十八宿名稱,僅僅表明星座個體而已,而且二十八宿體系最初只是古人用來作為標志日、月、五星運動位置等目的而采用的。“宿”,《說文》云:“止也,息逐切”。“宿”在此讀為xiù,次也。次,舍止也,有宿舍之意。“二十八宿”從字面上解釋,即二十八個星宿,每個星宿作為行星舍止之處所。古人對日、月、五星在無垠的天空中的星群中往返不息,難以掌握其運行規(guī)律,于是設想依據恒星之天球上的位置,將天球劃分成一定的星空區(qū),即把黃道、天赤道附近的星空,劃分為二十八個星空區(qū),是為二十八宿。把二十八宿作為星空分區(qū)的主體,始自《丹元子步天歌》。二十八宿星空區(qū)域的劃分,是以二十八宿星官為基礎,把天空劃分為二十八個區(qū)域。每個星宿內有一定的星座,以作為固定的標志,古人以此觀測七政之星座間運行之規(guī)律,測定歲時季節(jié)乃至豐歉、禍福。二十八宿為:東方七宿(蒼龍)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共計四十六個星座。北方七宿(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共有六十五個星座;西方七宿(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共有五十四個星座;南方七宿(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共有四十二個星座。下面我們以東方七宿為例,略加說明。 角宿有十一個星座,分別為:角(又名辰角,共二星),平道(共二星),天田(共二星),進賢(一星),周鼎(共三星),天門(共二星),平(共二星),庫樓(又名天樓,共十星),柱(又稱五柱,共十一星),衡(共四星),南門(共二星)??核抻辛鶄€星座,分別為:亢(共四星),大角(一星),折威(又名七折威,共七星),攝提(共六星),頓頑(共二星),陽門(共二星)。宿有十一個星座,分別為:氐(又名天根、天府,共四星)、天乳(一星),招搖(一星),梗河(三星),帝席(又名帝座,共三星),亢池(共四星),騎官(共十星),陣車(共三星),車騎(共三星),天輻(又名天福,共二星),騎陣將軍(一星)。房宿有七個星座(另有鉤鈐為附座),分別為:房(又名天駟、馬祖、農祥,共四星),鉤鈐(又名衿,共二星),鍵閉(一星),罰(又名伐星,共三星),兩咸(共八星),日(一星),從官(共二星)。心宿有兩個星座,分別為:心(又名火、大火,共三星),積卒(共十二星)。尾宿有五個星座(另有神宮為附座),分別為:尾(又名九江,共九星),神宮(一星),天江(共四星),龜(共五星),傅說(又名天策,一星),魚(一星)?;抻腥齻€星座,分別為:箕(又名農尾,共四星),糠(一星),杵(共三星)。 由于二十八宿星官在天上的分布疏密并不均勻,所以這二十八個區(qū)域的大小也相差很大。最大的井宿所占的赤經范圍達三十多度,而最小的觜宿、鬼宿則只有幾度。由于歲差的影響,各宿的距度在不同時代也有些變化。
《丹元子步天歌》還采用三垣來劃分星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垣,本義為墻垣。古人將北極周圍鄰近的星座,用想象的虛擬線條聯系為三個星空區(qū),各區(qū)都以東西兩藩的星繞成墻垣形式,故取名為三垣,作為天宮中天帝的官署。同樣,作為星官來說,這些名稱的起源或許很早。但在丹元子之前,人們并沒有把它們直接作為劃分天區(qū)的主體。只有在《丹元子步天歌》一書中才首次將三垣作為三個天區(qū)的主體,應用于星空的劃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文學新思想?!独m(xù)文獻通考》之《象緯考》曾就此作了一個評述: 《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恒星只分中宮、二十八宿及在二十八宿之外者。其中宮之星,凡三垣及二十八宿以上之列星近中宮者,皆屬之。其二十八宿之星則止二十八宿及附宿之星而已。其二十八宿以下之列星近地平者,則皆屬之二十八宿之外焉。隋丹元子《步天歌》始將恒星分屬三垣二十八宿。三垣之星,固在中宮,其二十八宿之星,則不論近中宮與近地平,計星之經度,分屬各宿。鄭樵《天文略》宗之。⑩ 古代天文學文獻中,紫微垣簡稱紫垣、紫宮,其所在的天區(qū)是北極周圍,共有三十七個星座,分別為北極(包括太子、帝、庶子、后宮、北極共五星),四輔(又稱四弼,共四星),天乙(又稱天一,一星),太乙(又稱太一,一星),左垣(又稱東垣,共八星),右垣(又稱西垣,共七星),陰德(共二星)),尚書(共五星),女史(一星),柱史(一星),御女(又命御女宮,共四星),天柱(共五星),大理(共二星),勾陳(又作鉤陳,共六星),六甲(共六星),天皇大帝(一星),五帝內座(又稱五帝座,共五星),華蓋(共十六星),傳舍(共九星),內階(共六星),天廚(共六星),八谷(共八星),天棓(共五星),內廚(共二星),文昌(又名司祿,共六星),三師三公(共六星),天床(共六星),天尊(一星),天牢(共六星),太陽守(一星),勢(共四星),相(一星),玄戈(一星),天理(又名貴人牢,共四星),輔(一星),北斗(共七星),天槍(又名天鉞,共三星)。紫微垣乃三垣的中垣,居北天中央位置,故又稱中宮。丹元子把二十八宿星官與紫微垣天區(qū)之間空隙較大的區(qū)又劃出二垣,即將星宿、張宿、翼宿和軫宿以北的天區(qū)稱作太微垣;而將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區(qū)稱作天市垣。太微垣在紫微垣下的東北腳,位于北斗的南方,包含二十個星座。太微垣的兩垣主要由十顆星組成,左垣、右垣各五星。太微之于三垣,乃象征天宮的政府官署,所以太微垣內的星名多用官名,如左垣(又稱東垣或東藩)五星為左執(zhí)法、上相、次相、次將、上將,右垣(又稱西垣或西藩)五星為右執(zhí)法、上將、次將、次相和上相。其余星座分別是:謁者(一星),三公(共三星),九卿(共三星),五諸侯(共五星),內屏(共四星),五帝座(共五星),幸臣(一星),太子(一星),從官(一星),郎將(一星),虎賁(一星),常陳(共七星),郎位(共十五星),明堂(共三星),靈臺(共三星),少微(又名處士星,共五星),長垣(共四星),三臺(又名三能、三衡、三奇、三階、臺階、天階、泰階、天柱,共六星)。天市垣又名天府、長城、天旗庭、天旗,乃三垣的下垣。天市垣象征天帝率諸侯所幸都市,故東西兩藩各星均用各地方諸侯國命名。天市垣包含十九個星座,分別是:左垣(又稱東垣或東藩,共十一星),右垣(又稱西垣或西藩,共十一星),市樓(共六星),車肆(共二星),宗正(共二星),宗人(共四星),宗(共二星),帛度(共二星),屠肆(共二星),候(一星),帝座(一星),宦者(共四星),列肆(共二星),斗(共五星),斛(共四星),貫索(共九星),七公(共七星),天紀(共九星),女床(共三星)。這種采用三垣、二十八宿作為全天星空的劃分主體,將整個星空劃分為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的三十一個區(qū)域系統的方法,始于道門中人丹元子,無疑是《丹元子步天歌》中又一獨到的天文學思想。這種分區(qū)方法使得每區(qū)域都有一個主體,范圍得當。正是由于這種星空劃分方法較為合理且又十分形象,(11) 故一直被歷代所沿用,直至近代。 注: ①《終南山說經臺歷代真仙碑記》,《道藏》第19冊,第543頁,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書店、上海書店1988年版,下同。 ②李播即李淳風之父。據《舊唐書》卷七十九《李淳風傳》載:“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棄官為道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圖》,文集十卷,并行于世。”中華書局標點本,第8冊,第2717頁。 ③《新唐書•藝文志》三“天文類”載有“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一卷”;鄭樵《通志•天文略》卷六則稱:“隋有丹元子者,隱者之流也;不知名氏,作《步天歌》,見者可以觀象焉。王希明纂漢、晉志以釋之,《唐書》誤以為王希明也。”《通志二十略》上冊,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450頁。
④《新唐書•藝文志》三“五行類”,中華書局標點本第5冊,第1558頁。 ⑤載潘鼐著:《中國恒星觀測史》,學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135頁。 ⑥《通志•天文略第一》,《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點校本,第四冊,第450頁。 ⑦引自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3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6頁。 ⑧《周禮•春官》。 ⑨《周禮•秋官》。 ⑩《續(xù)文獻通考》之《象緯考》。 (11)例如,三垣中每垣都有若干顆星作為框架,如同圍墻一般界限出這三個天區(qū)的范圍。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哲學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