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行紀隨想之一
“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 一個和中華民族同樣古老滄桑的民族,一個和中華民族同樣遭受了百般周折,甚至還要忍受長達2000年失去故國家園、流離失所在世界各地的民族,對民族國家和生存空間的渴求和欲望是怎樣的強烈!在以色列的日子里,我用腳步去丈量,用雙眼去觀察,用心去體會,每段歷史里的每段故事,感受著4000年文明在這片小小國土上的厚重沉積,一點一滴,刻骨銘心! 下面的圖片上我標記了若干重要建筑和地形 死海(Dead Sea),聞名世界的旅游圣地,以其富含礦物質(zhì)的水體而盛名。在死海南麓,一塊巨大的平頂山體在平靜的碧藍海水域和荒涼的猶地亞沙漠中高高聳起,與周遭連綿的山體保持著數(shù)百米的距離,俯瞰著死海和山體之間的古代商賈之路。3000年前,死海周圍的生存環(huán)境遠沒有現(xiàn)在這么惡劣,水體更龐大,作為連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埃及尼羅河平原的交通要道,這條商賈之路連通著不同的文明,扮演著近東絲綢之路的角色。而背靠連綿群山、面臨死海、緊鎖交通要道的這塊巨大山體,就被稱為“馬薩達(Masada)”。這個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希臘文手抄本中,可能是亞拉姆語中“堡壘”的意思。關(guān)于馬薩達的早期歷史,只能從《猶太戰(zhàn)記》的作者弗拉維斯•約瑟夫(Flavious Josephus)的記載中找到些許端倪,時間蕩滌了一切,早期猶太王們興建的建筑未能在馬薩達留下任何痕跡,人們今天看到的馬薩達遺址,主要是大希律王(前37年~前4年)和羅馬軍團占領(lǐng)時期留下的建筑。 馬薩達的地勢極其雄偉,完全獨立于周圍的山體,呈較規(guī)則的菱形,象一艘龐大的戰(zhàn)艦,艦首朝向正北偏東,死海的方向。馬薩達的四周均為懸崖環(huán)繞,落差最大的東側(cè)懸崖相對高差達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其余三面均高出周邊地形300米以上。與山體的險峻相比,山頂卻十分平整,適合大規(guī)模建筑。通向山頂?shù)奶烊煌ǖ辣环Q為“蛇徑”(Snake Path),蜿蜒于山體斜坡之上,最后登頂?shù)膸资讕缀跏谴怪倍?。由于低處猶地亞沙漠邊緣,馬薩達周邊的環(huán)境無比荒涼,基本是寸草不生,一般情況下可以望到數(shù)十公里外的約旦高原,不要說人,連大點的動物也無法躲過山頂駐軍的視線。 昔日上山只能通過蛇徑,就是纜車線下方彎彎曲曲的小道,如果時間充裕,可以選擇沿著蛇徑步行上下山,纜車上山大約需10分鐘,步行約40分鐘。 根據(jù)弗拉維斯的記載,馬薩達于公元前1或2世紀的某個時期首次被加固為堡壘。公元前37至31年間,大希律王對馬塞達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固和擴建,修建了兩座富麗堂皇的宮殿、一所澡堂、溝渠系統(tǒng)以及四周的圍墻。關(guān)于這些宮殿、羅馬式樣的澡堂,本文不作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借閱希伯來大學的Amnon Ben-tor教授編著的英文版《Back To MASADA》一書(500多大洋,知識就是財富啊~)。 大希律王雖然兇殘暴躁,但成功地保持了以色列猶太人王朝的相對獨立,自從他死后,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渥大維為了加強對猶太人地區(qū)的控制,從公元6年開始派駐羅馬巡撫常駐以色列國,并導致羅馬人和猶太人的矛盾逐漸激化。公元66年5月,猶太起義軍擊敗羅馬巡撫的雇傭軍,完全控制了猶太圣城耶路撒冷,起義之初,Menahem Ben Jair率領(lǐng)“狂熱者”奪取了馬薩達。羅馬巡撫向當時的羅馬皇帝、臭名昭著的尼祿告急,得派大將維斯帕先率領(lǐng)羅馬軍團進入巴勒斯坦,公元67年平定了北方的加利利地區(qū),也就是在此時猶太史學家約瑟福斯向維斯帕先投降。正當維斯帕先向南方的耶路撒冷進軍時,公元68年6月,傳來羅馬皇帝尼祿暴斃的消息,維斯帕先慎重地退回埃及靜觀其變,并在一年后的69年7月在埃及稱帝,70年初率大軍回師羅馬并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皇帝。在解決了帝位問題后,維斯帕先派自己的兒子提多繼續(xù)平定猶太人的叛亂。三個精銳的羅馬軍團將耶路撒冷團團圍困,公元70年8月,耶路撒冷陷落,猶太圣殿化為一片灰燼,起義者被瘋狂屠殺,全境遍布釘人的十字架,以至于“沒有地方能再立十字架,沒有十字架再可用來釘人”,7萬猶太人被賣為奴隸。起義領(lǐng)袖Menahem Ben Jair也被殺,他的外甥Eleazar僥幸逃出耶路撒冷,在馬薩達建立了自己的基地。此后,被羅馬人追捕的猶太人陸續(xù)來到這里,馬薩達成為了最后的據(jù)點,并堅持斗爭了三年。 這段時期也是馬薩達歷史上最豪邁、最悲情、也是最輝煌的時期。公元72年,羅馬蔣軍弗拉維斯•希爾瓦(Flavious Silva)率領(lǐng)第十軍團將馬薩達團團圍困。羅馬人用石弩向位于高處的猶太人營地投擲石塊,并在馬薩達懸崖的西側(cè)筑起一座巨大的土坡,成功地將攻占馬薩達的相對高差縮短到30米。在總攻之前,動用大批的奴隸將巨型攻城車推上馬薩達城墻邊緣,用攻城縋擊破城墻,并準備進行火攻。最終,在經(jīng)過長達七個月的圍攻后,猶太人被迫作出命運的抉擇。 這張放置于土坡正上方城墻的照片顯示了當年攻城車攻城的模擬圖 從當年被攻破的城墻位置望下去,這條兩千年前的土坡依然清晰,厚重的歷史感讓我仿佛看到腳下無數(shù)的羅馬士兵高舉著短劍沖刺上來,要把猶太民族僅存的血脈全部殺光 據(jù)記載,在馬薩達即將被攻破之時,猶太人領(lǐng)袖愛力阿沙爾(Elazar Ben-Yair)召集了全體猶太人發(fā)表了后來在以色列人人皆知的演說,“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也是最后停止抗爭的人。感謝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不論敵人多么希望我們做活俘虜,但他們沒有辦法阻止我們,遺憾的是我們沒能打敗他們。……天亮時我們將不再抵抗,感謝上帝讓我們能夠自由地選擇和所愛的人一起高貴地死去。讓我們的妻子沒有受到蹂躪而死,讓我們的孩子沒有做過奴隸而死吧!把所有的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毀。但是不要燒掉糧食,讓它告訴敵人:我們之死不是因為缺糧,而是自始至終,我們寧可為自由而死,不為奴隸而生!”。 最終猶太起義者們選擇了自殺,他們選出十名勇士,作為自殺的執(zhí)行者,所有人緊抱妻兒,躺在地上,自愿接受親密戰(zhàn)友的一劍。這十名勇士再用陶瓷碎片抽簽選出其中一人,殺死剩下的九個人,最后放火燒毀城堡后自盡。 第二天清晨,攻入城內(nèi)的羅馬人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們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但是,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這死般的寂靜比遭遇抵抗更為可怕:他們歷經(jīng)數(shù)月攻下的,不過是一座死城和遍地的尸骸。從此,猶太人的足跡從這片土地上消失,散布于世界各地,直到2000年后的1948年重新在這里建立以色列國。羅馬人贏得了馬薩達,但這是一場無功的勝利,因為他們抓不到一個俘虜。弗拉維斯•約瑟夫與躲藏起來得以逃生的兩個猶太女人及五個小孩談過話,并經(jīng)由他的記錄才得以流傳這個英勇的股市。復國后的猶太人在入伍時,都會來到馬薩達,許下自己的誓言:寧為自由死,不做奴隸生。以色列軍隊的新兵在馬薩達進行入伍宣誓的一句著名誓言就是:“馬薩達永不會再陷落!”(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br> 這就是馬薩達,一個民族乃至世界的一段慘烈的往事,一個以弱小勇敢抵抗強敵的往事,一個為了政治和宗教自由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往事。今天,它已經(jīng)成為世界范圍的一個勇敢、自由精神的象征,成為很多旅游者心目中的圣地。 在這次悲壯的猶太人起義后,羅馬人向馬薩達派駐了守備隊,直到公元113年左右才撤離。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時期還有少量僧侶在馬薩達生活過,直到某一天徹底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 馬薩達的壯烈故事及其戲劇性的結(jié)局吸引了眾多探險者來到猶地亞沙漠,試圖找到要塞的遺址。1838年,美國考古學家Robinson和Smith首先確認了這一地點就是歷史上的馬薩達——當時阿拉伯人叫它al-Sabba。1848年,來自美國、英國的考古學家開始在此進行發(fā)掘。但主要的發(fā)掘工作是在1963年-1965年間完成的,負責人是以色列的著名將軍兼著名考古學家YigolYadin。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薩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今天游客可以乘坐纜車到達懸崖頂部。在過去兩千年里,由于偏僻,氣候干燥,這個區(qū)域極少留下人類或自然的痕跡。羅馬人留下的土坡仍然屹立在西面,可以徒步攀行。許多古建筑已從廢墟中得以修復,如希律王的兩座宮殿的壁畫以及他建造的羅馬風格的澡堂。猶太會堂、倉庫和猶太反抗者的房屋也被找到并加以修復。 部分參考文獻 《希伯來民族簡史》 http://www./files/jianshi/index.htm 《Back to MASADA》 Amon Ben-Tor, 2009 http://www.hudong.com/wiki/%E9%A9%AC%E8%90%A8%E8%BE%BE http://zh./w/index.php?title=%E9%A9%AC%E8%90%A8%E8%BE%BE&variant=zh-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