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其他名家
董書傳人擔當書法欣賞:翻騰絞轉的揮灑
明末清初書法界,擔當以生辣豪縱,學董自化的書法面貌活躍于清初書壇,其晚年在云南書名尤盛。擔當一直以自己是董氏傳人為榮,并時常表達出學董而能逾出時輩的自信,其在《臨董玄宰先生帖》詩中云:“太史堂高不可升,哪知萬里有傳燈。從來多少江南秀,指點滇南說老僧。”萬歷三十三年,擔當13歲時補博士弟子員。33歲時,以歲薦入京應試禮部,旋執(zhí)弟子禮受業(yè)于董其昌、李維楨。其時董任南京禮部尚書,擔當在南京隨董氏達3年之久,潛心學習詩文、書畫。明代末年,擔當,法名普荷,一名通荷,俗名唐泰,字大來,云南晉寧人,擔當為其號。 擔當學書法直追董書源頭,以晉唐為宗,于二王、懷素、張旭等人用功尤勤,在《答索書者》中,他更是表達了學習古人之后的自信:“豈止能將狂繼顛,較之懷素更飄然。老僧不種芭蕉書,到處看門見綠天。”擔當雖學董其昌,但他并不像清初的一批崇董書家,徒有圓熟流暢,了無生氣與個性。董氏書風在清初所造成的單調(diào)貧乏的面貌,在擔當身上幾乎難以看到。 在擔當?shù)臅ㄖ?,我們亦可感受瘦勁清奇之氣、豪放曠達之度、奔瀉千里之勢。擔當之號的來由,說法不一。一說是擔當于國變之時,至雞足山削發(fā)為僧,號為“能荷佛家之擔”之意。在明清鼎革之際,逃禪、隱居、殉國是許多愛國士人無奈的選擇,亦是對亂世的無力抗爭。另一說崇禎十五年,甲申國變前,擔當感到報國無門,將“擔當天下大任”的一腔愛國豪情寄寓在中。 前人觀擔當書畫后,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獨醉樓斜酒氣醺,模糊兩壁濃淡分。墨雖落后方成霧,筆未動時已起云。”書法作品《草書四言偈語軸》為南京博物院所藏,釋文:“即心是佛,砒霜狠毒。起死回生,不消一服。擔當。”是擔當晚年作品。無論從內(nèi)容到形式,此作觀后都有一種狂放后的寧靜,在翻騰絞轉的揮灑中,沒有塵世的喧囂與浮躁。全篇揖讓映帶自然,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山林氣息。運筆游刃有余,筆法老練,不落董其昌窠臼,書風與董氏在若即若離間,從中可看出擔當在學董過程中的逐漸蛻變,并形成自己輕松隨意的書法面貌。
王紱小楷書法欣賞/端莊穩(wěn)健【自書律詩】
王紱書法之所以能成就沖淡平和的風格,應當與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幾經(jīng)磨煉有關。從作品中可以窺見王紱對人生、對世事的看法是平淡超然的。風雨滄桑,生活的歷練,成就了他舉重若輕的品性。如果我們再留心審視一下王紱的詩與畫,同樣可以品出其中寧靜平和的味道。其藝術語言是統(tǒng)一的、和諧的。他寵辱不驚,故而他的作品能大巧若拙,無意于佳,樸實無華。王紱所寫的小楷作品,開幅不大,所寫內(nèi)容為自作律詩,字屬蠅頭小楷之列,具有一定書寫難度,但作品通篇小中見大,氣息通暢,沖淡平和。作品的風格是作者心態(tài)的直接反映。只有那些摒除浮躁、拋棄功利、了無雜念之人,才能寫出平淡自然的作品。 明代王紱才情出眾,廣涉諸藝,詩文書法繪畫俱佳。王紱是地道的文人。他平生好游歷,周覽名勝,后隱居于九龍山。洪武年間為事所累,謫居山西朔州十多年。永樂之初,王紱因善舞文弄墨,被薦入翰林,官中書舍人。
平和并不是簡單的平平淡淡,而是要在柔美中不含媚態(tài),剛健中不含霸氣,這就有一個如何掌握尺度的問題。而王紱在書法之中能很好地把握這一尺度,體現(xiàn)這一意蘊。他的作品平正穩(wěn)健而不顯呆板,端莊流麗而不顯單薄,不溫不火,不激不厲。古人論詩,歷來肯定沖淡平和,心正氣靜,反對矯揉造作,劍拔弩張。詩詞與書法具有血緣相親的關系,書法之中的沖淡平和同樣境界頗高,同樣難以做到。王紱生于1362,卒于1416年,字孟端,號友石、鰲叟、九龍山人,江蘇無錫人。 明代黃道周小楷書法欣賞:險峻峭拔質樸
黃道周小楷書法用筆厚實,點和豎畫起筆多采用橫折切入法,下筆的速度較為緩慢,線條蒼茫樸厚,自然產(chǎn)生生拙之感。在結體方面要體會部首與部身高低、大小有異,注意化解離合、奇正矛盾,斜中取正,求得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章法安排上,盡量把握住行氣,做到貫氣流暢,自然活潑,行距宜大不宜小,力求與原帖保持一致。自古就有字如其人、書品如人品之說。黃道周高尚的人格魅力讓我敬仰。黃道周、倪元璐、王鐸三位都是大明天啟二年的同科進士,在以后的20多年仕宦道路上,他屢次直言上疏,他嚴峻方剛、高風亮節(jié)的豪邁氣質。后因忤逆帝意,屢遭貶謫,幾至于死。 在具體臨寫時,力求做到用筆果斷,切、折、轉、頓有機結合,盡量適應黃氏那種積極強調(diào)緊迫的用筆習慣,力爭點畫厚實,質樸古雅。黃道周有著險峻峭拔、質樸古雅的書風。黃道周小楷,初師鐘繇、王羲之,尤喜《宣示表》、《薦季直表》。其小楷結體極有用意,打破了傳統(tǒng)書法四平八穩(wěn)的結字方法,故意在筆畫的搭配上造成險峻峭拔之勢,拓寬橫向,縮短縱向,結合得相當自然,質樸古雅,毫無生硬之態(tài),使人耳目一新,進一步豐富了書法的表現(xiàn)手法。由于他深諳隸法,通古融今,將古文字和金文的筆法稍作變化,摻入其中,臨習時應當用心體會。 清人宋犖在評論黃道周小楷書法時說意氣密麗,如飛鴻舞鶴,令人叫絕。其力量感和壓迫感似乎反映出亂世顛沛的情態(tài),與文徵明、董其昌諸公的舒暢溫雅絕然有異,也與徐渭的粗放豪邁拉開距離。想在原有的創(chuàng)作元素中加上一些厚、拙的東西進去,這是決定臨習黃道周小楷書的原因。1646年某日,黃道周從廣信前往婺源,與清軍遭遇,兵敗被俘,臨刑前曾破指血書“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16個字,慷慨就義于南京之曹街,表現(xiàn)了他殺身成仁的忠烈品質。
明代張弼書法欣賞【行草詩文卷】風逸妍美
張弼書法用筆似師承二王,使轉頓挫生動活潑,變化豐富;提按映帶,迅疾有度,揮灑自如,線條流暢,質感強烈。書于明成化十六年,張弼時年56歲,對于活了62歲的張弼來說,算是他的成熟作品。此作為灑金箋紙本,行草書,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書寫內(nèi)容是自作詩和短文,計11則,此卷為其中一節(jié)。綜觀此卷,落筆清晰,行筆峻爽,柔密中有一股峻勁。字形搖曳升騰,氣韻生動,頗得宋人意趣。 《行草詩文卷》精微中見奇崛的筆法,使得此作古意盎然,透出時輩作品中所沒有的氣息。結字的處理,較之張弼的大草作品,顯得理性了許多,已經(jīng)沒有了像王鏊所說的:“疾如風雨,矯如龍蛇,欹如墮石,瘦如枯藤,怪偉跌宕”的狂放用筆而形成的那種過度夸張、欹側的字形了。 這一時期的書壇,書法風格雍容華麗,表現(xiàn)了姿媚靡弱的審美意趣。此時,張弼與同時代的陳獻章能沖破藩籬,注重寫心抒情的傾向,為書壇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實不失為一代草書大家。章法上,字與字之間大小錯落,氣勢貫通,摒棄了其慣用的亂石鋪街式的大草章法,行與行之間顯得疏密有致,波瀾起伏。張弼所處的時代,正是“臺閣體”風靡的時期行草詩文卷書法大多結字中規(guī)中矩而又錯落有致,張弛有度。只有“索、月、橋”三字顯現(xiàn)了時人風氣,特別是“索”字的左邊一點,已游離了原字,略顯支離。 張弼的草書是上追唐草,取法旭、素,完全拋棄了明初曾經(jīng)盛行一時波磔翻飛的章草的用筆痕跡。張弼的不少作品“雖風逸妍美,而結法實疏,腕力極弱”。張弼草書師承宋廣,從其草書風格看,他不僅“尚近前規(guī)”,更將宋廣等前賢變元人蘊藉書風為放縱的草書風貌向前拓展了一步,震蕩人心。張弼生于1425年,卒于1487年,字汝弼,號東海,松江華亭人,是明中前期卓有成就的書家。
明代徐有貞書法欣賞剛健勁挺【草書刻帖】
徐有貞的書法也受到黃山谷和陸游等人的影響。徐有貞是這一方向性突破的先行者.他的這一作法,也影響到他的外孫祝允明.因此,我們也把徐有貞視為”吳門書派”的先導者。明初書壇雖有宋克以圖突破,但由趙孟頫提倡的恢復晉唐傳統(tǒng)在書壇被廣為接受。徐有貞早年學歐、褚,中歲學王,晚年學懷素。 徐有貞是明代正統(tǒng)至天順時期的著名政治家 ,他參與的南宮之變使明代歷史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轉折 ,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當時經(jīng)世思潮的典型人物 ,但因迷信天象、躁于仕進 ,影響到他的政治前途.他借助武臣和宦官的勢力 ,發(fā)動南宮之變 ,意圖在政治上有所施展 ,卻亦因入仕之心太迫 ,仕途上不擇手段 ,因而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經(jīng)國報負 ,且因殺于謙而留有千古罪名。 徐有貞的行書作品,在不同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目.如他的《行書題識》則明顯有王、褚的體貌和筆意.而他的《墨竹歌卷》,則已帶有宋人欹斜與開張的體勢.知其淵源,臨習時便容易把握其書的特點。《墨竹歌卷》略帶黃山谷與陸游行書的特點,構字每有伸手掛足之處,與晉唐字體相比,顯得有些變形與夸張。徐有貞的草書書法的特點是下筆應果斷,勿遲疑;筆力應強勁,勿軟弱;使轉應靈活,勿板滯;揮灑應大膽,勿拘謹。留意其精妙的筆法,注意其連綿的氣勢和運筆過程中提按、快慢的節(jié)奏,注意疏密、欹側及揖讓等章法布局的變化。
明代吳寬書法欣賞:學東坡行書不雜他體的
吳寬的書法主要是學蘇東坡的行書,不雜他體。吳寬書法特點是:結字較緊,且略帶扁斜,一如蘇字結體。筆勢的連綿要表現(xiàn)為筆斷意連,字與字之間的連綿筆意尤需注意。 在這一點上,吳寬與徐有貞、沈周、李應禎等一樣,沖破了元人鄙棄宋人書法的藩籬,果斷地取法宋人。同時他又注意與徐、沈、李等人拉開距離,避開他們所取法追蹤的宋人,獨師蘇體。都穆評其:“(吳寬)書翰之妙,識者以為不減大蘇。”宋人書跡在明代時流傳甚多,保存也相對完好。 從宋人書法墨跡中獲取筆法對于明代書家來說是明智之舉。這正是吳門書派先導者們的開拓之功。事實上,祝、文引領吳門書派崛起至興盛,也都得益于此。晉唐人書在明代大多只能從刻帖中看到,經(jīng)過輾轉翻刻,離原跡精神面貌漸遠。 如果已有臨摹蘇字的基礎,再作臨摹,便相當順手。吳寬《行書詩稿》系故宮博物院藏品,從作品來看,都穆評語不妄,氣韻確實不減蘇東坡。吳寬也是吳門書派的先導者之一,他與文林文徵明之父為同科進士,因而文徵明有機會向他學文。吳寬不但“以文行有聲諸生間”,而且亦擅書法。
文章領袖館閣明代王鏊書法欣賞【再游詩稿】
明代王鏊書法以行草見長,取法晉唐,用筆清勁峭拔,與時風及元人皆不相類,書法極具個人特色。王鏊與吳寬常常一起吟詩作文,觀賞字畫,作跋題辭。因此,王鏊的文章與書藝對吳門的影響也很大。王鏊行草《再游林屋洞詩稿》其章法特點:字距緊密、行距疏闊。注意用筆的收放擒縱,字體結構與字間的呼應組合。 明朝王鏊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草書揮灑自如,清勁秀逸,氣脈連綿。書法清勁爽健,結字縱長嚴謹,得峭拔風神.不足處似清健有余,沉穩(wěn)不足,筆畫略見干澀。王鏊字濟之,別號守溪,學晚號震澤先生,蘇州吳縣人.鄉(xiāng)試、會試皆第一,殿試一甲第三名.明正德間官至少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后歸居蘇州。 王鏊與吳寬一樣,游于仕宦,躋身臺閣,并以文章領袖館閣,大力提倡古文,因此吳門文人尊他們?yōu)槲脑奉I袖。他們雖長期仕于臺閣,但提攜鄉(xiāng)邦后進,不遺余力。祝允明、文徵明等后學才俊以他們?yōu)閹煛M貊送砟暧删┏瞧驓w鄉(xiāng)里,在蘇州閑居16年之久,成為蘇州文人雅集的核心人物。此外,不少吳中名勝都留有其題詠刻石。
與祝允明文徵明并稱吳中三家王寵書法欣賞
王寵生于“吳門書派”崛起之時,活動于“吳門書派”全盛時期,其一生活動的范圍基本在蘇州地區(qū)。他和祝允明、文徵明一樣,仕途不達,是書法成就了他的名聲。他與“吳門書派”的領袖祝允明、文徵明等人有直接交往,并與一批吳門文士過從甚密。如蔡羽是他的業(yè)師,唐寅是他的摯友與兒女親家。盡管他中年早逝,但影響力卻很強。王寵的書法,主要受蔡羽、祝允明和文徵明等人的影響,上溯晉人,韻致獨到。 王寵之書法,能在蔡、祝、文、唐、陳等高手群中,獨樹一幟,在結字、用筆等方面都與他們拉開了距離。《白雀寺詩卷》又稱《七絕詩卷》,系王寵臨終那年所作。在追溯晉人格致時,稍出己意,略摻奇逸,因而能為時所重。若有二王作基礎,則容易得法。此作之奇,并非字字皆奇。其相當多的字,有二王的影子,只是稍加己意罷了,如“宿、首、魚、子、客、堂、鶴”等字,結構略作變動,屬平中寓奇之筆。 王寵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人。王寵的楷書初學虞世南、智永,行書師法王獻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以拙取巧,婉麗遒逸,疏秀有致.王寵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韻寫拙,而又”拙中見秀”、”拙中見雅”。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而尤以書名噪一時,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他是繼文征明之后的著名書家,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被譽為”吳門三家”。傳世書作有《草書冊頁》、《自書五憶歌》、《白雀寺詩》、《送陳子齡會試詩》等。何良俊稱:祝衡山之后,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之上。
書法吳門四家陳淳書法欣賞豪放雄壯的草書
從傳世的陳淳行草書法與大草作品來看,祝枝山對陳淳的啟示是毫無疑問的。在書法上,陳淳雖受文徵明的影響,但他更欽慕祝枝山的草書。他曾將其所藏一幅祝氏為他人書于30多年前的作品向祝氏更換草書,祝枝山因此而為他作《草書唐宋詞》長卷贈之。相信陳淳得此手卷后一定愛不釋手,并細加揣摹。
陳淳行草《自書詩卷》書法欣賞特點是奔放不離法度,粗豪不失精微。章法收放自然,不夸張,有節(jié)律感。落筆強勁,運筆灑脫,強調(diào)提按對比。陳淳行草《自書詩卷》,可以感受到強勁雄壯的筆力、隨意灑脫的韻致以及豪邁超逸的氣概。系其閑居無事漫理舊稿時,見案上有素卷而隨意抄錄的自書詩,是在十分放松的心態(tài)下所書,為無意于佳乃佳之作。 在書法方面,則被列入“吳門四家”(祝、文、王、陳)之中。從個性來看,在文徵明、祝允明之間,陳淳更傾向于祝氏的豪放,與謹嚴的文徵明反而有距離。他在繪畫方面雖然未被置于“吳門四家”(沈、文、唐、仇)之列,但由于他在寫意花鳥領域的創(chuàng)舉,在畫史上與徐渭齊名,被稱為“白陽青藤”。陳淳作為祝允明、文徵明的弟子,在書法、繪畫、詩詞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明初鮑恂書法欣賞【題燕文貴秋山蕭寺圖】
燕文貴為北宋宮廷畫家,山水不專師而自成一家,清雅秀媚。浙江吳興人,善作山水人物。宋劉道醇撰《圣朝名畫評》將燕文貴人物列能品,山水列妙品。其所作《秋山蕭寺圖》后有宋、元、明諸多名家題跋。鮑恂行書書法【題燕文貴秋山蕭寺圖】整體上行草相間,體勢活潑,意蘊古樸,韻味疏宕。憑吊傷懷,提筆黯然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乃有感于心無意于書之佳作。 書法家鮑恂字仲孚,晚號環(huán)中老人。其先原為崇德人,后徙浙江嘉興。明洪武四年召為同考官,明洪武十五年已80余歲,授文華殿大學士,以老疾辭歸。主要活動于元末明初。至元元年鄉(xiāng)試第一。至正四年后授溫州路學正。隱居西溪,后以事累,出走于外,不久卒。 明史載,元至正中以薦授溫州路學正,尋召入翰林要,不就。洪武四年,初科舉取士,召為同考官。試已,辭去。十五年與安吉余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皆以明經(jīng)老成為禮部主事劉庸所薦,召至京。恂年八十余,長年、詮亦皆逾七十矣,賜坐顧問。翌日命為文華殿大學士。皆以老疾固辭,遂放還。
明代黃道周書法欣賞:楷如鐘王行草直逼二王
清代書法家王文治稱黃道周:楷法格調(diào)適媚,直逼鐘王。黃道周擅長楷、行、草書,他的行、草書遠承鐘繇,再參以索靖草法,他雖追求王羲之、王獻之等晉人書法,但一反元、明以來柔弱秀麗的弊病,以剛健筆鋒和方整的體勢來表達晉人的豐韻。其草書波磔多,含蓄少、方筆多、圓筆少,表現(xiàn)出雄肆奔放的美感。他的楷書溯源鐘繇,用筆方勁剛健,有一股不可侵犯之勢,主張遒媚加之渾深,所以他的楷書雖剛健如斬釘截鐵,而豐腴處仍流露其清秀遒媚.黃道周楷書流傳多為小楷。 明代書法家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shù)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jié)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黃道周,生于1585,卒于1646,字幼玄,號石齋.漳浦今福建省漳浦縣。天啟二年進土,崇禎三年四月任右中允,以上疏指斥大臣楊嗣昌等被謫戍廣西,福王宋弘光時官至禮部尚書.弘光政權失敗,又與鄭芝龍等擁立唐王朱隆武,官武英殿大學士,率兵抗清,至婺源為清兵所俘,順治三年被殺于南京大中橋。 黃道周書法,以魏晉為宗,峭歷勁遒,行、草、真、求自成一家.行筆嚴峻方折,不偕流俗,秦祖永謂:行草筆意,離奪超妙,深得二王神髓。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璣》、《太函經(jīng)》、《續(xù)離騷》、《石齋集》等。黃道周傳世書法代表作品楷書有《孝經(jīng)》、《石齋逸詩》等,行草書有《山中雜詠卷》、《洗心詩卷》等. 黃道周是晚明書壇頗具個性的書家,也是標立新風的開拓者,其書風在近代尤有影響。行書書法黃道周代表作《舟次吳江詩冊》,紙本行書,明崇禎十七年書。沈曾植、潘天壽、來楚生、沙孟海諸家尤為推重?,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冊行距疏曠,字距蕭散,情滿意足,寫得奇?zhèn)ス呸?,峭厲遒勁,既有魏晉書意,又有宋人風韻,靈動錯落,俯仰、欹正、斂張各有姿致。
姜立綱書法欣賞-豪放舒展循章草古意
姜立綱的書法天賦表現(xiàn)在對篆書、隸書、小楷的自出機杼上。書法史上,總有些書家被邊緣化,他們給人的感覺很熟悉,但判定、思索起來卻比較模糊,姜立綱即屬此類。姜立綱去世后,明孝宗遣浙江布政司溫州知府鄧淮渝專程祭之。這種榮耀,在整個明代乃至中國書法史上都是罕見的。 姜立綱書風不可能囿于明初二沈三宋的藩籬,一直堅持走自己的路。溫州東溪村姜氏宗祠《姜赤崖祠堂記》的篆額就出自姜立綱的手筆。此作上承李陽冰篆書,結篆打破成法,另辟蹊徑,增其婉曲,下啟清篆,尤為可貴。 姜立綱的書風不可能完全依賴明代書法諸家而成名,其當為廣涉博取,最后才自成一家之體的,這是成功書家的必由之路。瑞安玉海樓藏姜立綱草書《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書法立軸,書風從整體來看,近沈度體格,比沈氏略豪放舒展,頗得章草三昧,取懷素筋絡,長線如戟,短筆有鋒,連帶婉轉,疾遲優(yōu)雅從容,氣息雍容高貴,古意昂然,與沈氏書風拉開了距離。 書法字形修長,左右開張,清勁圓潤,循章草古意,似受宋克章草影響。意仿松雪神韻,筆畫一絲不茍,鋒穎謹慎有度,形體有所拉長,全篇章法跌宕貫氣,上下呼應。
黃道周書法欣賞:行筆嚴峻方折方勁剛健
黃道周楷書書法溯源鍾繇,用筆方勁剛健,有一股不可侵犯之勢,主張遒媚加之渾深,所以他的楷書雖剛健如斬釘截鐵,而豐腴處仍流露其清秀遒媚。黃道周真、草、隸自成一家,行筆嚴峻方折,不偕流俗,一如其人。 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shù)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jié)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 黃道周字幼平,或作幼玄,一字螭若,號石齋。漳浦(今福建省漳浦縣)人。 黃道周傳世書法代表作品楷書有《孝經(jīng)》、《石齋逸詩》等,行草書有《山中雜詠卷》、《洗心詩卷》等。妻蔡玉卿,書法似黃道周,小楷孝經(jīng)為其代表作。黃道周楷書流傳多為小楷。他的行、草書遠承鍾繇,再參以索靖草法,他雖追求王羲之、王獻之等晉人書法,但一反元、明以來柔弱秀麗的弊病,以剛健筆鋒和方整的體勢來表達晉人的豐韻。其草書波磔多,含蓄少,方筆多,圓筆少,表現(xiàn)出雄肆奔放的美感。 死前留下“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的絕命書。天啟二年(1622)進士。他曾任南明吏部、兵部尚書,積極招募義兵,抵御清軍南進,不幸兵敗被俘,殉節(jié)于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