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對于長安鳳棲原上的西漢宰相張安世家族考古墓進行發(fā)掘。圖為發(fā)掘全景和發(fā)掘現場全景和墓中發(fā)掘出的漢代彩俑 阮班慧攝
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對位于長安鳳棲原上的西漢宰相張安世家族墓園的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在張安世墓東南側30米處,發(fā)現一座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墓葬,經過進一步發(fā)掘,該墓葬被確認為張安世夫人墓葬。
5月20日,考古人員從該墓耳室內清理出近百件陶器、鐵器、車馬明器,并從墓室中清理出級別十分高的珍貴玉器。這些發(fā)現,為該墓園內墓葬時代的推定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實物材料,尤其對下一步修建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園博物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彩繪陶甲士俑折射墓主軍旅生涯
記者在編號為K6的從葬坑內看到,考古人員正在這個長約13米、寬5米、深5米的坑內一件一件發(fā)掘、提取著衣式彩繪陶甲士俑,俑的排列和武器配備非常清晰,這些陶甲士俑全部裸體,頭、軀體、腿足等主體部分模制并加以修飾,發(fā)髻、生殖器、足趾等部位則以手工捏制,燒成后再裝胳膊,施彩繪,著衣戴飾,制作相當細膩?,F在這些甲士俑的胳膊、衣、甲裝等都已腐朽成灰,不過俑體依然姿容生動,彩繪鮮亮。
考古人員說,這個坑沒有被盜賊光顧過,坑內共有隨葬彩繪陶甲士俑、木俑400余件,目前已經提取了240件。另外還從編號為K5的從葬坑內發(fā)掘、提取著衣式陶甲士俑255件,用于陪葬的彩繪陶俑在西漢時期只能是皇家所有,從一朝宰相墓地發(fā)現這些文物,唯一的解釋只能是皇帝所賜,足以顯示出張安世當時地位的顯赫。K5從葬坑內還出土了“衛(wèi)將長史”、“當百將印”等銅印,彌足珍貴。
所有的從葬坑內共有彩繪陶甲士俑、木甲士俑近千件,還有大量鎏金銀器、錯金銀器、鐵撠、鐵刀、弩機、箭鏃、青銅印章、青銅鐘、青銅鉞等金屬兵器以及小型車馬等其它用器。這些屬于軍旅內容的文物,種類多,內涵豐富,足以折射出“甲”字大墓墓主人張安世的軍旅生涯。
張安世夫人墓葬玉器堪稱珍品
考古人員丁巖從庫房拿出剛剛從該墓室中發(fā)掘出來一件直徑約12厘米的玉璧,一件玉衣殘片、兩件玉塞、兩件玉石眼罩說,雖然這個墓室被盜嚴重,但是這幾件玉器的品質和規(guī)格非常高,算得上對西漢時期墓葬發(fā)掘過程中見到的玉器文物珍品。
在耳室內,共有陶器、鐵器、車馬明器近百件。這些隨葬陶器的形式與墓園的主人墓葬出土的相類似,可見其埋葬時間也比較接近。依據該墓葬形制、時代特征和處于墓園中的位置,可以確認其應該為大型“甲”字形墓葬主人張安世夫人的墓葬。據文獻記載,“安世尊為公侯,食邑萬戶,然身衣弋綈,夫人自紡績,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內治產業(yè),累織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于大將軍光。天子甚尊憚大將軍,然內親安世,心密于光焉。”這說明張安世夫人生前為人低調,對人隨和,雖然家里非常富有,仍然堅持自己紡織。
新聞速遞
秦兵馬俑考古項目榮獲大獎
本報訊(記者 趙爭耀)5月20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西班牙阿斯圖利亞斯王子獎社會科學獎評選結果于當地時間5月19日在阿斯圖利亞斯大區(qū)首府奧維多揭曉,陜西秦兵馬俑考古項目以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在27個提名項目中力克強勁對手,獲得“2010年度阿斯圖利亞斯王子獎社會科學獎”,這是中國首次獲得該獎項。獲悉消息后,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致電評獎委員會表示感謝,同時感謝該基金會對陜西文化遺產工作的關注和支持。
據悉,阿斯圖利亞斯王子基金會將于今年10月22日在西班牙阿斯圖利亞斯大區(qū)首府奧維多舉辦盛大的頒獎典禮。屆時,將邀請秦兵馬俑考古項目負責人代表該項目領獎,文化部、國家文物局領導和中國駐西班牙大使將作為嘉賓出席頒獎典禮。
12座小墓葬包圍“甲”字形大墓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鳳棲原西端的航天科技產業(yè)園北側一個工地上時,這里分布著10余座已經開挖發(fā)掘的古墓葬。這里地勢高亢,南對潏水秦嶺,西臨韋曲古鎮(zhèn),東距杜陵大約6公里。墓群中央有一座呈“甲”字形的大型古墓,正在對一處墓葬進行發(fā)掘的考古人員丁巖說,這座呈“甲”字形的是西漢宰相張安世的墓,墓園東、西、北三面以外分布著祔葬及其后世墓葬共12座,形成了一個非常少見、保存相對完整的家族墓園。
丁巖說,這個墓園主從分明,脈絡清晰,且延續(xù)長久,現已發(fā)掘祔葬墓10座,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錢幣器物,確認該墓地從西漢中期一直延續(xù)到王莽新朝。他們對墓園和大多祔葬墓都作了發(fā)掘,各座墓室都嚴重被盜,所幸墓葬形制還都完整,耳室內幸存有重要器物。截至目前,共出土各種鎏金銀、錯金銀、玉、銅、鐵、原始瓷、陶、骨、封泥等質地的精美文物2000多件,另有許多寶貴的彩繪漆飾、皮革竹木殘留等。在歷次發(fā)掘的西漢諸侯、將相墓中,這次收獲豐碩。“甲”字形主墓正東約80米處有一個祠堂建筑基址,其主體部分是一個邊長為19米的方形堂室,考古人員目前已經清理出較為完整的臺基、柱礎、門道、回廊、踏步、散水等建筑遺跡,出土有完整的方磚、條磚、板瓦、瓦當等。丁巖說,祠堂建筑后期還經擴建,擴建部分遺跡雖然零星破碎,但地層關系仍清晰可尋。
墓園主人張安世身份敲定
丁巖告訴記者,他們在對“甲”字形的大型古墓發(fā)掘過程中,從4號葬坑中發(fā)現大型篆書“張”字銅印一枚,印面長7厘米,寬4厘米,有印捉。這表明該從葬坑為“張”氏所屬,該大型“甲”字形墓葬的主人應為“張”姓,該墓園即為張氏墓園。耳室內出土20多枚“衛(wèi)將長史”封泥,表明墓主可能職掌“衛(wèi)將軍”。通過這些“硬件”證據,他們查閱史料發(fā)現,西漢時期曾經擔任過衛(wèi)將軍的張姓人物只有張安世一人,而文獻記載張安世的葬地也正好在這一帶。
發(fā)掘現場如此高規(guī)格的墓園、大型高等級漆繪車輛、高等級從葬甲士俑、高規(guī)格祠堂建筑和許多高規(guī)格的隨葬重器等實物證據,都與“軟件”的文獻記載張安世死后御賜塋地,御送“輕車甲士”,“將作”營建,“起冢祠堂”相合,文獻與發(fā)掘資料雙重印證了該墓園即屬漢宣帝賜予的墓園,墓主應即張安世??脊虐l(fā)掘揭示的墓園及祔葬墓所反映的家族墓地的基本情況,與張安世及其家族的消長和所處時代的變化完全符合,鳳棲原家族墓地也應該是張安世家族墓地。
“甲”字大墓將建博物館
丁巖告訴記者,鳳棲原西漢張安世家族墓地墓主確定,年代清楚,延續(xù)脈絡明晰的列侯等級墓地稀見,尤其要素齊全的墓園及其從葬、祠堂稀見,因而在漢代墓葬制度、禮儀文化、社會歷史研究中有特殊價值和很強的標尺意義。
這次發(fā)現有許多認識價值獨特的考古跡象和許多精美文物,也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時代標尺和重要參考資料。這些都為下一步修建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園博物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意義十分重大。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是在“甲”字形大型墓為主墓的墓園基礎上,后世多代延續(xù)祔葬形成的家族墓地,總面積61600平方米。文/本報記者 李永利 實習生 王丹 陳宛圖/本報記者 阮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