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現代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轉載)

 張抱墨 2010-03-29
現代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
  
  引子:
  
  我的“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可以具體表述如下:
  
  1、宇宙萬物都是由相同的微小粒子組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都是宇宙相對“飽和溶液”中的“動態(tài)凝聚物”。(不存在實體電子,電子是一種空穴現象),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物質統(tǒng)一”!
  
  2、聲、光、電、熱是本質相同表現不一的物理現象。宇宙物理現象關聯(lián)統(tǒng)一;
  
   3、“強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所有的力本質都是一樣的,宇宙力學統(tǒng)一。
  
   童年的我居住在地球上一個叫“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惠東中學”的地方。夏季的晚上,經常一個人躺在學校漆黑的操場草地上,仰面看著璀璨的星空,看著一個浩瀚無邊的宇宙!——童年的“幻想”隨著銀河向宇宙延伸流淌開去!……每次看完星空后總會產生奇怪的“新思想”,就算走在回家的路上還意猶未盡!
  
   也不知道是讀小學幾年級開始有過這樣想法——我們看到的宇宙會不會是一個超級巨人身體的一部分呢?地球會不會是這個超級巨人身體的一個細胞或者是細胞里頭的組成部分?……經常好奇地盯著天上的銀河“驗證”我這莫名的想法……一直到現在,雖然人類的天空已沒以前那么清新了,但如果有條件我還是喜歡一個人看著星空發(fā)呆……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的宇宙觀也經過了多次地更新、“變革”,也曾經相信宇宙是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現在正在膨脹,以后會收縮……也曾經相信宇宙有質量大得“光都不能逃逸”的“黑洞”……也曾經相信過“宇宙是彎曲的”的理論……
  
   可這些理論讓我對宇宙的認識越來越模糊,越來越迷茫……直到有一天我才發(fā)現——在我們的世界里,事物的發(fā)展總是有“因”才有“果”,沒有“前因”就沒有“后果”。我們可把世界以人類的視角來區(qū)分為:宏觀世界、人觀世界、微觀世界的話,那么人觀世界就可以作為其他兩個世界的“前因”,人觀世界不存在的現象和規(guī)律,在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也不可能會出現。一切違背因果關系得出的理論都是錯誤的!(這個是我寫這篇長篇大論的理論基礎簡稱因果論)基于這個樸素的科學理論基礎,以及對物理知識雖是略懂皮毛但我勤于思考喜歡鉆研……通過了無數次的“苦思冥想”,我的“宇宙觀”經過n次的變遷、對于現實中的物理現象經常在腦中“試驗”推敲,使我的宇宙觀逐漸清晰起來,直到10年前的某一天“豁然開朗起來”(這也要得益于作為物理老師的父親把他對“萬有引力”獨特的理解傳授給我,當然他當時的看法還不深入的),一個很詳細、很具體的“宇宙觀”在我腦子誕生了。------這就是現在我要說的科學統(tǒng)一世界觀:
  
  一、物質的組成
  
   首先讓我先從物質的組成開始說起吧。一百多年前,人們就從化學實驗中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到了190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做了用α粒子轟擊重金屬箔的實驗,根據實驗結果,盧瑟福于1911年提出原子核式結構學說: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里繞著核旋轉。從α粒子散射實驗的數據還可以估計出原子核的大小,原子半徑大約是10-10米原子核的大小是10-14米以下。現代物理學又發(fā)現,原子核還是可以繼續(xù)細分下去的……關鍵就在于這個小小“電子”,它繞著原子核運動但并不是沿著一定的軌道進行的,卻是象一片云霧似的,電子的出現地點只服從統(tǒng)計性規(guī)律,當年的愛因斯坦就搞不清楚,也不相信,他寫信給哥本哈根學派的玻恩:“……量子力學固然堂皇,可是有一種內在的聲音告訴我,它還不是那真實的東西。我無論如何都深信,上帝不是在擲骰子……”他雖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顛覆了人觀世界的因果邏輯關系是錯誤的,但認為“電子不可能進行沒軌跡運動”卻是符合本文所說的樸實的因果論科學理論的,遺憾的是愛因斯坦唯一正確的看法卻遭世人否定,而荒謬錯誤的《相對論》卻得到前所未有的歌頌,實在是令人忍俊不禁??!
  
   是的,“上帝不會在擲骰子”!在人觀世界(我把一個“大世界”分為三個“小世界”了),物體的運動中“上帝”從來就沒有“擲過骰子”,不會出現沒有軌跡的運動物體,事物的發(fā)展總是有“因”才有果”,沒有“前因”就沒有“后果”,這是個普遍真理!因為人觀世界是由微觀世界組成,所以微觀世界同樣不會是“上帝在擲骰子”!因此,不會出現可作無運動軌跡運動的粒子實體!---這是由因果論所作出結論性的判斷!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看看“電子現象”,經多次科學實驗證實,“電子運動無軌跡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那么究競“電子”的本質是什么呢?按理說歷史上獲得這么高成就的科學家們不會也不應該犯這么低級的錯誤,也許是“三人成虎”的原因吧(到底是那三人先說起的呢?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谷话盐⒂^世界從人觀世界“隔離”出去,觀察到微觀世界“奇異現象”就用不求甚解的治學態(tài)度(比如說觀察到“電子”“運行沒軌跡”)遇難而退,把“莫名現象”當“公理”,且近百年沒動搖過,這是人類科學的悲哀??!
  
   只有通過人觀世界的規(guī)律一步一步尋找與微觀世界關聯(lián)的規(guī)律才是解答“電子運動無軌跡現象”的關鍵!而不能把微觀世界跟人觀世界分割獨立出來呀!
  
   出自對“上帝不會擲骰子”的深信,由花粉在水中作的雜亂無章的布朗運動表現出的相似現象及成因得到的啟示,可以推論出我們整個世界——大至銀河系(或更大)小至原子核(或更小)的周圍都充滿了在作雜亂無章高速運動的微小粒子。這些微小粒子就相當于水分子,原子核就相當于花粉。“電子”只是一種現象,就表現為雜亂無章圍著原子核“轉動”。
  
   那么“電子”作為一種人類觀察到的現象,它的具體成因又是怎樣的呢?某空間是一個原本充滿高速運動、雜亂無章、但其分布密度基本相同的微小粒子(粒子動量總體矢量和基本為零)的空間,現把原子核放入到此空間中,則會出現什么現象呢?由于原子核的存在,對運動粒子具有“阻擋作用”而改變了空間內運動粒子的分布,特別是離原子核越近的空間改變越大,因此由于空間內的運動粒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它們的動量矢量合成總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任何方向都有可能,是隨機性的,所以在核周圍就明顯形成了不同于整個空間運動粒子動量矢量合成,即形成了相對空間整體運動粒子動量矢量的空穴(動態(tài))——這就是電子。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高大東 回復日期:2010-03-26 12:05:36 
 
  有點意思~~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06:20 
 
   所以,簡單地說“電子”就是由于原子核的存在造成某一空間運動粒子(L粒子)密度有“明顯”小于周圍空間粒子(L粒子)密度的空穴現象,而不是個實體粒子。
  
   也正是這樣的人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因果論推理,對“電子現象”正確地作出解釋并推理,進一步讓微觀世界跟人觀世界的科學規(guī)律聯(lián)系起來!因此由“電子”在原子核周圍表現出“奇特現象”,根據人觀世界規(guī)律就能推論出原子內部真實的構造---“宇宙中必然充滿多種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它們在作整體雜亂無章運動”,這是“電子”能在原子核周圍表現出“奇特現象”的充分必要條件。這是人觀世界規(guī)律過渡微觀世界規(guī)律的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因果論給出的堅實推論基礎-——也是本文正確與否的前提!
  
   原子的組成不存在做毫無運動軌跡的“電子”實體!產生電子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原子核的存在,對原子核周圍某種運動粒子具有“阻擋吸收”的作用,而改變了其周圍空間內運動粒子的分布,在原子核周圍形成了明顯不同于其他空間運動粒子動量矢量合成的某空間,即形成了相對空間整體運動粒子動量矢量的空穴區(qū)。
  
   小結:由此可以推論出三個觀點:①宇宙中充滿多種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其中有有小于光速的,有等于光速的,大于光速的,它們在作整體雜亂無章運動,整體矢量和基本為零;(手頭沒數據,估計只是某一類粒子為零,后面再說這個問題)②不存在作為實體帶負電的“電子”,“電子”只不過是一種空穴現象;③宇宙中的物質都是由小粒子組成,小粒子無限可分,但無帶正負電之分的基本粒子,人類現今可觀察到的最小粒子為光速粒子(因為我姓李L,為方便下面論述這個粒子我就命名為L粒子),它也是一種中間粒子,還可以繼續(xù)細分。
  
  現在來分析下一個“簡單”的概念,什么叫“物質”呢?或許有人會不屑一答,連“物質”都不懂還做啥學問?也看過不少學者對“物質”的定義,感覺很不理想!比如有的說是“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實物、場等客觀事物”甚至有說“具有特定時空存在屬性的物質稱為具體物質”,竟然用“物質”解答“物質”!這是典型的由A推A的錯誤定義。-----被模糊了的“物質觀”!
  
  讓我來告訴大家我們世界的真實“物質”是怎么一回事吧,我們的宇宙既然是充滿了高速運動的粒子,那么就避免不了“磕磕碰碰”,互相更換位置……所以“物質”其實就是充滿宇宙的微觀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何謂“動態(tài)凝聚物”?舉個例說----假設某種物質是由7個L粒子組成,組成物質的7個L粒子靜止放于空間S 中,時間1:這7個L粒子為①②③④⑤⑥⑦ ,時間2:粒子①②③被空間高速運動的粒子a/b/c撞擊并代替了,變成abc④⑤⑥⑦,雖然組成的粒子實質變了,但組成物體的粒子數量、大小沒變,人們感覺“物質”是沒變的,這就是我所講的“動態(tài)凝聚物”。
  
  小結:“動態(tài)凝聚物”的定義---由于宇宙充滿了高速運動的粒子,組成物質的原子、質子、原子核、L粒子或更小的粒子……無時無刻不在碰撞更替,雖然內部組成的粒子實質發(fā)生變化,但粒子的數量、大小基本不變,可以維持讓人類感覺不到變化的一種結合體稱之為“動態(tài)凝聚物”。宇宙所有“物質”都是“動態(tài)凝聚物”,所以“物質”---就是指空間中存在各種大小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這是此文最重要的定義和理論基礎之一。
  
  不管宏觀的、人觀的、微觀的“物質”都是“動態(tài)凝聚物”!世界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更新替代的,(甚至可以說時間1的你不是時間2的你,呵呵)因此宏觀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必然是微觀粒子運動規(guī)律的合成---就是存在這樣微妙的聯(lián)系??!也因此宇宙中不可能存在孤立的、毫無關聯(lián)甚至是相反的兩種科學規(guī)律。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09:16 
 
  二、所有科學研究都不能離開人類的感官視角。
  
  近十年來,“時光倒流”、“宇宙黑洞”、“反物質”、“宇宙最初3分鐘”、“反萬有引力”……的理論充斥主流和非主流科學領域,人類物理科學理論研究再次走入了彎路和荒謬中!人類剛進入了稍微的科技文明又跌進了科技渾濁的世界當中去了……造成如此“空前荒謬”的原因是什么?歸根結底是在于現在大部分搞科學理論的研究者竟然脫離了最重要的人類探索世界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們是生物!我們是人類!我們是宇宙動態(tài)凝聚物的高級動物!……我們是靠聽、靠看、靠觸摸……才能感受這個世界!而不是只會在華麗的數學公式中翻來覆去在進行莫名的演算,復雜的數學公式似乎已經成為這些研究者的唯一遮羞布了……
  
  要知道所有的科學研究都不能離開生物、人類的感受來進行,離開人類感受世界的方式或角度來進行甚至是故意違反人類感受世界規(guī)律進行研究得出的一切“科學理論成果”都是空洞且錯誤的!
  
  雖然搞科學研究的思維不能墨守成規(guī),但脫離人類感受世界的方式這個現實基礎,憑空構想,建立在“等效原理”、“上帝會擲骰子”、“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是速度極限”等……不符合現實規(guī)律的而推導出的理論那一定是錯誤的(因果論)。如果理論基礎錯誤,由此推論得出的理論又怎么可能正確呢?不能因為不小心中了一次彩票,就可以大談買彩票如何選號……
  
  我的整個論文內容都是圍繞人類是靠看、靠聽、靠觸摸……來感受這個世界!用人的感受來完成我這篇貌似平凡的科學論文!
  
  三、聲、光、電、熱的本質與聯(lián)系。
  
   聲、光、電、熱是本質相同表現不一的物理現象。什么是“聲”、“光”、電”、“熱”?好大一堆“弱智”的問題??!但是你們又沒留意到,絕大多數人就是這么一大堆“弱智”的問題還沒弄清楚就開始“深奧的科學研究”了(比如“黑洞”理論),離開了人類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和規(guī)律,得出“深奧科學規(guī)律”絕大多數都是錯誤的。
  
  ①聲音的定義和本質。
  
  聲音的定義不存在太多的爭議---聲音是由振動物體發(fā)出,通過介質傳播到耳朵能使人體器官產生感應到的現象(初期定義)。因此不振動的物體是不會發(fā)出聲音的,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但不是所有振動都能使人耳有聲音的感覺,有些物體振動太快或太慢,我們都無法聽到所發(fā)的聲音(這是聲音含義后期的延伸)。聲音傳播的特點:a、聲音傳播需要介質;b.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c、物體密度越大,傳播速度越快 ……然而有個最顯著的特點但往往人們容易忽視---那就是聲音跟人體器官耳朵的感應是密切相關的,聲音跟人體的耳朵“聽覺”是密不可分的,聽不到的不能叫聲音(這是聲音的原意),“超聲波”的名稱就起得很形象---本意就是“超過聲音范疇的波”意思,(但是我們現代科學也把超聲波歸類到聲音的范疇內了,這就是一種通過人體器官感受的延伸),雖然如此,但最終不能也不應脫離人體的感受讓“聲音”獨立出去。
  
  耳朵是人體一個結構復雜的器官,它是為了讓大腦能感受耳朵周圍的空氣或者其它介質是否在發(fā)生振動。振動,也就意味著組成空氣或者其它介質的分子密度發(fā)生了變化,由此我們通過人體的感官特點的角度來看,聲音產生的要素:1、必須有能引起耳朵周圍介質產生振動聲源;2、介質的振動必須有足夠力度,組成介質(比如空氣)的分子密度發(fā)生的變化足夠大,能引起內耳聽覺細胞產生神經沖動傳遞到大腦。
  
  據前人試驗結果,在20度空氣中傳播的聲速約為340米/每秒,聲音傳播速度跟聲源運動速度無關,原因在于讓耳朵感受到的S粒子并不是由聲源體直接發(fā)出的。并且如果是由于聲源體的運動引起S粒子變成了其他高速粒子,那就不是聲音的范疇了。所以人類感知的聲音速度與聲源運行速度無關。(光速不變原理的本質原因可以參照這個道理,后面會提到)
  
  由聲音產生的原因推論出:1、聲波的振幅就是圖(5)中顯示的椎體范圍,也就是能產生S粒子(具有適合耳朵“聽”的動能一定大小范圍的粒子)的空間范圍;2、S粒子動能大小決定波長和振幅的大?。?、頻率由聲源體決定,頻率準確說應該是基本不變。(極端環(huán)境或許或變化)4、在相同的介質下聲速與聲源體速度無關,“聲速不變原理”。
  
  小結:聲音----就是能讓耳朵感受到的某空間某范圍內的粒子(命名為S粒子)介質動量密度發(fā)生的一種變化。聲音的本質就是空間S粒子介質動量密度發(fā)生了足夠大的變化。耳朵是為了感受空間介質分子密度是否發(fā)生變化而進化來的。關鍵詞:S粒子、變化;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15:34 
 
 ?、凇⒐獾亩x和本質
  
  看似莫名的一句話---沒有變化就沒有感覺!--但這卻是人類探知世界的真諦!首先讓我先從人類的觀察特點講起吧!人類觀察事物一定要有參照物,就好比速度快相對于速度慢,物體多相對于物體少等……如一個人坐在密閉勻速直線前進的火車里,是感覺不到其前進的,原因是他找不到感覺火車前進的參照物。相同的,若充滿我們身邊空間的微觀粒子是密度均勻的,我們亦無法察覺,甚至粒子是長期保持一個范圍內的不均勻,由于人類長期“感覺”這樣的不均勻密度,已經“麻木”了,人類還是察覺不出,故此只有空間粒子密度不均勻超過某一程度,人類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眼睛與耳朵類似 ---- “ 沒有變化就沒有感覺”!“變化”——是指特定空間內某一類粒子(比如S、L粒子)動量密度的發(fā)生不均衡的變化,感覺——就是人類對空間物質變化產生的反應,變化是人類的感官(含眼鼻耳皮膚……)或通過感官延伸輔助儀器能接受“感覺信息”的必要條件 。
  
  要清楚人類是用眼睛來感受光的,如果人類沒有眼睛,“光”就無從說起。因此“光”的原意就是一種能讓人類眼睛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耳朵感應的粒子大多數是“分子類”大小的粒子的變化,而眼睛感應的是“光子類”,因為現在大家所定義的“光子”是固定大小和速度的,這是不正確的,可被人類眼睛觀察到有“光線”現象的粒子并不僅是這些有固定大小和速度的粒子,而是有個范圍的粒子,所以我有必要把適合人類觀察并能引起人類產生視覺的粒子命名為L粒子以區(qū)分原來的“光子”——“L粒子”是指可引起人類眼睛有視覺感應的在一定范圍平均大小和速度內的粒子的綜合稱謂,是最適合人類觀察的宇宙中間粒子,是人類觀察世界最適合的參考物之一!L粒子也是“動態(tài)凝聚物”,L粒子還可以無限細分,“綜合速度”為“光速”,也可以叫“光速粒子”,(“L粒子”這個概念后面會經常使用到,所以有必要命名),人類一直以來主要都是通過“眼睛”利用“L粒子”在空間含量的變化來認知世界的!
  
  在前面部分(“一、物質的組成”),我們已經推論出宇宙是充滿多種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它們在作整體雜亂無章運動,整體矢量和基本為零,其實眼睛就是通過感受某一空間L粒子密度是否發(fā)生變化來判斷周圍空間情況的器官,也就是說眼睛周圍如果L粒子分布均衡,就算周圍空間有再多的或再少的L粒子,人類的眼睛是不會有任何光線的感覺的,也就是說“看”不到的,但是,如果L粒子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分布不均衡,即L粒子局部密度不管是大于或小于整個要觀察的空間,不均衡超過了一定程度,就必然會讓眼睛看到“光線”!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18:47 
 
  我們來給“光”定個義------光是由于光源體的存在而改變了光源體周圍空間L粒子分布密度,可以讓人類觀察到的一種現象。從產生的原因來看,光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L粒子的空穴光(如太陽光),第二種是L粒子的正矢量密度光(如木材燃燒產生的光)。因此“光線”是L粒子的空穴區(qū)或是L粒子的正矢量密度區(qū)間。“L粒子空穴光”與“電子”成因的原理相同。“光”是L粒子空間分布不均衡產生,“聲”是S粒子空間分布不均衡所產生。S粒子也可看作是L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有其必然的聯(lián)系規(guī)律,所以也必須擁有人們所觀察到的相同物理特性。我們在現實生活和科研實驗中發(fā)現“光”有三個特性:1兩束光相向對射人們觀察不到碰撞現象;2光速與光源的運動速度無關(即光速不變原理);3光電效應:光照在金屬表面能打出“電子”。對于1特性,我們在人觀世界中(我在前面把世界分成了宏觀、人觀、微觀世界了),物體運動絕對不可能出現的規(guī)律。因此我也可相信,微觀世界亦不可能存在具有這種特性的“光子”實體,其實這是前面所說的“L粒子空穴光”才具有這樣“奇異的表象”,這跟我前面關于光分類的推論“一種是L粒子的空穴光,第二種是L粒子的正矢量密度光”是完全吻合的!其實人們觀察到的這類光就這是我所定義的“L粒子空穴光”,而“正矢量密度光”不具備這樣的特性。
  
  例如:太陽光就是L粒子的空穴區(qū),而燃燒物體(如木柴)發(fā)出的光應該則是L粒子正矢量密度區(qū)。
  
  由于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光,所以分析光就必須分兩種情況來進行。第一種是“空穴光”(如太陽光),由于它的本質是與“電子”相同的——都是L粒子的空穴,所以兩束這種光相遇是不可能有碰撞現象發(fā)生的。
  
  “空穴光”(如太陽光)具有“光速不變原理”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L粒子不是從光源體放出的。“正矢量密度光”同樣也具備有“光速與光源體無關的特性”,原因跟前面所說的“聲速不變原理”一樣。原因也是L(S)粒子不是從光(聲)源體放出的。
  
   那么對于第三個特點--用這種光照射金屬表面為什么能打出“電子”呢?這是由于在這種光源的照射下能使金屬表面處L粒子動量矢量和指向光源(即所謂對L粒子的吸引),如果光線足夠強,區(qū)域動量差足夠大,從金屬內部空間逸出的L粒子足夠多足夠大,達到所謂的“電子能量”,就能給科學家觀察到了。
  
  其實用這種“空穴光”照射任何物體,都能引起L粒子從物體內部逸出,只是人們現在還無法觀察到而矣!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劉_翔 回復日期:2010-03-26 12:19:00 
 
  樸素的宇宙全息理論。
  
  你是用太陽黑子推測12年這一規(guī)律,比較像瑪雅人和古埃及人。
  中國古代天象對應災害也是像你這么統(tǒng)計。中國古人用木星黃道周期做標尺,推演“太歲”理論。
  中國古人還能用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運行規(guī)律預測災害。有迷信成分,也有現代科學統(tǒng)計方法。你可以試試用火星的運行規(guī)律套用一下近期的自然災害情況。當然,中國古代的預測,數據都是針對中國領域,不知道改變參照系能否適用于其他國家地區(qū)。
  瑪雅人預測2012也是依據太陽在宇宙的運行情況,傳說太陽在2012會在宇宙處于一個對太陽系或地球很不利的位置,地球進而發(fā)生嚴重星體變化。
  
  不管什么理論,只有成功預測并指導實際才能贏得掌聲。希望樓主能做出一些成功的預測。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20:13 
 
  
  
  “L粒子的正矢量密度光”的”光波”有如下特點:
   1、圓錐體內就是“光波”的振幅,振幅開始突然“大增”,傳播中衰減較明顯;(光波振幅變換)振幅跟L粒子的動量成正比;
  
  2、“光波”與“聲波”一樣,也有頻率。頻率代表光源單位時間內向空間輸送出L粒子的數量,“正矢量密度光頻率”由光源決定;
  
  3、產生“光效應”的L粒子是一定動量范圍的粒子,所謂的“波長”是由不同類型的L粒子動量決定,“波長”越長,L粒子動量越大。如果L粒子質量一定,波長越長則此“光速”就越快!(可以看出相同介質里“光速”是很多種的,其實動量和質量有時是同一個概念,詳細看我的《論質量的本質》篇)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老實的豐富感覺 回復日期:2010-03-26 12:21:59 
 
  看不懂,你就直接說啥時候咱們完蛋吧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22:29 
 
  圖(12)所示為L粒子的空穴光。由圖所示空穴光“光波”有如下特點:
   1、空穴光“光波”的振幅:圓錐體內就是也就是受影響L粒子足夠稀薄能讓人觀察到“光現象”的區(qū)域,就是振幅的含義,傳播中與正矢量密度光類似----衰減明顯;(振幅由“光源體”所造成的,跟空穴區(qū)里與空穴區(qū)外部的L粒子動量差值成正比);如果光源體對L粒子吸收得厲害,振幅開始也可以呈喇叭狀擴大……
  
   2、空穴光頻率:如果空穴光有頻率的話這個頻率的含義跟正矢量密度光含義完全不同。頻率代表周圍空間單位時間向“空穴區(qū)”輸送入L粒子的數量,“空穴光頻率”由光束周圍空間的L粒子決定;
  
   3、空穴光波長:所謂的“波長”是由兩個區(qū)域的L粒子動量差決定的,兩個區(qū)域的L粒子動量密度差越大“波長”越長。如果周圍L粒子質量一定,波長越長則“光速”就越快!(人眼可感受到的光是個綜合體,能讓人眼感受到的稱之為L粒子, L粒子大小也有個范圍,所以速度也有個范圍);
  
   根據以上分析,雖然關于“光”的論述有些細節(jié)還有待完善,但“成光”的原理大方向是絕對沒錯的!如果理解了光的成因本質后,對很多大家“熟悉”的現象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認識:
  
   a、聲音跟光一樣,一定也存在“空穴聲”,只不過作為感應器官的耳朵不易察覺(希望理解我理論的朋友幫忙設計一個檢驗“空穴聲”的實驗);
  
   b、人們常說的“聲波”、“光波”還是“電磁波”……的“波”都不是一種實物,它只是一種現象,引起人類聽覺、視覺的本質不是“波”,“波”是由對應的粒子所產生, S、L粒子才是真正的主角!所有的“波”都是由與之對應的不同類型的粒子連續(xù)碰撞“衍射”產生的現象。
  
   c、“正矢量密度”的聲波、光波的波長,頻率和振幅分別代表有具體的物理意義(粒子運動碰撞形象結果,據圖10分析),波長、振幅對應于振源的振動“強度”,“波”的頻率對應的是振源振動的頻率。所以“波”的波長、振幅越大、頻率越大對應的的振源單位時間(頻率有關)輸出功率越大,因而產生的聲音、光線能量越大,在相同介質里傳播的速度越大。由于這里的聲波和光波是由S、L粒子碰撞傳遞產生的,所以還有一個結論是--在傳播過程,頻率不變,波長和振幅不斷衰減……傳播速度與波長、幅度成正比,頻率跟速度基本無關。(“空穴”類光例如太陽光表現的規(guī)律不會完全相同,我沒看過有關這方面的實驗,歡迎大家進行實驗檢驗);根據我關于產生“波”的理論模式,“波”的波長、振幅和頻率對應的物理意義已經很明白了,這對于原來空洞的概念是一種具體化。
  
   d、“空穴光”的“光波”是一種“填充式”的“波”,即是由四周L粒子向“空穴區(qū)”不斷“填充”產生的現象,這種光表現出的“波”不會跟“正矢量密度”的“波”完全相同;(這個結論又需要有條件做這方面實驗的朋友代勞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暫時沒條件做,對于空穴光有關的特性我非常沒經驗?。?br>  
   e、可以設計一個實驗:通過檢驗“空穴光”和“正矢量密度光”相互能減弱“光”效果以及“正矢量密度光”和“正矢量密度光”互相疊加增強“光”效果,來證明確實存在兩種類型的“光”。在太陽光下燒木材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會發(fā)現木材發(fā)出的光不明顯甚至看不見。(麻煩哪個理解我理論的朋友來幫忙做這個實驗,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誰把這個實驗做好了,以后我就以誰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實驗,呵呵)
  
   f、“聲速不變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的原因都是因為產生給人類感覺到的S、L粒子獨立于聲源和光源物體的運動造成的。
  
   g、物質演化的推論----原子核周圍出現給人們觀察到的“電子”現象,說明了L粒子在穿越原子核的過程中有個別L粒子射進了原子核并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形成我所說的“動態(tài)凝聚物”。如果原子核“電子現象”可以持續(xù)觀察到,說明有L粒子持續(xù)跟原子核結合,那么這個可被觀察到有“電子”現象的“動態(tài)凝聚物”的質量必然在持續(xù)增加,除非“電子”現象消失了。如果“動態(tài)凝聚物”周圍沒“電子現象”就表明空間粒子密度均衡了(也可理解結合的粒子跟飛出的粒子數量均衡),“動態(tài)凝聚物”質量就不增減了。如果原子核有“電子現象”并且“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分布均衡(這個實驗證明有點難度)說明四周的L粒子矢量和基本為零并且可以推論出我們人類的“小宇宙”空間正受到四周的“大宇宙”膨脹的擠壓!(也就是說我們的“小宇宙”的L粒子的密度比四周“大宇宙”的的小)如果是這樣,地球“動態(tài)凝聚物”(人們常說的“物質”)就必然有質量增加的特性?!@或許就是“同位素測定物質年齡”的原理吧?我沒深入了解過“同位素測定物質年齡”的方法。人們發(fā)現地球上的所謂“放射性物質”,其實就是達到“飽和”的“動態(tài)凝聚物”,放出的α、β、γ“射線”就是此類放射性物質由于內部對應的粒子(α粒子、β粒子、γ粒子)(也是動態(tài)凝聚物)相對周圍空間的粒子密度(注意:空間本身也是含有α粒子、β粒子、γ粒子的)達到“飽和”了,由放射性物質表現出的特性來說,在自然界形成的“放射性物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在地球環(huán)境下的物質變成了放射性物質(“飽和凝聚物”)的時候就是開始解體的時候了,順便說說---通過“地球“動態(tài)凝聚物”(人們常說的“物質”)有質量增加的特性”可以推論古生物身軀實際沒化石顯示的這么大……我這個理論對現實世界中還有很多現象都可以做出前所未有的全新解釋……
  
   i、枯燥的理論分析讓人很累,現在單獨來批一下荒謬的“黑洞”理論,來刺激下某些“科學泰斗”和支持“黑洞”理論粉絲們的神經。我文章中很簡單一個理由就可以完全否定這個違背“人觀規(guī)律”(我把世界分成了宏觀、人觀、微觀世界)的理論-----根據人眼對“光”感覺原理,(以及后面說的萬有引力原理也可以單獨證明) 如果宇宙存在這樣的超級大質量大密度天體,由于它的“遮擋吸收原因”(我們的太陽也是由于這個原因“發(fā)光”的),勢必把宇宙空間L粒子的“均衡分布”完全打破,如果不均衡到了極點(“黑洞”的描述是質量和密度都超級大?。?--那是一個令人類眼睛感覺到何等超級的“光芒四射”!又何等超、超、超……級“耀眼”天體??!但某人竟然說這樣的“天體”是“黑”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跟真理是何等南轅北轍啊!——用兩個字形容這樣的理論——“荒謬”!大家只看這一點就知道該理論后面的部分全是某些人在扯談!另外從這理論得到不少學者的追捧也可以看出現在科學界的思維扭曲到如何程度!
  
   先總結下“聲”與“光”的關聯(lián)吧----“聲”和“光”都是由于空間對應的小粒子(S/L)動量分布密度的改變,讓人類觀察到的一種現象,區(qū)別在于“聲”和“光”是不同大小的粒子產生的。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老實的豐富感覺 回復日期:2010-03-26 12:23:21 
 
  嘍主啊,剛才留言好象沒上來,你寫的我看不懂,你就直接說咱們啥時候完蛋吧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24:09 
 
  ③、熱的定義和本質
  
   熱究竟是什么?歷史上對此有過長期的爭論。人類在生活和生產中最早接觸到的自然現象之一就是熱現象。
    歷史的回顧:人類在史前時期就使用火。中國北京周口店和山西芮城西侯度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先后發(fā)現50萬年和180萬年以前的用火遺跡;公元前7000~前6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就已有陶窖及手制、模制的陶器;上古時期的各種銅器、鐵器都顯示了古代人類不僅利用火取暖、加熱食物,還能用以制造簡單的工具。從史前時期直到18世紀初,雖然人們對熱現象的本質進行過許多探索,但由于掌握的知識不夠豐富,方法不夠科學,因而對熱的本質認識只是一些設想。其中以古希臘時期產生過的兩種不同看法為代表。一種是大約公元前 500年赫拉克利特提出的,把火、土、氣、水當作自然界的四種獨立元素的四元素說,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由這四種元素組成。這種看法同中國古代的五行說相似。五行說認為萬事萬物的根本是金、木、水、火、土五種氣。另一種是柏拉圖根據摩擦生熱現象提出的,認為火是一種運動的表現形式。
    18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促進了工業(yè)迅速發(fā)展。人們?yōu)檫M一步提高熱機效率,對物質的熱性質作了深入研究,從而推動了熱學實驗的發(fā)展。18世紀初建立了系統(tǒng)的測溫學和量熱學。從此,對熱現象的研究走上了實驗科學的道路。為了定量地解釋實驗結果,一些學者根據片面的實驗事實,將古希臘火元素學說發(fā)展成為熱質說,認為熱是一種沒有質量的流質,叫熱質,它不生不滅,可透入一切物質之中,一個物質是冷還是熱就看它所含的熱質多少。熱質說能夠解釋有關熱傳導和量熱學的一些實驗結果,但它把熱現象孤立起來,因而不能解釋摩擦生熱、撞擊生熱等現象。盡管熱質說這一錯誤學說曾流行一時,但它并沒有得到科學界的一致承認。
    與熱質說相對立,一些科學家認為熱不是一種流質,而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В.羅蒙諾索夫在《論熱與冷的原因》(1744~1747)這篇論文中斷言:熱是分子運動的表現。他還肯定了運動守恒原理在分子運動中的正確性,建立了現代分子運動論的許多基本概念。并指出溫度是分子運動強度的量度。由于當時熱質說占統(tǒng)治地位,羅蒙諾索夫的工作沒有受到重視。1798年朗福德把一個炮筒固定在水中,用馬拖動鈍鉆使其與炮筒內壁摩擦,基本上沒有鉆下鐵屑,但能使大量的水沸騰。這個實驗說明:熱只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1799年H.戴維又以兩塊冰摩擦而使之完全熔化的事實支持熱是物質運動的學說。但朗福德和戴維沒有找出熱量同機械功之間的數量關系。他們的實驗事實沉重打擊了熱質說,但未能徹底推翻它。1842年德國醫(yī)生J.R.邁爾的論文提出能量守恒的學說,他認為熱是一種能量,能夠和機械能互相轉換。此后,19世紀中葉J.P.焦耳前后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做了許多實驗,測定熱功當量,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結果,從而給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奠定了堅實基礎(見焦耳熱功當量實驗)。在能量守恒定律被科學界公認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之后,熱質說才最終被徹底推翻,關于熱的本質的爭論也宣告結束。
    就系統(tǒng)的單個粒子而言,其運動是無規(guī)則的,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但系統(tǒng)總體所表現的宏觀性質是整個粒子系的集體行為,存在著確定的規(guī)律性,這是物質的熱運動區(qū)別于其他運動形式的基本特征。實踐已證明,物質的熱運動和其他運動形式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反映熱運動形式同其他運動形式轉換中守恒的量不是什么“熱質”,而是同機械能、電磁能等相應的熱運動形式的能量,此能量決定于系統(tǒng)內部分子的特征以及熱運動狀態(tài),因而稱之為內能。如果能量的轉換或傳遞過程通過傳熱方式實現,傳遞著的能量則稱之為熱量。所以熱量不是什么“熱質”,而是由于系統(tǒng)與外界間或系統(tǒng)各部分間存在溫度差而發(fā)生傳熱時被傳遞的能量。熱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具體地說是構成物質系統(tǒng)的大量微觀粒子無規(guī)則混亂運動的宏觀表現,我是深表贊同的,這也是得到科學界公認的。
  
   雖然大家都知道熱就是構成物質系統(tǒng)的大量微觀粒子無規(guī)則混亂運動表現,但以前卻沒有人會把產生“熱”是有特定大小的粒子對應起來,因為人們已經忘記了“熱”是人類的一種感覺,正確的“熱”的定義是這樣的——熱是人體感熱器官(比如皮膚)對在空間相應的H粒子動量密度存在足夠差異的一種感覺 ,本質就是H粒子動量密度存在差異。能產生熱感覺對應的粒子我命名為H粒子,H粒子的質量要比產生聲音效果的S類粒子大,這是由人體的感覺推論出的結果,人類進化成可以感覺H粒子密度差是對人體自身一種保護。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熱”總是伴隨著光出現的,這讓很多人把光跟熱緊密的聯(lián)系了起來,甚至把用光代替了熱,造成了觀念模糊的。其實引起“熱”現象的H粒子,引起“光”現象的是L粒子,對于已被人類觀察到的粒子來說,這是相差好幾個“等級”大小的粒子哦!——這點需要明確!光和熱同樣是人類的一個感覺,他們雖有聯(lián)系,但并不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所以強光不一定強熱,弱光不一定弱熱,就是這道理——這又是由于人體的感覺方式所決定的。至于H粒子的振動可以引起其他粒子振動產生其他的現象,或者光可以引起熱……這個應該分開來討論。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26:06 
 
 ?、?、熱的定義和本質
  
   熱究竟是什么?歷史上對此有過長期的爭論。人類在生活和生產中最早接觸到的自然現象之一就是熱現象。
    歷史的回顧:人類在史前時期就使用火。中國北京周口店和山西芮城西侯度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先后發(fā)現50萬年和180萬年以前的用火遺跡;公元前7000~前6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就已有陶窖及手制、模制的陶器;上古時期的各種銅器、鐵器都顯示了古代人類不僅利用火取暖、加熱食物,還能用以制造簡單的工具。從史前時期直到18世紀初,雖然人們對熱現象的本質進行過許多探索,但由于掌握的知識不夠豐富,方法不夠科學,因而對熱的本質認識只是一些設想。其中以古希臘時期產生過的兩種不同看法為代表。一種是大約公元前 500年赫拉克利特提出的,把火、土、氣、水當作自然界的四種獨立元素的四元素說,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由這四種元素組成。這種看法同中國古代的五行說相似。五行說認為萬事萬物的根本是金、木、水、火、土五種氣。另一種是柏拉圖根據摩擦生熱現象提出的,認為火是一種運動的表現形式。
    18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促進了工業(yè)迅速發(fā)展。人們?yōu)檫M一步提高熱機效率,對物質的熱性質作了深入研究,從而推動了熱學實驗的發(fā)展。18世紀初建立了系統(tǒng)的測溫學和量熱學。從此,對熱現象的研究走上了實驗科學的道路。為了定量地解釋實驗結果,一些學者根據片面的實驗事實,將古希臘火元素學說發(fā)展成為熱質說,認為熱是一種沒有質量的流質,叫熱質,它不生不滅,可透入一切物質之中,一個物質是冷還是熱就看它所含的熱質多少。熱質說能夠解釋有關熱傳導和量熱學的一些實驗結果,但它把熱現象孤立起來,因而不能解釋摩擦生熱、撞擊生熱等現象。盡管熱質說這一錯誤學說曾流行一時,但它并沒有得到科學界的一致承認。
    與熱質說相對立,一些科學家認為熱不是一種流質,而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В.羅蒙諾索夫在《論熱與冷的原因》(1744~1747)這篇論文中斷言:熱是分子運動的表現。他還肯定了運動守恒原理在分子運動中的正確性,建立了現代分子運動論的許多基本概念。并指出溫度是分子運動強度的量度。由于當時熱質說占統(tǒng)治地位,羅蒙諾索夫的工作沒有受到重視。1798年朗福德把一個炮筒固定在水中,用馬拖動鈍鉆使其與炮筒內壁摩擦,基本上沒有鉆下鐵屑,但能使大量的水沸騰。這個實驗說明:熱只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1799年H.戴維又以兩塊冰摩擦而使之完全熔化的事實支持熱是物質運動的學說。但朗福德和戴維沒有找出熱量同機械功之間的數量關系。他們的實驗事實沉重打擊了熱質說,但未能徹底推翻它。1842年德國醫(yī)生J.R.邁爾的論文提出能量守恒的學說,他認為熱是一種能量,能夠和機械能互相轉換。此后,19世紀中葉J.P.焦耳前后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做了許多實驗,測定熱功當量,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結果,從而給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奠定了堅實基礎(見焦耳熱功當量實驗)。在能量守恒定律被科學界公認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之后,熱質說才最終被徹底推翻,關于熱的本質的爭論也宣告結束。
    就系統(tǒng)的單個粒子而言,其運動是無規(guī)則的,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但系統(tǒng)總體所表現的宏觀性質是整個粒子系的集體行為,存在著確定的規(guī)律性,這是物質的熱運動區(qū)別于其他運動形式的基本特征。實踐已證明,物質的熱運動和其他運動形式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反映熱運動形式同其他運動形式轉換中守恒的量不是什么“熱質”,而是同機械能、電磁能等相應的熱運動形式的能量,此能量決定于系統(tǒng)內部分子的特征以及熱運動狀態(tài),因而稱之為內能。如果能量的轉換或傳遞過程通過傳熱方式實現,傳遞著的能量則稱之為熱量。所以熱量不是什么“熱質”,而是由于系統(tǒng)與外界間或系統(tǒng)各部分間存在溫度差而發(fā)生傳熱時被傳遞的能量。熱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具體地說是構成物質系統(tǒng)的大量微觀粒子無規(guī)則混亂運動的宏觀表現,我是深表贊同的,這也是得到科學界公認的。
  
   雖然大家都知道熱就是構成物質系統(tǒng)的大量微觀粒子無規(guī)則混亂運動表現,但以前卻沒有人會把產生“熱”是有特定大小的粒子對應起來,因為人們已經忘記了“熱”是人類的一種感覺,正確的“熱”的定義是這樣的——熱是人體感熱器官(比如皮膚)對在空間相應的H粒子動量密度存在足夠差異的一種感覺 ,本質就是H粒子動量密度存在差異。能產生熱感覺對應的粒子我命名為H粒子,H粒子的質量要比產生聲音效果的S類粒子大,這是由人體的感覺推論出的結果,人類進化成可以感覺H粒子密度差是對人體自身一種保護。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熱”總是伴隨著光出現的,這讓很多人把光跟熱緊密的聯(lián)系了起來,甚至把用光代替了熱,造成了觀念模糊的。其實引起“熱”現象的H粒子,引起“光”現象的是L粒子,對于已被人類觀察到的粒子來說,這是相差好幾個“等級”大小的粒子哦!——這點需要明確!光和熱同樣是人類的一個感覺,他們雖有聯(lián)系,但并不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所以強光不一定強熱,弱光不一定弱熱,就是這道理——這又是由于人體的感覺方式所決定的。至于H粒子的振動可以引起其他粒子振動產生其他的現象,或者光可以引起熱……這個應該分開來討論。
  

作者:新生無產者 回復日期:2010-03-26 12:26:55 
 
  你寫的我真看不懂,你就告訴我下次地震在哪里?什么時候,就行了

作者:loveu95 回復日期:2010-03-26 12:27:55 
 
  潛力貼,mark先……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31:08 
 
  由圖13所示:在地球空間三種粒子中的S、H粒子的密度分布是基本相同的,與離地球表面距離遞減的關系,S、H粒子的密度與地球表面的距離具體是否成完全反比的規(guī)律還需要準確的實驗數據,但是一定是如圖遞減的關系!由于地球不會“發(fā)光”,所以L粒子的密度分布是基本均衡的(人眼選擇L粒子作為感應粒子是有其必然性的,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就是找探索地球空間“不變”的參考物,準確說地球空間的L粒子分布并不是絕對均衡的)。由圖還可以看出:空間的溫度并不是離太陽越近(離地球越遠)就越熱。(這個結論是沒查閱太空溫度的數據僅僅通過我這個理論自信地作出如此推論?。┮布词钱a生“熱”必然是跟H粒子有關系的,取決以H粒子的動量密度分布情況。如圖(14)所示。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32:14 
 
  電的本質在前面的“物質的組成”部分已經說了,也是由于L粒子在原子核等的空間分布不均衡產生的現象,這里就不細說了。
  
  
  小結:人類對物質世界的探索必須通過合適人體感受到的方式,“聲”、“光”、“電”、“熱”等現象就是人類最適合觀察感受到的世界現象,這些是人類長期通過感受世界、認識世界、適應世界進化而來,是進化的結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通過“聲”、“光”、“電”、“熱”現象來感受世界是人類最合適并且是必須的方式! 能感受“聲”、“光”、“電”、“熱”的器官本別是“耳”、“眼”、“舌”、“皮膚”……等器官,而能引起有“聲”、“光”、“電”、“熱”現象的粒子所對應的是“S粒子”、“L粒子”(光電)、“H粒子”。因此人類感受世界、認識世界、探索世界與“S粒子”、“L粒子”、“H粒子”密切相關,不能感受世界就不是人類,甚至不是生物!因此可以說,人類是 “S粒子”、“L粒子”、“H粒子”世界的人類!所有認識世界的研究都必須回歸到與這三種粒子的對比當中去,只有這樣才能讓人類感受到“真實物質”的世界!——這是由人類的生理特性所決定的!如果一定要把所有粒子都分個“大小”出來,那么由我總結出的結論:“H粒子”>“S粒子”>“L粒子”。
  
  
  希望搞物理科學相關人員能時刻緊記圖(13)地球粒子的分布圖——科學研究者應該時刻謹記與人類最密切相關的三個基本粒子——L/S/H粒子!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37:30 
 
  四、宇宙力學大統(tǒng)一:“強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是本質一樣表現不一的力,所有力根源都是出自一種力……粒子間碰撞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
  
   文章前面已經論述了——我們的宇宙是充滿多種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其中有小于光速的,有等于光速的,有大于光速的,它們在作整體雜亂無章整體矢量和基本為零的運動,通過人觀世界的現象:有溫差的兩物體接觸冷熱持平、濃度不同的溶液最終濃淡持平、高低水面的高低持平(如兩個連通水面)……可以看出“空間物質分布均衡趨勢”是我們人觀世界“普遍規(guī)律”,故由前文的“因果論”可以推論出不管是大到宏觀宇宙還是小到微觀粒子世界,物質有維持分布均衡的趨勢,這是宇宙最基本的規(guī)律。
  
   宇宙第一定律---宇宙有維持粒子分布均衡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宇宙粒子有通過不斷碰撞、凝聚、分離、再碰撞……達到空間粒子相對均衡的規(guī)律。
  
  ——空間如果有不均衡的存在,粒子就必須重新組合,粒子在組合的過程中的碰撞、凝聚、分離……這是我們太陽系粒子運動的常態(tài),表現出來的現象稱之為 “力”! 所有力產生的根源都是空間粒子碰撞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并且符合牛頓第三定律。力方向總是由密度高的點指向密度低的點,人觀世界的力是微觀世界力的合成。
  
   如果發(fā)現微觀、宏觀世界的力和高速運動粒子的力跟人觀世界力的規(guī)律不同,那是因為人們還沒掌握對兩個世界的規(guī)律換算的規(guī)律(可以預見《動態(tài)凝聚物粒子力學》將是一門新興的科目!),而并不是宇宙存在有幾個孤立的世界規(guī)律?!绻钪媪W臃植季饬?,我們人類看來宇宙也就沒了熱、沒了聲、沒了光,也沒力……將無法感知這“世界”是否存在!也就是說一切力的根源在于空間粒子密度的差異。
  
  
 ?、?“萬有引力”的本質:
  
   單獨把“萬有引力”拿出來論述,并不是代表我認為宇宙有這種力獨立地存在,而是由于當今科學界對它的誤解太深,在這歧途上走得太遠。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下“萬有引力”的成因。
  
  首先介紹下人們心目中的“萬有引力定律”(用藍字):
 ?。╨aw of gravitation)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1687年為牛頓所發(fā)現。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為F=Gm1m2/r2,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首先提出的。牛頓利用萬有引力定律不僅說明了行星運動規(guī)律,而且還指出木星、土星的衛(wèi)星圍繞行星也有同樣的運動規(guī)律。他認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還受到太陽的引力,從而解釋了月球運動中早已發(fā)現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還解釋了慧星的運動軌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現象。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預言并發(fā)現了海王星。萬有引力定律出現后,才正式把研究天體的運動建立在力學理論的基礎上,從而創(chuàng)立了天體力學。
   后來對天體存在“引力”現象引申為---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這種吸引作用并做了定義----物體之間的這種吸引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萬物之間,稱為“萬有引力”。
  
   首先我認為發(fā)現“萬有引力”現象是一個偉大的發(fā)現!這也是支持我理論的證據之一!在此要感謝科學巨人牛頓為人類科學做出的偉大貢獻!對以上“萬有引力”定義的點評:1、如果“引力”的含義就是能讓物體靠近的一個綜合力矢量的話,對于天體之間的這種作用定義為“引力”是基本正確的;2、引伸為所有物體(“萬物”)都有“引力”是錯誤的!原因是人們所說的“引力”是一個表現出綜合作用矢量的力,所有力的本質都一樣的,只要不能引起物體靠近的綜合力矢量力就不能稱之為“引力”。如果一定要這個粒子引起的綜合力稱之為“引力”,那么就應該是指宇宙空間質量小于L粒子的“超光速”B粒子引起的“力”。(后面有詳細分析)
  
   好了,讓我對人們心目中的“萬有引力”詳細論述吧---由于我們的宇宙充滿了在作雜亂無章各種運動(含各種大小和速度)的微觀運動粒子,物體的存在改變了其周圍空間某運動粒子的動量矢量均衡,而形成其周圍空間任一點的某粒子動量矢量和指向物體引起的某一種粒子運動趨勢!必須注意,“萬有引力”是由處在天體(如地球)空間的的物體表現出綜合作用力矢量指向天體的現象推導出來的,并不能代表所有物體在某一空間都能會有“萬有引力”現象的,“萬有引力”只適用于類似太陽系中天體所處的空間粒子分布基本均衡的情況(必須相對均衡)。這就是“萬有引力”規(guī)律的局限性!原理如下圖: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39:19 
 
  如圖(15) 、(16)表示的是在某一粒子分布均勻的空間,放入一物體引起空間粒子動量密度分布失衡,根據宇宙第一定律——宇宙有維持粒子分布均衡趨勢的規(guī)律,必然讓周圍各點就產生指向“物體”的合力F,這個F力就是人們所說的“萬有引力”。由圖例可以看出物體要產生對四周空間(單向空間情況不同)都有“引力”的必要條件是:1、空間粒子動量分布均勻;2、物體內部空間的粒子動量密度要小于周圍空間。第2點需要注意:地球內部粒子動量密度是小于周圍空間的,這個涉及粒子動量大小的問題,你知道太陽系空間的粒子動量密度到底有多大?——太陽如此大的“引力”和如此龐大的身軀是由于太陽系空間的粒子動量密度“成就”的!當某天太陽對周邊的粒子“吃飽喝足”失去“引力”的時候,成為我前面所說的“飽和動態(tài)凝聚物”,太陽體內部粒子的動量密度就和太陽系空間的相等了--太陽也就解體了!這是一個怎么的概念?!所以說太陽系的“真空”并“不空”??!反而人類眼中的“物質”竟然是“宇宙粒子綜合動量密度的空穴區(qū)”!——到底宇宙的“物質質量”分布情況是怎么一情況呀?!這貌似是顛覆了“人觀世界”規(guī)律的普通思維,其實并不違背——原因是出自我們地球人類沒弄清楚“質量”的概念所致,什么叫質量?某個物體的質量難道真的是此物體獨立于宇宙的“物質固有的屬性”嗎?其實不然!詳見我在《論質量的本質》一短文論述的結論——質量其實跟動量是一回事……也就是說如果物體不斷“吸收”周圍粒子達到與周圍粒子動量密度了,也就是失去“引力”了,那時候也就是“萬無引力”了。因此也可以知道,宇宙天體產生的“引力”,不可能讓自身質量無限地增長。天體可以變成多大,取決于天體周圍空間的粒子動量密度。太陽系天體表現出的“引力”是由太陽系空間粒子密度情況所決定的,并不代表全宇宙都有“萬有引力”的規(guī)律!由此可見現行的“黑洞理論”是錯誤的,是不知“引力”本質原因推導出來的荒謬結論。(現行的黑洞理論是這樣說的:“……黑洞是一個時空的黑暗區(qū)它是由具有極大質量的超巨星在塌陷時所造成的,恒星的核心在本身重量的影響下非??焖俚氖湛s,并釋放出強勁的暴發(fā)能量,如果核心物質大的使塌陷無限地繼續(xù)下去,便產生了黑洞,在重力巨大的擠壓下,所留下的物質有難以想象的高密度……”)
   所以,跟“黑洞”的概念一樣,“萬有引力”也是個錯誤的說法,也就是說物體在某一空間是否能表現出“引力”現象,取決于它所處空間的粒子分布情況。(而且物體內部綜合粒子動量密度要持續(xù)小于周圍空間的粒子動量密度)
  
  科學理論的研究目的在于方便人類應用,先以地球空間作為研究對象吧,因為這是人類認識宇宙空間的基礎??!如何判斷地球周圍空間合適人類觀察物體是“萬有引力”還是“萬有斥力”?(后面論述將取消“萬有”這個不科學的說法),所以計算出地球空間各種粒子準確含量尤為重要!如果有這個準確含量的數據,很多物理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作者:for_cyan 回復日期:2010-03-26 12:47:06 
 
  lz什么時候再什么地方有講座,我去聽聽

作者:yesterdaynotmore 回復日期:2010-03-26 12:52:20 
 
  mark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52:33 
 
  下圖是人類認知世界粒子大小的形象圖: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55:24 
 
  人類生活在地球,所以對地球空間的粒子含量的計算是人類下一步科學研究的首要任務,接受本文闡述的觀點并計算出地球空間存在粒子分布的準確數據將讓人類科學有質的飛躍!粒子的多樣性使得在地球空間里的物體受力力學分析起來相當復雜,由 “空間粒子動量密度存在差異必然會產生力,方向總是由密度高的點指向密度低的點”分析,根據圖(13)的粒子密度分布圖可知H粒子、S粒子……到L粒子之間的粒子都是會對空間的物體產生的是相對地球來說是“斥力”,而L粒子基本沒產生力,所以由H粒子、S粒子……到L粒子的大小和它們在地球分布的密度規(guī)律(通過圖(13)我總結的規(guī)律是這樣的——表現出離地球越遠密度越大的粒子個體越?。┛梢酝普摮?---讓地球對物體產生“重力”粒子是必定是比L粒子更微小的粒子。分子類粒子分子(S/L粒子)間距約: ro=10-10米 ;原子類(粒子>L粒子)間距:……?質子類粒子間距:……?夸克類粒子間距:……?…L粒子間距:……?……?這些數據有待于科學界實驗、數學專家計算。一般的組成“動態(tài)凝聚物”的粒子間距多大,它所對應周圍空間的粒子密度與之較接近。(這需要精確地試驗和復雜的數學計算,這里只是給個形象性的說法)為簡便科研計算可以考慮分三種以上類型的力:比如B粒子(比L粒子質量還小、速度比L粒子還快的粒子)力,……S粒子力。---這是我個人建議的分法,這樣分的依據是什么呢?有什么好處? ----依據是 “空間粒子動量密度存在差異必然會產生力,方向總是由密度高的點指向密度低的點”好處是讓人類力學計算更便捷,適用的范圍更大!
  
  計算空間某點的受力就可以:FB=∑fB=αB× ( ρm -ρn )……FS=∑fS=αS× ( ρm -ρn );F=∑FB……FS/x
  
  公式說明:FS……FB是指某一大小的粒子對物體產生的合力矢量,F為綜合受力總矢量,f受到各個方向的力,α是對應粒子的系數(應該是個常量),ρm為空間m的對應粒子密度,ρn 為空間n對應的粒子密度,X為選取粒子種類參數的數量。X選取越多計算越準確!(這是我此篇文章唯一的數學公式了)。當然朝這個方向去探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還有更多的科學難題在等著我們……
  
   另外要注意:確定能地球周圍空間如圖(18)所示均勻分布的粒子意義非凡!這粒子密度含量數據就是地球空間粒子密度含量的真實參考數據。
  
   這個粒子就是我前面命名為“L粒子”的基礎粒子——這是人類探索世界最基本的參考點!——人眼為啥會對L粒子密度含量最敏感?因為L粒子的含量最能反映“真實的地球”——這也是人類為適應地球環(huán)境長期進化的結果!沒有參考點的一切研究結論都是空洞的!請大家記住L粒子的重要性!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tzzliuwh 回復日期:2010-03-26 12:55:40 
 
  樓上的問的好直接啊

作者:小茈 回復日期:2010-03-26 12:56:04 
 
  太天才了,
  
  
  我看得一頭暈。
  
  
  兩眼冒金星。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2:56:27 
 
  ② “強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的實質 :
  
   根據“宇宙第一規(guī)律”——所有的力都是由于宇宙空間對應的粒子密度不均衡所產生,這毋庸置疑。不管是原子核之間的的“引力”還是“斥力”;“中子”和“中子”間的“引力”還是“斥力”……都是由于該粒子所處的空間對應的粒子(如原子核就對應原子核粒子)密度不均衡所致。如原子核的間距就是原子核粒子在這空間的密度距離,所以超過這核間距就表現出引力,小過這核間距就表現為斥力……由“強力>電磁力>弱力>引力”人們研究的這個結果可以推論出引起這些力的粒子的大小有這樣的規(guī)律:“強力粒子”>“電磁力粒子”>“弱力粒子”>“引力粒子”。“力”產生的原因在前面論述“萬有引力”部分已經相當詳細了----空間粒子動量密度存在差異必然會產生力,方向總是由密度高的點指向密度低的點----這里就不再對每種力詳細分析了。
  
  小結:
  
  不管什么類型的力----“強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作用力 、反作用力、 引力 、斥力 、支持力 、拉力、 推力、阻力;彈力 、摩擦力、 萬有引力、 重力、 電場力、 磁場力 、分子力、原子力等等……都是由于宇宙充滿各種各樣粒子,遵循“宇宙第一定律”---如果空間粒子動量密度存在差異必然會產生力,力的方向總是由密度高的點指向密度低的點所產生的。宇宙不存在毫無聯(lián)系、孤立的受力種類!
  
  
   至此,本文已經成功完成了:1、宇宙萬物物質統(tǒng)一;2、宇宙物理現象關聯(lián)統(tǒng)一;3、宇宙力學統(tǒng)一。所以我的“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對現代物理科學三大領域的統(tǒng)一論述也就完成了。
  
   由于本文所論述的科學知識涉及面太寬太廣,加上本人的知識和能力有限,或許在某些問題、某些細節(jié)、某些語氣還存在一些論述不清、用詞不當、有待完善、甚至是存在推導錯誤的地方……但我堅信文章大方向和論述的三條主線:1、“人觀世界的現象可作為因果條件中宏觀和微觀世界現象的“因””;2、我所定義的“宇宙第一定律”;3、“建立在人類感受世界的方式來進行科學研究探索世界的方法”是正確的!
  
   雖然我所說的新發(fā)現、新理論或許會對人類科學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這只是人類科學征途千里、萬里、無限之遙中的僅僅一小步……物理科學知識每一個小分支領域就算窮我一生的精力也是不夠的,這需要科學工作者和科學愛好者一起分工協(xié)作、共同奮斗……可以預見,接下來人類對科學真理的探索的道路不會平坦!還有更大的挑戰(zhàn)在等著我們!讓我們攜手為探索宇宙真理而共同努力吧!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總結本文所論述的觀點的話,那就是---我們人類的宇宙是充滿各種大小動態(tài)凝聚物的“神奇”的宇宙!
  

作者:掏大糞的毛毛蟲 回復日期:2010-03-26 13:00:52 
 
  老婆,快和白骨精一起出來看愛因斯坦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03:08 
 
  科學小舟宇宙觀
  
  
  此篇文章主要是依據是我的《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把我們人類真實的宇宙以結論性地描述出來,大家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驗證我所說的結論是否正確,或者可以直接由我的《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進行推導。
  
  
  (一)、宇宙萬物都是由相同的微小粒子組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都是宇宙相對“飽和溶液”中的“動態(tài)凝聚物”——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物質統(tǒng)一”;物質的組成不存在帶“電荷”的“電子”實體;聲、光、電、熱是本質相同表現不一的物理現象——宇宙物理現象關聯(lián)統(tǒng)一;“強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所有的力本質都是一樣的——宇宙力學統(tǒng)一。
  
  (二)、太陽系空間(先不要說這么大吧):1、地球空間如果以質量大于L粒子組成的物質作為參照物,地球是“物質”,空間是“真空”,“物質”和“真空”均衡相處(這個說法是現時人類主流的說法,雖然不科學,我暫時借用吧);如果以質量小于L粒子組成的物質為參照物,現在的“空間”是“物質”,地球是“空穴”,“物質”不斷流向地球“空穴”;2、太陽必然有一個小于光速的臨界動量粒子(命名為T粒子),相當于地球與光速粒子(L粒子)的關系一樣,這個T粒子在太陽空間是分布均勻的(相對于L粒子在地球空間分布均勻一樣),太陽空間速度大于這個T粒子的,太陽就對它有引力作用,小于這個速度的粒子就有排斥作用,而且隨著太陽質量的增加我定義的這個“T粒子”速度是逐漸減慢的,也就是說太陽并不是對所有大小的粒子都有吸引力的;(由“宇宙第一定律推論”出來的結果,詳見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相同的,所以以質量小于T粒子的粒子作為參照物----質量小于T粒子的粒子是“物質”,太陽是“空穴”,“物質”源源不斷流向太陽“空穴”;
  
  (三)、人類眼中的“光”有兩種類型的:一種是“正光”,另外一種是“負光”,“負光”可以產生“引力”。解釋:燃燒木材光是“正光”,太陽光是“負光”;根據人眼“感光”原理使得制造相對人類的“隱形光”成為可能;(原理詳見《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
  
  (四)、探索宇宙必須回歸以人類的視角為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所有的探索都是空洞而無意義的!從某種意義來看,“地球”是“人類宇宙”的中心!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基礎!----現代科學忽視了這點是它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五)、“萬有引力”是個錯誤的提法,并不是所有物體都有對處在其空間的其他物體產生“引力”,這取決于空間粒子密度的分布情況。舉例:宇宙中個別“天體”從內部開始解體了“萬有引力”不起作用了,小的可以看地球上放飛的氣球,水中漂浮的東西,甚至人類能站在地球表面上都是“萬有引力”說法錯誤的地方。不要把“萬有引力”神秘化,它跟所有類型的力本質是一樣的,在地球環(huán)境下的,“萬有引力”是質量小于L粒子的粒子綜合產生的現象;宇宙中最基本的力就是粒子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是當兩個基本粒子碰撞時表現出來的現象,它是宇宙中符合動量守恒規(guī)律的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力,正是在這種基本力的作用下,才會出現運動粒子總體有從動量密度大的運動到動量密度小的趨勢,而形成各種現象不同的力。(詳見《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
  
  (六)、太陽一定有“解體”的一天,條件是:組成太陽本身粒子動量密度等于其周圍空間的粒子動量密度,達到了粒子動量分布均衡,現階段的太陽正在吸收周圍的高動量粒子,有均衡的趨勢,有“解體”的趨勢。
  
  (七)、“黑洞理論”很荒謬!宇宙不存在質量超級大又“黑黑”的“天體”;
  
  (八)、“相對論”很荒謬,把光速定為宇宙極限速度,把宇宙扭曲……不過光速卻是人類觀察世界的“臨界速度”;
  
  (九)、宏觀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大,微觀的宇宙也是:“無邊無際”的小,永遠沒有盡頭!宇宙數學不應該存在“零”這個數字的,更不應該有“負數”---這是全新的宇宙數學!
  
  (十)、所有人類認識的、不認識的物質全部都是“動態(tài)凝聚物”,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跟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組成“動態(tài)凝聚物”的還是“動態(tài)凝聚物”……細分下去永遠還都是“動態(tài)凝聚物”……一個物體你可以說它是“H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也可以說是“S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也可以說是“L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可以預見--《動態(tài)凝聚物力學》必將成為將來物理、數學界研究的重要科目!
  
  (十一)、地球物體的“絕對零度”含義是這個物體內部空間的“H粒子”動量密度與地球空間的“H粒子”動量密度相等,宇宙中不同空間“絕對零度”對應的“H粒子”動量密度不會相等;(注:H粒子是能讓人體感受到熱的粒子,詳見《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
  
  (十二)、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下的許多珍貴的照片來看,銀河系以及很多星系都是碟型的,并不是球形,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我們還可以看到銀河系中心是一個黑色區(qū)域,這又說明了宇宙存在什么規(guī)律呢?---根據宇宙第一定律詳見(詳見《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可知--銀河系空間粒子存在動量密度非常不均衡的現象。但我們不能直接用地球空間的經驗來判斷遙遠空間粒子的分布情況。黑暗的部分只能代表L粒子均衡區(qū)(人類暫時只能感應到L粒子密度的差異),如銀河系是膨脹的話,就有向外的推力,那必定是中心部分綜合粒子的密度大(由宇宙第一定律推論),那就證明銀河系存在的均衡粒子不是L粒子,與太陽系不同,如果粒子種類和分布情況跟太陽系相同的話,中心“黑黑”代表沒有“引力”也沒“斥力”。因為地球是處在L粒子基本均衡的空間,可以說我們處在L粒子均衡的世界,這說相對而言的,事實上太陽的存在破壞了地球L粒子的均衡,但這里為論述方便可以忽略,所以那些質量小于L粒子、速度大于L粒子的粒子是讓地球具有引力的充分必要條件(在《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已論證,另光芒四射的太陽可產生“引力”的粒子環(huán)境會寬一點。)所以通過能把星系壓成碟狀可以推論出星系垂直碟面和碟底兩面方向的空間綜合粒子動量密度總體一定遠高過星系中間部分和剩下的2維空間方向的的密度,從而產生兩面壓迫的力,但不能判斷究竟是那種動量速度的粒子造成的壓迫力。(如是地球空間就可以斷定是速度大于L粒子的粒子)這需要以后不斷地探索!才能從我們地球的“人觀世界”規(guī)律過渡到其他星系去!
  
  不能把我們地球的“人觀世界”規(guī)律隨便用在其他星系去!這個是宇宙天文學界朋友須注意的問題!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號角遠遠看看 回復日期:2010-03-26 13:03:20 
 
  看到"二、所有科學研究都不能離開人類的感官視角。"的時候,實在忍不住了,確實讓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 不過我要去WC了,先做個標記..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05:01 
 
  (十三)、為什么太陽系的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都在差不多一個平面上?答案與“星系成碟狀”類似,這可以很好的揭示我們太陽系空間粒子分布的特點了。要清楚--這不是偶然的,如果沒太陽系空間粒子分布的基礎作用是絕對不能出現這樣情況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構成九大行星的大部分物質和構成太陽的物質在太陽系初形成時是一體的,屬于同一團物質。這團物質在作高速自旋運動,一些物質由于離心力的作用被甩出來,它們一般是從太陽的赤道附近被甩出來的,因為那兒的離心力最大??梢哉f只有太陽的赤道部分的物質才會被甩出來,構成九大行星的大部分物質就是從那兒被甩出來的。從那兒被甩出來的物質的運動面是一樣的,都是沿著太陽的赤道面被甩出,因此九大行星幾乎是在同一個面中運動,那就是太陽的赤道面。---這些說法是違背“宇宙第一定律”(詳見《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的,是錯誤的解說。
  
   由此現象我們可以看到:1、首先太陽系粒子分布是“盤狀軌跡”上下方空間(即是地球南北極上方方向的空間)要比 “盤狀軌跡”空間”處的密度要大,宇宙粒子有“上下壓頂的力”;2、地球等行星不可能是從太陽形成后“甩出來”的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yuyabng 回復日期:2010-03-26 13:05:15 
 
  雖然沒有仔細看,但是要留個記號,以后仔細觀看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08:12 
 
   (十四)、按我們太陽系的規(guī)律來說(這是太陽系規(guī)律,是否可以延伸至圖片中的星系還沒推敲),一般宇宙中天體或是星系,“質量大”能使之周圍空間的L粒子分布出現了不均衡,“光”就代表天體質量大,越光質量就越大……質量大也代表對它周圍空間物質有較大的“引力”,如下圖:中間發(fā)出刺眼的光,按太陽系規(guī)律那是質量非常大的區(qū)域,中心位置是“宇宙物質”的“空穴區(qū)”,“物質”在源源不斷的流向亮光的區(qū)域,而我們人類的眼睛看到的是(天體)“物質”受到了“引力”作用!也因此推斷圖中的星系“天體塵埃”有向中心聚合的趨勢?。ㄓ?#8220;宇宙第一定律”推導,詳見《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09:16 
 
  ( 十五)、最“瘋狂”的推論---相同的空間可以存在有不同粒子級別的世界,并且這些世界可以存在不同粒子級別組成的物質、生物、甚至是智能生物的。 我們人類眼中的“L粒子”是光速的,而“L粒子 ”“眼中”的人類也是光速的,事實表明,太陽系空間的速度大于L粒子的粒子密度是比地球空間L粒子密度大的,(原因可參考《科學大統(tǒng)一原理》)也就是說太陽系的人類眼中的“暗物質”比“明物質”多,在“L粒子生物”眼中,地球區(qū)域就像“一束光”向他們迎面沖來…… “L粒子生物”(或者有超L粒子生物) 覺得他們才是靜止的。如果我們人類可以坐上了“超光速飛船”,是否就可以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那里到底是天堂還是地獄?)……可見驕傲的地球人類以為他們已經達到了科學的頂峰了,其實所知道的知識卻是如此的“低等”啊?。。?br>  
  想探索宇宙征服宇宙還不如先探索我們地球四周的空間吧!
  
  (十六)、由第十五條推論我們人類要在宇宙中找“智慧生命”,還不如在我們處在的空間嘗試下是否可以跟不同粒子級別世界的智能生物聯(lián)系上。
  

作者:老貓無良 回復日期:2010-03-26 13:09:53 
 
  樓主你的馬甲軍團呢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10:39 
 
  (十七)、人類觀察到宇宙遠處星系傳到地球的光大多數都是“空穴光”,這個不用懷疑!但在原星系空間產生粒子動量密度差的并不是L粒子,或許是超、超、超、光速粒子空穴區(qū)衰變至地球空間才變成L粒子密度差“空穴光”才給人眼捕捉到的現象!很多星系圖片是另某一個粒子世界的“幻像”在人類L粒子世界的反映,我們的空間也存在這樣的“暗物質”粒子世界,并且在太陽系“暗物質”含量比“明物質”含量要多,只是我們人類還無法感受到,現在我們感受到的遙遠星系是某種不屬于人類世界感官的粒子世界在L世界的“蛻變的幻影”,同時也可以看出人類用恒星光譜紅移量測遙遠恒星距離的原理很不靠譜!
  
  (十八)、傳統(tǒng)力學說物體處在相同的一個“慣性系統(tǒng)”指的是在物體所處的空間的綜合粒子動量密度等于物體內部綜合粒子動量密度的環(huán)境下的系統(tǒng)。因此空間粒子動量密度不均衡的時候再當作一個慣性系來運用牛頓定律就不適用了!這就是除了人觀世界,宏觀、微觀世界力學牛頓力學不適用的本質原因,原因是這已經不是原來含義的“相同一個慣性系”了;如果要繼續(xù)使用牛頓定律需要換算一下……
  
 ?。ㄊ牛?、太陽引力的大小只要計算出太陽的T粒子(是指在太陽空間分布均衡的粒子,相當于L粒子在地球的作用一樣)動量密度大小就行了,這是人類科學“事半功倍”的方法,也是我《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中的“宇宙第一定律”的應用。
  

作者:2009tya 回復日期:2010-03-26 13:12:18 
 
  歷害。。。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13:07 
 
 ?。ǘ?、“四維空間”、“時間倒流”、“回到歷史”……完全是由于不理解時間的概念導致的“低級錯誤”!正確宇宙觀的時間應該是“有條件的空間”,不存在虛幻的時間概念,時間就是人類方便對所在空間位置判斷的一個概念。
  
   人類的時間“月、日、時”是相對太陽中心的角度(如下圖),地球某地是由以地球作參照物的三維空間確定。
  
  由圖上可以看出人類的時間有以下幾個特點:1、“時”是指空間某點與太陽球心的連線在“地球公轉軌跡圓盤”上的投影的角度;2、“月日”是地球球心與太陽球心連線相對與人為定義的“12月份”連線的角度;3、“年”是什么?--這個大多數人都是不清楚它的含義的,甚至是根本沒考慮過它的含義,搞清楚這個含義可以使現在人模糊地時間觀清晰起來。
  
  讓我慢慢細說,還是舉個兩個人約會的例子說明,兩個人可以見面的約會如下:
  
  1、如果這樣約會--“讓我們在惠州市A咖啡廳見面”——這約會是完全可以見到面的——不過這個約會需要“一直”都在惠州市A咖啡廳蹲守著;——這是以地球作為參照物并可以確定的三維空間;
  
  2、如果是這樣約會--“讓我們20:00點在惠州市A咖啡廳見面把”——凡是“20:00點”在“A咖啡廳”都能見到面!這樣就意味著地球每自轉一圈就可以在“A咖啡廳”見到一次面。大家請注意:人類的“時”其實是個角度,所以“20:00點”就意味著跟太陽的投影角度(為簡便表達,下稱“角度”)為300度的有條件的太陽空間,所以說“時”還是空間概念,但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角度,符合這樣角度條件的太陽空間角度有365個,所以這個約會能見面還是由于確定了以地球上為參照物的三維空間--“惠州市A咖啡廳”,但加了“符合與太陽連線角度為300度的空間條件”;
  
  3、如果這樣約會--“讓我們12月25日20:00點在惠州市A咖啡廳見面吧”。“A咖啡館”是由地球為參照物的三維空間可以確定的一個點---這個現在應該很明確了,而“12月25日20:00點”就是“A咖啡館”這個點跟“地球與太陽連線”在太陽空間的唯一一個角度,所以“12月25日20:00點在惠州市A咖啡廳”這是代表以太陽作為參照物的三維空間所確定的一個點。“12月25日20:00點”的含義是一個空間的角度,本質還是空間!
  
  以上小結:通過上面3點分析可知,人類的“時間”(月日時)是人類為了通過某點與太陽的角度來辨別太陽對人類最直接影響情況!這是由人類最原始的需求創(chuàng)造出的概念!人類的時間是空間的概念但不是指空間的一個點,而是指符合與太陽角度的一條線。
  
  4、前面說的“月日”和“時”都是人類以太陽作為參照物的空間角度,通過“月日時”與地球的三維空間的結合已經能進一步確定地球某點太陽系三維空間的位置。那為什么還要用到“年”這個空間定義?大家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嗎?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太陽對地球的事物的影響完全一樣,每圈都是“周而復始”,“年復一年”……人類不管過去還是現在,都一定不會把“年”作為一個人類常用的概念,正是人類感覺到地球圍繞太陽轉雖然是“四季交替”、“冬暖夏涼”……規(guī)律基本類似,但地球圍繞太陽轉動事實上是“圈圈感覺都不同!”,甚至相差甚遠!——這現象幾千年前的古代人類就發(fā)現了!正像我在《現代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中“光的定義和本質”部分說的--人類是“沒有變化就沒有感覺!--這是人類探知世界的真諦!”,因為人類看到了它的變化,所以定義了“年”。并且《現代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文章中也說的“由于人類長期“感覺”這樣的不均勻密度,已經“麻木”了,人類還是察覺不出”一樣-----現代人對“年年有相似,年年又不同”的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了!!!“春夏秋冬”是地球表現出來的季節(jié)現象,對應的是太陽在赤道、南北回歸線來回擺動以及“年年有相似,年年各不同!”的現象,——難道這是理所當然的現象嗎?根據《現在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的思想,這絕對是“不正常的現象”必然有其本質的原因。
  
   其實這是個有其本質原因的現象!所以雖人類就在朦朧中感知必須要有“年”這個“坐標” ,并一直使用。但后人卻沒有進一步去探知此現象的真理!其實“年”的概念存在的本質原因正是---“年年有相似,年年各不同”!
  
   “月日”的概念結合地球的三維空間坐標已經把人類心目中的太陽系三維坐標清晰的畫出來了,“年”是人類靠感覺得出來的某太陽系以外的某參照系模糊三維空間。(我現在還懷疑,人類春夏秋冬到底地球是不是完成了真正意義的公轉一圈?)找出此三維空間對應的參照物,必定對人類科學影響深遠!存在“年”這一概念對應的現象,根據“宇宙第一定律”可以推論出---我們的太陽系周圍空間粒子分布不均衡---這個結論我下得是相當肯定的?。ㄓ钪媸浅錆M多種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其中有有小于光速的,有等于光速的,大于光速的,它們在作整體雜亂無章運動--這個原因在我的《科學大統(tǒng)一》以作推論了,我們探索宇宙首先就必須看到這么人類所處的真實“大環(huán)境”?。?br>  
   到底“年”這個三維坐標選取的參照物在哪里呢?沒有人嘗試過去尋找,所以我也沒充足的數據進行判斷或者推論,現在只根據太陽“黑子”變化的周期為11年(估計是11-13年,這個問題以后再討論),初步猜想---太陽在一個有以12年左右變化的規(guī)律的空間“擺動”……人類的四季、天氣是由這個“大空間”結合“太陽系小空間”粒子密度分布不同所決定的?。ìF在回頭看我十年前寫的《論雨的本質》雖然還需要很大的完善,但中心意思也是如此)所以在此,我也可以預見在我《現在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的思想的影響下---人類氣象學也會有一次重大的革命!也可以猜測到“12個月為一年、12年為一個適合人類的某時間概念A”……
  
   由上分析我們已清晰地知道人類傳統(tǒng)的時間概念了。
   現在我來解釋下讓大家容易迷惑的一個問題---什么叫“同時”?必須注意:我們搞科學時刻不忘我們是人類!我們要用人類的視角來探索世界!科研不要迷失了“做人”方向……
  
   所以研究時間問題,必須回歸上面人類原始定義上來----“同時”就是指相同的“年、月、日”!---這就意味著在地球“同時”就必須有相同的經度,發(fā)生兩件事的地點必須在跟太陽連線角度相同(說法省略,同上),而且跟“年”參照物A(是指太陽圍繞其轉動或者震蕩的星系)的連線角度相同!---這是最嚴格的“同時”概念!---這是以“參照物A”的三維空間的“同時”?。ㄒ部梢哉f兩地“同時”的原意就是兩個讓人類有相同感覺的空間……)
  
  
   首先大家要注意---時間是一個必須有參照物的三維空間概念!并且不是指此空間的一個點!是一個人類在此空間里有類似感受的一條直線或者平面! 人類的原始時間毫無疑問是年月日時,參照物是"參照物A"。相同時間能讓人類感受到類似的光和熱……而現在我們常說地球上兩個不同經度的地點(比如惠州市和紐約市)同時發(fā)生某事又是怎么回事呢?這里已經是“時間”的引伸概念了,這不是人類最原始的時間概念!
  
   現代人科技發(fā)達了,尋求相同感受的途徑多了,通訊手段打電話就是其中一種方式,所以現在的“同時”就演變?yōu)榉簿哂心茏屓祟愑邢嗤蛘哂蓄愃聘惺艿哪硡⒄瘴锶S空間的點都可以叫“同時”,是否可以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同時”取決于人類是否有相同或類似的感受!
  
   兩點“同時”就是指人類在某指定的參照物三維空間里有相同或近似感受的兩點。(如以通訊電話、電視就能讓處于某空間兩點的人類有相同的感受。)所以鑒于人類的科學水平,現在的“兩點同時”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就是指以連接兩點的某光速粒子(這里是為了給大家一個形象思維,準確地說是“足夠遠的粒子”,數學符號為“+∝”)作為參照物的三維空間內的兩個點……
  
   小結:是否“同時”取決于人類選取的參照物和所處地點的感受(“感受”是個模糊地概念,以后可以稍微量化的)
  
   總之,時間就是特定條件的空間,“時間”是個為人類更好的適應世界、探索世界、人為設定的概念!時間是跟自然對人類產生直接影響所對應的物理概念!時間概念的建立也是人類對自然最原始反應的物理概念!(人類的時間是與自然的“聲”、“光”、“電”、熱”……給人類產生的感受是分不開的?。?br>  
   現在知道“同時”的含義了吧?讓 那就讓我們一起“同時”來支持“科學小舟”,鼓勵小舟繼續(xù)向科學真理進發(fā)吧!
  
  以上思想都是建立在《現在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之上。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adam1111 回復日期:2010-03-26 13:13:44 
 
  恩,很有新意啊。角度很獨特,希望LZ繼續(xù)研究并拿出量化的東西了。----路還很遠,希望我們有生之年都能鑒證這一偉大的時刻。

作者:piaoliucao 回復日期:2010-03-26 13:16:01 
 
  看不懂,還是得贊一下,樓主你真牛,天涯強人就是多啊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16:28 
 
 ?。ǘ唬?#8220;質量”并不是“物質的屬性”,它隨選取的參照物不同會有不同的變化。詳見我的《質量的本質》;
  
 ?。ǘ?。地球極光是如何產生的?---地球極光是極地空間L粒子分布不均勻達到了能讓人感受到的現象,此現象說明了地球不同空間L粒子分布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太陽系大行星基本是在同一平面運行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太陽系軸心與銀河系碟狀平面垂直更能說明問題!也就是說銀河系受碟狀平面上下空間粒子壓迫的區(qū)間……
  
 ?。ǘ?、太陽黑子產生的原因:只要深刻理解我《科學大統(tǒng)一理論》里面關于光產生原因的論述,就很清楚的知道---說明太陽局部出現了L粒子密度“飽和”,與空間L粒子達到均衡了。太陽就是制造空間粒子不均衡產生“能量”的天體,如果太陽系空間粒子都均衡了,那就沒有了“光”沒有了熱……太陽也隨之解體了!與空間L粒子均衡是太陽遲早的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黑子”就是太陽的老人斑!
  
  

點擊在新窗口中查看該圖片

作者:真心如雪 回復日期:2010-03-26 13:19:11 
 
  潛水八年 今天不得不回
  
  這是我在天涯看過的最有學問的
  
  不得不跟帖
  
  lz是瘋子

作者:釀酒的蜂蜜 回復日期:2010-03-26 13:19:57 
 
  LZ 什么時候去釣魚臺 搞講座,我給你贊助 提供會議時所用的 酒---蜂蜜酒??!

作者:top1013 回復日期:2010-03-26 13:21:17 
 
  別整沒用的 預測一個先

作者:xuyu221 回復日期:2010-03-26 13:22:23 
 
  技術貼,不管懂不懂,頂!

作者:shang67 回復日期:2010-03-26 13:25:51 
 
  了不起啊,我根本看不懂!

作者:shang67 回復日期:2010-03-26 13:26:45 
 
  奇人?。。。。。。。。。。?!

作者:意淫是無罪滴 回復日期:2010-03-26 13:27:00 
 
  樓主,你真是了不起,努力吧

作者:憂國憂民168 回復日期:2010-03-26 13:28:55 
 
  哥們,先把大學物理,四大力學學完再在研究這些吧。
  
  記得當初我在合肥中科大四系(近代物理系)念書的時候,宿舍時不時地會來一些自認為突破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作出了永動機的兄弟。
  
  后來我們不得不對他們說,先去把大學的物理學學完再來研究這些。赫赫。
  
  

作者:xu6399364 回復日期:2010-03-26 13:30:54 
 
  看了半天,毛都沒看懂,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42:37 
 
  
  論力的本質
  
  
  首先,我要從“萬有引力”開始說起。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世界并沒有“萬有引力”,而是由于物質引起空間、時間彎曲而產生的現象。我認為這種解釋是不正確的!你或許會感到驚奇,以為是遇到了科學狂人了,而對我不屑一顧:“你有什么資格對大名鼎鼎的科學界巨人的理論提出異議?”我說:“我雖不屬科學界中有份量的人,但我從小對研究科學、研究事物的本質有超乎尋常的興趣,且自認為具有極強的洞察力。”在此我希望各位科學前輩能耐心看下,看完此文必有巨大的收獲!
  
  那么怎么說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理論是錯誤的呢?首先要從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實驗”說起,他認為“慣性定律應該適用于一切參照系”,把加速實驗室等同于吸力實驗室而推導出“四維空時變成了彎曲”,才有這樣的結論——“物質引起時空彎曲,引起萬有引力現象”。愛因斯坦的這種證明法是不正確的,為什么呢?對愛因斯坦“等效實驗室”的實驗我有以下觀點:
  
   1、真正可適合任何參照系的運動規(guī)律是沒有的。眾所周知,比較要有相同的參照物,就拿數字1、2、3來說吧,不能由于出于實現自己的理論——“2等于3”的目的就作不同參照系的比較,如:2大于1多1,3大于2多1,2與3都比1和2分別多1,所以“2等于3”。顯然“慣性定律適用于一切參照系”及由由此推導出的理論是錯誤的;2、愛因斯坦的“等效實驗室”實驗實際上并不是他所假設“慣性運動規(guī)律可適合任何參照系”原意所推出的結論,他所實驗中的“三種實驗室”的物體運動軌跡實際上是相對一個參照系得出的的結果,如:為什么加速實驗室的作勻直線運動物體會成了彎曲,就是相當加速物體參照第一個的“慣性實驗室”所觀察出來的現象,所以他分析的三個他認為是三個參照系實際上是同一參照系!可以說這是愛因斯坦不了解力的本質所作的推論!
  
  那么光為什么會在引力場中彎曲?看過我的文章后,就會清楚——這并不是由于物質使時空變彎曲了,而是萬有引力當然會對產生光現象的L粒子有吸引力,故此引起光的彎曲。或許會由于巧合,致使愛因斯坦由此引說出的某些結論正確,但這個方法引說出無“萬有引力”的結論是錯誤的!
  
  那么“萬有引力”是怎樣產生的呢?
  
  首先讓我先從物質的組成開始說起吧。一百多年前,人們就從化學實驗中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到了190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做了用α粒子轟擊重金屬箔的實驗,根據實驗結果,盧瑟福于1911年提出原子核式結構學說: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里繞著核旋轉。從α粒子散射實驗的數據還可以估計出原子核的大小,原子半徑大約是10-10米原子核的大小是10-14米以下?,F代物理學又發(fā)現,原子核還是可以繼續(xù)細分下去的……關鍵就在于這個小小“電子”,它繞著原子核運動但并不是沿著一定的軌道進行的,卻是象一片云霧似的,電子的出現地點只服從統(tǒng)計性規(guī)律,當年的愛因斯坦就搞不清楚,也不相信,他寫信給哥本哈根學派的玻恩:……量子力學固然堂皇,可是有一種內在的聲音告訴我,它還不是那真實的東西。我無論如何都深信,上帝不是在擲骰子……實際上,“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無軌跡性,隨機性這一現象是經過科學家們無數次觀察實驗,已經驗證了的事實,而愛因斯坦不承認這一現象,這就是他失敗之處,但他的“深信”——“上帝不是在擲骰子……”卻是非常正確的!
  
  為什么說“上帝不會是在擲骰子”?因為宏觀的事物是由微觀粒子組成,它們是同一東西,既然是同一東西,那么微觀表現出來的規(guī)律,宏觀世界必定適用(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即是微觀粒子運動學的合成),那反過來也是正確的:宏觀事物表現出來的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微觀世界,但這個規(guī)律應考慮上微觀粒子運動造成的影響(如牛頓物質受力運動定律有些到了微觀世界就要作適當的修改)。
  
  在宏觀世界,物質的運動“上帝”從來就沒有“擲過骰子”,不會出現沒有軌跡的運動物體,事物的發(fā)展總是有“因”才有“果”,沒有“前因”就沒有“后果”,這是個普通真理!微觀世界同樣不會是“上帝在擲骰子”!因此,不會出現可作無軌跡運動的粒子實體!而“電子”現象又是確實存在的,那么究競“電子”的本質是什么呢?
  
  
   S
  
  
  •••••• ••● A
  
  出自對“上帝不會擲骰子”的深信,由花粉在水中作的雜亂無章的布朗運動成因及表現出的現象得到的啟示,我敢肯定我們的整個世界——大至銀河系(或更大)小至原子核(或更小)的周圍都充滿了在作雜亂無章高速運動的微小粒子。這些微小粒子就相當于水分子,原子核就相當于花粉。那么“電子”作為一種人類觀察到的現象,它的成因又是怎樣的呢?如圖:空間S是一個原本充滿高速運動.雜亂無章,但其分布密度基本相同的微小粒子(粒子動量總體矢量和基本為零)的空間,現把原子核A放入到空間S中,則會出現什么現象呢?由于原子核A的存在,對運動粒子具有阻擋作用而改變了空間S內運動粒子的分布,特別是離原子核A越近的空間改變越大,因此由于空間S內的運動粒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它們的動量矢量合成總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任何方向都有可能,是隨機性的,所以在核A周圍就明顯形成了不同于整個空間S運動粒子動量矢量合成,即形成了相對空間S整體運動粒子動量矢量的空穴(動態(tài))——這就是電子。所以,簡單地說“電子”就是由于原子核的影響造成運動粒子密度近距離空間小于遠距離空間,即運動粒子的空穴。
  
  以上的內容可歸結為三個觀點:①宇宙中充滿多種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其中有大于光速的,有等于光速的,有小于光速的,它們在作整體雜亂無章運動,整體矢量和基本為零。②不存在作為實體帶負電的“電子”,它只不過是一種空穴現象,③宇宙中的粒子無限可分,但無帶正負電之分的基本粒子,人類現今可觀察到的最小粒子為光速粒子(命名為L粒子),它也是一種中間粒子,還可以繼續(xù)細分下去。
  
  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雜亂無章”,就象早期人類不知道空氣原來是由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組成,現在的人也不知道我們生活的空間原來是充滿著這些有各種大小、各種速度的微觀粒子。就是由于微觀粒子的互相碰撞,互相組合而形成我們可見的宏觀世界,或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卻是事實!你是寧愿相信“上帝在擲骰子”的神秘學說,也不相信一個有因果關系的合情合理的解釋,我就無話可說了(當然,接受新觀點是要一個過程的)。
  
  如果你基本上可接受這個觀點,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產生引力的原因吧!如圖:在S空間充滿均勻分布的高速粒子,我們把原子核A放入,會有什么現象呢?由于原子核A的放入,使原來均勻分布的高速粒子變得不均勻,
  
  S
  
  
  
   0
  
   ˙MV0
  
   ● A
  
  
  
  使其周圍如點O原來各方向受力均相等的,現由于原子核A的阻擋作用點O處各粒子運動動量矢量合成 就為指向核A 的MV0,故此周圍粒子都有向核A靠攏的趨勢了,這就是原子核吸力的本質;同樣的,核A換作是石頭或太陽,大家很容易就可以分析出這種由于周圍粒子作用而使其周圍空間內的物質有向其靠攏的趨勢,這就是萬有引力!所以萬有引力可定義為:由于我們的宇宙充滿了在作雜亂無章的高速微觀運動粒子,物體的存在(如太陽)改變了其周圍空間運動粒子的動量矢量均衡,而形成其周圍空間任一點的粒子動量矢量和指向物體的一種粒子運動趨勢!
  
  根據資料顯示,萬有引力的反應幾乎是即時的,所以我才推斷宇宙中基本粒子運動速度幾乎是無限大的,也因此可得出“時間是絕對的,空間是無限”的結論——牛頓早年所講的是正確的!因為時間是相對空間而言,空間是無限的,所以時間也是無限的,但對于人類來講,使用相對于光速的時間可能較為實用,因為現在根本就無能力采有超光速通訊(或許人類已采用,但卻不知道)。
  
  我們的宇宙既然是充滿了運動的粒子,那么宏觀世界的物質(如石頭)是不是靜止的呢?其實宏觀世界的物質,它們是充滿宇宙微觀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何謂
  
 ?、?⑤
  
  
 ?、佗?br>  
  ③
  
  
 ?、?⑦
  
  動態(tài)凝聚物?假 設某種物質原子是由3個L粒子組成,如圖:組成物質的3個L粒子靜止放于空間S 中,時間1這3個L粒子為①②③ 時間2
  
  
  ①
  
  
 ?、?④② ⑤
  
  ⑦
  
 ?、?br>  
  變成④②⑦,雖然組成的粒子變了,但人們覺得物質是沒變的,這就是我所講的動態(tài)凝聚物。組成物質的原子屬動態(tài)凝聚物,那么宏觀物體當然也是動態(tài)凝聚物了!因此,宏觀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是微觀粒子運動規(guī)律的合成!物體粒子具體如何與外界交換,后面講到溫度時自然會論述到。
  
  那么電磁力又是怎樣產生的呢?首先讓我講講電流的本質。歷史上對電流是這樣定義的:由于電子在導體中流動而產生電流,前面我們已分析過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帶負電的“電子”,因此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電流應是導體空間內能持續(xù)保持相對周圍空間L粒子(光速粒子)空穴的現象(L粒子的運動矢量是由正極指向負極)。人們現今能觀察到的電流主要是由L粒子引起的部分現象,故此電流的速度為光速,如圖所示:在充滿動量任何某一方向密度(為方便論述簡稱為動量密度,動量密度實際為任何某一方向動量總和除以含有這些粒子的空間體積)均勻運動粒子的空間S內放入導體AB,再用發(fā)電機使B端周圍空間處粒子動量密度(主要是L粒子)減少,使得導體AB兩端粒子動量密度和不為零,在導體AB空間內產生L粒子持續(xù)空穴現象(AB周圍的L粒子也不斷補充這個空穴——這就是電阻存在的原因!要減小導體的電阻即是要減小周圍空間粒子對空穴的補充速度,因此,從理論上說完全超導是不可能的,完全超導要求電流和溫度要趨向無窮小才能實現—“溫度”文章后面有分析),若矢量和絕對值足夠大,能給人觀察到,這就是以前我們所講的電流現象了。
  
  那么磁性又是什么呢?其實磁性與電流產生的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電流是在導體空間內表現出的現象,磁性則表現在任何空間內(包括導體空間內),電流也屬磁性現象。磁就是由于空間中(如磁鐵周圍空間)運動粒子動量密度分布不均衡,而使處在這個空間內的粒子有向動量密度低的方向移動趨勢的現象。就拿“地球為什么有磁性?”,“天然磁石是怎樣形成的?”來說吧,如圖所示:地球處在空間S1內,空間S1內充滿了各種速度的微觀粒子,假設空間S2與地球有足夠遠而基本不受地球影響,一塊磁石放在地球赤道位置,地球空間S1為什么有磁性?我說這有2種可能:①地球所處的外圍空間S2現在就存在運動粒子動量密度南北方不均衡,存在粒子動量密度差,因此空間S1就有了磁性;②外圍空間S2內現在存在的運動粒子動量密度雖然現在南北相等,但由于以前不相等引至地球現在南北極兩端質量仍有差別,雖然現在外圍空間S2粒子分布均勻,但地球一端質量大,一端質量小,就必然導致空間S1粒子分布不均勻而引起了磁場。
  
  
  T
  
   A
  
  
  
  
  
   B
  
  
  
  
  
  
   S2
  
   S1
  
   地球 N
  
  
  
  
  
  
   S
   磁石AB
  
  第2個理由引起的的磁場,地球在不久將來磁性會消失,而我認為第1個理由較為可能,也符合宇宙擴張現象。磁鐵AB放到了空間S1這個磁場當中,受粒子不均衡影響,引起其內部粒子的從新分布,假設A端上方空間比B端下方空間粒子動量密度大,容易想象必將會引起AB內部粒子密度如圖的形象分布,即靠A端密,靠B端疏,由于磁石內部的粒子如此分布,如果是把AB放到了均勻粒子分布空間T內,則又會影響到其周圍空間T的粒子分布,所以我們就覺得AB也將表現出帶有磁性的現象了。實際上任何物質在磁場都會被磁化,只是保持磁性長久不同而矣!所謂磁性材料,就是這種材料處于磁場中,它內部粒子從新分布速度相對其它材料較慢的,故此將其放入磁場,這種材料宏觀整體表現出受力較大,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磁性材料,當周圍磁場消失,即空間粒子動量密度均衡,因為其內部粒子移動較慢,它保持原先內部粒子分布不均勻也相應比其它材料久,因此這種材料長期靜止放于某一磁場如地球上,就會形成我們所說的磁性了!
  
  電磁力和萬有引力一樣,也是由于宇宙中充滿運動粒子,這些運動粒子動量密度不均衡產生的一種粒子運動趨勢!
  
  原子吸力、萬有引力以及電磁力的成因前面已解釋,其實這三種力本質都是相同的,那么我們應該給“力”以什么的定義呢?宇宙中的力就是運動粒子有從動量矢量密度(前面有說明)大的向動量矢量密度小移動的趨勢,力產生的原因是不同空間內的運動粒子存在有動量密度差。
  
  或許你們看到現在還將信將疑,難道我們的世界真的是充滿這種高速運動粒子嗎?那么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說:光也是一種力!怎樣解釋光的以下三個特性:①兩束光相向對射人們觀察不到碰撞現象;②光速與光源的運動速度無關(即光速不變原理);③光電效應:光照在金屬表面能打出“電子”。對于①②特性,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物質運動絕對不可能出現。因此我也可相信,微觀世界亦不可能存在具有這兩種特性的“光子”實體。
  
  讓我先從人類的觀察方法講起吧!人類觀察事物一定要有參照物,就好比速度大相對于速度小,物體多相對于物體少等……如一個人坐在密閉勻速直線前進的火車是感覺不到其前進的,原因是他找不到感覺火車前進的參照物。相同的,若充滿我們身邊空間的微觀粒子是密度均勻的,我們亦無法察覺,甚至粒子是長期保持一個范圍內的不均勻,由于人類長期“感覺”這樣的不均勻密度,已經“麻木”了,人類還是察覺不出,故此只有空間粒子密度不均勻超過某一程度,人類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α 空間S
  
  
  α β γ α
  
  
  太陽 α 眼A 地球
  
  
  而光線就是人類眼睛對L粒子(光速粒子)密度不均勻性的察覺,如圖所示:空間S為太陽系空間,在不受太陽影響前,這個空間S的粒子是基本均勻分布的(實際應不均勻),現眼A在地球上觀察,假設空間S外圍空間(不受太陽影響)L粒子的動量密度大小為α,則α穿過太陽變成β,α穿過地球就成γ,所以如圖射入眼A就為β,射出眼A就為γ。由于太陽質量非常巨大所以β遠小于α,地球質量較小,可認為γ≈α,因此β遠小于γ,即射入眼A與射出眼A的L粒子動量密度相差極大,眼A就能感受到這個差別,因此就感覺到太陽光芒四射了!也即使說,人眼所能感受到的就是L粒子的動量密度差。
  
  那么應該怎樣給光定個義呢?光——是由于光源體的存在而明顯改變了光源體周圍L粒子分布密度,給人類觀察到的現象。它是L粒子的空穴區(qū)或是L粒子的正矢量密度區(qū)。例如:太陽光就是L粒子的空穴區(qū),而燃燒物體(如木柴)發(fā)出的光則是L粒子正矢量密度區(qū)。
  
  由于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光,所以分析它就要分兩種情況來進行。第一種是“空穴光”(如太陽光),由于它的本質是與“電子”相同的——都是L粒子的空穴,因此兩束這種光相遇是不可能有碰撞現象發(fā)生的,而這種光的速度我們也極易清楚,是與光源體(如太陽)的速度無關的,因為L粒子不是從光源體放出的。那么用這種光照射金屬表面為什么能打出“電子”呢?那是由于在這種光源的照射下能使金屬表面處L粒子動量矢量和指向光源(即所謂對L粒子的吸引),如果光線是足夠強,從金屬內部空間逸出的L粒子密度足夠大,達到所謂的“電子能量”,就能給科學家觀察到。其實用這種空穴光照射任何物體,都能引起L粒子從物體內部逸出,只是人們現在還無法觀察到而矣!
  
  所以前人總結出“光的三個特性”(前面所講)是指空穴光(如太陽光)的特性,而正矢量密度光(如燃燒木材光)則沒有這些特性。歡迎各位做實驗來驗證,如在太陽光下燒木材,木材發(fā)出的光不明顯,甚至看不見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還有:“正電子”與“負電子”相遇為什么會變成一個光子,1+1=1?大家如果理解我前面所說的道理,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光源會發(fā)光,而光源照射到的物體,物體表面為什么會發(fā)光呢?正L粒子矢量密度區(qū)光(燃燒木柴光),照射到物體,物體表面會發(fā)光是由于光源射出正密度L粒子矢量至使特體表面也處于正L粒子密度矢量區(qū),故此其也發(fā)光,這較為易懂。下面就分析“空穴光”的情況,如圖:太陽光照到直徑1米的巖石M上,巖石M表面ACB為什么會發(fā)光呢?這是由于巖石M受到太陽“空穴光”的引力,內部的L粒子向表面ACB動態(tài)凝聚(甚至溢出),而對于眼睛O1,表面ACB范圍內指向眼O1的L粒子矢量密度,小于表面ACB范圍外的L粒子矢量密度有足夠的量,故此眼睛O1能看到表面ACB發(fā)光,也可以另一角度講ACB發(fā)光的原因是其組成的L粒子給太陽吸走部分,而使得向眼睛O1的L粒子密度小了。
  
  那么眼睛O2怎么看不到ADB發(fā)光呢?(受太陽影響,ADB范圍內射向眼睛O2的L粒子也必定比ADB范圍外矢量密度?。?,這是
  
   太陽 巖石M
  
   A
  
  · C D ·
  
  O1 B O2
  
  
  
  由于巖石M它是L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前面已解釋),表面ACB是直接受力,離ACB越近,L粒子就有越大的移向ACB的趨勢,周圍的L粒子就作動態(tài)補充,故此離ACB越遠,周圍(包括巖石M外空間)L粒子補充就越多,ADB范圍內外射到眼睛O2的L粒子動量密度差就越小,如果足夠遠如表面ADB,眼睛就感覺不到了,這就是光為什么可以在物體內部傳播以及能在物體表面反射的道理。
  
  
   線a 空間S
  
   FL
  
   A
  
   FL
  
  物體a FL
  
  
  注:由于繪圖軟件的局限性,矢量箭頭大小畫不準,其大小以外圍封閉線a及標注為準。
  
  
  
  
  
  光與萬有引力同樣是由于粒子運動所產生一種運動趨勢,光也是一種力!只不過光是L粒子產生,萬有引力是所有粒子綜合產生,萬有引力包括了光。(正L粒子矢量密度區(qū)光可看作負萬有引力)。因此要找“反萬有引力”是隨處可見的,這與以前有人提出神秘的“反萬有引力”是有本質的不同,可以說,我們生活中任何能使兩物體距離增加的離都是“反萬有引力”的作用,萬有引力并不神秘!
  
  那么萬有引力的大小究竟與什么有關呢?如圖把某個物體a靜止放于均勻動量密度粒子空間S內,由于空間S內在此放物體a之前是粒子動量密度均勻分布的,所以可以先假設點A在均勻場中受到的力在任何一方大小都為FL,現把物體a放入,那么點A的各個方向受力情況將會如圖如示,它們的矢量合成即是點A所受到引力的大小。由受力圖可知引力的大小與離物體a的距離,物體a的直徑,物體的質量(質量越大對運動粒子直線阻擋能力越強),還有物體a周圍空間運動粒子的動量密度大小有關,并且可看出萬有引力方向是垂直指向物體a中心的!現在由于我所知的數據以及數學水平的有限,故在此無法具體推導,望有關人士能給予完善!
  
  知道了力的本質后,我們再回來分析宏觀世界存在的力的現象。象火箭為什么能升空?很多人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是太簡單了,不屑于回答,他們覺得點燃了燃料,火箭就理應有動力升空,而不再作深一層分析。那我要問:為什么點燃燃料火箭就有了動力?不用到力的本質去解釋這個現象,永遠是解釋不清楚的。而解釋清楚這個“簡單受力運動”將有助于我們找到宏觀世界動力的根源!
  
  大家都知道,火箭動力是與點燃燃料密切相關的,那火箭動力具體是與燃料排出的廢氣還是與燃燒產生的熱量有關呢?
  
  好,容我細說。前面已提過,宏觀世界的所有物質都是微觀粒子的動態(tài)凝聚物,一般說來,凝聚物組成粒子密度越大,其周圍空間分布的粒子密度也就越大,也可以說凝聚物是處于粒子的飽和態(tài),周圍空間的粒子密度影響凝聚物的粒子密度,也就是這個原因,才形成我們的這個“花花世界”!
  
  如果我們把凝聚物放到相對其粒子密度較小的空間,它就會逐漸動態(tài)“揮發(fā)”,影響周圍空間粒子密度,那么它就形成了“力”——這就是宏觀物體的動力的本質。
  
  拿4Fe+3O2=2 Fe2O3+Q反應來說吧,組成鐵物質的粒子密度比氧氣物質大,故此把鐵放到形成氧的空間內,鐵必將改變這個空間粒子的密度,而改變空間粒子密度又反過來影響凝聚物(飽和物)粒子的生成,所以在這個空間內就生成了Fe23O3凝聚物,并放出熱量。那么這個“熱量”又是怎么一事物呢?這是關鍵!
  
  我們知道,太陽能給人熱量,燃燒的木柴能給人熱量,“熱”這一現象人類很早以前就有所研究。開始時提出物體有溫度是由于物體內含有“熱素”,到后來人們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物體溫度的高低與組成物體的分子或原子運動速度快慢有關,因此就認為溫度是由組成物質的內部分子或原子運動所產生。
  
  “熱素”說早就被人否定,它確實是錯的。但分子及原子運動說卻只說對了“熱量”的一部分,并不全面,且體現不出熱量的本質。溫度高,分子或原子的運動為什么會加???難道分子、原子本身就具有動力?并不是的,是因為它所處的空間與外界空間的微小粒子存在動量密度差,微小粒子碰撞到分子、原子動量加劇,使分子、原子運動速度也加大了。
  
  實際上熱量與光產生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由于空間粒子動量密度差給人們的感覺,熱與光一樣也具有輻射傳播。一般的,強光總是伴隨強熱,但光與熱又是有區(qū)別的,拿人類的感覺來說吧:有些物體強光而“低熱”(如熒光燈),弱光而高溫(如燒熱但沒變紅的鐵),有強光高溫(如乙炔槍和太陽),既然光與熱是同一現象為什么又會有這些差別?其實這是人類對不同動量粒子動量密度差的反應。光是人眼對光速粒子動量密度差的感覺,而熱則是人體對外界所有粒子包括極小的粒子、原子、分子或更大凝聚物的運動動量密度差的感覺。故此冷的物質也可能具強光,熱的物體亦可能弱光!
  
  
   空
  
   間
  
   β
  
   空
  
   間
  
   α
  
   γ
  
  那么,我們應怎樣定義熱量呢?其實物體熱量是指物體內部空間及其周圍所有運動粒子的綜合動量密度。如圖所示:現有兩個完全一樣大小的空間α、β,在這兩個空間分別有各種速度均勻分布的運動粒子,把這兩個空間分別放入空間γ內??臻gα內的粒子動量密度為∑|MαVα|/單位體積=1X;空間γ內為∑|MγVγ|/單位體積=2X;β內的為∑|MβVβ|/單位體積=3X。
  
   那么我就可講空間α又相對空間γ就有熱量X-2X=­1X,空間β相對空間γ有熱量為3X-2X=1X。αβ空間對γ空間的溫度影響又是基本相同的,只不過一個是熱源放出粒子,一個是由外部放出粒子碰撞分子或原子引起,那么我們就會覺得空間α、β對空間γ產生的溫度是相同的,所以說微波爐與石化氣爐加熱物質有本質不同。
  
  太陽與木柴燃燒給人的感覺是基本相同的,但這兩種都有其本質的區(qū)別,一個是由于綜合粒子動量密度(相對人方向的矢量)小引起,另一個是大引起。因此兩物體存在溫度差.熱量的傳遞是物質粒子交換的標志,是粒子綜合動量的傳遞。絕對零度是指物體內粒子與外界粒子綜合動量的傳遞基本為零,即物體內空間總體動量不改變,也表現出分子原子基本靜止。所以導體電阻與溫度是密切相關的,電阻通電能發(fā)熱道理是一樣的。
  
  
   圖1
  
   人 箱
  
  
  
  
  知道了熱的本質后,我們再來分析點燃后的火箭為什么會有動力升空?顯而易見,當點燃了燃料后,燃料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熱量既然是粒子動量正密度差引起的(因為不是象太陽質量如此巨大的物體引起)所以當火箭尾部空間的粒子動量密度(朝火箭頭方向)大于火箭頭部的粒子動量密度(朝火箭尾方向),火箭就有向粒子動量密度小的一方(即火箭頭)移動的趨勢,所以火箭就升空了!因此火箭的動力所在就是燃燒放熱。相同的,宏觀物體如動物(包括人類)汽車、飛機等……要產生動力也必須對周圍空間放出熱量,即使得其所處空間運動粒子動量密度分布不均勻。
  
  
  分析完一個較簡單的動力運動,接著我們來分析下人推箱子移動這一現象,如圖1,為了分析方便可畫成圖2,空間A代表人類的胳膊空間,它能產生熱量,就象燃料放在空間A燃燒一樣。每燃燒一次就放出一次熱量,放出粒子空間A就膨脹一次箱子就向右移動一點,如果要繼續(xù)推動箱子,那么人的胳膊不是要膨脹得很大?非也,由于生命能夠循環(huán)補充,循環(huán)系統(tǒng)就把膨脹起來的粒子帶走,補充燃料再繼續(xù)下次燃燒,胳膊再膨脹,箱子再次移動,循環(huán)系統(tǒng)再帶走……人類的體力就是由此而來,就是熱量中來(可看出實際上人類的體力是間斷性的),熱量是由人類所吃的食物中來,食物的熱量是由太陽產生而來。
  
   圖2 箱
   A
  
  
  
  
  
  總之,我們平時所講的光、熱、電、磁、分子引力、萬有引力等所有力的現象都是與我們宇宙充滿高速微觀粒子的影響密不可分的,宇宙不存在與運動粒子無關的力,而宇宙中最基本的力就是粒子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是當兩個基本粒子碰撞時表現出來的現象,它是宇宙中符合動量守恒規(guī)律的最原始也是唯一一種運動趨勢現象,也可講是最基本的力(由于粒子可無限可分,這個最基本的力也是比較復雜的),在這種基本力的作用下,才會出現運動粒子總體有從動量密度大的運動到動量密度小的趨勢,而形成各種現象不同的力。這就是我文章所要闡述的最終論點!

作者:真心如雪 回復日期:2010-03-26 13:45:06 
 
  大家都跟我一個 看法
  
  整點有用的 啥時候地震我還著急炒股捏
  花兒都謝了
  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能懷疑懷疑的也在理就是看不懂來講座坐坐

作者:科學小舟 回復日期:2010-03-26 13:46:55 
 
  論質量的本質
  
  
  什么叫質量?有人會不加思索就說:“這個問題太簡單了,物理學上是這樣定義質量的:質量就是指物體含有物質的量。你真是多此一問”。我說:“請你們不要輕率
  
  下這個結論,耐心看下去吧!”
  
  既然質量就是指物體含有物質的量,那么物體含有物質的量的多少是怎樣確定的呢?科學家們用的是“天平秤法”----一個物體質量的大小就是指與其在同一地方受到地球引力相等的砝碼上面所標的數字,數字多大物體的質量就多大(當然,砝碼上面的數字也是先選1kg作為參考值,然后再參照地球引力作用等分或成倍增長來定值的).
  
  “天平秤法”測質量決定質量有以下特點:
  
  1 物體質量是與物體受力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地球引力就沒法用“天平秤法”測質量.
  
  2 物體質量是與物體離某一共同參照物(如這里就是地球)的距離分不開的.“天平秤法”中何謂物體與砝碼受力相等?這里體現出就是物體與砝碼離地球的距離相等。注意:共同參照物是地球!
  
  你們看到這里或許會說:質量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呀,談“天平秤法”測質量對質量的理解有什么影響???我說世上任何事物都沒任何所謂的固有屬性,而人類只有通過兩事物或更多事物比較,才能認識事物,沒有測量.沒有比較就沒有質量,現在我們使用的質量是與“天平秤法”密切相關的,所以質量可用公式表示為:m=F/S ,“天平秤法”測質量中,F就為地球引力,S就為物體離地球的距離。當F一定時,物體離地球越近,質量就越大;當距離S一定時,物體受力F越大,表明其質量也就越大.我再次說明:這種質量是物體選取與地球距離和地球引力!
  
  簡單地說,質量也具有參照性和方向性!
  
  讓我給質量下一個嚴格的定義吧,現空間S內有三個運動粒子分別為A.B.C,若A.B粒子相撞后剛好相對C粒子的距離保持相等(即AC=BC),則我們就說A.B粒子相對C粒子的質量相等,若AC>BC,則我們就說粒子A質量小于粒子B質量(在人們的潛意識觀念中質量大就意味空間改變難,故此我這樣定義)。由此定義可看出,質量的大小與選擇的參
  
  照物是密切相關的,任何兩物體質量由于我們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可看作相等的,也可看作是不相等的。
  
  你們看到這里,也許會對我的文章疑問跟深了----“怎么你的質量定義與現在動量的定義一樣的?”好,容我細說。
  
  什么叫動量?動量mv=m.s/t 而什么叫時間?時間即是距離(詳見我的《論時間的本質》)所以mv=m.s1/s2,s1為物體位移,s2為時間位移,如果我們s1.s2都選擇太陽作為參照物,那么地球上的宏觀物體如:動物的行走.汽車在公路奔跑......它們相對太陽的速度是可看作基本相等的,即s1=s2. 所以mv=m。(點評:人類時間是地球與太陽的空間角度,參照物不同時間可以不同)
  
  如果我們選擇物體位移s1參照地球上某一小點,而時間s2選擇相對太陽作為參照物,
  
  則mv=m.s1/s2 ∵s1≠s2 ∴mv≠m。
  
  由此可見,質量守恒.動量守恒.能量守恒(包括動能.勢能)實際是相同的東西在守恒啊!只是參照物不同而矣.動量概念的定義實際已包括了質量.能量在內,甚至1/2*mv3.mv4......也是守恒的。
  
  總之"質量"并不是物質一成不變的固有屬性,它只是人們認識世界.研究事物規(guī)律的
  
  一個概念工具,它可以說是一個物體受力與物體距離的合成概念。什么叫力?請看我在《論力的本質》的論述,現在關鍵就是如何用數學公式來表述力,力表述清楚了質量的表述公式也就清楚了。
  
  我認為只要選取的參照物是一定的,是不存在當今量子力學中所說的質量測不準原理,測不準的原因只是選取不到合適的參照物而矣!所有把事物神秘化的理論,我都是堅決反對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又粗又猛又长又黄视频| 国产人妻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加勒比免费在线| 精品久久综合日本欧美| 国产在线小视频你懂的| 中国少妇精品偷拍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韩免费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中文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开心激情网 激情五月天| 亚洲国产精品av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网爆精品| 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黄片免费播放大全|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天堂| 亚洲国产av精品一区二区| 久草视频这里只是精品| 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高潮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视频中文字幕| 麻豆视传媒短视频在线看 |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天堂| 日本高清加勒比免费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赲碰热| a久久天堂国产毛片精品| av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主播一区| 亚洲超碰成人天堂涩涩| 不卡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传媒视频麻豆第一区| 日本精品理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蜜桃传媒视频麻豆第一区| 成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欧洲一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黑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