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虛則性現(xiàn),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凈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素鏡增塵。 心虛:指心中沒有雜念。 性: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 只有在內(nèi)心了無一絲雜念,人的善良本性才會出現(xiàn),心神不寧而想要發(fā)現(xiàn)本性,那就像撥開水來找水中月亮一般,越撥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純時心中才會清明,假如不鏟除煩惱就像在落滿灰塵的鏡子前面想照出自己的樣子,根本照不清的。 “心虛性現(xiàn),意凈心清”。這是得“道”者的意境,《莊子·大宗師》中記敘的那位女偊的自述,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diǎn): 南伯子葵向女偊問道:“你的歲數(shù)已經(jīng)很大,可是你的容顏卻像孩童,這是什么緣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說:“‘道’可以學(xué)習(xí)嗎?” 女偊回答說:“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學(xué)習(xí)‘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氣卻沒有圣人虛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虛淡的心境來教誨他,恐怕他果真能成為圣哩!然而卻不是這樣,把圣人虛淡的心境傳告具有圣人才氣的人,應(yīng)是很容易的,我還是持守著并告訴他,三天之后便能遺忘天下;既已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遺忘天下;既已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能遺忘萬物;既已遺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徹;能夠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徹,而后心境便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既已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而后便進(jìn)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沒有死。留戀于生也就不存在死。作為事物,‘道’無不有所送,也無不有所迎;無不有所毀,也無不有所成,這就叫‘攖寧’。攖寧,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而后保持心境的寧靜。” 何謂明心見性,是關(guān)乎佛門成佛的大事。所有一切三藏教本佛經(jīng)都是為了此目的而設(shè)。
明日月也,意為對比暗而言,明了之意;性指的是生活的心,人活著的統(tǒng)帥,當(dāng)你找到此位真人,即可當(dāng)下成佛。佛意指不是人,人只是性之外殼而已,人之真心和自己所喜歡的一切均行即如意,如自己所意。意即自己心里的聲音,當(dāng)你理解文章之意后,即當(dāng)會意也,會意也是六種造字方法之一。文章可以成就個人的思想和延續(xù),經(jīng)典故事和積極行為方顯精神本髓,故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意在勸解眾生理解文字后面的真正意思,真正實(shí)在的活在世上,活在精神的大德之內(nèi)。有聲即為無聲設(shè),有生也能悟無生。
佛祖?zhèn)鞣〞r未傳一文字,為何?只是手拈一花,眾人無語,末迦葉會意,當(dāng)即報之以微笑以示明了佛祖之心,佛祖乃悅當(dāng)下傳法于迦葉?;ê我庖?,草化成花,人化成佛。一棵小草經(jīng)歷天地靈氣的洗禮,無私的奉獻(xiàn)(氧氣),執(zhí)著的自強(qiáng)不息,淡泊名利,終有一天綻放自己最美的一面。沒有狂笑,只有純潔的心之微愜。成就一朵小花的生命的價值,然后花閉籽生,從容的消失在大地的懷抱。生命的不斷輪回和進(jìn)化點(diǎn)綴著蒼茫大地,所有的一切有情和無情都是上蒼的好生之德的產(chǎn)物。人猶如一棵小花,一粒種子,明白自身存在的意義,拋棄空有的名利,守住己有的寧靜,無私的默默的隨遇而安,隨緣中生,隨心善存。
“一”是萬物之始,意為無始以來,意為乾坤之母,意為公平正直,意為法度無邊。由一化二數(shù),由一化二卦,由一化人類所有法的意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皆由此化生。當(dāng)我們來到水邊會發(fā)現(xiàn)水的平直和包容大度寬闊胸懷,感悟到:壁立千韌,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dāng)我們來到草原,成群的牛羊點(diǎn)綴在碧空如洗的綠毯上,方圓之內(nèi)一片寧靜祥和,這就是充滿了自然法度的"善"的淵源。艮卦為山,添上一顆心,即為善良之良,良心之好壞皆在心態(tài)平否也。
所以,佛祖一切天人師,通過祖國文字的巧設(shè),溫和的啟發(fā)著每個有緣情眾。并不斷燦爛著文化的輝煌;或勸解,或仁義,或棒喝,或權(quán)謀,或文治,或武功,皆在良苦用心勸人為善,無我乃至成就大我;無有乃成就大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