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九大證據”沒一條可以肯定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4號下午,接受了央視一套記者的采訪。現已是凌晨了,很累,天亮后九點,就要去北京衛(wèi)視做節(jié)目,上、下午各一場。這回,很榮幸,將有機會向批評我說“外行話”的劉慶柱老師,當面請教一些問題。
美女編導讓我早早休息,明天好有精力上場,但我睡不著。先前看了社科院考古所對外公開的有關觀點,覺得很滑稽,不說不快。我之前在接受香港南華早報采訪時稱,“曹魏高陵”,不就是曹操墓的另一種表述么?在考古認定上竟然游了文字游戲!
我覺得現在曹操墓的認定,欲蓋彌彰,現在越來越像一種學術外的社會鬧劇,已看不到學術的自重了。
這里,我把要與劉慶柱老師在節(jié)目中說的話,順便寫出來,先發(fā)到博客上——
之前,有專家拋出了認定曹操墓的“六大理由”,現在又公布了“九大證據”,理由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充實了——六條變九條了??尚碌淖C據卻沒有什么,還是新瓶裝舊酒。但,也有一個變化,與之前相反的是,在認定的態(tài)度和信用上,卻起來越模糊,越來越下降。
之前,劉慶柱老師在接受央視采訪時稱,現在的六大證據已“足可以認定是曹操墓了”。14號下午,中社院考古所“論壇”的公開活動中,專家又稱只是“初步認定”——變了說法。最后,現任王所長在接受媒體詢問時,又強調——“沒有蓋棺定論”。
“足可以認定是曹操墓了”——“初步認定”——“沒有蓋棺定論”。
這樣的推理過程,已等于把之前一口咬定是曹操墓的觀點否定了,充分說明,有關專家在此事已不再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但既然曹操墓沒有蓋棺定論,急急評出“09年度六大發(fā)現”又是什么意思?又急急召集新聞界干什么?想證明什么的?是把外界的嘴捂住吧,把你的所謂專家觀眾通過媒體來強行傳播吧——我已經說不是定論了,請你們就不要質疑了。
考古學認定”是講證據的,在證據不足,論證還不是十分充分的情況下,如此這般,還是科學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么?
主持考古發(fā)掘的潘偉斌先生在論壇上公布了初步認定此墓葬為曹操墓的“九大證據”。我現在來一一簡單分析一下——
證據一、此墓葬為多墓室磚室大墓,主墓室為四角攢尖頂,和洛陽發(fā)現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頂形狀相同,專家們一致認定其為東漢晚期大墓。
——這是斷代的依據,姑且就專家說的沒有一點問題,是一致的,這種墓就能算是曹操的,為什么不能是別人的?目前曹操墓的斷代,僅是目測和考古對比,現在有一種很科學的檢測手段——熱釋光,“熱釋光”的誤差僅在一兩年間,在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就可以做“熱釋光”檢測,為何不拿塊磚頭到上海測一下?如果墓磚是在曹操死前公元220前一至兩年燒出來的,證明是曹操墓的理由不是更充分一點?為什么不去做?是不是擔心此墓磚是220年燒出來的?“專家一致”等于一定就對么?
證據二、此墓葬與同期墓葬相比,規(guī)模宏大,是王侯級墓葬,與曹操身份相符,整個墓室深達15米,符合曹植在其在其詩中描寫的
——這更是笑話,難道除了曹操,別的人就不能享用?后來的染閔、高歡等,都沒有資格享用這種墓?而且,是根據什么肯定它就是王侯級大墓,皇帝就不能用?功臣就不能用?又是用什么來對比它就是王侯墓的?就因為它有多個墓室?秦漢時大墓一般都深達10以下,都符合曹植詩中描寫。在此之前,考慮到曹操奉行薄葬,生前沒有建壽陵,下葬又很快,僅有22天,國內的學術界一直推測,曹操墓不會大,現在墓這么般大,又怎么解釋?
證據三、墓葬地面情況符合曹操定下的《終制》,此墓葬所處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符合“因高為基”的要求。此次發(fā)掘墓室上面未見封土,更沒有找到立碑跡象,完全符合《終制》“不封不樹”的要求。
——那個時代施行秘葬的不是曹操一個人,后來代魏的司馬晉室也是“不樹不封”,《晉書·宣帝紀》(第一卷),司馬懿先有“遺命”,預作《終制》,“不墳不樹”??脊胖形匆姺馔粒磕悄故窃趺赐诔鰜淼??土弄哪去了?退一步說,如果封土讓古人取走了呢?又是如何判斷沒有立碑跡象的,如果石碑讓盜墓賊盜走了呢,或是毀壞了呢?潘先生自己的書中,是寫上曹操的墓地上曾有過建筑的哦,現在怎么連一點當年的東西也沒有發(fā)現?
再說,在漳河北的河北境內,這樣有古墓葬的高地很多,也是“因高為基”嘛。
證據四、符合文獻資料記載高陵的位置。
——大概是這條史料吧——曹操墓的“西門豹祠西原上”。西門豹祠的位置確定了嗎?就算西門豹祠的位置可以確定,“西”僅是一個大致的方向,史料上說明西邊多遠了嗎?是幾米,幾十米,幾里,幾十里?
潘先生引用唐代《元和郡縣圖志》的相州鄴縣條中明確記載:魏武帝西陵在縣西30里,同書還記載有,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現在大墓所處的位置,西高穴距鄴城14.5公里。姑且不論此史料的準確性有多高,最明顯是,古代的“里”與現代的“里”,在空間距離上是不相同的,潘先生把現代的14.5公里等于古代的30里,也是犯了常識性錯誤吧!各個朝代的“長度”都是不一樣,與現代的也不一樣,應該再查查算算吧!
證據五、稱謂相符
——這條的依據應該是指——“魏”吧。“魏”是曹操專用的嗎?染閔做過魏國君主,也是“魏”。河北的學者早就提出異議:北魏有“魏孝武帝”,再有,高歡曾是東魏“武王”,也可能叫“魏武王”,統(tǒng)治地域也在這一帶。
潘先生稱,“曹操的爵位先為魏公,再為魏王、再為魏武王,后為武帝,是一個脈絡十分清晰的過程。魏武王是短暫時期的稱謂。”這明顯是潘先生的主觀臆想,請問《三國志》,或其它史書上,什么地方出現管曹操叫“魏武王”字樣的?沒有??!如果查出來,我就改正!
證據六、發(fā)掘過程中出土的銘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塊,是其身份認定的直接證據。
——現在又不強調從盜墓賊手中追繳回來的“挌虎大戟”了,而又稱有半截是考古時親手挖出來的了。冉閔是安陽人,他“左杖雙刃矛,右執(zhí)鉤戟。”與出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吻合,外界也早提出這一點。甚至連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新中國第一位考古博士王迅,在作客鳳凰衛(wèi)視時也有這觀點——“除了曹操外,染閔是墓主的最有力競爭者。”
論壇上,有關專家的說法,并不能讓外界消除對“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刻法的懷疑,有一個網友認為,僅從“所”字上,對比東漢魏晉時的寫法,就可以看出是現代學過楷書者刻的。就算相信專家所說,這字就是曹操那個時代的,如果造假者不仿著那個時代的文字時,這個假造得也太低級了吧!
說個笑話,有一個北大考古老教授,喜歡去潘家園淘古玩,幾年前淘到了他認為的漢代真貨,喜不自禁當寶貝抱回家。過幾日,教授又到潘家園,一看那攤子上又出現一件這樣的寶物,這專家才相信,自己看走眼了——連呼上當,覺得丟了面子,回家后多日吃不下飯。
證據七、出土物與曹操遺令“薄葬”相符。
——這同樣不經一駁。這個“曹操墓”出土了250件東西,還有金質的物件。而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卷一)上記載,曹操墓中是沒有一點含“金”量的,衣服也是“殮以時服”。既然不隨葬一點值錢的東西,如果衣服上有金就算值錢了,難道曹操不怕盜墓賊貪念他的衣服,而把扒得一絲不掛,死后丟人現眼?而僅憑現在出土的東西不太值錢,就能證明是“薄葬”嗎?大家都知道,這座墓是早年就被盜的,在發(fā)掘前也已被盜數次。你怎么就能證明古代,或現代的盜墓賊沒有從中盜出寶物?如果這座墓沒有被盜還好說,現在已被盜了,這種判定太牽強了吧,不靠譜了吧。實際上,是否薄葬并不能作中判斷是曹操墓的證據,漢文帝死前也提倡薄葬,可后來讓盜墓賊盜出了大量的金銀寶物。況且,薄葬與厚葬,從我在研究盜墓史時發(fā)現,是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
證據八、墓葬中發(fā)現的男性遺骨年齡為六十歲左右,與曹操去世時年齡相符。
——曹操死時是六十六年,這左右是什么概念,根據一般的理解,六十歲左右,應該在六十歲上下三四年間,比如五十七八,六十二三。再者,從考古學上來說,判斷一具完整遺骨的年齡并不難,稍有經驗的考古工作者,也能有九成以上把握。但現在僅憑一片頭骨,就作出如此準確的判斷,失誤的可能是很明顯的。從頭骨判斷年齡,一種是看骨縫的結合程度,一種是看牙齡的磨損情況。而牙齡的磨損情況是判斷年齡的最可靠辦法,現在根本就沒有下頜骨,沒有牙齒,這種判斷的準確率能有多高?頭蓋骨的光滑程度,也可以作為判斷年齡的依據,但也不是百之百的準確。而且,這頭骨是在墓的前室發(fā)現,按道理應該在后室,這又怎么解釋?如果是早期被打死在墓中的老盜墓賊留下的呢?那后室中的兩具女性遺骨,又是誰?
證據九、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證。
——這所謂的旁證就是魯潛墓志吧。墓志上有明確記載,說曹操墓離魯潛墓有多遠。但現在的問題是,魯潛墓志不是在墓里發(fā)現的,如果是過去農民從別處移來的?或是盜墓賊丟棄在這里的呢?
現在考古所判斷此東漢末墓是曹操墓全部理由,就是上述“九大證據”的結合考慮”。我僅草草質疑了一下,就露出多多破綻,可以說,沒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無懈可擊的鐵證。我結合考慮后,也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它不一定就是曹操墓!
另據河南朋友透露出的說法,此墓有河南一已退任的考古專家早就想挖開,他稱有80%的把握認定是曹操墓。如果不是,一切影響由他個人承擔。我一時還無法確認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如果此說孰真的話,曹操墓的發(fā)掘和初步認定,真像是在打賭了!但從還未確認是曹操墓已投入600萬人民幣的情況來看,這種“賭博式”考古并非是空穴來風!
劉慶柱:我有官方身份不方便說話
曹操墓有關史料的新發(fā)現
盜墓賊在唐太宗地宮內的意外所見
倪方六更多有關曹操墓文章
給作者留言 查看作者博客首頁
“曹操墓”引起爭議的真正原因——
沒有權威發(fā)現,只有“權威”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