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盤點北大歷史上怪才虹橋科教論壇 http://www./bbs/edu/送交者: covet 于 2009-12-24 06:37:56 最近,作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學府,北大又一次“敢為天下先”地打破高考常規(guī):第30任校長周其鳳在入職一年后宣布,北大將從2010年起在招生中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對于通過校長實名推薦參加自主招生的同學,不需參加筆試,直接進行嚴格的面試,面試通過者即可享受降分錄取的優(yōu)惠政策。 然而,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早有不滿的國人,對北大的這次嘗試,卻并未表現得歡欣鼓舞,質疑和反對倒成了幾乎壓倒性的態(tài)度。人們將懷疑的目光投射到首批90位被推薦學生身上——北大要破格錄取的是“創(chuàng)造性人才”,還是“關系學生”? 一提到北大的破格招生,人們會在第一時間想到羅家倫、朱自清這些名字,他們無一不是怪才、偏才,卻被北大大膽錄用,并成為學界泰斗。而今天的北大,還有這樣的氣魄嗎? 羅家倫,得到蔡元培和胡適力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并“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對北大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革新。 這一年夏天,北大在上海招生,剛從美國回來的胡適參加了考試的閱卷工作。在招生會議上,只是一個普通教授的他激動地說:“我看了一篇作文,給了滿分,希望學校能錄取這位有才華的考生。”可當委員們翻閱這名考生的成績單時,卻發(fā)現他的數學只考了零分,其他各科成績也并不出眾。 這樣一名考生,若放在今日,就連一所普通大學都很難考上。但在當時,主持招生會議的校長蔡元培卻明確表態(tài),支持胡適的意見。在蔡、胡二人的執(zhí)意要求下,這位除了會寫作文幾乎毫無特長的考生,最終被北大外國文學專業(yè)錄取了。他,就是羅家倫。 1919 年,在陳獨秀、胡適支持下,羅家倫與同學傅斯年、徐彥之一起創(chuàng)辦了新潮社,并出版《新潮》月刊。同年,他被選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支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羅家倫親筆起草了印刷傳單中的白話宣言——《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評論》上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被沿用至今。 1920年,羅家倫從北京大學畢業(yè)。當時,上海紡織業(yè)巨子穆藕初資助了5個留美獎學金名額,羅家倫是獲獎人之一。同年,羅家倫赴美,就讀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和哲學,1921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并于1926年回國參加北伐。 從北大畢業(yè)8年后,羅家倫以北伐少將的身份,被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任命為國立清華大學的校長。他的革命思想,對清華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張充和,看不懂數學題 同樣也是數學考零分,卻得以破格跨進北大校門的,還有合肥才女、“張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張充和。 張充和3歲前就學會了背唐詩,七八歲開始學作對子、寫詩。 1933 年9月,19歲的張充和來到北平,參加姐姐兆和的婚禮。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二年夏天將舉行大學入學考試的消息傳了出來。親人和朋友都勸充和參加,她自己也覺得不妨一試。當時的大學入學考試,主要包括四個領域——國文、歷史、數學和英語。對于前兩門,張充和信心十足,因為自幼基礎打得牢。加上她曾在父親的學校中學過一年英語,又在上海中學里學了一年,所以覺得英語也并不難掌握,但充和之前從未接觸過數學,她看不出學證明題和代數方程式的意義何在,也不明白該從何入手。 1934年,數千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北平??荚嚠斕欤胰藶槌浜蜏蕚淞藞A規(guī)和曲尺。“我沒用,”她說,“因為我簡直連題目都看不懂。” 張充和的數學考了零分,但國文、史地、英語成績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學生活》,更是拿到了滿分,總成績相加,居然超過錄取分數線。 此時,胡適已升任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在看到張充和作文的第一時間,他立刻大喊:“這個學生我要了!”但當時的北大規(guī)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錄取”,胡適便跑去找到數學改卷老師,請對方無論如何在張充和的卷子上找出幾分。誰知這位老師也很堅持原則,反駁說“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多給。胡適只好找到校務委員會拍桌子吵架。北大終于答應破格錄取張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當年錄取的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 當時北京有報紙報道了此事,不過說該生名“張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連她的中學文憑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寧夏當中學校長的朋友幫忙出具的。充和這樣做,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給家人丟臉,二是不想讓北大方面知道她與兆和是姐妹,從而聯想到沈從文。張充和的姐姐張兆和是沈從文的夫人,而沈從文與胡適私交甚篤——胡適這種“舉賢不避親”的做法若放在今日,大約輿論會一邊倒地批駁他徇私舞弊吧。 葉曼,一邊哭一邊寫作文 在羅家倫和張充和之后,另一位名叫葉曼的女生也因胡適的賞識被北大破格錄取。提起葉曼,不少大陸人或許會感到陌生,但70多年前她曾是北大法學院政、經、法三系唯一的女生,是胡適相當器重的女才子。她還是南懷瑾盛贊的弟子,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輩,也是當今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在臺灣幾乎家喻戶曉。 1936年,葉曼參加了北大、北師大和清華三所高校的考試,其中,清華是她心目中最向往的高等學府??山Y果是,葉曼并未在清華的錄取名單中找到自己的名字。至于北大,則以試讀生的名義錄取了她。 葉曼在多年后這樣回憶自己的“高考經過”。那一年,北大國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你生平最感到悲哀的一件事”,或“喜歡的一件事”,或“感動的一件事”。當時,葉曼的父親剛過世不久,她便選了“最悲哀的一件事”。“我簡直是一邊哭一邊寫這篇文章,真的是用真情寫的。” 胡適看了這篇文章,大為賞識。但因為其他評委一致認為,這考生的其他科目確實差了點兒,胡適只好讓步:“好了,想辦法能讓她來就行。”而他所想的辦法,就是給葉曼安了個試讀生的名號。這種做法,最終成就了一代才女。 付賢智,化學考滿分 現代高考制度,最終形成于“文革”之后。在這種全國或某些地區(qū)統(tǒng)一命題、完全依靠高考成績選拔人才的制度下,北大仍破格錄取過在某些科目上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付賢智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付賢智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鎮(zhèn)加尚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師。從邵武一中高中畢業(yè)后,付賢智到原蓮塘公社芹田大隊插隊當知青。1976年11月,他調任大竹中學教師,一邊教書一邊自學。 1978年,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付賢智參加了高考,并一舉考出物理98分、化學100分的優(yōu)異成績。按照當時的高考政策,他本來只能就讀師范類院校,但在當時,理、化能考出這樣好的成績,確屬鳳毛麟角。他最終被北京大學化學系破格錄取。 1991 年,付賢智獲得博士學位并開始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兩年后,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繼續(xù)研究工作。1997年,他拒絕綠卡,回到家鄉(xiāng),在簡陋的條件下開展光催化研究。如今,付賢智帶領的光催化研究所成為國家光催化領域唯一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他本人也成為國際光催化領域響當當的專家,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像羅家倫、葉曼、張充和、付賢智這樣被“破格錄取”的學生,一直被視為北大“不拘一格錄人才”的現實體現,也是中國現當代教育的佳話。而今年首批90個中學校長推薦學生名單出臺后,一些教育界的專家和北大的教授表示:除了成績拔尖的學習能手、學生干部甚至傳聞中的?;ǖ?,真正的偏才、怪才幾乎沒有——北大很難招到自己想要的學生,甚至由于一開始定位不明,其后又面臨強大的輿論壓力,已經騎虎難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