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本人決定做一件奇妙的事:用“正宗”的唐代洛陽口音讀唐詩。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唐朝沒有錄音機,所以我們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清楚唐朝人到底怎么講話的。更何況漢字沒有表音功能,只能表示意思,無法表示讀音。但幸而古人并不是一點線索也沒有留給我們。古文的反切是一個重要的表音線索,詩歌押韻的韻部也是。比如平水韻中的“東”和“冬”就不押韻。現(xiàn)代人,特別是以北方話為母語的人群就很難理解,為什么這兩個字不押韻,其實他們的古讀音并不相同。 另外,最大的線索就是作為古音活化石的方言。尤其有用的是南方方言,比如保留了濁音的吳語;保留了塞音韻尾的粵語、客家話、閩南話;保留尖團區(qū)分的粵語、客家話、閩南話、部分湖南話等等;甚至一些保留了古音的外語也可作為參考,比如日語的“漢音”、韓語、越南語。唯獨沒有參考價值的,是今天橫行無忌的普通話,以及普通話的親緣方言,如東北話、山東話等。 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群往往很歧視以南方方言為母語的人群,自認為自己的語言是正宗的語音。其實這是個天大的誤會。普通話是正兒八經(jīng)的受狄夷影響而變種了的漢語,離正宗的唐宋“中原雅音”距離最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普通話連“四聲”都不全,何談正音呢!可能很多語文學的一知半解的人,會不理解。明明普通話不是有“四聲”嗎?怎么你說它四聲不全呢? 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甚至可以說是極力宣揚提倡普通話而壓制方言的教育者們有意無意的誤導。其實古“四聲”指的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而今天北京話或普通話有的是這三聲里的四種調(diào):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連入聲都沒有!如果按調(diào)類來算,那唐宋的讀音就應該有八聲!分別是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當今中國這么多方言里,隨便哪一個南方方言四聲都是全的!因為它們有入聲,而北京話或普通話卻沒有!比如粵語有11個調(diào);閩南語有7個調(diào)(加變調(diào)一共14個調(diào));蘇州話也有7個調(diào)。就連最簡單的吳語上海話也有四個聲5個調(diào)。無論這些方言的哪一種,去讀唐詩,都比普通話正宗! 除此以外,普通話的韻母也走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白居易的《賣炭翁》里,有這么兩句: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注意這個“色”和“黑”,在古文里是押韻的!可是今天的普通話,一個讀se,一個讀hei,八竿子打不著邊。語文老師只好說:嗯,同學們注意,這里的黑要讀成“赫”!其實很多南方方言讀這句,都是押韻的,不信可以用湖南話或吳語試試看。實際上古語的“色”讀siek, “黑”讀 hek, 不但押韻,而且利用入聲的塞音韻尾發(fā)出短促的頓音,顯得抑揚頓挫,這才是白居易所要達到的藝術效果!如果用粵語或客家話念,“色”和“黑”也都是入聲字,一樣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某一部分有過度優(yōu)越感的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們總是嘲笑南方人“舌頭捋不直”,其實在這一點上他們真的很可笑。任何一種南方方言的發(fā)音都遠比普通話復雜而有規(guī)律,因此南方話的同音字遠遠比北方話少,單音字的效率和信息熵要高得多,這點和古文是一致的,所以古文能做到那么簡潔而不會引發(fā)口語上的歧義。普通話的韻母加起來恐怕也只有30個左右,而粵語就有50個左右,閩南話更是80來個,如果把聲調(diào)算上,閩南語能區(qū)分出的讀音大約是普通話的三倍多。就像中國人抱怨英語很難,可是如果要讓美國人學習中文,他們恐怕會撞墻一樣,南方人學習普通話的確容易出笑話,可是如果萬一國語定的是粵語、湖南話、蘇州話、南昌話……,可能北方的同志們真的要撞墻了。 接下來言歸正傳,開始用古音念唐詩了。 本文古音的來源是語言學的專業(yè)網(wǎng)站:http://www./tdfweb/midage.aspx 網(wǎng)頁的發(fā)音原本是用國際音標記錄的。如果有人看了發(fā)音覺得和普通話差別很大,不要驚訝,這些發(fā)音是經(jīng)過科學的構擬而得到的,而且一共是由若干位語言學的權威分別構擬的,卻各自能夠大致相同且能不斷地為現(xiàn)代方言、古代語言文獻、新發(fā)現(xiàn)的方言、少數(shù)民族借詞、外語借詞等所證實,說明了構擬的充分科學性。 這幾語言學家是:王力、董同和、鄭張尚芳、潘悟云、高本漢(瑞典人)、蒲立本(美國)等等。由于新浪博客不支持輸入國際音標,所以我采用變通的辦法來記音: 古音的全清、次清、全濁輔音用英文的清輔音,清輔音+H,濁輔音來表示。 倒寫的e音,用e表示;[e]音用eh表示。 這幾位語言學家構擬的不甚一致的情況下,我會選擇我認為讀得最順口的讀音。 另外,聲調(diào)問題這樣解決。平聲用1表示,上聲用3表示,去聲用4表示(以便和普通話取得一致),入聲普通話沒有,則用5表示。 今天讀的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 Zhieng1 Khiwat5 Biu3 Sam1 Dzin1 烽煙望五津 Phiong1 Ien1 Miang4 Ngu3 Tsin1 (注意,舊的英文拼法把天津?qū)懗蒚ientsin,這可是有道理的) 與君離別意 Io3 Kiuen1 Lieh1 Pieht5 Ie4 同是宦游人 Dong1 Zhieh3 Ghuan4 Iu1 Nin1 海內(nèi)存知己 Hai3 Nuai4 Dzuen1 Tchieh1 Ki3 天涯若比鄰 Thien1 Ngieh1 Nia3 Pi4 Lin1 無為在歧路 Mu1 Ghiueh1 Dzai4 Gieh1 Lu4 兒女共沾巾 Nieh1 Nio3 Giong4 Tchiem1 Kin1 (參考上海話把兒讀成Ni) 如果有河南的朋友讀到這里不要覺得奇怪。語言的流變是很有意思的?,F(xiàn)在的河南話經(jīng)過幾千年的演變(尤其是金國、元朝的大規(guī)模異族統(tǒng)治),早已不是唐代的河南話了。唐宋的中原讀音,在今天的粵語、客家話、閩南話里保存得最完善。 |
|
來自: 悅讀館 > 《歷代文學與歷代國語音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