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該文件
內(nèi)容提要:老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很多的分歧,但又在很多的方面二者的思想又是達到共鳴,老子以“道”為他的基礎,孔子亦以“禮”為基礎,以培養(yǎng)“赤子”和“君子”似的圣人為最終目標,從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方法、教育內(nèi)容教育原則方面建構他的教育思想,不同的教育思想能夠體現(xiàn)出不同的政治理想,本文對二者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他們教育的互補性,以及對當代教育的啟迪和正負面的影響。
關鍵詞:老子,道,不言之教,孔子,禮
Contract:
Although the education thoughts of Lao Tze and Kong Tze have a lot of disagrees, in more aspects both of this two thoughts attain a homology .Lao Tze take"DAO" as his foundation, Kong Tze also take"LI" as foundation,their targets were to develop sages as “chizi”and“junzi”. Each of them constructed his education thought from the education purpose,the education object,the education method,the education contents education principle, different education thought means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ideal.This text analyzes both of them,on the base of which to explore the complement between their education, and inspire educationally to the contemporary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Key words:
Laozi philosophy of Dao Kong zi philosophy of Li
人們談到老子的思想,經(jīng)常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玄之又玄”,并將之定位在“智慧寶典”的行列,老子思想不僅對我國古代的哲學、政治、軍事、宗教、醫(yī)學、養(yǎng)生等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他的文化因素已滲透到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在古代思想史上影響高于老子的孔子思想,被后人從很多的方面進行了分析、解釋,對現(xiàn)代的很多的學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建設給予了很大的啟迪,因此,孔子被尊稱為中國最早的平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幾千年來一直在中國教育史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自古至今很少有學者注意到老子的教育思想,甚至有人認為老子為“絕學棄智”從根本上否定了它的教育的作用,但實際上,老子是以哲學為依托,闡述他的教育思想,以“圣人”和“士”此類統(tǒng)治階級為教育對象,培養(yǎng)自身修養(yǎng),闡發(fā)他的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從而否定的是傳統(tǒng)的奴隸制社會的教育細想和內(nèi)容,但這并不能說明老子沒有教育思想內(nèi)容。
無可否認,儒家思想以孔子為鼻祖,在教育上是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至漢武帝之后,古代中國就是在這樣教育思想體系延續(xù)了幾千年,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成為封建王朝得以穩(wěn)定的思想基礎,但儒家教育思想并不是沒有缺陷的,古人也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點,因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由于其思想路向和學說的宗旨的差異,構成了儒道互補的因素和條件”1,同時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當然,教育思想也是這個主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儒家和道家在教育思想上并不是平起平坐,而是主輔的關系,“以道家修己,以儒家治人”其中誰主誰輔不言而喻。
下文從教育目的、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則,以及從教育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教育價值幾個方面來分析老子和孔子在教育思想上的相互借鑒和抵觸。
《老子》書中始終解釋一個字,即“道”,何為道,老子開篇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它沒有正面闡釋什么是道,但從哲學角度看,“道”就是一種物質(zhì)性的實體,既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3,道是至高無上的自然,最和諧、最長久、最安樂,它滋養(yǎng)萬物,又是萬物的歸宿。用現(xiàn)在的哲學詞語概括,道就是自然規(guī)律,即“天道”,“老子雖然也談人道,但思想的重點卻是天道,極力使人道符合天道自然無為的客觀規(guī)律,即‘以人合天’”4。老子是崇尚自然的,體現(xiàn)在教育上,就是要人們以道為統(tǒng)帥,教育目的,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等都是以“道”而展開的,如何體驗道就成為教育的中心,這使得教育內(nèi)容和教育目的很好的統(tǒng)一了起來,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是難能可貴的。
孔子生活在一個天子名存實亡,諸侯稱霸爭雄的年代,對此,他深表不滿,因此,他把眼光投向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社會有兩個方面構成,一個是先王之道,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一個是周代的禮樂制度。于是采用周代的禮樂制度光復先王之道,成為他一生的夢想與追求……‘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魯為周公后裔的封國,代表西周的小康社會,道是指堯舜之世的‘大同’社會。”5。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與老子的理想國都是以過去的某個時代作為模板的,但是明顯有著不同,老子認為自堯舜以仁愛治天下起,社會才開始被擾亂,禮樂制度是造成道德衰落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二者的政治理想是相差甚遠。
無論何家學派在進行教育活動中都是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種方式,而培養(yǎng)的對象就是能夠協(xié)助他或是代替他完成政治理想的人才,那么,老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yǎng)能夠實現(xiàn)他理想中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國的執(zhí)政者,“小國寡民”的社會,在他的理想社會下,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互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6的狀況,生產(chǎn)力也恢復到原始的狀態(tài),正因為這樣的理想在社會不斷進步的現(xiàn)實狀況下,老子的這種政治理想往往是被打上了“消極”的印記,在現(xiàn)在學者對他的不斷解析,老子的智慧被更多人所關注。“治大國,若烹小鮮”7,保持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是執(zhí)政者應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闡明了他的這種為政策略,執(zhí)政者的無為,要“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8,老子認為以智治國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往往政策的施行使得國家的發(fā)展遠離了最初的目標“國泰民安”,而引起了戰(zhàn)亂、貧窮、死亡,而老子所要教育的對象是小國寡民社會中的執(zhí)政者,“他們是能夠實踐他‘無為’之道的‘上德之王’,能夠力行‘清靜無為主義’,具有超然莊重風度的君子。”9這類圣人就成為了老子教育的對象,同時,培養(yǎng)具有這種品德的執(zhí)政者也成為教育的目的。
兩位圣賢拿什么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才能培養(yǎng)出各自理想中的圣人?
我認為老子教育弟子的內(nèi)容是體現(xiàn)在他的教育過程中的,可以分為兩個步驟,即“舍”與“得”。首先要摒除一般執(zhí)政者認為作為統(tǒng)治者應該具備的智慧,《老子》說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仆,少思寡欲。”10。老子所主張的“舍”實質(zhì)上就是要人徹底的順從“道”,是大智,而執(zhí)政者原本的治國智慧是自己的臆測,可能是有違于“道”,為了恢復人類本身的大智慧,就必須舍棄,并且進行深刻的反思,回歸于道。關于這點,孔子也是有類似的見解,在林語堂《老子的智慧》中引入了一個故事,哀公曾問什么叫做“才全”時,孔子回答:“生死、得失、貴賤、貧富、君子、小人、毀譽、饑渴、寒暑等,全都是事物的變化,天命的流行,他們?nèi)找寡h(huán)不已,都不知源流何方。因此,除了順其自然外,實不應拿它們來擾亂本性,混雜靈臺,“故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11
所謂的“得”就是經(jīng)過教育后圣人應具備的哪些品德,是合乎“道”,他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12,其中“慈”是最重要的。崔仲平在《老子道德經(jīng)譯注》中對“慈”做以注釋,認為“老子是反對仁,卻提倡慈,慈是一種居高臨下的關懷”,實質(zhì)上就是“無為”,老子認為,圣人只要能體現(xiàn)自然“無為”的精神,讓人民自由發(fā)展,包括戰(zhàn)爭,便是真正的慈愛。其次理想的圣人必須做到“儉”。在孫以楷先生著的《老子通論》中對“儉”做了解析,“一指節(jié)省財物,二指愛惜精力”,我將之引申為生活上的儉與精神上的儉,生活上的儉很容易理解,而要做到精神上的“儉”,必須重視自我內(nèi)在的修養(yǎng),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3。而貴質(zhì)樸、輕名利正是儉的最終目標,即回歸淳樸。老子的獨到之處,在于“不敢為天下先”,譯為“不敢做首創(chuàng)者”14。這句話包含著不爭、客觀、無私等思想在內(nèi)。圣人能做到不爭或謙讓就會得到人民的愛戴,就會時刻想著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是以圣人必欲上民,必以言之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從下樂推而不厭。”15,當然,他更加重視的是“不爭之德”16,只有具備這樣的修養(yǎng)的圣人才能夠真正貫徹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的施政原則。
老子這里所提出的“三寶”與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也有異曲同工之效,首先就是要“仁愛”,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正如孟子說“仁者無敵”,這樣的思想都是出于對當時社會問題的反思,在對下層人民的疾苦上都是持相同態(tài)度。但就敢不敢為天下先問題上,除去雙方在教育上都注重謙讓和客觀外,其目的是有所不同的,老子是要圣人體驗自然之道,不率先作有違“道”之事,是出于“無為”的原則,而孔子則不然,他以六藝作為教學內(nèi)容,以周制禮樂為核心,維護的是一個統(tǒng)治秩序和一定的道德標準,即“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17因此,孔子的教育在謙讓之余,更加注重的是以身試法,用自己的言行進行引導。
老子和孔子在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方面都是非常重視道德教育??鬃拥睦硐胧且獙崿F(xiàn)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為了實現(xiàn)他理想的大同世界,關鍵是要將這種思想灌輸?shù)綇V大群眾中去,為此需要培養(yǎng)一大批有志于弘揚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這類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的志向,又要自身具備一定的道德。雖然孔子在教育態(tài)度上極力推崇有教無類,但在道德教育中不可避免的呈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就是學問越高,道德水平就應相應的提高,學問與道德是成正比的,仍是以禮為基礎,學問也無怪乎六藝,因此,不知禮何以有 “克已復禮為仁”,而仁的具體內(nèi)容,他說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8。因此,孔子的道德教育只是局限在能夠知禮的志士和君子間,而不是現(xiàn)在意義上的普遍的道德教育,他的道德教育顯然有了階級性。
但在老子認為“為道”與“為學”是完全對立的。老子是反對禮的,說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19,以六藝為基礎的的學問自然也是虛偽的,是妄為的執(zhí)政者用來維持統(tǒng)治秩序而采用的工具,有違于人的本性,有違于“道”,因此,老子的道德教育可以說與孔子的道德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內(nèi)容呈現(xiàn),老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應該置身于物質(zhì)世界之外,不貪圖生活的享受,否認以禮樂為道德標準,而是以是否合乎自然為標準,沒有框架的限定,“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20,因為在老子眼中,“自見反而不能見其明,自是反而不能得到表彰,自伐反而不能成其功,自矜反而不能受到眾人的尊重”,21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認為社會越進步,道德越衰落。在古代天地初開之際,人按本性生活,不受外界任何干擾,在這完全至一的時代,人的道德才是最完善的,自教化之始,人們舍去本性和順應人心,道德自然就開始衰落,顯然,老子的道德觀和現(xiàn)在意義上的道德就本源上已是相差甚遠。老子的道德教育觀念是“無為”的延伸,是貴在天性的再現(xiàn)和自持,不似孔子以禮樂為準繩規(guī)范人際關系,以達到知禮、守禮并以禮教化別人,二者出發(fā)點截然不同。
當然這里不可否認老子這種以自然本性為道德標準來否定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是片面的,但在杜威的經(jīng)驗主義教育觀中不是也贊同教育要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fā),尊重人的自然發(fā)展嗎?正是這種教育觀念在當今教育思想界中掀起的新浪潮,值得我國在打破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教育過程中思考借鑒。
在施展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成為老子和孔子在教學思想上分歧最多的部分,也是互相認同和借鑒最多的部分。英雄所見略同,盡管教學內(nèi)容不盡相同,但正確的教學方法,老子和孔子還是極力推崇的。
“因材施教”成為現(xiàn)今教育上一個普遍認知,即按學生的特點去進行個別化教學,這是“個性化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很多人認為這最早是孔子的發(fā)明,當然孔子在這點做的是非常到位的,最典型的孔子的教學案例,子路和冉有的性格不一樣,因此做同一件事,孔子對他們的教育方法就不一樣。一次這兩人問孔子“聞斯行諸”。子路問的時候,孔子答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而冉有問的時候,他答曰:“聞斯行之。”,為何子路不能“聞斯行之”呢?孔子回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2公西華疑惑,因為孔子知道他好勇過人,所以有意壓抑他一下。而冉有性格懦弱,所以孔子有意地鼓勵他。
但應注意,因材施教,并不是孔子一家專利,比他稍早一些的老子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教學認識,他將學生按性格和對道的領悟能力將其分為三類“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23。所以教學應根據(jù)各人不同的性格而進行,要做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24,這樣才能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老子的“因材施教”是和他的另一教學方法“勤而行之”結合在一起,老子認為“為道”必須“反觀內(nèi)思”,而不是向外人求問,因此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5,用自己的行動在自然界中體驗道,這點類似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之意,更何況,老子是提倡“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26,只求學問是很難在“為道”中有所成就,必須“勤而行之”,這樣才有助于內(nèi)心境界的清純,有助于回歸如嬰兒般的至一狀態(tài)。當然這又不同于孔子的結合實踐和學以致用的教育觀,前者是從行中學道,后者是用學于行,顯然教學呈現(xiàn)是不同的。
眾所周知,《論語》一書是孔子的弟子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而成,借助了教育上不可缺少的語言,無論是傳統(tǒng)教育還是現(xiàn)代教育,語言、文字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工具。但老子發(fā)現(xiàn)在教育中,人們過于依賴于語言、文字。他認為多言之教不合于道,不合于自然教育,傳統(tǒng)教育成了這樣的模式,教師用語言、文字傳授知識,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教育成了強加于人身上的活動。“老子認為教育只有成為人自身的需要,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才能由被動變?yōu)橹鲃?。道是萬物之師,自然也是人的老師,自然之道實行的就是不言之教。”27,以道為師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28。這是老子的以自我學習為主體的自然教育思想,在《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中以一些現(xiàn)象例證老子的這個觀點,并做進一步的引申,“道本是渾然一體的,沒有名稱,但人在辨是非的過程中,就產(chǎn)生了語言,語言本無心機,但一旦有了心機,就已生出更多的是非的名稱,如此想再詳辨就不容易了,所以不如除去心機和辨是非的念頭,順隨自然以定行為,要知大道就無處不有了。”29,由此可見,莊子對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是非常贊成。而相較孔子的言傳身教,與學生開展討論,解決自己所惑而言,老子所謂的圣人應認清的事物只存在于內(nèi)心,即使眾人固執(zhí)己見,和別人爭辯是在炫耀自己的才學,提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30。在這里,“老子并沒有片面肯定‘不言之教’,也沒有把‘不言之教’絕對化,老子說過‘多言數(shù)窮’批評的是‘多言’,不是不要言”31只是言之教與不言之教相比較,老子更推崇不言之教,說到底,言與不言,??唇虒W內(nèi)容是否合自然之道,“多言數(shù)窮”,老子的教育目的不是為獲得“言”而是為獲得“道”,摒棄了指示教育,因此,傾向于“不言之教”也是理所應當?shù)?。在現(xiàn)代教育中,將不言之教列入了典型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教育被廣泛用于教學活動。當然,老子始終強調(diào)教學的內(nèi)容是道的本身而不拘泥于道的存在形式,但應注意的是,老子認為的不言之教并不是現(xiàn)在的創(chuàng)造性教育先河,他們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甚至“不言之教”是有悖于教學規(guī)律。試問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如何成為“為道”的圣人,這脫離了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
按老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培養(yǎng)出來的人可以用“赤子”和“君子”作為代名詞。“赤子”有如初生之嬰兒,保持本性,持守天真,“載營魄抱一”32這樣的赤子作為執(zhí)政者就可以對事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33,不作悖于自然,悖于規(guī)律,悖于人民意愿的事情,完全順應道之運行達到“為無為,則無不治”34。“君子”以禮做為處事的標準,行“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35五者行于天下為仁,這樣的君子作為執(zhí)政者胸懷天下,以“仁政”治理社會,重新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以上僅從教育目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從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方面對老子和孔子的教學思想的異同之處作以簡單的分析,更側重于老子的教育思想的闡發(fā)。
總之,老子和孔子作為一代宗師,其教學觀都是為政治理想服務,因服務對象的不同,教育思想也走上不同的領域,由二人始創(chuàng)的道家和儒家在今后的發(fā)展所稟承的不同方式也為以后的中國教育史的發(fā)展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從教育思想出發(fā),追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源頭,也可以更加清晰的把握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是如何延續(xù)的,更加有利于現(xiàn)在的教育改革,并就老子與孔子的正確教育理念予以借鑒。
注釋:
23《老子》第一章
6《老子》第八十章
7《老子》第六十章
8《老子》第五十八章
10《老子》第十九章
11《莊子》第六章“大宗師”
12《老子》第六十七章
13《老子》第十二章
15《老子》第六十六章
16《老子》第六十八章
17《論語·為政》
18《論語·顏淵》
19《老子》第三十八章
20《老子》第二十二章
22《論語·先進》
23《老子》第四十一章
24《老子》第七十七章
25《老子》第六十四章
26《老子》第四十八章
28《老子》第四十三章
30《老子》第八十一章
32《老子》第九章
33《老子》第十章
34《老子》第三章
35《論語·陽貨》
參考文獻
1張智彥《老子與中國文化》【M】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 P158
4張智彥《老子與中國文化》【M】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 P158
5李翠珍《孔子的教育理想-兼與柏拉圖教育理想比較》【J】 《教書育人》2005年第10期 P31
9曹自立《簡論老子的教育思想》【J】《中天學刊》 1997年第3期 P37
14崔仲平 《老子道德經(jīng)譯注》【M】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 P37
21文熹 胡海云 《老子的教育思想》 【J】《綏化師專學報》 2004年7月第3期 P109
27于桂霞 《老子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價值》【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P73
29林語堂 《老子的智慧》【M】 2004年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P14
31孫以楷 《老子通論》 【M】2004年 安徽大學出版社 P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