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有位網(wǎng)友向我提問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古代兄弟姊妹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那么超過四個怎么辦,是不是要循環(huán)著依“伯仲叔季”再來?
我說不能循環(huán)。在古代,尤其宗法社會里,極重長幼之序,季子總是最末最幼少的,要是循環(huán)了,豈非老四反要管幼子老五叫哥?
古代老大“伯”也可叫“孟”,男女都可用,班固《白虎通"姓名》“適(嫡)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孔子字仲尼是老二,他的異母哥哥就叫孟皮(見《孔子家語》);曹操的字是孟德?!墩f文》“孟,長也”,《方言》十二“孟,姊也”。女的叫“孟”為多。所以有名的“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上古音“孟”讀 [ mrang],本來就跟“兄”[hmrang] 同一詞根。到漢代讀音發(fā)生變化,“兄”的聲母 hm 變 hw ,“兄”字就跟“荒”字接近了,所以東漢劉熙《釋名"釋親屬》“兄,荒也?;模笠?。故青徐人謂兄為荒也。”青徐是今山東一帶,現(xiàn)代漢語各方言大多接受了阿爾泰語傳來的“哥”來替換“兄”,山東人再沒有讀“兄”為“荒”的了,但江西德興、浮梁、婺源江灣等地的徽語“兄”讀 huae,還接近古音。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醋诜ㄉ鐣锍R蚤L子繼承父位當家,當國者則一樣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國奉為把持朝政的長兄,“伯”、“霸”通用。同義的“兄”字,從人從口,表示在家里是發(fā)號施令者,這與“公”字從口,上面的“八”表出聲(甲金文下邊不是厶),表示是國家的發(fā)號施令者相似。弟弟們對兄長是必須服從的。
“仲,中也,位在中也。”——這個叫法還留在云南白語(漢語最親的兄弟語)里,讀 zv 陽去(第6調),在白語里,“仲子”是二兒子,“仲女”是二女兒。
“叔,少也。”——這個字也跟“俶”字同根。《爾雅·釋詁》“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來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這個字《說文》認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總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個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稱為“四季”。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為老三也可稱季。晉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換字。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fā),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載”。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但下文就說“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屈原《天問》也說“到擊紂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并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瞞,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與字的字義要相應,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取字是冠禮時(正常是在二十歲)之事,其時兄弟排行當可排定了。
此外,緯書所記傳說中還有“皇氏五龍”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個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