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儒家文化與人格--吳和鳴

 dsxp 2008-11-22
(吳和鳴,為童俊主編《人格障礙的診斷與治療》撰寫的部分章節(jié))

作為一個哲學體系,儒學有豐富的人格心理學的思想內容,并且,儒學有著其內在的邏輯,有關人格的思想是其有機構成成分,任何以現(xiàn)代人格心理學的框架去梳理儒學的努力,均有肢解儒學整體性的危險,這是必須謹記在心的。本文力圖在尊重儒學內在脈落基礎上,做一點整理工作。希望儒學有關人格的論述,能夠豐富現(xiàn)代人格心理學,更希望儒學向人的心理世界開放,讓心理世界的源頭活水,使儒學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1.儒家對“人格”的相關表達

       在儒學系統(tǒng)中,是沒有“人格”一詞的,“人格”一詞在古代典籍中未曾出現(xiàn)過,是近代從日文轉譯過來的。梁啟超在《新民說》中說:“忠孝二德,人格之要件也 ”。吳虞在批評漢將臧洪殺愛妾以享兵將的殘酷行為時說:“這樣蹂躪人道,蔑視人格的東西,史家反稱許他為‘壯烈’,國人反親慕他為‘忠義’,真是是非顛倒,黑白混淆了。”這其中梁啟超、吳虞都是把“忠孝”、“忠義”等同于人格的,符合從德性、倫理的角度去界說人格的儒學傳統(tǒng)。從顧頡剛《“圣”、“賢”觀念和字義的演變》對人格研究的開山之作,到馮契承前啟后在巨著《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中辟專門章節(jié),論述孔子、孟子、荀子、柳宗元、王夫之及黃宗羲等人的人格思想,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以后,學界集中探討某個人物、時期的人格思想,所有的研究均視人格為德性同義語。

在儒學系統(tǒng)中剝離德性與倫理的成分,呈現(xiàn)純粹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是一個兩難選擇,儒學關于德性的論述俯拾即是,但德性畢竟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一味在儒學中去發(fā)掘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又不免有削足適履之虞。本文的策略是將儒學作為原始材料,從儒學起源、儒學“誠”、“仁”概念及孔子與弟子的人格幾方面,分析儒學與人格有關的思想。


1.1.儒的起源

歷來關于儒學起源的說法很多,葉舒憲在《閹割與狂狷》一書中獨辟蹊徑,通過縝密的考證,說明儒學起源于心理閹割,結合精神分析的觀點,葉舒憲直接說儒學的核心便是中性化。

以《詩經》為例,“溫柔敦厚”是儒學詩教的根本,《詩經》的許多作者對柔性人格推崇備至,如:“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詩經·燕燕》),“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詩經·小戎》)又如《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于四國。”孔疏:“申伯以柔直之德揉服萬邦不順之國,使之皆順,其聲譽聞達于四方,是申伯之德實美大矣。”葉舒憲指出在《詩經》中“柔”字共出現(xiàn)十七次,并且在《風》中均用于本義,與倫理觀念無關。溫柔是針對男性陽剛之氣提出來的一種中性化的理想人格要求。

楊寶忠、任文京考證儒與柔之間的關系:“‘儒’源出于‘柔(脜)’,‘柔’為和柔。而‘和柔’正是儒家思想的本質特征”。(楊寶忠、任文京:《“儒”源索隱》,《孔子研究》1989年第1期)

再從職業(yè)背景看,《說文·人部》:“儒,柔也,術士之稱”,從淵源上講,文人與儒者關系密切,其一,用韓非的話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文 ”與“儒”歸為同類項,而“文”又與“弱”似又天然的關系。其二,上古的文人,或知識分子叫做“尹”,古書中尹寺合稱,泛指閹官,甚至有“閹尹”、“閹尹閽寺”的說法,葉舒憲猜測閹人溫柔和順的人格范型,構成了儒家人格理想的一個潛在淵源。

葉舒憲評價儒家“柔”“弱”特征的積極意義,強調“以文明教化為手段的人性培養(yǎng)是使個人脫離無知和蠻野的自然狀態(tài),向更加人化的境界的有效提升。”[1]從上述分析來看,儒學先天具有柔性品格,在儒學的思想體系中,柔性人格是其必然的追求。不管是文,還是柔、弱,還是溫柔敦厚,儒學的目標從一開始即在自覺地完成中立化(neutralizaltion)過程。新儒家牟宗三曾盛贊“溫恭溫潤之德”:

“西方人之忠于理想,對社會服務之精神,與對人之熱情與愛,都恒為東方人之不及,這是至可寶貴的。但是人對人之最高感情,不只是熱情與愛。中國所謂仁人之‘事親如事天’,‘使民如承大祭’,即無盡之敬。……若有此敬,則人對人之愛,皆通過禮而表現(xiàn)之,于是愛中之熱情,皆向內收斂,而成溫恭溫潤之德。而人對人最深的愛,則化為一仁者惻隱之情。”

1.2.“仁”與“誠”

“仁”與“誠”是儒學最基本的概念,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人學思想,這兩個概念均含括有本體論意義,同時,“仁”在對待的關系中定義、把握人的存在,“誠”則工夫的層面闡述天道的誠如何達成。

1.2.1.仁,從人從二

孔子:“仁者,人也”?!墩f文·人部》:“仁,親也,從人從二。” 仁,親也,仁首先是人先天具有的真誠樸實的生命本質,是生命中一種人我通融的情境,儒學在孔子自覺地反省禮樂政教的理性基礎以成立仁學傳統(tǒng)以來,“人”成為學問反省的中心,成德成為學問的實踐指向,遂確立“為己之學”的名義:為己的“己”乃人真實的自我,而“為己”則指實現(xiàn)此真我,即新儒家所謂真實的主體性,而“為己之學”即是儒學建立的內圣之學成德之教。這真我是活生生的實存而有,不是一形上世界中不可知的神秘實體。所以杜維明指儒家的“仁學”傳統(tǒng)即一套“哲學人類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哲學的人類學,是儒學集中在人的問題對人的反思所提出來的一套仁學。”(見其“儒家哲學與現(xiàn)代化”一文)此套哲學人類學不以人作為一現(xiàn)成存有物,而是以人作為關系與行動的中心,探問其實踐上的可能性,既考問人的處境人生的意義,亦同時指引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踐履的法度。

“仁,親也,從人從二”,儒學是在“二人”對應關系中定義人的。這二人的對應關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從“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來說,主要的關系是父子與兄弟關系,其他關系則由此推演而來,自費孝通、許烺光以來,流行的看法是儒家一開始就跳出個人與國家的對立,將之處理為個體與個體的關系,即從父子關系推開的君臣關系。[2]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禮記·大學》)以此來構建和諧社會。

二人對應關系并不限于人倫關系,“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禮記·中庸》)二人對應關系是雙向的,從九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慈子孝的二人關系中雙向要求,衛(wèi)禮賢生動地描述了雙向要求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

 

“做老師的人都會得到學生的尊敬,這是由人們對先師孔子的尊崇而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個奇怪的現(xiàn)象是,如果一個學生希望尊某人為師,他就在他面前行禮示尊。而那作為老師的人,也以同樣的方式還禮。每一件事都以相互性為基礎。這里沒有一邊倒的卑躬屈膝,只有自由的對等尊重。這種中國的古老風俗,把學校生活建立在最富成效的人類激勵基礎之上,這使我心醉神迷,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衛(wèi)禮賢:《中國心靈》,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123頁)

修身,顯然有一個“心-身”關系,這是個體內、外在的關系,在修齊治平的儒學理想中,修身是重要的基礎,它是二人關系的起源??梢愿爬ǖ卣f所修的“ 身”是個體完成的或有待完成的人格呈現(xiàn),這個“身”置身于二人關系中,既受滋養(yǎng)、亦施予,既接受,又承擔。儒學即在此平衡而又和諧的系統(tǒng)中定義人的存在。

“身”要去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禮記·大學》)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荀子·性惡》)偽,人為也,修身絕對是偽的體現(xiàn),人格即“面具(person)”,人格即表演,修身大概是鄧曉芒所說的真誠的表演。[3]從儒學的闡釋中,可以推論所表演的規(guī)范動作是“禮”,“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禮記·曲禮上》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禮,是人之區(qū)別于動物的標志,維系人類群體的外在規(guī)范,《左傳》隱公十一年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然而,人并不能完全單靠禮完成對動物性的超越,人不能“自欺”,誠意即毋自欺也,所以修身的最終目標是消解仁與禮的張力,達到“從心所欲不踰矩”境界。

1.2.2.誠,作為本體與工夫

片面的表演就會出現(xiàn)魯迅痛斥的“瞞和騙的藝術”,或者出現(xiàn)僵化的人格面具,馮友蘭說:“禮之本是人的性情,人的真情實感。在表面上看起來,禮的作用是扳著面孔做分別,人與人之間的分別,但據(jù)有若說,禮實際上所要得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2 年,164頁)禮肯定是板著面孔的,如何才能協(xié)和?儒家制約或中和表演的工夫是“誠”。子思:“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在此,“誠”是本體,是天道,同時,天道的“誠”體現(xiàn)在人的身上就是“性”,所以“誠”又是努力發(fā)掘和擴充內心得之于天的本性的主觀精神,這里,“誠”是工夫,“誠”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由“存誠盡性”而至天人合一,即宋明儒者所說的“天道性命相貫通”,天道是內在地具有整全性,在它的運行過程中發(fā)揮它的完滿性。而人能充實飽滿發(fā)揮其生命存在的根據(jù)和能力,如孟子所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圣人即是充盡地發(fā)揮其生命存在的本性,即周敦頤謂誠者圣人之本,誠在其中。

孟子的“反身而誠”,《孟子·盡心上》“自反而仁”、“自反而忠”,《孟子·離婁下》“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所有這些“反”,自何而返,返至何處,都是不容易說清的,以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有從意識回到潛意識,從防御回到成長,從人格面具回到陰影的意味。相應的,道家則是“復歸于嬰兒”,筆者揣摩,此應為以工夫的誠,即“反”的努力,實現(xiàn)天道的誠,保證天道的誠真正在人身上得以體現(xiàn),其方向是從“禮”,從外在,從他人等處,返回到性,以“合外內之道”。(《禮記·中庸》)

1.3.孔子與弟子的人格

文獻中對孔子及弟子的描述,可以作為樣本,一窺作為儒學人格思想的堂奧。司馬遷說:“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是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史記·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獻資料,除了《史記》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等外,直接的材料則是《論語》、《孔子家語》,以及《禮記》等。“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為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xiàn)孔子人格唯一之良書也”,可見《論語》是最好的材料了。

在《論語》中涉及孔子人格的材料大致有三類。

一是觀察、描述,包括外在形象,以及在一些事件中特別是與弟子互動時的言語行為反應,如“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論語·述而》)“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論語·子罕》)據(jù)《論語·陽貨》,有次孔子至武城(時子游為武城宰),“聞弦歌之聲”,夫子于是“莞爾而笑”,說:“割雞焉用牛刀?”(《論語·述而》)又如孔子是“不恥下問”的(《論語·公冶長》),他曾經“見于郯子而學之”(《左傳》十七年),曾經“問禮于老聃”(《孔子家語·觀周》),“入大廟,每事問”,(《論語·八佾》)真正地做到了“學而不厭”。(《論語·述而》)

二是“夫子自道”,或是接受弟子訪談中的自供。主要集中在“述而”篇中,如孔子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論語·子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

三是弟子們的溢美之詞。顏淵曾經喟然而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

總結起來孔子大致有以下特征:和藹中帶有嚴肅,恭敬自然,有幽默感,喜歡剛毅木訥,厭惡巧言令

色,不驕矜,深厚的同情心等。

    有關弟子性格描述如下: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論語·先進》)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

“由也果,賜也達。” (《論語·雍也》)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論語·公冶長》)

 

這些性格特征有表現(xiàn)在對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如“師也過”),有表現(xiàn)在認知方面(如“柴也愚”、“參也魯”),也有表現(xiàn)為情感上(如“訚訚如也”、“由也喭”),還有表現(xiàn)在意志行為上(如“由也果”、“行行如也”),應該說非常豐富和全面。

唐君毅在《孔子與人格世界》中濃抹重彩給孔子和弟子畫了像:

 
然而孔子之了解一切人格,而具備一切人格形態(tài)之精神,使孔子精神內容,呈無盡豐富,具備多方面之才能。而在孔子之精神中,又將此一切一齊超化,而歸于至簡。所以太宰怪孔子之多能。子貢當時說了一句:“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然而孔子卻說:“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在他處又說:“汝以我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只是一個真誠惻怛。真誠惻怛,便能忘我而涵蓋一切,謙厚的在下了解一切他人之精神,攝備各種人格之精神;而又超越的渾融之一貫之,遂總是“空空如也”。在人之前,只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或似不能言者,只是一個平常,不見任何顏色,任何精彩。然而其弟子中,則大皆有志圣賢,拔乎流俗之豪杰之士,非狂即狷。所謂“吾黨之小子狂簡”??裾呱嫌亚Ч?,狷者于當世有所不為,便是豪杰精神。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何等豪杰氣概?子路之豪杰氣概,尤處處見于其言行。堂堂乎的子張,“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此即肝膽照人,推心置腹之英雄襟度。子貢才情穎露,近乎天才。文學科之子游子夏,與政事科之冉求,則近乎學者與長于計劃之事業(yè)家。顏淵嘿然渾化,坐忘喪我,“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與現(xiàn)實世界若無交涉;對圣人之學,只有“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嘆,此則特富宗教性偏至圣賢之超越精神。然而他們都涵育在孔子圣賢教化之內,未嘗以天才、英雄、豪杰、宗教性之人格顯。

2.儒學論人格結構

2.1.人格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燕國材將儒學人格理論分成單因素、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及五因素幾個發(fā)展階段。所謂單因素指“仁”或“誠”為人格的唯一組成因素,“仁、禮”,“ 仁、智”,“仁、義”,“禮、義”則為二因素理論。所謂三因素人格理論為“仁、義、禮”或“知、仁、勇”,四因素人格理論即孟子的四端或四心:仁、義、禮、智。最后成形的就是為董仲舒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因素人格理論。以后包括王安石、二程等歷代思想家均明確把五因素看成人格的內在結構,如二程認為,“仁、義、禮、智、信五者,信也……仁,體也;義,宜也;禮,別也;智,知也;信,實也。”(《遺書》卷二上)。

嚴格地說,并不存在明晰的人格理論的發(fā)展階段,而且,不管是三因素還是五因素,都只是把握人格特征的維度,從人格結構看,還必須提出各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但顯然后者目前還未能得到很好地闡釋。在董仲舒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因素人格理論中,涉及到了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仁是愛人,義是正我,故仁與義的關系是人與我的關系。(《春秋繁露·仁義法》)仁與智是統(tǒng)一的,如果“智而不仁”,就會“知而不為”;如果“仁而不智”,就會“愛而不別”。(《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2.2. 知、仁、勇

《中庸》引孔子的話說:“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這就是后世所謂的三達德。燕國材認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智、仁、勇三因素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質。仁指道德力量,構成了人格的道德基礎;知指人的智慧力量,構成了人格了認知因素;勇指人的意志力量,構成了人格的調控機制。知、仁、勇三因素的結合,即形成了完美的人格。[4]蔡仁厚認為,人的心性可分三層:道德心(德性層),包含仁心、良知。認知心(知性層),包含心知之明、心氣之靈。血氣心(感性層),包含情血氣、欲望等種種活動。就道德實踐而言,血氣心須加以節(jié)制調適。而生命的表現(xiàn),就是通過情感(氣欲)、理智(知)、和德性(仁)三線之動,而顯發(fā)其意義、成就其價值。(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6-24頁)在燕國材、蔡仁厚的論述中,仁、智、勇還是處于同一平面上,并未能深入探討其內在關聯(lián)。

下面試圖分析仁、知與勇之間可能的關系。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一般儒學研究者都以為,仁之核心體現(xiàn)在下面這句話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一種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內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顯然,三達德中,仁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養(yǎng)。智和勇既是達到仁的手段,又必須依賴于仁方可正確運用??鬃诱f:“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關于三達德的話中,還有三個重要的詞:不憂、不惑、不懼,所說的不憂不懼,實在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的內心修為,這種內心修為令他達到這樣的境界:仰觀于天,俯察于地,皆無愧于心。這就是不憂不懼。孔子與學生司馬牛有一段關于“不憂不懼”的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 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不憂不懼就是坦然。坦然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tài)度,這是君子所擁有的,小人無法坦然:“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在“論儒家人格心理構成-恥辱感的現(xiàn)代轉換及意義”一文中,龔建平分析儒家重要的心理結構之一就是恥辱感。孔子說“未見能見過而內自訟者也。 ”(《論語·公冶長》能“見過而內自訟”有賴于恥辱感,“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人不可以無恥。”(《孟子·盡心上》)“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雖千萬人,吾往矣”,此勇便來自于“內省不疚”、“自反而縮”,來自于知恥后的坦然。如此,恥感似可被認為燕國材所云調節(jié)機制了,具有類似于超我的功能。

3.儒學論人格的類型

人的差異,可以從多方面去把握,中醫(yī)的五行之人是從生理、心理及倫理三個層面,如木形之人“蒼色,小頭,長面,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佗佗然。”“人格”一詞在漢語中有倫理及心理兩個層面的含義,而且很明顯倫理層面比重較大,在約定俗成的表達中,“性格”則更偏重心理層面,儒家思想體系中倫理色彩非常濃厚,翻開儒家經典與歷代大儒們的著作,通觀歷代儒生及受儒學影響較深的文人們的詩文、言論,撲面而來的是“圣人”、“圣賢”、“君子”、“ 成人”、“醇儒”、“豪杰”、“大丈夫”等字眼,這些實際上都是倫理學意義上的理想人格。

僅就《論語》而言,依道德分有圣人、君子與小人,善人與有恒者。“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論語·述而》)依智愚分上、中、下三等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依氣質又分為奢與儉者,愚、魯、辟、喭者,狂、衿與愚者,剛與欲者,狂、侗與悾悾者。“奢而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述而》)“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子罕》)“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論語·先進》)“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衿也廉,今之衿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論語·陽貨》)“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論語·公冶長》)“狂而不直,侗而不怨,悾悾而不信,無不知之矣。”(《論語·泰伯》)

黃玉順在“孔子的精神境界論”文中認為孔子已經形成了一套很系統(tǒng)的關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孔子對精神境界的分析,采取了兩個維度的劃分標準。一是按人格境界,把人分為三類(三境):小人,君子,圣人。二是按心理范疇,把以上三類人各自分為三種(三界):智者,勇者,仁者。除小人這個層次外,不論君子還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一個共同之點,就是一以貫之的“仁”。但三者與“仁”的關系,又有心理層次的不同: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仁;勇者又叫 “好之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樂之者”,樂仁而安仁。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孔子認為這是三種高低不同的境界:智者不如勇者(知不如行),勇者不如仁者(意不如情)。這樣一來,孔子實際劃分了由低到高的九種精神境界:小人之智者(小智),小人之勇者(小勇),小人之仁者(小德);君子之智者(大智),君子之勇者(大勇),君子之仁者(大德);圣人之智者(圣智),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荀子則劃分了五種性格類型:“通士”、“公士”、“直士”、“愨士”及“小人”。(《荀子不茍》)“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若是則可謂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愨士矣。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在儒學諸多對人格差異的論述中,本文重點討論理想人格及狂、狷與中行者。

3.1.理想人格

儒學關于人格的學說主要集中在對理想人格的設計中。所謂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現(xiàn)一定學說、團體以至社會系統(tǒng)的社會政治倫理觀念的理想的、具有一致性和連續(xù)性的典范的行為傾向和模式。(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101頁)它是人格的應然,而非實然、己然。

韋政通認為理想人格的涵義與人類學家的“代表人格”相似,代表人格有以下類型:“代表”可能指統(tǒng)計上的次數(shù),行為中的任何一個項目,出現(xiàn)于社會內大多數(shù)人,即是該社會代表人格的一部分。“代表”所指的是人格中的某些共同特質,不因外顯行為的差異而喪失其存在,因此,其注意點不在可觀察的行為和反應的小節(jié)細目上,而在于基本取向以及人生觀。“代表人格”有時是指能表現(xiàn)文化精神或菁華的人格。即代表人格僅能為少數(shù)人所共有,此種人格最容易與主要社會制度相整合。(韋政通:傳統(tǒng)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李亦園,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臺灣桂冠公司,1988年,1-12頁)

對于理想人格,儒家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圣人”、“賢人”、“君子”、“成人”等。圣人無疑是理想人格中的最高境界,“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述而》)

君子是儒家著墨最多的,且君子往往在與“小人”的對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    仁》)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 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wèi)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孔子把人看成待成者,由小人待成為君子,可以說,孔子處心積慮地為小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同時,孔子也在制造分裂,君子與小人尖銳的對立,成為儒學揮之不去的內在張力,走向極致,君子理想人格便成為壓迫人性的蠻橫的說教,窒息了生命內在的動力,以至于出現(xiàn)“打倒孔家店”的反動。譚嗣同在《仁學》自序中說“吾自少而壯,遍遭綱倫之厄”,大概表達了許多人人格壓抑之痛苦。當然,君子理想人格的設計,也為“修身”預置了巨大的空間。

    作為君子,顯然是完成了“中立化”的:“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君子之外,“成人”也是儒家人格學說中重要組成部分。成人有雙重含義,一是成年禮,“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二十而冠”。(《禮記·冠義》)二是理想人格,指個體人格的全面發(fā)展。

最早論及成人的是孔子,“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然后,荀子給出了成人完整的描述: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無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荀子·勸學》


到了程朱陸王理學則從圣賢崇拜變成追求“圣賢氣象”,所謂圣賢氣象之“氣象”更多地強調向內所養(yǎng)之性情,一個人道德、氣質與智慧等的綜合表現(xiàn),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同時也是行為模式,如峨冠博帶、規(guī)行矩步、正襟危坐、滿面生春、一團和氣,是由內而外滲透出的一種氣度。(邵龍寶:儒家人格理論的歷史嬗變,同濟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4年12月)如二程評論:“仲尼渾然,乃天地也;顏子粹然,猶如和風慶云也;孟子巖然,猶泰山北斗也。”(《粹言》卷二)

   3.2. 狂者、狷者與中行者

    在儒學系統(tǒng)中,最具有心理學意義的人格類型學說當屬狂、狷與中行的分類。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論語·子路》)

    “狂者”富有進取精神,敢做敢為,相當于今之所謂外傾型;“狷者”是有些拘謹?shù)娜耍裁词露疾淮罂细?,相當于內傾型;“中行”的人則性格最好,既不過分進取,也不過份拘謹,相當于中間型。(燕國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287-288頁)

狂狷的反義詞是鄉(xiāng)原,狂狷不像鄉(xiāng)原那樣貌似中庸,但孔子毫不猶豫選擇狂狷而排斥鄉(xiāng)原。張岱《四書遇》引祝石林的話說明了狂狷與鄉(xiāng)原的區(qū)別:“狂者得圣人之神,狷者得圣人之骨,鄉(xiāng)原得圣人之皮。眾人以皮相,故原之;圣人以神相,故賊之。”狂狷與中行者較之理想人格,有更多的現(xiàn)實性。

    孟子對狂、狷與中行有更進一步的發(fā)揮: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來乎,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鬃釉陉?,何思魯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裾哌M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鬃迂M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溜溜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這段話與《論語》的“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有關。(《論語·公冶長》)

4.儒學論人格的發(fā)展

    在儒學系統(tǒng)中,內圣外王是其孜孜以求的目標,所以充斥著大量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具體要求和步驟,下面撮其要者述之。


    4.1.天與命

    天與命是儒學一對重要的范疇?!吨杏埂飞现v:“天命之謂性。”生之謂性,此性涵有兩種意思,一是生之本質,一是生之可能。[5]此性稟賦于天,故又稱為“天性”,人盡量把各各天性發(fā)揮出來,則為“踐形”與“盡性”。同時,人之異于禽獸動物,在于有“心”,所以還要“盡心”。生之謂性也體現(xiàn)在自孟子以降,鼓吹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說“圣人之于民也,亦類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孟子·公孫丑上》)“舜,人也,我亦人也。 ”(《孟子·告子上》)朱熹更明確指出:“圣賢秉性與常人一同,既與常人一同,又安何不以圣賢為己任?”(《朱子語類》卷八)

所謂“命”則相當于心理學的后天環(huán)境,在儒學雙向要求中,應是父慈子孝,然而,以舜為例,舜是大孝,可是父頑母囂,并無絲毫慈愛,這就是舜的命了。當伯牛染上疾病時,孔子感嘆地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論語·憲問》)

儒學“時圣”,差不多是天與命統(tǒng)一的最好闡釋。“時圣”一詞,最早見于《孟子萬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鬃?,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張軍認為早期儒家的“圣人”人格理論包含著兩個基本層面,一個是理想的,具有終極性價值的“內圣外王”人格境界,這應該是“性”先天可能性的充分表達。另一個是現(xiàn)實的、具有實踐價值的“時圣”人格境界,可以視之為“命”的體現(xiàn)。張軍認為通過以“時”援“圣”,早期儒家經歷了一個從汲汲于“內圣外王”到向“時圣”人格境界訴求的轉型過程。時,既有時遇之偶然,又有時命之必然,加之時中的方法論原則,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特征。(張軍:早期儒家的“時圣”人格境界義解,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4.2.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對人性最直接的陳述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性是先天本來的面目,人人相類似。習與性相對,習指后天環(huán)境、習染造成的結果,人人有別。

    程頤說:“今觀儒者自有一般氣象,武臣自有一般氣象,貴戚自有一般氣象,不成生來如此?只是習也。”“習到言語自然緩時,便是氣質變也。學至氣質變,方是有功。人只是一個習。”“積習既久,能變得氣質,則愚必明,柔必剛。”(《二程遺書》)

 

4.3.大學之道

    《大學》中的“三綱領”、“八目”是儒學人格修養(yǎng)的集中表達:“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朱雪芳在“《大學》的義理性格”一文中系統(tǒng)闡述了《大學》的基本思想:“三綱領”、“八目”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包含了內在超越和外在衍化,即向內做工夫和向外做工夫兩個向度。三綱領是全書的總綱目,八條目是實踐工夫的次第步驟。由個人心性直通家、國、天下,由主觀的實踐到客觀的實踐。“明德”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待外鑠的道德本性。“明‘明德’”是自覺地彰顯這與生俱來的本性,不被心理或生理的沖動或欲望所遮蔽牽引,是由內心的充實而表現(xiàn)于行為,達到內心與行為一致。明德存乎于每個人的內在,立人之道,并非去宰制他人,為他人安排一切,而是先覺者一方面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另一方面則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他人自覺,使他人自作主宰,去除物欲,不斷提升自己的德性,顯發(fā)天賦的光明的心靈,這就是“親民”。從明明德到親民,了無間斷,使心靈所具的天理,普遍地、具體地呈現(xiàn)于人倫日用之間,令萬事萬物無一不恰如其理,而皆臻至于極,這就是“止于至善”。由道德來教化人心,導正風俗民情,使人民“有恥且格”地安分守己,是儒家博施濟眾的成就,亦是在事功上的崇高的體現(xiàn)。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全篇的主旨,亦是全篇的總綱目,故稱三綱領。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語雖分別有一“在”字,卻不可因此言這三語表示各有獨立的綱領。而是三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本末始終的互扣關系,互為涵攝。“明明德”前一個明字是動詞,后一個明字是名詞,本有的明德,即光明本有的德性。親民有二義:①重作新民。②是由親及疏。由仁心的不容己地不斷推擴,直推向至善。至善沒有實指定義,只是虛詞,表示邁向無以復加之境。由道德實踐成就人的道德性與倫理性。換句話,人一旦自覺,便要求自我真實化,自己實現(xiàn)自己,即由修己、安人而造成完美的人格。“八條目”為達致三綱的程序,循著一定的程序逐漸開展的實踐方法與步驟。從修辭上可純粹表示發(fā)生時間的先后、前后的因果關系、價值的趨向,也是條件的關系。由格物至平天下是順取方向,即物有本末,由內向外展開,從道德主體轉化客觀世界;從道德主體的轉化至客觀世界的轉化。由平天下至格物是逆轉方向,即事有終始,由外向內展開,客觀世界由道德主體建立,即先有目標然后回溯工夫始點。無論是順取或逆轉,皆可回環(huán)互用。

 

4.4.孔子自身的人格發(fā)展歷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論語·為政》)曾昭旭認為這是孔子一生成學成德的進程,一個“踐仁成圣”的典范。從志于學而不厭,到自立而能守,到明理而不惑,再到天命而透出人與天的親和感,到耳順而聽不失聰、聞不失理,最后隨心所欲不踰矩,心是理,身為度,至此,便以臻于何思何慮、天理流行的大成之境。孔子于行道之當下遙契天命,由知天命而畏天命,進而順天命,以至于從心所欲皆中道德,皆合天命,此乃孔子體證天命之途徑。原來所謂天命,無限性與有限性,本來就是相連一體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即是一個有限即無限的圓通境界。既在矩中(有限性中),又不必觸犯其矩(讓有限性浮現(xiàn)),而得其從心所欲的自由(謹讓無限性呈現(xiàn))。(曾昭旭:孔子和他的追隨者,臺北漢光出版社,1993年,28頁)故孔子的人格發(fā)展到最后階段,即是道德自我的活潑躍動。

    可以說孔子自身人格發(fā)展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人格理論,仁之兩兩對待,既表現(xiàn)人際中的“耳順”,也表現(xiàn)為內在的“欲”與外在的“矩”之對立融合,“從心所欲不踰矩” 所實現(xiàn)的便是仁者的境界。從“志于學”,到“三十而立”,再到“四十而不惑” 清楚地表達了自我的覺醒、確立,以及自我的自主選擇與擔當。“知天命”,對“天”與“命”,先天可能與現(xiàn)實局限性的覺知,反映的是對自我深刻的洞察與接納。

    5.結語

    儒學始終關注人的發(fā)展,在儒學系統(tǒng)內有豐富的人格理論和思想,涵納了所有現(xiàn)代人格心理學的命題,并在儒學的發(fā)展進程中,不斷深入探討和以生命的直接體認去回答這些命題。如何傳承這一筆豐厚的遺產,是一個宏大的課題。本文做了一些資料整理工作,難免掛一漏萬,內心惴惴不安。

 
參考文獻

[1] 葉舒憲,閹割與狂狷,第1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66頁
[2] 韋政通,中國的智慧,第1版,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30頁
[3] 鄧曉芒,文學與文化三論,第1版,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0頁
[4] 燕國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第1版,臺北,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287-288頁
[5]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第1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21頁

  • 標簽:人格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语对白刺激高潮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亚州精品毛片|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国产| a久久天堂国产毛片精品| 久热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最新|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99| 欧美精品久久99九九| 91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偷拍| 国产一区国产二区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亚洲乱码|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赲碰热| 日本99精品在线观看| 老司机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日本一区二区欧美| 白丝美女被插入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又猛又黄又粗又爽无遮挡|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av |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观看|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视频| 五月婷婷六月丁香在线观看| 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高清|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二区| 日本加勒比在线观看一区| 殴美女美女大码性淫生活在线播放 | 手机在线观看亚洲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依| 国产不卡的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亲近伦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 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av乱了乱了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