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你的溝通更有效?如何使你的言談話語大方得體、充滿魅力?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并不簡單。
選擇最好的陳述方式
有個出版社的主編對我說:
“一本書的暢銷與否很難說,可能靠宣傳,也可能靠運氣。但是有一種書,翻兩頁就知道不會暢銷,就是那些用復(fù)雜的 文法和艱深詞句寫成的作品。”他強調(diào),“學(xué)問好的讀者畢竟是少數(shù),多半的讀者是普通大眾。你去看看《讀者文摘》,為什么在全世界都暢銷?很簡單,他們摘取長篇大論的文章,讓它變得好讀,而且你算算《讀者文摘》用的字,一共才多少?他們都用人人能懂的字,加上內(nèi)容精彩,當(dāng)然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也當(dāng)然容易暢銷。”
我舉以上這個例子,就是要再一次強調(diào):希望說話動人,先得看看聽眾是誰,他的教育水平如何,甚至他的政治立場怎樣。你不能對知識程度差的聽眾講讜言宏論,也不宜對高級知識分子舉太庸俗的例子。你在不確定對方聽得懂的情況下,甚至不能使用太少見的成語和形容詞。
所以,一個說話人或演說者,最好先私下了解到場聽眾的背景,再決定說話的方式。碰上各類人都有的大場面或現(xiàn)場有轉(zhuǎn)播的情況,應(yīng)該學(xué)《讀者文摘》,把最精彩的內(nèi)容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出來。
你要透過聽眾懂的東西去推銷他們不懂的東西,不能用他們不懂的東西去推銷,否則他們更不懂。碰到一些有敵意的聽眾,你不能直說,而要旁敲側(cè)擊,譬如說個故事,用那個故事來暗示。看對方似乎接受了,再進一步說服他。
用對方最能了解的方式表達
千萬不能以自己的“了解”,去想別人的“了解”;用自己的“情緒”,去想別人的“情緒”。
舉例來說,當(dāng)你看完電影,很感動。要說給別人聽的時候,你必須先把自己的那份感動壓著,慢慢把故事的原委說清楚。
因為戲里的張三李四,你都看過了,有了印象。說的時候,腦海里甚至?xí)‖F(xiàn)劇中的影像??墒钱?dāng)你口沫橫飛講得十分激動時,聽的人卻可能連張三和李四的關(guān)系都沒搞清楚。
所以,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聽的人直搖頭:“等一下,那個張三是什么人?”他當(dāng)然可能搞不清,因為你花兩個小時看的戲,卻想在兩分鐘說出來,怎么可能清楚?
還有一種情況,聽眾的情緒是很難“跟你一同起飛”的。那就是當(dāng)你說“對你有特殊意義,卻與他不相干的事”的時候。
你在報紙上會看到一些小笑話,形容小孩有趣的童言童語的。你可能橫看豎看都不好笑。因為那不是你的小孩,你不容易產(chǎn)生共鳴。
同樣的道理。你覺得你家的寵物是神貓神狗,說給別人聽,也不容易討好。除非把你與那些小動物“結(jié)緣”的點點滴滴,一五一十地細細道來,使聽眾好像跟你一樣與那小動物生活多年,他才可能“動情”。只是誰有那么多閑功夫,聽你“細說從頭”呢?
所以,在許多人交談的場合,最好少講這種話題,否則你可能說著說著,發(fā)現(xiàn)四周的人已經(jīng)各自另找主題,聊別的東西了。
不想這么尷尬,就識相一點,別碰這類“你有感覺,別人沒感覺”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