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恭王府(三) 從蝠廳往東,來到東路,最北邊是“梧桐院”,這是一處單獨小院兒,位于整個花園的東北角上,因里面植有高大的梧桐樹而得名。往里走,有自然石搭砌的門洞,院內有房屋,還有假山及一些高大的樹木,是很幽靜的一個小院。當年是什么人住在這里呢?據說這里是恭王府的“冷宮”,凡是王爺不喜歡的妻妾都被關在這里。傳說晚上經常有人聽到這里有女人的哭聲,雷雨天時,有很多人曾經目睹有清朝女子的身影出現在院子里,影子多出現在門口的照壁上。曾有個值夜班的看守員經過這里時,無意中看見了一個清朝女子在照壁那里哭泣,他嚇得魂飛魄散,都不知道怎么跑回值班室的。當天,看守員就病了,此事驚動了國務院,很快派了許多專家大夫來,卻查不出他到底得了什么病,最終那個人被嚇死了。于是,國務院派出專家、公安部有關人員長期駐守在這里想解開謎團。專家最后得出結論:當年,由于陰熱潮濕,照壁上長滿了硝,在雷雨交加的晚上,有女子在照壁前哭泣,于是硝和雷電發(fā)生反應,把人影留在了照壁上,所以以后遇到雷雨時,女子的影子便會再現,而不是鬼神作祟。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國家某部門還專門拍了一部片子《王府怪影》。后來,由于年久失修和腐蝕,照壁倒了,人們才敢進到院子來參觀。 從梧桐院往南,穿過一片假山,就來到了大戲樓,這是王府的第二絕。大戲樓修建于同治年間,采用三卷勾連搭式全封閉結構,為純木質榫卯結構建筑,四周回廊環(huán)繞,建筑面積685平方米,同時可容納200人,為園內最大的單體建筑,高大宏偉,氣勢不凡,是恭親王及親友看戲的場所。 戲樓內廳堂高大,南部為 出了大戲樓,東側有一個竹林圍繞的小院,叫“聽雨軒”,是一處專門用來欣賞雨景和休憩的院落。如果遇到雨天,游客們可以坐在軒內,透過窗戶或門廊觀賞外面的雨景。雨絲如簾般輕輕垂下,雨打芭蕉,相映成趣。無雨時可以在此聊天或獨自靜坐,享受片刻的寧靜與安逸。西側有“退一步齋”,意為退一步海闊天空,是恭親王的一處書齋。 從大戲樓處又回到中路,來到了“安善堂”,所掛匾額是咸豐皇帝御賜,原是王府主人園居生活時接待重要賓客之所。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大廳寬敞,彩繪裝飾,富麗堂皇,前有抱廈,兩側有回廊,回廊向南連接蝠池東西兩側的明道齋和棣華軒,向北連接東西兩側的退一步齋和韻花簃,然后通向滴翠巖頂部的綠天小隱。安善堂布局精美,建筑雄偉,面積近400平方米,不僅是花園中路的主體建筑,也是整個后花園的核心建筑。 順著長廊向南走,這里又有一個“蝠池”。看這個水池,形狀像蝙蝠樣,所以叫作“蝠池”,也叫“元寶池”。和珅把水池修成蝙蝠形含有 “祈?!敝狻T诔氐闹車衅呖糜軜?,每到春末,榆錢紛紛落入蝠池中,故蝠池又有 “聚寶盆”的別稱。可見主人借這蝠池希望能夠吉祥富貴。池水較淺,水很清澈,池底布滿鵝卵石,樹木倒映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往來穿梭。 蝠池往南,中軸線上立一瘦長形奇石,叫“獨樂峰”。其實這是一塊太湖石,高約5米,其形狀為自然風化而成,線條流暢,立于此處有影壁的作用。仰望峰頂,只見“樂峰”二字,“獨”字隱于頂端。如果你從不同角度仔細觀看,會發(fā)現這塊太湖石的精妙之處。它瘦長高聳,從正面看像是一條鯉魚,代表年年有余;從背面看,又極像是一個抱著孩子的女人,被稱為“送子石”;再換一個角度看,很像一只鸚鵡在低頭梳理羽毛。據說和珅得到這塊石頭后不久,正房太太就生了兒子豐紳殷德,后來成為了乾隆帝十公主和孝公主的丈夫。和珅便把此石稱為“送子觀音石”,認為是這塊石頭給他送來的。奕訢住到這里后,因與慈禧政見之爭,被罷官后便在此石上刻上了“獨樂峰”,借此得到一點安慰。同樣一塊石頭反映出人物不同的心境。 欣賞了獨樂峰,往東來到了“沁秋亭”,又稱為“流杯亭”,是一座單檐八角攢尖頂涼亭,灰瓦覆頂,紅漆木柱,亭內繪有白蛇傳、二十四孝故事。這座亭子獨具特色的地方是其地面上有一條千曲百轉的水道,叫流杯渠,從亭后山上注井水入渠,再從暗道泄入不遠處的蝠池。仔細瞧瞧,這渠很有講究,從東面看,像是一個“水”字;從南面看,又像是一個“壽”字,故還有一個名字叫“水壽亭”。昔日府主人常邀親朋好友圍坐亭廊,效法晉人修禊“曲水流觴”的典故,飲酒賦詩,做蘭亭之會。亭周圍環(huán)境幽雅,雖無崇山峻嶺,卻有茂林修竹環(huán)繞。 從沁秋亭往東北去,又見一座垂花門,走進去,有一個精致的院落,這個小院叫“竹子院”,里面翠竹滿院,遮天蔽日,形成了一片清涼幽靜的空間。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竹子的清新與雅致。東邊有房八間,叫“香雪塢”;西邊有房三間,叫“明道齋”,意為明示道理,彰顯文采。其名與蝠池西側的“棣華齋”均為咸豐帝御題,兩屋遙相呼應,以示文武雙全。再往里走,穿過一個月洞門,進入下一個院落,東側有兩間房,西側為長廊,北側栽植著多株牡丹,每當牡丹盛開時,整個院落都彌漫著牡丹的芬芳,國色天香,盡顯花王風姿,這是“牡丹院”。 沿著菜園向東,山坡之間有羊腸小道,兩側疊石壘砌,樹木茂密,百草叢生,綠竹掩映,左轉右拐,幽深僻靜,這就是“曲徑通幽”處,為花園的東入口。 先別急著出去,往西回到中路,中軸線最南端的這座石拱門叫“西洋門”,是花園的正門,為王府又一三絕之一,是用漢白玉石雕砌的。因是仿照圓明園中大水法海園門所建,具有西洋風格,所以有此稱。門額內刻“秀挹恒春”,外刻“靜含太古”。 在園中觀賞,可見滿園的“?!弊郑瑩f多達上萬個,所以又稱“萬福園”。除了明的福字外,還有一些暗含“?!钡?,如蝠廳、蝠池等蝙蝠造型及天棚、窗格、磚雕上的蝙蝠圖案,與康熙“福字碑”共同組成恭王府的“福”文化,真是獨具一格。 從西洋門走出來,再穿過后罩樓門洞,向東走,來到前院東路最后一個院落,即第四進院落,這里有“樂道堂”。清代按照以東為尊的習俗,宅院里最主要的人物住在東路,恭親王奕訢以此為起居處后,改名“樂道堂”,并自稱“樂道堂主人”。“樂道堂”為道光皇帝親筆,是奕訢大婚前移居圓明園阿哥所時所題。奕訢為銘記父親,將自己在阿哥所、海淀舊居、恭王府居處等均命名為“樂道堂”。2005年修繕時,在樂道堂北卷正梁上發(fā)現了貼金鳳凰捧牡丹的彩畫。主圖案為兩只展翅的金鳳凰簇擁著一朵盛開的牡丹花,周圍環(huán)繞著五彩祥云,兩側均以牡丹、金鳳、祥云圖案為襯托,富貴堂皇。 往南走,來到第三進院落, 恭王府是中國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好的王府,其府邸及花園積淀著歷史的年輪,蘊含著清代王府文化的精深與璀璨,是很值得一逛的好地方。 2014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