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棟老師注重經(jīng)方的“原方原藥原劑量比原用法”的4原學(xué)習(xí)和運用,近日跟師臨床記錄了一則4原用法用經(jīng)方治療銀屑病快速見效的的醫(yī)案,詳情如下。 劉某某,男,26歲,既往有20余年銀屑病病史。 2023年1月3日初診,主訴今年銀屑病加重,近日皮損范圍擴大接近體表面積的70%,色紅,皮損癢明顯。職業(yè)為井下工人。 患者訴:冷熱均不怕,平素不容易出汗,在冬季更無汗出。井下環(huán)境潮濕。 患者不喜歡冬季,身體喜歡春秋季,皮損在夏季最輕。 苔白膩,左脈細滑,右脈細沉弦滑。 下井工作的經(jīng)歷考慮容易夾濕;喜溫惡寒、不容易出汗考慮為表閉;皮損色紅為考慮郁熱。 辨為寒濕郁表、郁而化熱,試處方麻黃加術(shù)湯3劑以期郁閉得啟,郁熱得散:生麻黃18g,桂枝12g,苦杏仁12g,生白術(shù)24g,生甘草6g(天江免煎顆粒劑)。 囑第一天服1劑,第二天服2劑,希望服藥后:1、身體熱;2、有遍身微汗。既希望加量過程中“以知為度”、“中病即止”,同時避免出現(xiàn)“服麻黃五看”的不利反應(yīng):①心律異常;②小便不利;③入睡困難;④飲食障礙;⑤汗出過多等。 2023年1月5日二診: 患者1月3日服藥一劑,1月4日服藥兩劑,患者服藥后未出現(xiàn)“服麻黃五看”的不利反應(yīng),身體較前變熱、開始微微有汗,皮損大部分較前變薄,有少許直接變平,面積較前略減少,顏色較前變淡。苔潤,左脈沉細,右脈滑。 繼續(xù)原方麻黃加術(shù)湯12劑,囑患者在1月4日日二劑的基礎(chǔ)上,如果無不適則每日增加一劑——即1月5日服三劑、6日服四劑、7日服五劑。 2023年1月10日三診: 患者恐藥不夠吃,未按醫(yī)囑服藥,自行分配每日劑量如下:1月5日服兩劑,6日、7日各服三劑,8日、9日各服兩劑,12劑藥已服完,未出現(xiàn)“服麻黃五看”的不利反應(yīng)。 皮損變薄明顯,皮損面積較初診時減少80%左右,瘙癢、發(fā)紅、熱與汗情況整體好轉(zhuǎn)。苔薄,舌下淡,左脈細,右脈滑有力。 患者因從外地來求醫(yī)路途遙遠,故處方為上方原方30劑。囑其勿省藥,可提前將藥服盡。 希望服藥后能讓出汗變勻——能出汗的地方控制住不要讓其出汗,不能出汗的地方希望有能出汗的能力。即全身都有出汗的能力,但能控制住不讓其出汗。 本案見效迅速,7天內(nèi)皮損消退80%,辨析如下: 1、關(guān)于“遍身”。 首先要建立起“皮損多比皮損少好治”的概念,這是張英棟老師平常在臨床中強調(diào)的觀點,一可以減輕皮損多患者的焦慮、增加皮損少患者的重視;二是皮損“越遍身”越接近“遍身微汗”的治療目標。 當(dāng)然,紅皮型銀屑病也是一種特殊的遍身情況,如果治療很恰當(dāng)也容易向“遍身微汗”轉(zhuǎn)變,但是治療的方向、力度、速度都拿捏得很準確談何容易,所以紅皮病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中,本文重點討論尋常型銀屑病。 2、關(guān)于“微汗”。 張英棟老師從糾偏的角度講: 對于汗多,糾偏就是要讓汗減少;對于無汗,糾偏就是要讓有汗;對于汗不勻,糾偏就是要先讓汗多的地方汗減少,接著讓無汗的地方有汗。 說白了,汗不微,就不可能均勻。全身大汗的均勻,先撇開汗多傷正的危害,單講均勻,只能是貌似均勻,根本不可能均勻。 具體到這個患者這個季節(jié)的情況,其平時不容易出汗喜溫,希望服藥后感覺身上較前熱、較前容易出汗。服藥1周后如所愿:除手背和小腿前后有剩余皮損外,其余地方都可以有汗。 這時候要交待患者更多細節(jié)問題:現(xiàn)在能出汗的部位要控制汗出,盡量不要出汗,這樣手背、小腿周圍不容易出汗的部位才能有機會出汗。 恰如一個充滿氣的厚薄不勻的氣球,若有薄的地方一兩個小孔漏氣,則氣球壁較厚的部位就沒有機會被撐開,只有及時把孔堵住不讓漏氣,氣球壁才容易被撐均勻。 3、關(guān)于皮損的紅。 張英棟老師經(jīng)常強調(diào):不能見到熱就治熱,要知道熱的來路和去路。 皮損紅貌似是熱,但是不能見到“紅”就治療“紅”,紅是皮損辨證,不能過度關(guān)注皮損的紅。而應(yīng)該整體辨證,“治病必求于本”,使身體在變好的過程中皮損變好,才不會留有后遺的問題。 具體的本案,用大劑量溫?zé)崴?,表郁得開,郁熱自散,這才是治療病本的方法。不是見到皮損就要去掩蓋、或者用各種方法讓皮損快點消失。真正的治療,是讓身體變好,在恢復(fù)身體正(衛(wèi))氣功能的同時,皮損自己消退。 4、關(guān)于“熱而無汗”與衛(wèi)氣功能。 身體里面要熱、越熱越好;身體表面要勻、越能控制住汗越勻,兩者結(jié)合的“熱而將(欲、似)汗”,在臨床面對患者講解時張英棟老師直接簡化為“熱而無汗”——只要開始有部位能出汗,就得照著“熱而無汗”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朝著“遍身微汗”的目標靠攏。 “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靈樞·本藏》 張英棟老師把這段講的衛(wèi)氣的功能簡化為“溫充皮膚,肥司腠理”,腠理可以理解為一扇門,若門只開一條縫隙,便可以理解為幾乎沒有開門。這扇門有開的能力,但我們需要控制住不讓它開,也就是使門呈現(xiàn)出“虛掩”的狀態(tài)。 “熱而無汗”約等于“體內(nèi)盡量熱,而體表盡量微微似欲出汗、遍身微汗”,從體內(nèi)看就是“溫充皮膚”,從體表看“肥司腠理”,從這個角度講,張英棟老師治療的目標就是患者衛(wèi)氣的功能逐漸恢復(fù)。 5、關(guān)于麻黃加術(shù)湯治濕。 張英棟老師常講:麻黃湯整體的作用是通過溫?zé)岬淖饔脕黹_腠理。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講術(shù)“味苦溫。主風(fēng)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這里提到術(shù)有止汗的功效。 “汗大出者,但風(fēng)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fēng)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fēng)濕俱去也”。 6、關(guān)于“漸加、以知為度”法。 張英棟老師臨床中很少給患者一天吃一劑藥的,最多的時候會給患者吃25劑某方,這符合經(jīng)典經(jīng)方用法中的“以知為度、中病即止”法——在方向調(diào)校準確的前提下、既加油門、同時準備踩剎車。 本案中用單方、原方、且使用經(jīng)方原劑量比。一劑中生麻黃18g,生白術(shù)24g,患者已經(jīng)喝到一日三劑,即生麻黃54g,生白術(shù)96g,這已經(jīng)比《金匱要略》原方按一兩為15g的量要多,取得快并且好的臨床效果。 如果患者在身體耐受的情況下,繼續(xù)加量,量會更多,“藥以勝病為能”,不能脫離患者去討論方子的用量,吃多少藥量是患者的身體和疾病說了算的,不能醫(yī)者自我設(shè)限。其它如“服麻黃五看”會在另外的機會做專題討論,本文暫不贅述。 |
|
來自: 何處是他鄉(xiāng)2 > 《藥品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