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上世紀90年代,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黃煌教授對衛(wèi)生部和人事部認定的500名全國名老中醫(yī)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得出結論:絕大部分名老中醫(yī)臨床常用方不超過30首,其中經方及其變方高達21首,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充分說明了經方在中醫(yī)臨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長時間里,經方被嚴重忽略,經方的價值沒有充分發(fā)揮。本人有一個初步設想,欲挑選臨床的常用50首經方來講解,理論結合臨床,力圖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夠把這50首經方掌握并靈活的運用于臨床,這個醫(yī)生已經很了不得了! 中醫(yī)的學習并不難,中醫(yī)其實是非常大眾化、生活化的東西,堅決反對神話中醫(yī)?。?span>(<經方學苑>姊妹號<杏林明醫(yī)>正式開通,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每天一期,助力中醫(yī)人的成長!) 今天要介紹的方子可以說陽虛怕冷之人的福利方了!主治陽虛之人的各種病癥,從中老年人感冒、到風濕性關節(jié)炎、過敏性鼻炎、蕁麻疹、肢端怕冷癥……它就是——在造散! 本方出自陶節(jié)庵的(《傷寒六書》卷3),是陶氏本著張仲景的“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得麻黃附子細辛湯而創(chuàng)立。去掉了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的麻黃,再加參、芪、羌、防、芎等,汗中有補,標本兼顧,可謂精細入微,匠心獨運,補充和發(fā)作了張仲景助陽解表之法。 組成 黃芪 (6g),人參(3g), 桂枝(3g),甘草(1.5g),熟附子(3g), 細辛 (2g),羌活(3g),防風(3g),川芎(3g),煨生姜(3g)。 [用法] 水二蠱,棗二枚,煎至一盅,槌法再加炒白芍一撮,煎三服,溫服。 素體陽氣虧虛,外感風寒之邪,邪正抗爭于肌表為本方證的基本病機。 惡寒發(fā)熱,無汗是外感風寒,邪在肌表無疑。 熱輕寒重與肢冷嗜臥,神疲懶言,面色蒼白并見,則是素體陽氣慮弱,又受風寒之征。 衛(wèi)陽根于腎陽,素體腎陽虛衰,衛(wèi)陽亦必不足,四肢不得陽氣溫煦,故肢冷嗜臥; 氣血津精賴陽氣以化生,五臟六腑賴陽氣為動力,陽氣已衰,以致臟腑怯弱,氣血不足,故見神疲懶言,面色蒼白。 陽氣虛餒,故脈沉細無力。 綜上,本方是益氣助陽解表的常用方劑。臨床以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為證治要點。 原書主治真陽虛面感外寒,服解表發(fā)汗之劑而汗不出者。蓋“陽加于陰謂之汗”,汗以陽氣為動力,以陰津為材料,若陽氣虛餒,無力作汗,即使用麻黃湯等峻汗之劑,亦難汗出表解; 若強發(fā)其汗,可能導致陽隨汗脫。 治當助陽益氣與解表散寒兼顧。 本方系桂枝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去麻黃,再加羌活、防風、川芎、人參、黃芪而成。 本方證陽氣虛損,以致“無陽”,麻黃雖是發(fā)汗解表要藥,但其發(fā)越陽氣之力峻猛,用于本證,唯恐陽隨汗泄導致亡陽,故舍去麻黃,而用桂枝、羌活、防風、川芎疏風散寒,以解表逐邪。 其中桂枝兼能溫通血脈,川芎又能行氣活血,氣血暢行,亦有助于解表散寒。 傳承古老醫(yī)術,弘揚中醫(yī)文化 ▼ 薄荷醫(yī)道 微信公眾號:jfyxpd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面為固也。”陽虛氣弱之人,其元氣不面,腠理不密可知,一旦受邪,邪氣必將長驅直人,傷人者深。故方用細辛合桂、羌、防等以解外之風寒,又入少陰腎經鼓動腎中真陽之氣祛邪外出。 陽氣虛于內,不固其內,正不敵邪,終究無濟。故用熟附子溫腎壯陽,更用黃芪、人參大補元氣,既助藥勢以鼓邪外出,又可預防陽隨汗脫。 加白芍,則合桂枝寓有調和營衛(wèi)之義;并制約附、桂、羌、辛諸藥之辛熱溫燥,慮其微寒之性而有礙解表,故炒制其性。 煨生姜溫胃,大棗滋脾,合用以升騰脾胃生發(fā)之氣,調營衛(wèi)以資汗源、甘草甘緩,有安中調藥之用。 關于方名“再造”二字,趙氏認為“系取《新唐書·郭子儀傳》中'國家再造卿之力也’之句。'再造’即重行創(chuàng)造之謂,有重新給予生命之意,多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 再造散用于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證,因其發(fā)汗而不傷正,補益而不戀邪,使垂危之軀獲得生機,如承再造之恩,故方名“再造”。 類方比較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皆有助陽解表功用,用治陽虛外感風寒表證。 但前方以辛溫發(fā)汗之麻黃與溫陽散寒之附子、細辛相配,為專于助陽發(fā)汗之劑,宜于素體陽虛,復感寒邪,癥見惡寒發(fā)熱,寒重熱輕,頭痛無汗,四肢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者。 再造散不僅用辛溫解表之桂枝、羌活、防風及溫陽散寒之細辛、附子,更配大補元氣之人參、黃芪;斂陰和營之白芍,故助陽解表之中,兼有益氣健脾,調和營衛(wèi)之功,宜于陽虛氣弱,外感風寒,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肢冷,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者。 加減法 表寒證不甚者, 以荊芥、蔥白、淡豆豉易羌活、防風以減輕發(fā)汗解表之力; 周身肌肉關節(jié)酸痛者,加獨活、威靈仙、桑寄生等以祛風除濕止痛; 兼鼻塞流涕,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桔梗、枳殼、蘇葉、白前等宣肺化痰止咳。 方論選錄 1.張璐:“節(jié)庵此湯治尺中遲弱、陽虛不能作汗之證,名曰再造,固為高出前輩, 但稍嫌風藥冗雜,然無害于溫補助陽之大旨也?!?/span>(《傷寒緒論》 卷下) 2.汪昂:“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太陽病汗之無汗,是邪盛而真陽虛也。故以參、芪、甘草、姜、桂、附子大補其陽,而以姜、防、芎、細發(fā)其表邪。加芍藥者,于陽中斂陰,散中有收也。昂按:汗即血也,血和而后能汗,故加芍藥,亦以調營。節(jié)庵:人第知參、芪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fā)汗,以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能解散也;”({醫(yī) 方集解·發(fā)表之劑》) 3.李疇人:“此方治傷寒病陽虛不能作汗,須在表藥中加參、芪之補氣,,附、桂之助陽,芍藥之和陰,氣血得補益之力,營衛(wèi)充足,然后表藥得力,一汗而解?!?/span>(《醫(yī)方概要》) 珍藏“杏林明醫(yī)”
|
|
來自: 音圓 > 《中醫(yī)病例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