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給大家閑聊點孩子教育方面的硬知識吧,希望能在教育孩子學習方面幫到大家。 怎么樣去學習才能記住大量知識,我有經驗,也有辦法。 但只是和你說這些辦法是沒用的,因為你無法理解這些辦法為什么有效。 哪怕你信我,你孩子也不信我。 即便信,因為不知道原理,用起來效果也很差。 所以我需要首先給你們講解下人體大腦的構成。 人類所有知識和智慧的硬件基礎都是大腦,只有了解大腦運行的特點,你才有可能理解為什么有些辦法可以讓你輕易記住大量知識。 人類大腦的特點非常明顯,用電腦專業(yè)名詞類比的話,就是硬盤極大,緩存極小。 大腦的神經元極多,理論上存儲空間驚人,而實際上人類確實可以記住十幾二十年來發(fā)生的很多很多事情。 這種存儲能力是很多尖端電腦都達不到的,讓很多科學家大為震驚,因此經常有什么人類還沒有開發(fā)大腦潛力1%的理論出現。 否則存儲能力這么強大的你,為什么啥知識都記不住? 但實際上人腦并不是只開發(fā)了1%,而是開發(fā)了100%。 之所以龐大的存儲能力和你那可憐的知識儲備不相匹配,是因為人腦的緩存低的驚人。 什么叫緩存? CPU可以瞬間讀取的數據叫緩存,緩存里找不到數據就去內存找,還沒有就去硬盤找,所以緩存極大的影響CPU的運算速度。 人類的緩存低到什么程度? 雖然你學會了算術,幾千位的算術都不是難題,但人類的大腦卻只能憑空計算二位數以內的乘除法。 除非掌握各種速算技巧,用投機取巧的辦法得出計算結果,否則12乘以34等于幾,這就是你可憐的大腦能算出的極限。 你在大腦中模擬一張草稿紙,只能進行這個等級的運算。 至于三位數的乘法,比如說123乘以456等于幾,你可憐的大腦就直接算卡殼了,算著后面的就忘記前面的,因為運算的數據量超過了你大腦的緩存極限。 運算結果是56088,你的腦子算出來了嗎? 別試了,小心直接把你可憐的大腦給算死機。 但只要給你一張草稿紙和一支筆,讓你在草稿紙上進行數學運算,成績再差的學生都能輕易算出這個結果。 就算是1234乘以5678這種四位數乘法,乃至于更高等級的五位數乘法,憑借草稿紙你也可以輕易算出結果,而且毫無難度可言。 這種草稿紙就等于電腦的內存,極大的提升了你大腦的緩存上限,所以你才可以運算出三位數以上的乘法結果。 人腦是不是很奇妙? 你明明知道123乘以456怎么算,也可以憑借草稿紙輕易的算出結果,但不給你草稿紙,你就是算不出來。 你的大腦就這么點硬件條件,而且各學科的頂級專家也不會比你強哪去。 數學如此,語文也是如此。 《滕王閣序》是中國語文的必背課文,無數中國孩子考試時的夢魘。 此文極長且需要全篇背誦,還是晦澀的文言文,很多孩子們做夢時都在背這篇課文,結果考試的時候還是記不住。 想全篇背誦《滕王閣序》,不掌握技巧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滕王閣序》全篇的信息容量,已經超過了人腦緩存極限。 沒有任何人類可以強行背誦《滕王閣序》全篇,我說的是任何人類,因為你大腦的硬件條件不允許你這么做。 所有能背誦《滕王閣序》全篇的人都掌握了記憶技巧,只不過有些是主動領悟的,有些是在漫長而痛苦的背誦中被動領悟的。 還有一些人至死都無法領悟,那考試的時候碰到《滕王閣序》就要丟分。 丟分就丟分了,不會就是不會,沒辦法。 覺得自己記憶好的人,我考一下你們。 《滕王閣序》里最出名的一句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句話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絕大多數人都記不住了,有些人甚至考試結束后幾天就記不住了。 但我只要和你說“落霞與孤鶩齊飛”,你基本上都能回憶起“秋水共長天一色”。 甚至只要說一個落霞,你馬上就能接出整句話。 因為人腦的緩存極限,其實就只有一句話多一點,最多不超過2句話。 所以你記憶這么一句話是可以的,記兩句話就夠嗆。 整篇滕王閣序在你的大腦中,實際上是被割裂為幾十句話后零散的記住。 所以你記住全篇的每一句話都很簡單,哪怕忘了,點個開頭就能立刻想起全句,但背誦全篇就超級困難,困難的無以復加。 把被割裂為幾十處的零散知識點串起來,你就能背誦滕王閣序全篇。 如果串不起來,你就絕對無法背誦全篇。 死記硬背能記住滕王閣序全篇是絕對不可能的,沒有任何人類能做到。 不是說你不行,而是說所有人類都不行。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下一句是“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點你“漁舟”兩個字,你就可以立刻背出下一句。 因此想同時背出這兩句話,你就需要在第一句的后面自己加一根鎖鏈,把長天一色和漁舟進行捆綁記憶。 背到長天一色,直接想起漁舟,然后前面的東西直接遺忘,移出大腦緩存,開始回憶漁舟后面的東西。 同理在你背到“彭蠡之濱”的時候,立刻聯(lián)想到大雁,然后就可以背出下一句“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幾十個這樣的小鎖鏈組合在一起,配合你記住的幾十個零散語句,就可以支撐你背誦滕王閣序全篇。 這個鎖鏈陣沒有學術名稱,是我個人定義的,我將其稱之為文章脈絡。 不背下脈絡,單純去硬背,能背下滕王閣序純屬做夢。 而脈絡也需要背誦,如果比較長,那就需要一個更小的鎖鏈去記住這個大鎖鏈,因此背下文章脈絡也需要脈絡。 如此反復,直到最小的脈絡大概只需要花費你3~5秒不到的時間記憶為止。 所以人類可背誦的文章長度,是有極限的。 當最小的脈絡等于你大腦天生的緩存極限時,就達到了你可背誦的理論極限文章長度,再多你肯定記不住。 你天生緩存越大,極限記憶長度就越強,但不同人類之間的緩存差距再大也沒多少。 當然如果你不懂的記憶辦法,只知道死記硬背,那你緩存哪怕達到了人類的最大值也不如普通人類的記憶能力強。 至今沒有任何人類大腦的數學運算緩存能力能超過一張草稿紙,你天賦再強也就這個極限。 只能說在同樣掌握草稿紙的前提下,緩存能力越強的人,運算速度越快,運算極限越高。 在文學領域,關于文章脈絡的記憶,也有低級、中級和高級之分。 作為學生,你只需要低級的文章脈絡就足夠了,因為只需要背誦,不需要其他。 在學生階段,低級脈絡反而是最有用的,能最快速度提升成績,其他等級的脈絡沒有用,學生也不需要好高騖遠去想這些。 但當你步入社會之后,低級的脈絡記憶是沒有用的,沒有任何人會對你是否能背誦滕王閣序感興趣,能背這個也不會讓你的月薪增加一毛錢。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中級的脈絡記憶,以及高級的脈絡記憶。 這東西沒有任何人去教,只能靠你自己去領悟,對學生沒用,但對成年人有用。 我領悟的是我自己的東西,你能不能直接用我不知道,因為每個人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相通性但肯定不完全一樣,越高級的大腦運轉辦法越講究自己領悟。 今天我講給你聽,你能借鑒多少算多少。 以《滕王閣序》為例,所謂中級脈絡記憶,就不是簡單的記住長天一色后面有個漁舟,彭蠡之濱后面有個大雁了,而是你要記住王勃當年寫《滕王閣序》時的感情,行文理由,文章邏輯推進過程。 王勃為什么要這么寫?寫“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時后面為什么非要寫“四美具,二難并”? 理解這些,記住這些,你對《滕王閣序》的理解和記憶就達到了第二檔次,也就是中級脈絡記憶。 這么記有什么好處? 好處那可就太多了。 首先在低級脈絡的記憶辦法里,你除了記住脈絡之外,還必須要記住幾十處零散句子,沒有那幾十處零散句子的背誦,你光有低級脈絡是沒用的。 但是在中級脈絡里,零散句子是記憶量是可以大幅壓縮的,只記住一點點句子就可以了。 中級脈絡領悟到極限,《滕王閣序》你甚至可以一句話都不背。 因為低級脈絡講究的是記憶《滕王閣序》的形。 而中級脈絡講究的是記憶《滕王閣序》的魂。 掌握中級脈絡后,你是可以復刻《滕王閣序》的。 雖然我背不下來《滕王閣序》全篇,但我可以自己寫一個差不多的。 能背下的零散句子就填充進去,背不下來的就自己腦補一句放進去。 你對《滕王閣序》的理解越深,腦補出來的假句子讀起來就越像真的。 這么做在學??荚囯A段是肯定要扣分的,因為老師要求一字不差,但踏入社會后是大大加分的。 中級脈絡發(fā)展到最后,你的腦補能力會提升到極致,然后你就可以從頭到尾腦補出一個和《滕王閣序》極其類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文章。 此時你就從一個學生,步入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低級門檻。 著名的《沁園春·雪》,以及所有的沁園春開頭的詩詞,都是以唐朝的沁園春詞牌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的。 韻律一樣,脈絡一致,你腦補出不同的填詞,就是不同的沁園春。 腦補出再爛的填詞,你也算一個詩人,不算那種只會背誦的學生了。 填詞越優(yōu)秀,寫出的沁園春越偉大。 所有文學家,都是從分析、提取、學習、吸收中級脈絡開始鍛煉的。 無一例外。 最多就是大家對各自領悟辦法的命名不一樣而已。 至于文學的高級脈絡,這個聽起來好像就更虛了。 簡單的說,這時候你可以拋棄所有基礎知識點的背誦,專門記憶行文套路、世界運轉規(guī)律、各領域疑難問題的推理和分析過程,并不斷打磨、優(yōu)化和記憶那玄之又玄的所謂“寫作感覺”。 這些東西全部提取自中級脈絡,每一個中級脈絡里面都蘊含高級脈絡的所有零件。 擁有大量文章、文體的中級脈絡后,打碎它們,提取零件,并重新凝聚成一個新的整體,你就形成了自己高級脈絡的雛形。 此時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作者,段位高那種只會背誦的學生不知道多少級。 高級脈絡一旦形成,只需要記住這個脈絡,你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寫文章,感覺文學相當簡單,而且文章信手拈來,文體也絕不局限于沁園春詞牌或者某個爆款刷屏文的固定格式。 形成自己高級脈絡的人,沒有固定格式,更絕不會拘泥于中級脈絡,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寫啥東西都是文章。 你的高級脈絡形成時是什么樣子,你的文風就是什么樣子。 平時隨便找素材,找到什么素材往你脈絡里一填,那就是一篇文章,堪稱流水化批量生產,根本不用苦思冥想拼命拽頭發(fā)。 在這類作者眼里,一篇文章除非有獨特的觀點或者新奇的視角,否則都不算得意文章。 在高級脈絡里單純填素材的文章,普通人已經覺得很優(yōu)秀了,普通作者更是覺得全文流暢不已,相當精彩。 但在這種等級作者眼里,這叫水文,一般拿來湊數用,畢竟獨特觀點不太可能天天悟出來,但很多時候需要天天更新。 我也經常水文,所以對這個很清楚。 也因此頂級作者的文章是無法偽造的,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他寫的。 因為沒有他脈絡的人,永遠寫不出他的文風,強行按中級脈絡去拆解模仿,仿出來的文章質量極低,差別極大,簡直就是天地之差那種。 就算是頂級作者的水文,其精彩程度都不是中段位作者能模仿出來的。 這就是所謂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別說別人揣摩中級脈絡后模仿文風,就算這個頂級作者切換一個領域去寫文章,如果他本人沒有形成這個領域的高級脈絡的話,那文章質量也會刷刷地掉。 當然有些作者實力極強,形成了多個領域的高級脈絡,所以可以跨領域寫作,但不同領域的高級脈絡領悟程度肯定有所差別,所以在不同領域發(fā)揮的實力也不盡相同。 比如說我自己,寫文章的實力你們懂的,不需自夸,但天生排斥情感文,雖然也硬生生的通過拆解學習,最終也形成了一套情感雞湯文領域的高級脈絡,但運用起來相當難受,只能說比中級脈絡強一點,所以我平時基本從不碰情感雞湯文領域的題材。 但如果是時政、經濟、歷史、文學、軍事、雜談等領域的文章,我就寫的相當舒服,質量也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到了這地步講是就是天賦問題了,人的天賦是有極限的,覆蓋全領域的萬能選手是不存在的,我自己形成的高級脈絡覆蓋如此之廣已經算獨一份的,絕大多數作者其實只能在一個領域悟出高級脈絡。 能精通一脈,已經算遠超普通人的文學強者了,其實多了也沒啥用,除了選題容易的多,平時文章產量高之外沒啥優(yōu)點。 我純粹是因為平時喜歡讀雜書才最終變成這樣,不代表這個具備普適性,請自行注意。 另外還有一點要說,想形成高級脈絡必須首先具備中級脈絡,但并不代表有高級脈絡的人能掌握所有中級脈絡。 比如說我,文章都寫成這樣了那肯定是掌握高級脈絡的人,而且是個中高手,但是在《滕王閣序》領域,我目前依然處于低級脈絡之中,也就是背誦階段,遠沒有形成中級脈絡。 因為現在不是文言文的時代,市場不需要這個,中國的人民群眾不想看這個,我就沒有研究這個。 因為沒有分析提取文言文中級脈絡的需求,所以我就沒有花費時間在這上面。 天賦再強,不花時間,那成果也是零。 就算是我,只要沒有領悟掌握《滕王閣序》中級脈絡,那就無法仿寫、改寫《滕王閣序》,更不可能憑借《滕王閣序》中級脈絡為根基進化成高級脈絡,從而自由自在的寫出各種精美古詩詞。 如果生活在古代,我肯定已經領悟到這一階段了,但如今是現代,花費大量時間研究這個意義不大。 所以我對《滕王閣序》的理解和普通學生區(qū)別不大。 但對于很多現代文章,我花費大量時間進行了學習、拆解、提純和吸收,對應形成的中級脈絡絕不是一個二個,而是幾百上千個。 每一篇自媒體爆款文出來,我都會花時間進行拆解,看看有沒有什么我能吸收優(yōu)化的零件。 有,則改之。 無,則欣賞。 為什么有人弄出一個中級脈絡都難,百般摸索都沒有頭緒,而我可以弄出幾百上千個? 因為文章具備通用性,絕大多數文章都大差不差。 形成第一個中級脈絡很難,但后面會越來越簡單。 當我形成高級脈絡之后,我甚至并不需要對一篇文章進行完全拆解,細細揣摩,而是一目十行,一掃而過。 絕大多數內容我是不需要去看的,也不需要去分析,更談不上去記憶吸收,因為這些東西早就已經包含在我自身脈絡里了。 到了我這個階段,一個超級好文章的精華,里面能有1%對我有用,能讓我吸收一點營養(yǎng),我就謝天謝地了。 自身高級脈絡越完善,優(yōu)化就越難,碰到一篇能讓自己有稍許進步的好文章恨不能打印出來放床頭拼命吸收,直到所有東西都沒有參考價值為止。 通常情況下,看100篇好文章,會發(fā)現這100篇好文章的最大利用價值就是拆碎了當素材填充用,對自身脈絡的優(yōu)化一絲一毫的價值都沒有,到最后可能辛苦學習一年自身的實際進步為零,想再進一步難如登天,等級越高的作者對這一點感觸越深。 朝聞道,夕死可以。 所有領域的頂級選手在對真理的追求接近自身極限時,都會有這種感悟,物理學和文學在這方面沒有差別。 因為絕大多數文章沒有可吸收的地方,所以同樣一篇好文章,我對其進行消化吸收的速度,看起來好像會百倍于普通人。 其實我的消化速度能1倍于普通人已經算天才到極致了,能達到看起來好像是百倍,好像是一目十行的效果,那完全是因為98~99%的內容我根本就不用看,也不用思考。 你還沒思考完第一段,我全文都拆解完了。 真正原因是我拆解時根本就不用思考,直接按自己已經形成的高級脈絡進行套路化工作。 這個在古代也有記載,叫書越讀越薄。 讀書讀到一定多的地步,很多書哪怕第一次讀,都是嘩嘩嘩的翻。 看起來好像是一目十行,其實不是,這個人壓根就是在跳讀,很多內容一掃而過,沒有記,甚至都沒有看,但并不妨礙這個人吸取了全書所有精華。 我那么清楚,是因為我自己天天跳讀,看起來我讀了10萬字,實際上里面有1萬字是我細細讀的就不錯了,說不定我只讀了五六千字。 聊完了文科,再回去聊聊理科。 數學、物理、化學這方面如何去提升考試成績?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從小是理科學霸,數學成績甚至比語文還要好。 因為小孩子根本談不上對世界有什么感悟,所謂的中小學作文壓根就是八股文,根本不算文章。 所有的中小學作文訓練都是給你硬塞一個基本行文基礎,因為考慮到人智商的多樣性。 有這方面天賦的,長大了自然會感受到中小學作文訓練的益處,沒這方面天賦的,就隨便訓練他們寫寫八股文唄。 反正中學語文老師是不可能教出文學作者的,因為他自己都不是,國家也不可能找到那么多作者去中小學教書。 所以我長大了文科強,不代表我小時候文科強,反而我小時候是理科最強。 而理科想拿高分,和背誦《滕王閣序》全篇的方法是一致的。 人腦永遠不可能背誦《滕王閣序》全篇,更無法背誦那茫茫多的理科解題套路。 你的大腦連三位數乘法都無法復現,想憑空記憶哪怕一道大題的解題步驟那都是做夢。 如果你所有理科題目的解題辦法都是靠背誦每個步驟,也就是死記硬背,那難度等于你背誦無數的簡化版《滕王閣序》。 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是超級大。 只會死記硬背的人,你語文英語或許還能拿點分,理科一定直接崩潰,因為你根本就背不下來,也不可能背下來。 實際上整個地球都沒人能背下來,更別說你了。 理科一樣有脈絡,而且更需要脈絡。 所有的理科題目,都基于本學期幾個公式的繁衍和推導。 你需要背誦的是推理過程,這個就是理科低級脈絡中的鎖鏈。 我記的非常清楚,高中一二三年級的考試,期末考試前的數學,需要我考前背誦,絕不能忘的東西只有那么幾個數學公式,總長度絕不超過一張巴掌大的紙,這個是本學期數學考試的萬物之基,考前必須反復背誦,強行記憶,絕不能錯一絲一毫。 其他所有的考試題目,全部都基于這幾個公式的推導和邏輯演變,記憶了低級脈絡之后可以輕易解出一道又一道的題目。 所以在數學考試前,我除了要反復背誦那巴掌大紙張上的幾條數學公式外,還要反復看錯題集。 理科學習,所有錯題都是至寶。 這道題你錯了,說明你對這道題低級脈絡的掌握出現了問題。 考前把這些錯題拿出來反復看,反復感悟并記憶正確的低級脈絡,然后你就可以去參加考試了。 中國的應試考試是必須要背誦的,但頂級學生和普通學生的背誦方式,天差地別。 同樣記憶天賦和同樣記憶時間,能記住的知識量也是天差地別。 至于物理考試,一個學期需要強行背誦達到絕對記憶標準的東西,絕不會超過一頁紙,里面是各種重要物理定理和幾個公式。 其他的全靠物理題目的低級脈絡去推演,以那一頁紙上的知識點為基礎進行推演。 這些東西搭配物理錯題集,復習復習,就可以去考試了。 化學一樣,期末考試要背的東西也絕不超過一頁紙,這些東西當基礎加上錯題集,就夠了。 最討厭的東西就是英語,這一科目必須要記憶大量的英語單詞。 沒有任何辦法,純粹的死記硬背。 英語單詞幾乎不存在邏輯推導過程,需要記憶的低級脈絡也很少,那些所謂的記憶方法有效果,但和其他科目的低級脈絡相比,效果差距極其巨大。 我不客氣的說,如果把英語試卷上的所有英語單詞全部給我翻譯成漢語,哪怕沒有語法,直接把每個英語單詞換成漢語。除了聽力和作文,其他直接無腦滿分,頂多稍微聽英語老師講點套路就可以了。 所以英語考試實際上就是英語單詞考試,考你大腦對中英單詞的記憶程度。 每一個英語單詞都不難,每一個英語單詞都沒超過大腦緩存極限。 但需要背誦的零散英語單詞實在是太特么多了。 數理化考試,我考前最多背一頁紙,里面只有一點點東西需要達到絕對記憶,其他靠脈絡記憶。 英語考試,我考前至少要背幾十頁紙,所有的英語單詞我都必須要背,考慮到寫作還要背一些語法。 沒有啥技巧,就是背。 這些極其零散,毫無技巧可言的知識點,如果你長期接觸,日日使用,那它們會化為你的潛意識,可以毫不費力的記住并調用。 但如果你平時不用,而且潛意識里認為這些英語單詞你以后用不著,純粹為了完成考試去記憶,那你背英語就會極其痛苦。 英語無脈絡,就是拼一個熟練度,這導致英語耗費的記憶量是極其恐怖的,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時間。 英美一個傻子都會說英語,但在中國你必須是頂級精英且經常練習才能掌握英語技能,就是這個原因。 英語之路是建立在單詞基礎上的,不背誦且日日熟悉大量的單詞,你英語不可能好起來。 對大多數智商正常的人來說,英語成績和你投入的時間量,以及背誦的堅持度成直接正比。 以上,就是我對理科所有學科的理解。 當然我工作后并沒有踏入理科學者之路,反而陰差陽錯的去搞了文科,所以我對理科的理解還停留在低級脈絡階段。 萬道相通,理科一定存在類似的中級脈絡和高級脈絡,只不過我目前沒有領悟出來而已,所以更加說不清楚是什么東西,但這東西肯定存在。 理科頂級學者肯定領悟出來了這東西,但他們文筆不好,寫不出來。 我能寫出來,但我沒有長期參加理工科工作,沒有機會領悟。 不過對大家而言,理科低級脈絡足夠用了。 你達到我這理科低級脈絡的程度,就能考上理工科985大學碩士,至少我用這一套在武漢華科讀了研,要不是當初覺得我這土木專業(yè)讀博意義不大,隨便博士畢業(yè)。 更多的,你自己在踏入社會后的理工科工作中慢慢悟就是。 我高中沒學過文科,所以對政治歷史之類的課程,連低級脈絡都沒有形成,也不知道怎么去指導文科學生。 但學習的脈絡應該是相通的,而且我寫了不少政治歷史的文章,基本也等同于給讀者上課了。 我隨便找了一個歷史老師上課的PPT,給大家講一講里面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