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①,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節(jié)選自《論語·八佾篇》,有刪改) 材料二: 或問鄭之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眴栕游?。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span>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④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信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節(jié)選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有刪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薄八木S不張,國乃滅亡?!薄跋铝钊缌魉?,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小K字?,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腹珜嵟偌弦u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惫苤俑粩M于公室,有三歸、反站,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節(jié)選自《史記·管仲列傳》,有刪改) 【注】①三歸:三座諸侯才能享有的華麗的高臺。②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臺。③召忽:春秋時齊國人,與管仲同時輔佐公子糾。④被(pī)發(fā)左衽:衽,衣襟?!氨话l(fā)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 1、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桓公|A|實怒|B|少姬|C|南襲蔡|D|管仲因而伐楚|E|責包茅不入|F|貢|G|于周室。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攝,兼任,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攝乎大國之間”的“攝”意義相同。 B.沒齒,“沒”意為盡、終,“齒”指年齡,與成語“沒齒難忘”中的“沒齒”的意義相同。 C.區(qū)區(qū),小,與《陳情表》中“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區(qū)區(qū)”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 D.小,小看、輕視之意,與《師說》中“小學(xué)而大遺”的“小”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 3、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八佾篇》中孔子認為管仲“器小”,因為管仲在齊國當宰相的時候,為自己聚斂財富,又不知節(jié)儉,甚至還有僭越的行為,這些都與孔子重視的“禮”相悖。 B.《憲問》中孔子肯定了子產(chǎn)和子西的仁惠,但當被問及管仲時,孔子只說雖然管仲奪取了伯氏的封地,卻能讓伯氏對他沒有怨言,此處并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C.管仲善于把禍患化為祥福,當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時,管仲就根據(jù)當時的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附齊國,并稱贊管仲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D.在管仲的治理下,齊國憑借地域優(yōu)勢,積累財富,富國強兵,盡力讓百姓過上順心如意的生活,這也許是管仲富可敵國、奢侈僭越,齊國百姓卻不足介意的原因。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豈若匹夫匹婦之為信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2)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5、請結(jié)合三則材料,概括孔子對管仲有不同態(tài)度的原因。(5分) 【參考答案】 1、CDE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這句話的大意為: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另嫁)而發(fā)怒,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借這個機會討伐楚國,責備楚國沒有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怒少姬”主謂賓齊全,其后應(yīng)斷開,即C處;“南襲蔡”,主語承前省略,“南”是狀語,“襲蔡”指向南襲擊蔡國,謂語賓語齊全,其后應(yīng)斷開,即D處;“管仲”是人名,“因”指趁機,“而”是連詞,“伐楚”指討伐楚國,語意完整,因而斷在E處。附原文標點: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 [評分標準]每涂對一處給1分,共3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2、A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B項,“沒齒難忘”是終生難忘,“沒齒”是終生的意思,文中意為伯氏終生沒有怨言,二者意義相同。C項,《陳情表》中“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區(qū)區(qū)”是謙辭,形容自己的私情,文中意為“小小的”,是形容詞,形容齊國的國土面積不大。二者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D項,本文的“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小看”“輕視”,《師說》中“小”是名詞,指小的知識(句讀),二者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A項,本文“攝”的意思是“兼任”,“攝乎大國之間”的“攝”的意思是“夾處”,二者意義不同。故選A。 3、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項,根據(jù)材料三原文“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可知,這里的“故曰”,不是諸侯們的話,而是太史公司馬遷對此的評論。故選C。 4、 (1)難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信用(的小節(jié)),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沒有人知道嗎? (2)古話說:“要順勢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過錯,所以君臣之間能互相親近?!彪y道這說的是管仲嗎?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1)“自經(jīng)于溝瀆”的“于溝瀆”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翻譯為“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莫”,沒有人。 (2)“匡”,匡正、糾正;“管仲之謂”說的是管仲,賓語前置。 5、 ①在材料一中,孔子認為管仲不知禮,因為管仲不知節(jié)儉,自己的一些器用與國君的標準一致。 ②在材料二中,孔子對管仲主要是肯定的態(tài)度,認為他符合“仁”的標準。因為管仲在輔佐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不用武力(或匡正天下,百姓受益至今)。 ③在材料三中,司馬遷推測孔子輕視管仲,是因為管仲不勉勵齊桓公行王道,卻輔佐他稱霸。 [詳解]本題考查概括相關(guān)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材料一中,孔子認為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不知節(jié)儉,“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自己的一些器用與國君的標準一致。材料二中,孔子肯定管仲,“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認為他符合“仁”的標準,管仲在輔佐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不用武力。“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笨镎煜?,百姓受益至今。材料三中,司馬遷認為“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可見,司馬遷推測孔子輕視管仲,是因為管仲不勉勵齊桓公行王道,卻輔佐他稱霸。 【挖空練習】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器量)小哉!” 或曰:“管仲儉(節(jié)儉)乎?”曰:“管氏有三歸(有多種說法:娶有三房,三處采邑,筑有三臺),官事不攝(兼任),焉(怎么)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設(shè)立影壁),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反坫?是指一種土筑的平臺,類似于現(xiàn)代的茶幾,用于放置物品。在宴會中,賓客互相敬酒后,會將空酒杯放回反坫上,以示禮貌和尊重?。在周代,只有天子和諸侯才能擁有反坫),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禮,孰(誰)不知禮?” 材料二: 或(有人)問鄭之子產(chǎn)。子曰:“惠(恩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他呀)!彼哉!”問管仲。曰:“奪(削奪)伯氏駢邑(食邑)三百,飯(吃)疏食(粗糧),沒齒(指到老)無怨言?!?/span>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為動用法,為……死)之,管仲不死,未(不算)仁乎?”子曰:“桓公九(虛指,多次)合諸侯,不以兵車(代指武力),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任……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匡正)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恩賜)。微(如果沒有)管仲,吾其(大概)被發(fā)左衽(披頭散發(fā),左開衣襟)矣。豈若(哪里像)匹夫匹婦(一般男女)之為信也,自經(jīng)(上吊)于溝瀆,而莫之知(莫知之,沒有人知道)也?” 材料三: 仲既任政相(任……相)齊,以區(qū)區(qū)(小小的)之齊在海濱,通(流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指百姓)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倉庫)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遵循法度)則六親固(穩(wěn)固)?!薄八木S(指禮義廉恥)不張,國乃滅亡?!薄跋铝睿ㄏ逻_政令)如流水之原(通“源”),令順民心。”故論卑(政令符合下情)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給予)之;俗之所否(反對),因而去(廢止)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看重)輕重(指事情的輕重緩急),慎權(quán)衡?;腹珜嵟ㄔ购蓿┥偌?,南襲蔡,管仲因而伐(討伐)楚,責包茅不入貢(進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整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會盟),桓公欲背(背棄)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使……信守)之,諸侯由是歸(歸附)齊。故曰:“知與(給)之為取,政之寶也?!惫苤俑粩M(比擬,比得上)于公室,有三歸、反站,齊人不以為侈(奢侈)。管仲卒(去世),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世人所說的)賢臣,然孔子?。ㄐ】矗p視)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勉勵)之至王(行王道),乃稱霸(行霸道)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過錯),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提賓句,難道說的是管仲)?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 有人說:“管仲節(jié)儉嗎?”(孔子)說:“他有三座諸侯才能享有的華麗的高臺,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么談得上節(jié)儉呢?” (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shè)立正對大門的影壁,管仲也設(shè)立這個墻壁。國君為了兩國君的友好,(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shè)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shè)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材料二: 有人問鄭國的子產(chǎn)是個怎樣的人??鬃诱f:“是個有恩惠于人的人?!庇謫栕游鳌?鬃诱f:“他(也是)呀!他(也是)呀!"又問管仲??鬃诱f:“他把伯氏駢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終生吃粗糧,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span>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 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做了齊桓公的相?!笨鬃诱f:“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jīng)淪為披頭散發(fā)、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后民族了。難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信用的(小節(jié)),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沒有人知道嗎?” 材料三: 管仲在齊國當宰相執(zhí)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處在海邊的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百姓同好惡。所以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jié);衣食豐足了,百姓才懂得榮辱;君主遵循法度,'六親’才會穩(wěn)固”“禮、義、廉、恥不發(fā)揚光大,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要順應(yīng)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實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順應(yīng)著給予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順應(yīng)他們而廢止。 管仲執(zhí)政的時候,善于把禍患轉(zhuǎn)變祥福,把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他重視事情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quán)衡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另嫁)而發(fā)怒,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借這個機會討伐楚國,責備楚國沒有向周王室進貢包茅。齊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借這個機會命令燕國整修明召公時期的政教。齊桓公與魯國在柯地會盟,后來想背棄魯國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根據(jù)當時的形勢勸齊桓公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附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獲取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span> 管仲的財富比得上諸侯公室,擁有諸侯才能享有的三座華麗高臺和國君的宴飲設(shè)施,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齊國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諸侯國強盛。 太史公說: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王室國運衰微,桓公既然賢明,而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幫助他稱霸嗎?古話說:“要順勢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過錯,所以君臣之間能互相親近?!彪y道這說的是管仲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