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王補心丸”原名“天王補心丹”,是我國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安神類的中成藥,出自明代著名醫(yī)學家薛己的《校注婦人良方》,具有滋陰養(yǎng)血、補心安神的功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失眠、心悸等。何為“天王”?中醫(yī)把心比作君主之官,堪比古代的君王,統(tǒng)攝全身,所以“天王補心丸”,我們單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補心養(yǎng)心的一個方子。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古代有一位志公和尚,為了弘揚佛法,不辭辛勞晝夜講經(jīng),導致勞心過度,出現(xiàn)了失眠、心悸等癥狀,“鄧天王憫其勞”(《時方歌括》),故在夢中賜予他一方。志公和尚按方服用,果然病癥俱除,這個方子因此得名天王補心丹(或丸)。那失眠為什么和心扯上關系了呢?因為中醫(yī)講“心主血、主藏神”,也就是說心管著一身的血液。而心神依靠血液的滋養(yǎng)。反之心血不足了,心神沒有藏身之處,當然到處亂跑,導致心神不安,就會心慌心悸晚上睡不踏實,總是失眠。 “天王補心丸”由地黃、當歸、柏子仁、酸棗仁、玄參、麥冬、天冬、丹參、五味子、石菖蒲、黨參、桔梗、茯苓、遠志、朱砂、炙甘草等16種藥物組成,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此藥以生地黃為君藥,可以上養(yǎng)心血,下滋腎水,滋養(yǎng)陰血,并清瀉虛火,使心神不為虛火所擾而寧靜,是為君藥;然后是天冬、麥冬和玄參,這三味藥主要是滋陰清熱,生津養(yǎng)液,壯水制火,使虛火無以擾神,調(diào)理因心血不足導致的虛火上炎諸癥;然后是酸棗仁、柏子仁、茯苓、遠志、石菖蒲以及朱砂,這幾味藥可以安心神,助睡眠,安魂魄而定志,再配上當歸補血,黨參補氣,又為了避免氣血壅滯,還加了一味丹參來推動氣血的運行,同時還能夠增加新鮮血液的生成,從而進一步地補充你的心血;桔梗載藥上行,宣暢上焦,使藥力上入心經(jīng),為使藥;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養(yǎng)護脾胃。諸藥合用,重在滋養(yǎng)心陰,滋補心血,對于思慮過度導致的心血不足,心神不安等癥狀呢,比如說經(jīng)常心慌心悸、五心煩熱、失眠健忘、大便干結(jié)等等,就可以酌情選擇此藥了。在臨床上也可以用于于甲狀腺功能亢進、更年期綜合癥、抑郁焦慮、頑固性失眠、精神分裂癥、阿爾茲海默病、早搏、心血管神經(jīng)癥、反復性口腔潰瘍發(fā)作、神經(jīng)性皮炎等病癥屬于心陰血虧虛火亢盛者。對心血管疾?。ㄈ缭绮?、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力衰竭等)也有一定預防及治療作用。另外,有一類人經(jīng)常復發(fā)口腔潰瘍,他們總是好了之后復發(fā),反反復復好的總不徹底,口舌上的瘡口也非常多,嚴重時喝水吃飯都疼。“心開竅于舌”,我們的心陰不足時,虛陽也就顯得比較多了。陽氣可以溫煦我們機體,但是如果陽氣太過了就會容易導致上火,就會導致我們的口舌生瘡,這個時候我們也可服用“天王補心丸”來滋陰養(yǎng)心,陰液足了多出的陽氣自然就消退了,口腔潰瘍也會不治而愈。 “天王補心丸”雖好,但請大家注意,任何藥都有其適應癥,并非人人適用。天王補心丸里面含有一味不宜長時間服用的藥物,那就是“朱砂”,朱砂是安神鎮(zhèn)靜很好的藥物,但其中含汞,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汞在體內(nèi)的積蓄,因此,一般對于天王補心丸,一般建議大家服用10~15天,癥狀有明顯改善后,就要停服一段時間,不建議長期的服用,可能會有毒性風險。另外,服藥期間應節(jié)制房事,避免憂思妄想。因此方藥性偏于寒涼,故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者不可服用,痰多濕重者也不可服用。此外,服用時應忌食寒涼油膩食物,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不能熬夜,不吃辛辣、海鮮,不喝茶水及咖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