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教育中,重視成績,拼命卷孩子的家長太多了,但是會做減法的家長太少了。 只不過孩子的成長來源于內心的覺醒和父母的正確回應,而不是外在的灌輸和強加。 尤其是對于高二的孩子來說,課程進度快,課程難度大,原本學習和寫作業(yè)就很痛苦了,要是父母在給孩子加碼,不斷在學習上做“加法”,孩子會身心俱疲。 在從事心理咨詢與心理教育近30年的心理專家韋志中和心理醫(yī)生周治瓊合著的《減法家長》中,也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家長該偷懶時要偷懶,忍住幫孩子的沖動,才能修煉為有智慧的父母。 這句話不落地時,只是正確的道理,只有將道理踐行到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才能變成經驗和助推孩子進步的利器。 我自己也是一個高二孩子家長,很認同老師在書中所提到的,要不斷做“減法”,這才是有效幫助孩子,書中也給了家長三個減負建議: 第一件事: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 已經高二了,學習父母不能催太多了,往往父母越催促,孩子越拖拉,越磨蹭,越不想學習和寫作業(yè)。 孩子拖沓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之前催太多造成的,導致孩子沒有規(guī)則意識,小時候催著做一些,等到高中了,催也不做。 我家孩子就是這樣,他小時候學習和做事,每天被我催無數(shù)遍,還是很拖拉。 等到了高中后,我不催時,他反而沒之前那么拖延了,反倒是我焦慮和著急催他時,結果啥也沒做,只是嘴上答應說:好,行,我馬上就做。 在《減法家長》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 急孩子所急,孩子就容易逃避。 如果家長把學習這件事,比孩子還重視,那就會出大問題。 心理學中有一個原則叫:誰痛苦,誰改變。 如果學習只是父母痛苦,那孩子一定不會改變。所以把學習交還給孩子,孩子才能積極主動。 第二件事:家長做錯時,要會按下暫停鍵 父母在焦慮時,會有一種“災難化思維”,覺得孩子再不收拾和修理就要完蛋了。 于是父母對孩子各種插手,各種嘮叨和訓斥,不僅孩子一句沒聽,反而把親子關系也搞砸了。 父母也要學會自我提問: 我在擔心什么?最壞的結果是什么?我真正焦慮的是什么?我害怕的結果是什么? 父母一步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拆解和復盤時,就能有意識跳出狹隘思維,從對孩子的越界選擇中按下暫停鍵,從而退出。 我家娃這一兩個月學習狀態(tài)很差,上課跑神,作業(yè)不寫或打折寫,對學習很敷衍。 有很多次,我都想狠狠把孩子吵一頓,但每次剛開始說被孩子抗拒時,我都暫停了,選擇了閉嘴,哪怕我再煎熬,再難受,也堅決按下暫停鍵。 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在孩子對抗時我越管,他會越抗拒,越擺爛。 起碼我不發(fā)火,不跟他鬧崩時,他對我是坦誠和誠實的,是開誠布公的。 他的擺爛不隱瞞我,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會如實告訴我,他的所有想法也會跟我分享。 如果我選擇跟他硬碰硬,對自己管不了的事,還強勢介入,結果一定會更糟糕。 正是因為我有意識提醒自己,哪怕我無法做對,也堅決不做錯,就是變相做對。 所以,在每一次我差點失控和做錯時,我都能將自己拉回來,用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回頭。 第三件事:別讓家庭情緒,消耗孩子的學習動力 之前,我的情緒根本無法控制,就像一個炸藥包一樣,一點就爆。經常因為一句話或一些小事,就跟孩子爸爸吵架,一不順心還會把火氣發(fā)給孩子,導致孩子很膽小和沉默。 其實我在憤怒時,我也很痛苦和委屈,心情也特別差,情緒也低落。 可是我當時根本意識不到我的壞情緒,會讓家庭氛圍很壓抑,也會讓孩子變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 孩子連一個溫馨的家庭都感受不到,自然不愿意回家,也自然沒有心力學習,哪還有半點學習的動力。 現(xiàn)在,當我覺醒之后,家里再也沒有爭吵和嘮叨。孩子回家后,就是聊聊天,一塊看看電視,吃吃飯,讓孩子在輕松和愉悅中想干嘛就干嘛。 秉承著閉嘴原則,不爭對錯,也沒了之前的好勝心,自己的情緒也不必拿別人作為發(fā)泄口。 其實家庭情緒,需要每個人先做好自己,管控好情緒,才能做到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勁往一塊使,心往一塊湊,如此就只剩下了共情與體諒,孩子也能在融洽的環(huán)境中,獲得放松與滋養(yǎng)。 修復家庭關系,也是解決問題的捷徑,更是給孩子一個溶解焦慮的樹洞。 養(yǎng)育孩子來說,有時慢即是快,少即是多,家長有邊界感,不為孩子過度操心和付出,也會能助力孩子更快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