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中國元代繪畫作品,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畫之一,被譽為“畫中之蘭亭”、“中國山水畫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段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仍沿襲原名,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1269~1354)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本姓陸,名堅,漢族,平江常熟人氏;後過繼永嘉黃氏爲(wèi)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後入道教 “全真教”,又叫大癡道人等。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隱居江湖。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睢關(guān)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
《富春山居圖》是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浙江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畫面: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dāng),層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長卷畫的構(gòu)成特色。清初畫家惲壽平在贊賞此圖時說,“凡數(shù)十峰,一封一狀,數(shù)百樹,藝樹一態(tài),雄秀蒼茫,變化極矣”?!陡淮荷骄訄D》被稱爲(wèi)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