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瘡瘍?nèi)齼扇?/span> 生黃芪30g,金銀花30g,全當歸30g,甘草9g,川蜈蚣0.1g(分沖)。 功效:養(yǎng)氣血,解毒。 主治:瘡瘍,肌肉風濕,風疹等。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膚病、蕁麻疹。 2、首風三兩三 麻黃30g(打碎先煎,去沫),桂枝(去皮)30g,罌粟殼30g,甘草9g。 痛偏于左,加龍膽草0.1g; 痛偏于右,加鉤藤鉤0.1g; 痛頭不偏的,加陳細茶0.1g。 服法:用水約4碗,先煎麻黃,沸后去凈沫(或連水去掉),再用600g水納諸藥同煎,取水240g,分溫三服,一服痛已止后服。 功效:祛風逐寒為主。 主治:頭風。 煎禁忌:服藥6日內(nèi)禁生冷、油膩、魚腥、酸辣,36日內(nèi)禁房事,男女同法。使用劑量不可減輕,以防抗藥性。如服1劑不效,不可再服。麻黃、桂枝須如法炮制否則鼻衄。 3、跌打三兩三 全當歸30g,金銀花30g,大川芎30g,穿山甲9g,三七粉0.1g(分沖)。 煎服法:用此藥將酒1碗,水2碗,合煎取一碗半,分2次溫服。服第1次約經(jīng)4小時后,傷者必然大便,若便中帶血不必驚訝,繼續(xù)二煎服下,次日必漸能行動,再將原方配服1劑,靜養(yǎng)2~3日即可。 功用:通經(jīng)脈,活氣血(因氣虛重在通氣活血,因身中重在解結(jié)祛瘀)。 主治:高樹或高樓跌落,傷重垂危,無破皮折骨者。 4、潰瘍?nèi)齼扇?/span> 赤小豆30g,瓜蔞根30g,浙貝母30g,大冰片0.1g(分沖)。 配用法:上藥各研成極細粉末,稱足分量后,再將藥末和勻,視瘡口大小分為2包或3包,每包用雞蛋清調(diào)敷,日換1次,換下之藥,不可扔掉,將膿血放置凈土上,(地氣)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雞蛋白和前藥勻調(diào)包敷,以一料交替使用,至愈為止,藥力始可用盡。 功效:解毒消瘡。 主治:癰疽潰后,久不斂口,或遠年近日之潰瘍。 5、疼痛三兩三 當歸30g,川芎30g,雞血藤30g,三七3g(沖服)。 主治:心脈瘀阻型心絞痛而表現(xiàn)為胸痛胸憋,固定不移,舌暗有瘀,脈弦者。 6、痹證三兩三 當歸30g,川芎30g,忍冬藤30g,炮山甲10g,三七粉3g(沖服)。 主治:風寒濕痹而表現(xiàn)為肢體關(guān)節(jié)疼痛,屈伸不便,或游走不定,或痛有定處,遇寒加重,或疼痛重著,手足沉重者。 7、鎮(zhèn)衄三兩三 生地黃30g,桑葉30g,白茅根30g,黨參10g。 主治:陽虛以外的各型衄證。如鼻衄、耳衄、齒衄、眼衄、唇衄、指衄、肌衄、精衄(精索炎癥)、腘衄、乳衄等。 8、水腫三兩三 黑大豆30g,赤小豆30g,大戟30g,大棗9g,甘遂1g(沖服)。 煎服法:上藥用米醋500mL,文火煎取100mL,早晨空腹頓服。 主治:全身水腫,腰以下為甚,久治不愈者。 禁忌:單腹水無效,脈浮者禁用。只可服1劑,不可再服。忌鹽百日。 9、熱痹三兩三 益母草30g,透骨草30g,仙鶴草30g,知母9g,制馬錢子0.1g(沖服)。 主治:熱痹、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痛風等。 10、安眠三兩三 生地黃30g,酸棗仁30g,茯神30g,防己9g,朱砂0.1g(分沖)。 若溫服后加白酒或黃酒一杯,則會不安神而神自安。 主治:少寐易醒(神經(jīng)衰弱)。 11、自汗三兩三 生黃芪30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黑豆30g,白術(shù)9g,燈心草0.1g。 主治:自汗。 綜上所述,諸種“三兩三”驗方,雖出自民間醫(yī)生之手,卻都有“藥少而精、效專力宏”之特點,不僅講究配伍,還普遍注重炮制與煎服方法,具有明確的適應證與應用禁忌。所以用之得宜,常有應手之效,更因其方中多毒藥,取效后又當中病即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