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帶娃去廣場玩,遇到小敏媽,聊起了帶娃的事兒,我發(fā)現(xiàn),她能把娃養(yǎng)得這么優(yōu)秀(不光學習好,興趣特長多,而且,經(jīng)常拿到獎項,孩子也很愛打招呼,還是運動小健將),其實就是因為她的“斤斤計較”。 小敏媽坦言,剛開始帶娃,她是“24小時在崗”,總是圍著孩子轉(zhuǎn),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娃打個噴嚏,她都能自責半天。 總覺得,是自己沒照顧好孩子,負罪感很強烈。一度被診斷為輕度抑郁,花了半年時間,才慢慢走出來。 但等到孩子上幼兒園了,她發(fā)現(xiàn),小敏好像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情緒控制得不好,總會發(fā)脾氣,而且,明明會自己穿衣服,每天早上都要耍賴,讓爸爸或者媽媽幫忙穿。 老師也多次找到她,說小敏自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各方面都差一些,經(jīng)常和小朋友吵起來。 小敏媽思考了幾天,才找到問題的根源:是自己一直沒有邊界感的“大包大攬”,讓孩子變成這樣了。 從那以后,她不光開始學習育兒知識,還變得“斤斤計較”起來。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后,賴著不肯穿衣服。小敏媽不會像以前一樣,馬上給娃穿上。而是告訴女兒:“早飯做好了,如果你現(xiàn)在不穿衣服起床,等下飯菜涼了,吃了會拉肚子。而且,我會在7:40出門,順便送你去上學,如果超過這個時間,你還沒收拾好,就自己去上學吧!” 剛開始,女兒還會耍賴,不聽勸,但她發(fā)現(xiàn),到了時間,媽媽真的離開了,而且,沒有送她去幼兒園。 幾次以后,女兒起床穿衣服,變得很利索了,根本不用催。有時候小敏還沒做好飯,她已經(jīng)洗漱完畢,坐在餐桌前了。 還有,女兒經(jīng)常情緒失控,遇到事情,不管不顧,就是大哭,根本溝通不了一點。小敏媽跟女兒說,現(xiàn)在你想哭,就坐在“冷靜角”,5分鐘后我來找你,如果還是在哭,咱們再延長五分鐘。幾次以后,女兒的情緒,沒有那么容易爆發(fā)了。 小敏媽說,自從她開始跟孩子“斤斤計較”,女兒的各項能力,都在提升。連老師都夸贊,孩子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活潑開朗了許多,而且自理能力也提升了不少,很少哭鼻子了。 現(xiàn)在女兒上初中了,因為喜歡編程、無人機,經(jīng)常出去參加比賽。學習成績也沒落下,基本上都會保持在班級前五。 晚上放學后,如果媽媽不在家,她還會準備好飯菜,自己吃完就去寫作業(yè),給爸媽留下一份,放在微波爐里。平時也會幫忙做家務、收拾房子等,班上的家長,經(jīng)常拿小敏教育自家孩子。 聽完小敏媽的分享,我長出一口氣。因為,我也是這樣“斤斤計較”的媽媽,會跟孩子平分家務,平分各自的時間,平分各自的任務等等。一直以為,自己這樣做,是太“自私”了,還想著改掉呢! 可能是大眾對“斤斤計較”,賦予了太多貶義。認為,斤斤計較就是凡事會過分的計較,不依不饒的。其實,斤斤計較在家庭教育中,還可以有一種解釋,叫作“不把孩子當孩子,彼此不越界?!本拖裥∶魦屢粯樱谩敖锝镉嬢^”的方式,把孩子養(yǎng)得很優(yōu)秀。 跟小敏媽聊過天后,我才明白,真正會養(yǎng)育孩子的父母,其實擅長在三件事上,跟孩子“斤斤計較”。 第一件事,計較界限 比如,一起吃飯,本來做了四個雞腿,大人孩子,一人兩個。但有的孩子喜歡吃,家長一看,就不舍得了,把自己的都給孩子了。 小敏媽說,如果你這樣養(yǎng)育孩子,他以后不知道感恩,更不知道尊重別人。你的就是你的,他的就是他的。你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你有這個“權(quán)利”。 第二件事,計較對錯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不能輕易就過去了,尤其是原則性的。因為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等到次數(shù)多了,你再想教育孩子,已經(jīng)來不及了,也很難糾正過來了。 所以,錯了就是錯了,知錯就改是好事兒。但是,錯了要一起分析,到底錯在哪里了,下次如何改正?不能一哭一鬧,什么都過去了。這樣,孩子也很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第三件事,計較能力養(yǎng)成 小敏媽說,在能力養(yǎng)成上,她其實也糾結(jié)了一陣子,那么小的孩子,有必要一定要自己穿衣服嗎?以后大了會不會就好了? 但學了一些育兒知識后,小敏媽就知道,3歲是習慣養(yǎng)成的關(guān)鍵期,也是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黃金期。孩子是要在這個階段掌握,對應的能力。 這些能力的養(yǎng)成,也會對孩子以后的成長、學習,起到一些幫助。家長不能忽視,更不能隨意幫孩子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