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是指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的《蘭亭序》,“八柱”就是乾隆命人將有關“蘭亭”的八種墨跡刻于八根石柱上,故稱作“蘭亭八柱”。有關“蘭亭”的八種墨跡都有哪些呢?它們分別是: 下面我們就一一欣賞這八卷名傳千古的書法墨跡高清長卷。 一、【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卷】該卷為紙本,行書,縱24.8厘米,橫57.7厘米。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認為是褚遂良摹本,直到董其昌將其鑒定為虞世南所臨摹,后世才改稱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標還在卷首題簽“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歷內府藏印,故亦稱“天歷本” 此卷中共有宋、明、清諸家題跋、觀款17則,鈐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 此卷歷經(jīng)南宋高宗內府、元天歷內府、明楊士杰、吳治、董其昌、茅止生、楊宛、馮銓,清梁清標、安岐、乾隆內府等收藏。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一。 二、【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唐褚遂良摹,紙本,行書,縱24厘米,橫88.5厘米。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羲之書法,在得到《蘭亭序》真跡后,曾命褚遂良、歐陽詢和馮承素等勾摹數(shù)本,分賜臣下,以廣布揚。蘭亭真跡據(jù)記載已隨唐太宗殉葬昭陵。 此卷舊傳為褚遂良所摹,故卷前項元汴題“褚摹王羲之蘭亭帖”。全卷有宋、元、明諸家題跋或觀款,以及鑒藏印記215方,又半印4方。 此卷流傳鑒藏經(jīng)過大致為:北宋滕中、南宋紹興內府、元趙孟頫、明浦江鄭氏、項元汴、清卞永譽、乾隆內府。 三、【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厘米,橫69.9厘米。 此卷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后紙明項元汴題記:“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后世鑒藏家依此定為馮承素摹本。 此卷前隔水有“唐摹蘭亭”四字標題。引首乾隆御題“晉唐心印”四字。后紙有宋至明20家題跋、觀款。鈐鑒藏印180余方。其流傳經(jīng)過,根據(jù)各題跋、印記和各家著錄,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內府、駙馬都尉楊鎮(zhèn),元郭天錫,明內府、王濟、項元汴,清陳定、季寓庸、乾隆內府。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第三。 四、【柳公權行書蘭亭詩卷(傳)】《蘭亭詩》卷,傳唐柳公權書,絹本,行書,縱26.5厘米,橫365.3厘米。 卷前引首清乾隆皇帝行書題“筆諫遺型”,題簽“蘭亭八柱第四”,題記一段。又有瘦金體題簽“唐柳公權書群賢詩”。 卷后有宋邢天寵、楊希甫、習之、蔡襄(后添)、李處益、孫大年、王易、黃伯思(偽)、宋適,金王萬慶,明王世貞(兩段)、莫是龍、文嘉、張鳳翼,清王鴻緒等題跋和觀款。 鑒藏印有宋“御書”、“雙龍”、“宣龢”、“政和”、“內府圖書”、“奉華寶藏”、“內府書印”、“睿思東閣”(以上均偽),以及宋“紹興”,元“喬簣成氏”、“柯九思”(均墨?。?,明王世貞,清高士奇、王鴻緒、乾隆內府諸印。 此書傳為柳公權所書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在會稽(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時與會者所賦的37首詩。 據(jù)考證此卷無論從藝術特征還是藝術水平來看,都不是柳公權所書,應為唐人所寫。但作為唐抄古本,此卷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五、【常福行書鉤填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卷】常福行書鉤填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卷,清乾隆,紙本,行書,縱29厘米,橫600厘米。 卷后署款“敕鉤填,鴻臚寺序班小臣常福奉”。卷前引首乾隆皇帝行書“真面可追”四字,并“題內府摹柳公權蘭亭詩帖”一則,鈐印33方。曾經(jīng)乾隆、嘉慶內府等收藏。 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五。 六、【于敏中行書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卷】于敏中行書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卷,清乾隆,紙本,行書,縱28.7厘米,橫688.2厘米。 卷前有乾隆皇帝行書“俾還舊觀”四字、及題記一則,于敏中自題一則,鈐印61方。曾經(jīng)乾隆、嘉慶內府收藏。 于敏中擅長書法,尤工楷書和行書,是幾位經(jīng)常為乾隆皇帝捉刀的大臣之一,曾負責為皇帝擬定詔書。于敏中奉敕摹補柳公權書蘭亭詩闕筆時,不敢怠慢,書寫起來格外仔細認真,結字嚴整,布白均勻,墨之濃淡恰到好處,呈現(xiàn)出了蘭亭詩墨跡的全貌。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六。 七、【董其昌行書臨柳公權書蘭亭詩卷】《臨柳公權書蘭亭詩》卷,明,董其昌書,紙本,行書,縱27.2厘米,橫1070厘米。 卷后有明鷗天老漁,清高士奇、陳元龍、張照及乾隆皇帝題跋6則。曾經(jīng)高士奇、張照、乾隆內府等收藏。 此卷書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董其昌時年64歲。 柳公權書《蘭亭詩》原為37首,此本為34首。董其昌此卷名為臨寫,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按照臨寫的常規(guī),將字數(shù)、行數(shù)統(tǒng)一格式,這也許是導致闕漏的原因。書風更是出以己意,運筆瀟灑,轉折靈活,字間與行間表現(xiàn)出了映帶關系和顧盼姿態(tài),神完意足。自首迄尾無一懈筆,點畫的肥瘦和牽絲的聯(lián)系也極合度和自然。 八、【乾隆帝行書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卷】弘歷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卷,清乾隆,紙本,行書,縱27.8厘米,橫1144.5厘米。 卷前引首乾隆皇帝行書自題“進參堅異”四字,卷后自題一則,鈐印37方。 乾隆此臨本用筆千篇一律,缺乏變化,為八柱中最下等次,但其貴為天子,所以列為八柱末尾,也是乾隆有自知之明吧。 |
|
來自: 毓?jié)?/a> >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