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堪輿術(shù)歷史簡介 《易經(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礎(chǔ)。易學(xué)源于《易經(jīng)》之學(xué),簡稱易學(xué),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jié)晶,被譽為"大道之源"。自孔子贊易起,中國易學(xué)開始分為三支:道家易、儒家易及術(shù)家易。透過淮南子,道家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門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占卜災(zāi)異之學(xué),術(shù)家易的趨勢明朗化 。屬于術(shù)家易的堪輿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shù)。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早期的堪輿主要關(guān)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shè)等方法及原則,為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玄學(xué)。 世界風(fēng)水在中國,中國風(fēng)水在贛州,贛州風(fēng)水在三僚。據(jù)載,唐末黃巢起義后直搗長安,京中權(quán)貴人士紛紛逃難,這其中就包括掌管朝廷靈臺地理之事的三僚村祖先楊筠松,他攜帶宮廷堪輿秘籍和兩個弟子曾文辿、劉江東來到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zhèn)三僚村,發(fā)揚光大了風(fēng)水學(xué)。據(jù)史書初步統(tǒng)計,三僚村一共走出楊筠松、曾文辿、廖金精、廖均卿、廖文政、賴布衣等24位皇室御用國師,72位名師,36位欽天監(jiān)靈臺博士,可謂代代名師云集,他們勘定過明十三陵、紫禁城、長城等建筑杰作。 二、宋代著名地師:高陽溫氏開科祖溫子玉公 1、溫子玉公簡介 贛州是一千多年前實施楊筠松風(fēng)水理念和實踐的樣板,崆峒山是贛州城祖山,受此天時地利人和的影響,宋代時,世居贛州崆峒山高陽溫氏先祖子玉公博學(xué)多才,精于堪輿,走遍祖國東南,數(shù)次來閩,曾受南京徐太守邀請前往擇龍穴。 溫子玉公在閩中走遍千山萬水,曾在許潭鄭四郎家為尋龍穴吉地住十年時間,走遍仙游、莆田、永泰、閩清、尤溪、德化、古田等地,并以在福建50年的經(jīng)歷,留下《過山經(jīng)》, 并逐一畫出相好并立標(biāo)記之風(fēng)水寶地,共計104穴,分三集,交付子孫,并做說明交代。另外,《地理要訣》收錄了溫子玉公作灶法。 2、溫子玉公自序 溫璞自述說付弟溫瑩知悉 老夫一身(生)行山路,見盡富貴貧賤之地。有人用吾所擇,后人有福,今已驗過,已百零三穴風(fēng)水,具抄寫三集,付溫瑩收存,以為后計,若后有人尋覓,寫每穴三貫五百足文,以便現(xiàn)塟七十貫,莫下三穴,性命難保。老夫代人安穴,子孫富貴,后代榮華,裁穴之時,須見逢石是真龍,如無石乃是死龍、絕穴。莫折錯龍,須用(揆?)砂,多讀裁穴,須是仔細。此法說亦難盡。 老夫只在興化軍鄭府四三郎家中住了七載,今已六十八歲,命系庚寅七十,生命運不順,不過一句之?dāng)?shù),此一崇文字,付如溫瑩收存,可作防身之寶,自無窮矣。讖曰:老夫自寫過山經(jīng),都綠只有一篇圭,犬之年防亥命,宮酉劃出古山是,日文送來傳與()。微音子安墳五宅,救人窮或是缺(),並失眼不然操齒,與癱風(fēng)便是。溫公親弟子尋龍,仔細認(rèn)龍蹤。 溫公說出天公(今?),說教貧時便是貧,莫道為(收?)永不絕,說至大富必登天,后代有人收得此,莫輕易泄天機。先代山人今代仙,今代山人后代仙。若有人信者折穴,不信之人莫如言。溫公一身生得丑,生來腳軟不似人,布里真味人不識。溫公去后乃思賢,識出前來三篇集,傳如后來人習(xí)在,此篇中說將說處,難說盡出自人為,任意折珍有此本,莫與人言。 丁酉年七月,興化府板桂堂,溫子玉自識記,當(dāng)小名如珍,自到興化府鄭宅如四三郎同名在,他家改名為“璞",以清和尚傳術(shù)未精,四散假作文字,分為四處,其人不得正術(shù),恐慮誤世人。杉洋、湯泉、黃龍投江共襄王獻寶兩穴,下后何愁不為發(fā),何愁不為富。初本不具裁,兩地今記住。在過經(jīng)集若有人尋得便是天公賜之,裁穴不可輕易,溫公至祝。 老夫到長塆務(wù)前,得見許潭鄭四郎在拏鄉(xiāng)歸酒店相會,他人好事相招到家住得十年,不得兩地一穴,在店后離山坐丁向癸展旗形行軍案,發(fā)貴遲,主富速。又一穴香泉院里后池洋頭:長長申山行坐庚向甲,此地發(fā)財不能為貴,穴法不能具裁,念四郎母親是閩清縣未黃知縣女,他寫一封書使璞傳去彼處地,人家其人好事,在他家住一年,作一穴號洋頭里。 另外,老夫一生走南闖北,還歷經(jīng)以下地點: 1.石竹嶺2.隔洋3.南木行4.蕉懶5.杭上6.黃石7.黃蓮蒼8.湖岡山9.塔院前10.豐亭11.筍壯12.埔埕13.能仁院漈源里14.白鶴15.瓜山埔邊16.瓜山17.靈溪院18.羊籌山里19.沖坑20.奇櫳21.小渚洋22.下坂23.黃沖24.小拏溪25.梧山藏26.梧山27.林店溪28.林村里吳灣29.村橋頭30.陳村里31.張師坑32.蓮橋里33.永邑縣東門34.中倉35.陳埔邊36.西林莊37.七尺山西38.七尺39.江巖柄40.后池深溪41.湯泉埔尾42.杉洋路傍43.三洋名蕉園舊園44.黃連坪半嶺巖45.官塘46.黃連坪杉洋47.五十里洋48.杉洋漈門坑49.黃蓮坪若竹窟50.杉洋中田里51七尺雙髻52.杉洋黃蓮53.十里朱洋54.胡鼻55.胡鼻嶺56.赤洋里57.白渡嶺58.伏口埕59.松嶺60.何嶺松門坪61.仙游湖嶺62.石井63.辜嶺寨64.中倉(中村)65.中倉66.馬方大崙67.蘇山坪洋68.山坪洋69.黃里70.吳村洋71.金沙嶺72.上縣南門73.吳村洋74.仙游上埕75.石竹76.古靈77.傍坑78.黃蓮坪洋尾79.長塆80.蓮黃81.許潭鄭四郎家酒家店后82.香泉院里后池洋頭83.梅山林桂林格84.梅山林湖山宮85.埔埕林家86.盤洋崙陳家厝下門前前87.盤洋眠狗山。 3、溫子玉公為“鴨姆翁”致富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嵩口古鎮(zhèn),最大的看點是古民居,主要景點有下坂厝、庵前宮、嵩陽古街、天后宮、垅口厝、端公坂厝、下新厝、萬安堡、寧遠莊、張氏宗祠、張元干故居等。嵩口鎮(zhèn)下坂村下坂厝(用坦厝),房屋200余間。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當(dāng)?shù)剜l(xiāng)紳陳用坦傾巨資請長樂祖孫三代匠人,歷經(jīng)27年漫長工期建造而成的,至今已經(jīng)哺育和蔭庇了十余代子孫。 在當(dāng)?shù)?,一直流傳著陳姓老祖“鴨姆翁”夫妻因幫助化裝為乞丐的堪與先生溫子玉,從而得其指點神地后,“鴨姆翁”在臥牛穴肚臍眼蓋上房子后,陳姓家族不斷發(fā)家致富、人丁興旺,其他十六姓就衰落了。清咸豐二年(1852年),禮部請旨旌獎太歲貢生欽加八品銜陳上珍(陳用坦)“孝友”匾,褒獎陳用坦一生的樂善好施。這個神奇的傳說在“鴨姆翁”陳家后人中一直流傳至今。 陳氏克勤克儉、善良淳樸的家風(fēng)家教,庇佑族人共克時艱開枝散葉。待傳到陳用坦(1758~ 1833)時,陳氏家業(yè)發(fā)展至巔峰。用坦公又名陳上珍,為人睿智、仁慈、儉孝。他一方面命家中丁壯廣開土地,田產(chǎn)遍及方圓數(shù)十公里范圍,每年收獲稻谷數(shù)千擔(dān)計;另一方面又在嵩口鎮(zhèn)上繁華的關(guān)帝廟街一帶,盤下數(shù)間商鋪,做起木材、糧食、土產(chǎn)等生意。嵩口自宋元以來,便是數(shù)縣通衢,至明清時更是商賈不斷,商貿(mào)發(fā)達。一時,用坦公財源廣進,富可匹縣。 民國版《永泰縣志》載:道光十年秋,知縣包干臣,邀邑紳陳元封等議重建文廟。十一年正月十六日開工,十三年四月朔竣。時,包干臣捐俸一千兩為之倡,合邑計共捐銀二萬三千余兩。內(nèi)捐六百兩者三家:陳上珍(用坦)、張應(yīng)元、黃廷謙。其文確鑿,足見用坦公之重教樂施。2018年10月,下坂厝獲評為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 三、附錄 輩分計算(以孔子族譜為依據(jù)) 錦屏山文化振興研究會 溫子玉公二十八世孫 溫永和 溫子玉公二十九世孫 溫昌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