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命運的真正轉(zhuǎn)折是“安史之亂”。雖然“安史之亂”讓大唐由繁盛走向了衰落,但“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風浪漩渦自有人沉淪,也自有人崛起。 與高適同時代的幾位著名詩人中,李白因站錯了隊而入獄;王維也因與“叛黨”牽連被囚禁洛陽菩提寺;王昌齡在由龍標歸鄉(xiāng)的途中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害;杜甫和岑參先后投奔了唐肅宗。 唯有高適政治嗅覺靈敏,以哥舒翰幕府入長安,先是諫言唐玄宗招募死士守長安,后又單槍匹馬一路追隨玄宗護駕表忠——一次雪中送炭勝過千百次錦上添花,高適的忠誠打動了唐玄宗,后又得唐肅宗信任,升淮南節(jié)度使,負責平“永王亂”并一舉成名。 一個人的成功才華往往只是一部分,或者說它只是成功的基礎或下限,但最終能否成功更離不開他的嗅覺、應變、機遇和貴人幫扶提攜。比如說李白、杜甫、岑參也都曾有過進身的機會,包括孟浩然也至少有過兩次絕好的為官時機,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把握住而終生郁郁寡歡,能說他們沒有才華嗎? 高適朋友并不少,他粗豪而正直的個性也給他增添了很多魅力。他與杜甫、李白曾被人美譽為“梁園三劍客”,作為邊塞詩人的他與岑參并稱“高岑”被后世譽為唐朝邊塞詩的標桿,同為邊塞詩人的王之渙、王昌齡與他關系也很厚,幾個人常聚在一起喝酒對詩,詩壇上至今還流傳他們?nèi)恕捌焱ぎ嫳凇钡募言挕?/span> 詩友之間肯定少不了以詩唱和,但高適這類詩出彩的不算多,最有名的當屬《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大即董庭蘭——古人常以排行稱呼對方,這董庭蘭很可能排行老一故稱董大——宰相房琯的門客,同時又是炙手可熱的琴師,“熱”到什么程度?據(jù)說京城的許多權貴都難求一曲。 唐玄宗天寶六載,公元747年春,時任給事中的房琯因主持修建華清宮耽誤工期而被貶出朝,董庭蘭也離開了長安,冬底的時候游至睢陽。 當時高適與李白、杜甫剛剛在臨淄分手也回到了睢陽。兩個人把酒言歡,高適賦詩相送。 唐代送別詩多如牛毛,但我更喜歡高適這一首,除此之外還有王子安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苦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好男兒志在四方。”大男人不應該太過兒女情長,臨別之際哭哭啼啼更不像樣子,分別是為了更好地重逢,不妨多勸勉多激勵,說聲珍重“揮手自茲去”,即使惆悵也藏在心里而把昂揚樂觀與豪放留給朋友,留給未來,也留給遠方…… 這首送別詩沒有陷入離愁別緒的泥沼之中,而是以一種充滿激情的方式,鼓勵友人勇敢地踏上新的旅程,去迎接未知的挑戰(zhàn)。 那個時候高適還沒有功名在身,四處奔波,生活清貧困苦。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笔紫瓤催@畫面,千里黃云,開闊不開闊?不只是開闊還有蒼茫之感。黃云白日,北風凜冽,大雪飛揚,這些意象營造的意境給人的感覺是不是粗獷、雄渾、蒼涼而豪邁?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多么豪壯的寬慰,多么溫情的激勵!哥哥你大膽往前走,像你董庭蘭這樣名滿天下的英才,走到哪兒都有人仰慕你!胸中有氣象,筆下方能顯出氣象來。此時高適還只是一介布衣四處流浪,卻能以一種無比豪邁的口吻激勵友人。 聯(lián)系當時情境,高適何嘗不是在勸慰自己? 人居高位躊躇滿志自不必說,難得的是處生命低谷卻能夠展望巔峰風光。這是何等的昂揚樂觀!胸中有豪情是因為自信,人有底氣脊梁才更容易挺直。 董庭蘭是得意時遭遇失意的打擊,高適是胸有大志但年近五十依然淪落底層,可以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然更容易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但此境況下高適卻能寫出如此慷慨激昂的詩可見他心中始終燃燒著一團熊熊烈火,那是對生命、對前途的無比自信與昂揚! 由董庭蘭不妨說一說房琯。董庭蘭長期做房琯的門客,而房琯曾經(jīng)官居宰相之職。這個人和高適、杜甫的命運都有密切的關系——當然這些都是高適當官之后的事。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高適抓住時機取得唐玄宗信任擔任了諫議大夫。宰相房琯建議唐玄宗以諸王分鎮(zhèn)天下,高適切諫不可,因為這樣最易造成諸王擁兵割據(jù),非但不利于平定安史之亂,還會導致諸王內(nèi)訌,國家分裂?;桊伒奶菩冢孤犘帕朔楷g之計。很快,到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握四道兵、封疆數(shù)千里的永王李璘就據(jù)金陵反,這一切正如高適以前預料的那樣。唐肅宗發(fā)現(xiàn)高適是個人才便任命他為淮南節(jié)度使統(tǒng)兵參與平叛,高適果然不負肅宗所望展現(xiàn)出杰出的軍事才能,他對叛軍采取分化戰(zhàn)術,不到三個月便平定了叛亂。 如果高適未入仕途前他與李白、杜甫一樣展現(xiàn)的更多是詩才,但“安史之亂”中的一系列行為和建議則充分展現(xiàn)出他的“實務”能力:政治敏銳性、形勢預判力及高超的軍事指揮力。 由高適經(jīng)歷我想到《真心英雄》那兩句歌詞——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對個人成長來說,機遇、貴人和運氣固然重要,但說到底撐起這成功大廈的還是才華。假如把李白、杜甫或者其他任何一位詩人放在高適位置上,他們能否取得同樣的成功? 房琯因“安史之亂”中的糟糕表現(xiàn)被撤去了宰相的職務,杜甫也因替房琯抱不平而丟掉了左拾遺官職,自那以后窮困潦倒終生。 簡單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高適與房琯在“分諸王以鎮(zhèn)天下”這件大事上觀點完全不同,因這件事高適被皇帝發(fā)現(xiàn)了才能并日漸賞識重用,房琯卻失去了宰相之職被晾在一旁,杜甫是基于對房琯友情而抱屈也丟官為民。 假如此時董庭蘭再見到高適,不知二人當如何相處? 一切都在變,這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何況友情? 鐵打的兄弟尚且各奔東西甚至反目成仇,更別說紙疊的“萍水相逢”點頭之交了! 高適朋友唱和一類的詩還有兩首我比較喜歡,一首是寫給“狂草張顛”的《醉后贈張九旭》,另一首是寫給杜甫的《人日寄杜二拾遺》。 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興來書自圣,醉后語尤顛。 白發(fā)老閑事,青云在目前。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張旭是唐代著名的草書大家,愛喝酒,被譽為“草圣”。此詩妙在寫人個性突出,以神繪形。“白發(fā)老閑事,青云在目前”,發(fā)白如雪,不糾凡間過往瑣事,紅塵三千丈,他眼睛里只有自然漂浮的白云。“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酒壺掛床頭,抬頭望見明月,他高興,喝;一覺醒來拂微風,他清爽,喝……真是內(nèi)心悠然方得大自在!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人日寄杜二拾遺》 這是高適晚年最動人的一篇佳作。高適和杜甫潦倒之時相遇相識,二人情投意合結為好友,高適發(fā)達后二人并未中斷聯(lián)系,高適對杜甫極盡朋友之照顧,可以說這份友情和嚴武一樣溫暖了杜甫窮困潦倒的后半生。 上元元年高適改蜀州刺史,杜甫去看望。年將60的高適與年將50的杜甫曾短暫聚會。上元二年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高適寫了這首詩,寄到成都草堂。杜甫接到這首詩時,感動得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 談到這里很多朋友可能要說高適與李白“友盡船翻”的“塑料情誼”。 雖然國漫《長安三萬里》對這段友情做了更溫暖的演繹,這種演繹當然讓更多善良的觀眾從內(nèi)心里感覺舒服。但我要說這演繹未必符合事情的真相。很多時候真相未必溫暖甚至會顯得丑陋或冷酷,但對部分人說了解真相遠比麻醉在虛假演繹里更有意義。 真相是什么呢? 從普遍人性上說時過境遷“時位移人”,從個人感情來說“你所以為的情意”也只不過是你所以為的,在另一個人那里未必如此。 “時位移人”這幾乎是鐵律,我們不要簡單武斷說什么“人闊臉就變”“翻臉不認人”,一切都變了,如果你還一昧地沉浸在當年回憶里甚至還以當年的感覺和態(tài)度對待另一方,注定會出問題。說得再直白些,現(xiàn)在的你和他不是一個層次,待人接物的方式肯定會大有不同,你想的只是昨天他和你,他想的卻是明天,根本就沒有你。 至于第二個因素就更殘酷了。李白、杜甫和高適確曾相遇相識于江湖,也確曾山水之間把酒言歡詩歌唱和呼兄道弟,但這種交往未必不是逢場作戲抱團取暖,“同是天涯淪落人”嘛,一群人總比一個人熱鬧有人氣兒。再說同為朋友也是“五根手指不般齊”,高適真喜歡杜甫卻未必就一定喜歡李白,不要說后來就是當時也許心里就都有尺度只是無需明說而已。 我倒特別喜歡最近才出現(xiàn)的一個時尚詞兒:搭子。 酒搭子,牌搭子,煙搭子,玩搭子…… 也許高適和李白真實的關系就是“搭子”。既然是“搭子”,碰在一塊便“搭伴兒玩”,各分散后便各玩各的“互不搭理”唄。后來李白與高適走的路完全不同且站在相反陣營里,高適沒回應也就很正常。 這怪不得李白,也不要怪高適。 ————正文完———— 有話留言,勿發(fā)私信 如果喜歡,點個“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