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勁法是指形意拳在實際運用中的明勁、暗勁、化勁、橫勁、豎勁、蹋勁、撲勁、絕勁、裹勁、舒勁,這些勁道基本屬于內(nèi)家的勁道。明勁是顯形于外的勁,既是形意拳“由內(nèi)著眼,從外著手”的一種功夫,也是筑基壯體、易骨示增力和整發(fā)合勁的鍛煉過程。明勁在三體勢中的練法是主于合而剛,在五行拳中的練法是主于整而發(fā)。在明勁的練習中,又有僵中之剛和柔中之剛兩種區(qū)別,僵剛與柔剛主要的區(qū)別部位在于上肢和手。僵剛是初學形意拳者多出現(xiàn)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這是因為學者還未換過勁來,一時還不能拋開自己本身原有的僵力,所以無論是在站樁時還是在走架練勢中,五指都極力撐開,掌心勞宮穴的吸力過大過實,拇指根部的關節(jié)向外撐第的勁力極大,因而所體現(xiàn)出來的勁力,也就勁大力足、僵滯不活。因此要求學者在練習之中,要逐步將這種僵力,換為圓活靈巧之勁,其具體方法主要有:第一、松肩。肩關節(jié)是上肢中的根節(jié),根節(jié)肩峰骨放松落下之后,才能使肩井穴得以開放,肩關節(jié)也才能得以開擴,使氣血流暢、加大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從而達到不僵不滯,轉(zhuǎn)動靈活的目的。第二、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橈二骨(主要是尺骨)蘊藏一定的內(nèi)勁,以使用全手上的勁力,逐步向肘部轉(zhuǎn)移。第三、塌腕。要反勁氣、意識主要地注在神門穴上,使勁力內(nèi)含以使手的勁力分清陰陽,劃清虛實。第四、勞宮穴宜內(nèi)含,其吸力不可過實過大,要使五指彎曲成弓形,自然地相分伸出。此種練法既謂之換勁,也謂之'有心求柔,無意成剛'之功夫。它與“全力注掌心”并不矛盾,二者只是在運用上和練法上的要求不同而已,即練時宜柔,用時要剛,練時要慢慢,用時要快要猛,練時手上之勁力要有陰陽虛實之分,用時則要陰陽相合。暗勁必須是在練習的第一步明勁功夫以后進行的第二步練法。暗勁是指在內(nèi)里含藏勁力而不使手上有絲毫表現(xiàn)(指明勁),所以說“暗勁在肘”。暗勁乃是易筋之過程,謂之練筋入槽和伸筋拔力。暗勁在練法上,無論是在三體勢中,還是在鷹捉出暗勁的練習中,手上一定不能表現(xiàn)出勁力來,而是要接近于松軟狀態(tài)。然而手上看不到勁力,并不等于上肢松軟,相反在尺骨中所暗藏的勁力應該要遠遠超過手上的明勁。明勁是筑基壯體之道,暗勁是長筋騰膜之法,明勁主于攻打,暗勁主于克制,明勁主于剛,暗勁主于柔。1、明勁的運用特點是“硬打硬碰”。暗勁的運用特點是“圓活靈巧,外柔內(nèi)剛”;化勁的運用特點是“不及不離、不丟不頂,神靈體活,變化莫測”。2、化勁的功夫,是精、氣、神三者與形體高度統(tǒng)一的運用,它在運動中表現(xiàn)為“轉(zhuǎn)動無常無定勢,變化無形于勁氣”,全體在運動中無聲無息,靈敏圓活,連綿不斷,行如貍貓,身似蛟龍,手似蛇行,蜿蜓曲折,昀無所滯,氣似游云,動如翻浪,全在神氣而不在勁力。3、明勁之運用在于順,暗勁之運用主于橫,化勁之運用則主于從。明勁主剛,暗勁主柔,化勁主隨,故化勁有“以巧破千斤”之喻。對于以上三勁,練時必分,用時必合,,練好化勁不愁沾,練好暗勁不愁克,練好明勁不愁發(fā),.即謂之“沾實用力須展放”,三勁不分則無意這所托,三勁不合則無整勁所發(fā),練時總要將三勁互為變化,方能得以變以合應心,剛?cè)釕?,又之謂:明勁在手、暗勁在肘、化勁在身。三種勁力不可分割。橫勁是一種全體擰轉(zhuǎn)的裹合勁,是每一出拳伸掌、轉(zhuǎn)換進步都不可脫離的勁。橫勁的運用,是在每一動作中的,起手時有橫向聯(lián)合,入手時與有橫;身起時有橫,身落時還有橫;足進時有橫,足退時也有橫,總之,凡動則由橫所手,由橫所起,故橫為諸拳之母。又稱順勁,順勁的開成,從上肢來說,是從肩井穴、曲池穴致電神出鬼沒門穴三者相合為一,并向外發(fā),即謂之豎勁;從身軀來說(包括頭部),上至百會,下至尾閭,縱向相拔,也謂之豎勁;從下肢來說,自胯至足底涌泉穴的相合之勁,也哀思之豎勁。橫勁主合,豎勁主開,橫向聯(lián)合勁主顧,豎勁主打。重橫而不重豎,多偏于保守,缺乏進攻的能力;重豎而不重橫,多偏于盲目。所以必須是陰陽相合,剛?cè)嵯酀?,攻防兼?zhèn)?,橫豎并用,方為完美。正象拳經(jīng)中云:“先打顧法后打人,拳打遍身是法”。豎勁為后脊椎骨發(fā)力,為之龍勁。橫豎勁又為龍虎勁。踏勁指的是足在進步落地時,要以足前掌和涌泉為主向下直踏。踏勁在形意拳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勁節(jié)。在練習時,下踏要好象雞走路一樣,要有蹭勁、搓勁和向下的鉆勁。若無踏勁則無“如踏毒物”之狠,若無鉆勁則無“入地三分”之穩(wěn)。因此踏勁在運用時,發(fā)布是運時輕屢,落時沉穩(wěn),踏時狠毒。撲勁猶如貍貓撲鼠、猛虎撲羊,要體現(xiàn)出快速、疾毒沖撲的勁力來。撲勁在練習時,須是意領、氣催、頭攻、身進、前足踏、后足蹬、手要銳利、臂要力撐、腰要挺拔,才能練出全體的前撲整勁。撲勁分單撲和雙手撲的運用,單手撲為鷹捉,雙手撲為虎形,單手的撲勁和雙手的撲勁者是起于涌泉,發(fā)于尾閭,主宰于腰,上提于脊,透發(fā)于胸,由膊而膀,由膀而肘,由肘而手發(fā)出的。絕勁,稱為寸勁、抖勁、急剛勁、冷脆勁,在太極中稱為顫勁。絕勁是內(nèi)家拳中取勝于人的重要勁節(jié)和技法,它所運行的距離最短,爆發(fā)的沖擊力最大,所以也是最容易造成敵人傷殘的勁節(jié)。絕勁的特點是:果斷兇猛、剛脆爆突,故在《拳道集錄》中云:“以柔用剛方為真急,以柔用急方為真剛”,“柔若繩之系,漢如冰之清”,猶如山崩地裂一般,爆發(fā)只在一瞬間。絕勁的主要來源在于龜尾之急劇轉(zhuǎn)抖和丹田之氣的集聚吐發(fā),當然也不能脫離三節(jié)合一、四梢齊起、五行俱閉、六合為一的重要要領。裹者合也,猶如包裹之不露。裹勁主要運用的是橫勁,它來源于全體中的擰轉(zhuǎn)相合之勁氣。裹勁在形意拳中,,主要運用于顧法,因此裹要含、要合、要吞、要橫。同時,裹勁也運用于打,其打法主要偏重于擺勁等。因此在運用上是顧中有打,打中有顧,先顧后打,遍身是法,練時宜分,用時宜合。裹勁的來源是:根基在步,主宰在腰,轉(zhuǎn)換在膊,抖絕在臀,體現(xiàn)在臂盡在全身。所以不能單使用上肢中的勁力,而須要全體內(nèi)外合一,爆發(fā)出身勁,然后將爆發(fā)勁力集中在尺骨和肘部,方能使裹合勁力增大增猛。舒,即舒展、伸長。舒勁主要來源一個撐字。撐有伸筋拔力之功,上肢中的經(jīng)筋(韌帶)舒展伸長,才能增大和拔出勁力來。舒勁的特點是:彈、韌性大,伸縮力強.能夠增大寸距離間的抖絕勁。舒勁的運用是在裹勁沾粘的前提下,由撐而起,發(fā)于撲勁顫中,抖勁之前,故有伸長擊遠之能。總而言之,踏、撲、裹、舒、絕五勁,在形意拳中又稱為五絕,下肢踏勁要鉆,上肢裹勁要合,全體撲勁要猛,經(jīng)筋舒勁要拔,勁氣之絕要毒,踏要絕,撲要絕,裹要絕,舒要絕,絕要絕,一絕才能無所不絕。拳經(jīng)云:踏者如踏毒物也,撲者如貓虎之撲物也,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絕者抖絕也,一絕無所不絕也。此乃形意拳踏、撲、裹、舒、絕五字訣,謂之五毒,也謂之五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