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甲圳,是博羅縣公莊鎮(zhèn)的一項明代洪武年間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至今造福一方,被譽為“公莊都江堰”。公莊河中下游約半個公莊盆地面積之地,古稱“八甲”。相傳明代洪武年間,博羅縣官劉制(一作劉智),江西人氏,上任不久,知悉公莊大旱,八甲地方因缺水,萬畝農田禾苗枯黃,農民心如湯煮,體恤民情的劉制爺,以政府牽頭,發(fā)動民眾,在公莊河上游修筑一條長約300多米的攔水壩,并開挖寬約一丈、長約3.5公里的圳渠,輔以許多縱橫交織的小水渠,灌溉農田,解除干旱,使八甲的萬畝土地變成水土肥美的良田。由于該圳受益主要為八甲,因而稱之為“八甲圳”。(見本號2021年6月20日推文《博羅公莊:陂頭神和八甲圳》) 公莊八甲圳陂頭(無人機航拍:班長)近日翻閱惠州文化人士張友仁編纂的民國《博羅縣志》,在卷三“經濟二:堤、陂”欄目里,看到有關八甲圳的記述,不過,該書中收錄的是博羅各地的陂(古代的水閘),所以該條目記述如下:“十甲八甲四甲陂:在公莊桔子圩。平陵水經獺子圩下至蜆(顯)村,舊通舟,上至平陵。惟八甲一帶舊時缺水,相傳有江西人劉公指點宜于筑陂之處,截水溉田,至今鄉(xiāng)人猶在陂上祀劉爺。報賽甚豐。陂成,桔子以上遂不通舟而水利興焉。桔子有八大圍,名八甲,而鄉(xiāng)人猶指十甲八甲四甲,當名為八甲陂云。公莊腴田多谷,以此陂故。(新陳志)” 流經公莊圩鎮(zhèn)的八甲圳該書的記述,與公莊當地的傳說基本上是一致的。后人感激劉制爺的恩德,為他建神壇供奉朝拜。八甲圳的源頭是在公莊河上修筑的攔水陂頭,劉制爺是八甲陂頭之神,因此老百姓習慣把他稱為“陂頭神”。久而久之,陂頭神就成為當地一個村的名字了。劉制爺神壇位于陂頭神村的田邊,今已改建為“八甲寺”。寺前立有新刻的劉制爺像,基座上介紹劉制爺的事跡。左右兩邊分別立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同治十年(1871)的古碑兩塊,內容都是博羅縣官府的告示,解決當年占用八甲圳水源草地和爭水糾紛的判決。在嘉慶二十四年的碑文上亦提到:“南頭總匯處有陂,以御水西流,有圳以引水南流入八甲之田,此八甲數萬畝之田賴此一圳以為咽喉?!庇纱丝梢姡思宗楹桶思综?,幾百年來都是公莊人民的生命之源。 八甲寺前的“劉制爺”雕像查民國《博羅縣志》卷四的“政制八:職官表”,當中有記載明洪武年間,有縣丞名“劉智”??h丞是知縣的副職,相當于副縣長。這位“劉智”縣丞,很可能就是主持修筑公莊八甲圳的“劉制爺”?!爸恰薄爸啤蓖簦驎r間久遠,鄉(xiāng)人口口相傳,寫成同音的另一個字不足為奇。另外,這位“劉智”是縣丞,而傳說中的劉制爺是縣官(知縣),不過,對于老百姓來說,無論是知縣還是縣丞,都是縣上的官老爺,不會去嚴格區(qū)分他們的具體官職的。一個縣丞職務雖?。ò似饭伲麨槔习傩兆隽撕檬?,老百姓就會永久地記住他,甚至把他當成神來敬奉。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桿秤,不管官大官小,只要他為民做了好事,人們就會永遠懷念他。
|